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视觉美学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人们正经历着一个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消费文化日益兴盛,在物的重重包围下,人变成感官性的动物,随之便进入了图像时代。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霸权;消费偶像随处可见。在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如何实现人类生存的诗意品质,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消费文化;机械复制的艺术;图像;诗意的生存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物质匮乏而逐渐走向富足和进步的历史,进入现代社会,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富裕而多样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这些都表明我们正进入消费社会。“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变成官能性的动物,“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1]并且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也发生重大的转变,消费者不会再从使用价值上去看这个物,而是从它的全部意义上去看整个的物,从这个意义上看,消费社会中的人们消费的不是一般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注重的是其交换价值,尤其是商品传达的某种复杂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图像时代的到来,是20世纪消费文化的产物,而“目前居统治地位的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统帅了观众”,因此,“现代美学如此突出的变成了一种视觉美

学。” [2]

在消费文化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物包围着我们,更准确地说是越来越多的视觉形象包围着我们,无论我们喜欢或厌恶,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处在视觉成为主导形式的社会文化中,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而且是一个视觉刺激过剩的时代。

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说,科技、文化和审美之间本来就具有水乳交融的相互渗透性,可以说,离开科技的支持,审美文化就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呈现出现在繁荣的状况。如今,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已经决定了现代人不可摆脱的历史命运,声、光、电技术在现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本雅明认为技术复制所达到的水平使它把流传下来的所有艺术作品都变成了复制对象,而且还在艺术的创作方式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两方面给艺术作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传统的艺术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此时此地、独一无二的“本真性”,而技术复制则使原作的复制脱离时空限制,不断的离散化、平面化,其价值也由“膜拜”转向“展览”。

“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出来。由于它复制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品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成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3]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品有一种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的特征

“光晕”。“所谓‘光晕’意味着艺术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独一无二的存在,它总是蕴含着原作的在场。‘光晕’使艺术作品对于‘复制品’和‘批量产品’保持着它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与‘光晕’相关联的原作的在场是艺术作品成为不可复制的东西,从而赋予它们以某种崇拜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使得传统艺术作品具有‘拜物性’,即它只供少数有教养或有财富者享用,成为少数的人的特权”。[4]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品都可以复制,然而即使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也会缺少一种成分——原作的原真性,并且也必然欠缺一个基本元素:时间性和空间性,即它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传统的文学文本是由单一语言文字构成的,阅读文本应指读文,而如今则流行“读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读图时代”已经到来,它正迅速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甚至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经验。毫无疑问,现在已是一个“读图时代”。所谓“读图时代”,就是指当下文化的某些转向,这里图像压倒了文字,文字已成为西阳下没落的贵族,较之过去,人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似乎有衰退之势,图像为何在消费文化下如此盛行?其根源是什么?

马克思曾对古典资本主义的分析中指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使商品具有某种神秘性,商品交换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在消费社会中,传统的“商品拜物教”在“读图时代”

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已转变为一种新的“图像拜物教”,当“读图时代”中图像从各种媒体中突显出来,成为这一时代最富权威、最强势的媒介时,图像也就被“魅化”了。它还可以营造一个超现实的虚拟想象世界,可以提供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感性的、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及其意识形态等。当“商品拜物教”合乎逻辑地转化为“图像拜物教”,人们在商品上所聚集的许多神奇魔力,则顺理成章地误置在图像上了。对商品的魔力的膜拜也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对图像的膜拜了。

当今“读图时代”所流行的文化,几乎把卖点都集中在图像上,把吸引眼球作为营销新策略,以视觉的快感压倒一切。“图像拜物教”从本质上说就是对图像所具有的虚幻魔力的崇拜,这种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图像功能并使其“魅化”,图像对文字的“霸权”也正是这种拜物倾向的主要体现。可以说,“图像拜物教”就是对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崇拜。

这一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消费文化中,工具理性使然。“读图时代”,新的接受原理将是快感节约原理,即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选择那些最符合经济原理又付出较少但得到较多的媒

体或文本。在消费文化视野下,知识形态会不会走向平面化、零散化,艺术还能否作为有内在生命力的有机整体而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消费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以极

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为艺术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可能性,使人们能够更直接的从事审美活动。大众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知识的把握,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机械复制的艺术,使得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了,图像所构造的关于世界的幻想和神话,淹没了智慧的光芒。在消费主义社会中,人们更拘泥于视觉感官的快感享受,世俗化、生活化、快餐化已经成为当代审美文化无可回避的一条风景,正如陶东风所言:“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百年来审美风尚在此将明显地‘转了个弯’。它世俗化了,生活化了,享乐化了。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导趣味。” [5]或许这样的感慨太过于悲观,但却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去反观和反思。

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感性文化,其根本目的是重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重建人的现实生存相关的关系系统,我们倡导人的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创造和构建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形态——即审美关系状态和生态文明形态,使人类的生存更加具有诗意的品质,真正成为一种审美性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29.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