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基础入门
- 格式:ppt
- 大小:7.23 MB
- 文档页数:47
篆刻拓印的方法和技巧一、篆刻的基本概念篆刻是一种以刻刀在印章上雕刻文字、图案的技艺,它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甲骨文和礼器铭文。
篆刻的作用是用来印信、图章、官方文书等重要文物,其精细程度和艺术性很高。
二、篆刻拓印的方法1. 拓印工具:在进行篆刻拓印的时候,需要准备好一些专门用于拓印的工具,例如:拓片、拓纸、油墨、砚台、笔等。
2. 准备工作:在拓印前需要先将拓片或拓纸放在需要拓印的印章上,然后再涂上适量的油墨。
油墨要均匀涂抹,不要太多或太少。
为了防止印章滑移,在拓片或拓纸下面可以垫上一片软质海绵。
3. 拓印步骤:在准备好工具和材料后,就可以进行拓印了。
将涂有油墨的拓片或拓纸轻轻按在印章上,用手指或拓印笔轻轻按压,使油墨渗透到拓片或拓纸上。
然后将拓片或拓纸轻轻撤离,等待油墨干燥。
4. 拓印效果:拓印出来的效果非常重要,它可以反映出篆刻的技艺和质量。
要想获得清晰、准确的拓印效果,需要先熟练掌握篆刻技巧,同时也需要选择适合的印章和拓印材料。
三、篆刻拓印的技巧1. 刀法:刀法是篆刻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创作印章的时候,需要利用刻刀的锋利部分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进行切割,使印章的文案图案更加精细和美观。
在拓印的时候,需要掌握好刀法,轻重适度,刀法稳定,才可以刻画出精美的字符和细腻的质感。
2. 墨水:墨水在篆刻拓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不同颜色和品质的墨水可以制作出不同的效果。
墨水的选择要根据拓印对象的材质、纹理来决定,同时还需要注意墨水的质地和保湿程度,以便获得最佳拓印效果。
3. 拓印材料:在进行篆刻拓印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拓印材料,例如硬度适中、平整度较高的纸张、布料或者以石膏、泥土等材料制作的陶瓷、石刻等。
选择不同的拓印材料可以获得不同的拓印效果,并丰富篆刻拓印的艺术表现形式。
4. 心态:篆刻拓印需要持续不断的练习和不断的探索,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初学者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就会收到可喜的进步和成果。
篆书入门(打印版)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1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2(3)行至底点勿顿(4)XXX,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XXX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持圆劲的接,衔接47.摆布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篆刻入门:摹印篆前两天在群里有印友提出问题,什么是“摹印篆”,什么是“缪篆”,两者有什么区别?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一篇较为详细说明缪篆的文章(具体可见我的公众号:三个小布丁),文中曾提到过摹印篆的概念,也基本界定清楚了缪篆与摹印篆的区别,我认为是足够了。
但忽然又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使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再把摹印篆的概念解释一遍。
字法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字法问题是学篆刻的头等问题,也是入门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否则篆刻初学者很可能连入印文字的正确性、统一性都无法解决,何谈更进一步的学习。
“印宗秦汉”是学印人的入门点,首先就要分清楚秦印与汉印的不同文字特征。
1、秦代印章用的是“摹印篆”准确地说,这里的“摹印篆”的称呼是狭义的“摹印篆”。
是指的一种字体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中关于秦八体的叙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车同轨,全国文字严格规定统一执行一个标准,并分别规字了八种字体,如上图所标,第五种就是摹印篆,很显然,摹印篆是不同于其他七种字体(包括大篆、小篆)的字体,摹印篆的作用就是制作印章,它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尤其是转折处略带方意,以适合于方形的印面。
意思很清楚:秦代通行的字体有八种字体,八种字体各有各的用途,其中的第五种是专门用来制印使用的。
这第五种字体专门用来摹印的篆书,就叫摹印篆。
2、摹印篆的特征:既然是摹印用的文字,又是官方规定的,那么我们要考察这种字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秦官印里找例子,毕竟官印在法度谨严的秦制之下,字体特征会比较反映摹印篆的本来面目:(中行羞府)(高陵右尉)(左厩将马)(水印)(上林郎池)那么,我们可以从印中的字看出来这样的字体风格,就是跟秦诏版、权量上的文字风格比较一致。
(秦诏版)(秦权)(秦量)是的,他们大致是同一种字体,只是在印章上面,这种字体受印章印面面积限制,于是增可是了线条的排叠感,但是一些长一点的线条跟汉印缪篆字体还是有芪别的,汉印缪篆要盘曲一些,而摹印篆仍然是自由舒展的。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篆刻技法大全
篆刻是中国传统的印章艺术,通常由书法和镌刻两部分组成。
篆刻技法是指篆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巧和工具。
以下是一些篆刻技法的详细介绍:
1. 篆刻工具:篆刻艺术家通常需要使用刀具、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来完成创作。
2. 篆刻书法:篆刻艺术的核心是书法,因此艺术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篆体字的结构、笔画和笔锋变化。
3. 篆刻镌刻:篆刻镌刻是篆刻艺术的关键部分,艺术家需要使用镌刻工具,如刀、锤等,将印章石面上的笔画勾勒出来,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4. 篆刻抛光:篆刻完成后,艺术家需要对印章进行抛光,使其看起来更加光滑、明亮,并增加艺术价值。
5. 篆刻配色:篆刻艺术家还需要熟练掌握印章配色的技巧,以便在印章上呈现出更加清晰、逼真的图案和文字。
总之,篆刻技法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艺术家通过长期的练习和掌握各种工具和技巧,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印章作品。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技巧和工具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篆刻作品,具备一定的篆刻创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篆刻基础知识:篆刻的历史、起源、流派、技法等。
2. 篆刻工具与材料:篆刻刀、印石、印泥、磨刀石等。
3. 篆刻技法:线条、结构、布局、章法等。
4. 篆刻实践:篆刻作品的创作、修改、完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篆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篆刻艺术的魅力。
(2)简要介绍篆刻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篆刻基础知识(1)讲解篆刻的历史、起源、流派、技法等。
(2)介绍篆刻工具与材料,如篆刻刀、印石、印泥、磨刀石等。
3. 讲解篆刻技法(1)讲解线条、结构、布局、章法等篆刻技法。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技法的运用。
4. 篆刻实践(1)教师示范篆刻过程,包括篆刻刀的使用、线条的掌握、结构的布局等。
(2)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篆刻实践。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篆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篆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篆刻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篆刻技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篆刻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篆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篆刻作品的完成情况,包括线条、结构、布局、章法等方面。
3. 学生在篆刻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4. 学生对篆刻艺术的兴趣和认识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篆刻教材、课件。
2. 篆刻工具、材料。
3. 篆刻作品图片、视频。
4. 网络资源,如篆刻论坛、博客等。
汉字篆刻知识点总结一、汉字篆刻的起源和发展篆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篆刻主要是用于印章的制作,以及刻画文字和图案。
在这一时期,篆刻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印章的制作,并在政治、宗教以及商业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书法中,篆刻是第一种用来书写和印刷的书法形式,它包括了大篆、小篆、隶书和篆书等。
在汉字篆刻的发展过程中,古代的图案和文字逐渐演变为了现代的篆刻艺术,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二、汉字篆刻的特点1. 古老性。
篆刻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形式,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2. 文字性。
篆刻源于文字,是文字的一种书写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篆刻作为一种书法形式,具有着非常浓厚的文字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艺术性。
篆刻不仅仅是一种书法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是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书法中,篆刻是独具特色的一种书法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饱含文字之美的图案形式而成为一种珍贵的艺术形式。
三、汉字篆刻的艺术魅力篆刻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能用语言来准确描述,但是却可以在视觉和心灵上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在篆刻的艺术魅力中,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刚劲有力。
篆刻的书法风格独特,笔画刚劲有力,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阳刚之美,给人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和力量。
2. 形神兼备。
篆刻的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富有神韵,可以在细节之中品味出作者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情感。
3. 古朴典雅。
(一).[执刀法]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
各种执刀都有利弊。
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
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
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
大多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
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
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
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二).[运刀法]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
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1.[冲刀] 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2.[切刀] 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
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三).[石章抛光法]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1.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2.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3.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四).[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使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
篆刻初学者入门技法:冲刀法冲刀法是篆刻创作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
其方法是执刀从线条的一端向另一端猛力冲刻,因运力较连续,中途也少停留,行刀明快,势如破竹,形成的线条挺拔酣畅。
刀身竖立中正的,行刀遇到的阻力较大,线条两侧石屑剥落,刻出的线条边缘会形成微微的起伏,就好像笔毫杀锋入纸,随用力轻重而形成的轻微震荡,有一种凝涩之感。
二金蝶堂如赵之谦刻“二金蝶堂”,字形结体方正,线条圆浑遒劲、以中锋深人的冲刀法形成的线条边缘,有极其细微的波动变化,给人以涵虚入朴之感。
刀身偏侧的,刻出的线条就有了向线与背线之分。
向线是指刻白文线条时刀刃向上的一面,因石屑崩落显得较为燥烈,刀刃向下一侧为背线,刀痕较为光整,刻朱文时向背关系恰好相反。
马上斜阳城下花如齐白石刻“马上斜阳城下花”,用刀多偏侧直冲,形成了一侧光滑平整,一侧爆裂粗糙的线条,给人以生辣迅捷、无拘无束的痛快淋离感。
根据行刀方向,冲刀技法又可划分为单刀与双刀。
单刀是指一刀完成一根白文线条,在刻治过程中基本上将笔意与刀味予以充分表达,不再重复补刀,较适用于细线条及较小的印面。
大乘如李刚田刻“大乘”一印,用刀挺爽劲峭,刀锋略而直冲,由于不复刀、不修饰,线条因而在细劲中带有甲骨文刻痕般的峻利感。
值得注意的是,朱文因必须以两刀在线条两侧完成,故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单刀。
双刀是指在同一刀痕上重复走刀,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同时,由于入刀角度的正与侧,刀刃通线的向与背等不同,形成的刀味效果也更为复杂多变。
同方向双刀形成的白文线条,也可以有单刀般一侧光洁一侧燥烈的效果,但因加粗了线条的宽度,会比单刀刻痕显得更为厚重。
如李刚田刻“有恒者”比之“大乘”印,同样一侧线条刀痕略有崩裂,但后印比前印更为粗壮雄浑,就是因为后印在运刀时,稍离第一刀刻痕边缘,同方向再加一刀,使线条在不失挺劲的前提下更为饱满浑厚。
反方向而施的双刀,可以形成两侧崩裂或两侧光洁的效果。
大盈若冲如王镛刻“大盈若冲”,虽是朱文,但用刀一来一去向线侧冲,使线条两侧边缘都产生了爆裂状崩碎,大有“风雷恍忽腾蛟螭,土弃石裂堆琉璃”的金石意味。
篆刻的步骤和方法
篆刻这玩意儿,就像是在石头上跳舞!嘿嘿,可别小瞧了它,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
你得先选块好石头呀,就像挑个合心意的舞伴一样。
石头不能太硬,不然刻起来费劲;也不能太软,那可经不住折腾。
然后呢,你得准备一套称手的工具,刻刀就像是舞者的脚尖,要锋利又要灵活。
接下来就开始刻啦!先在石头上设计好图案,这就好比编舞,得有想法、有创意。
你想想,要是随便比划,那能好看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刻刀沿着线条刻下去,这过程可得稳住喽,不能手一抖就毁了全盘。
就好像跳舞时一个步子没踩准,可能就乱了节奏。
刻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
轻了刻不出来,重了又可能刻坏。
这多像跳舞时的力度控制呀,轻了没感觉,重了又显得生硬。
有时候为了刻出一个精细的部分,得屏住呼吸,全神贯注,那感觉就像在完成一个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刻完了也不算完事儿,还得修饰修饰。
把那些不平整的地方打磨打磨,让整个作品更加光滑、精致。
这就像是给舞蹈加上最后的完美修饰,让它更加光彩照人。
你说篆刻难不难?当然难啦!但要是真的喜欢,那这点难又算什么呢?就像喜欢跳舞的人,不会怕辛苦排练一样。
每一次刻出满意的作品,那种成就感,就好比在舞台上赢得了满堂喝彩!
而且篆刻还能让人静下心来,专注于手头的这一小块石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个让自己慢下来的爱好,多好呀!你可以把自己的心情、想法都刻在石头上,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以呀,别犹豫,去试试篆刻吧!感受一下那刀尖在石头上跳跃的感觉,说不定你就会爱上它,就像爱上一场精彩的舞蹈一样!谁知道呢,也许你就是下一个篆刻大师呢!反正试一试又不会吃亏,对吧?。
篆刻的一般步骤
1.打磨印面:我们知道,篆刻中需要用到印石,印石的印面有时候并不是平整的。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使用工具把印面打平,然后再涂上一层蜡。
虽然篆刻的三法很重要,但是对材料的处理也不能马虎。
打磨印面时,将五个手指拿着印石,用力的时候要均匀,然后按照规律旋转。
最后如果印面比较粗糙的话也可以再用砂纸打磨一下。
2.印稿的设计:当我们处理好印面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好好的设计印稿。
设计印稿在篆刻中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可以把印稿看成是人的脸一样的重要,因为印稿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一件篆刻作品的好坏。
设计印稿不仅要考虑章法,还需要结合刀法和书法一起设计。
因为印稿是你后面篆刻的时候真正的参考,每一步都需要做到位。
因为不同的篆刻作品,不同的字体,可能使用到刀法和书法也是不一样的。
3.将印稿上石:有些人对篆刻的上石可能还有点陌生,上石这个步骤很多人会忽略。
因为大家觉得上石对篆刻来说不重要,而同时大家关注最多的就是篆刻的刀法。
很多人认为只要篆刻的刀法好就可以刻出好的作品。
这样的理解其实是有些片面地,因为篆刻不仅仅是刀法的事情,而是其他东西一起结合的整体产物。
比较常见的上石方法就是水印法,这个方法是很多人喜欢使用的上石方法,因为简单又方便.
4,开始刻:当印稿的上石结束之后,我们就拿起刻刀开始我们的创作之路了。
这时候需要根据印稿以及篆刻作品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刻刀。
篆刻的步骤
一、磨平印面
二、设计印稿
三、印稿上石
(1)先取一块比印石稍大一些的宣纸覆盖到印石上,用手指将印面向四周轻压。
(2)将临摹的印稿对光反置,或对镜倒置,在吸水印搞纸上依石章大小临摹该印,注意墨要浓一些。
(3)修改成稿,放置一会,待墨干。
(4)将墨稿对准石章四角后,将四周余纸折下固定好,以防错位。
用干净毛笔醮清水(水不必过多,微湿即可),润湿印稿纸,使纸与石相贴。
(5)用生宣吸尽印稿上多余水分,直至纸与石紧密相附。
(6)用指甲或笔杆之类阮中带硬且较光滑的弧状物,反复压磨使墨迹反印到印面上去。
(7)轻揭稿纸,若某处不清晰,可依上述方法对照原印进行修补;
(8)水印上石完成。
(1)将所要临刻的印章用镜子看着进行反临。
(2)临写成稿完成。
四、奏刀篆刻。
篆刻的这三方面:篆法、刀法、章法,学篆刻,您必须知道!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
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
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
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
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
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一、篆法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首先要学习文字学。
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
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
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
二、刀法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
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
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
二是笔意刀味。
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
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
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
篆刻实用小知识
篆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艺术形式,也被称为印章雕刻。
以下是一些关于篆刻的实用小知识:
1. 篆刻工具:传统篆刻工具包括刻刀、砚台、砚石和墨。
刻刀是用来雕刻印章的主要工具,砚台和砚石是用来磨墨,墨则用于印章。
2. 篆刻印材:传统的篆刻印材主要有石材、牛角和木材。
石材是最常用的印材,如朱砂石、田黄石等。
牛角印材也常见于篆刻,木材印材主要用于制作便携式的印章。
3. 篆刻技法:篆刻技法包括直刀法、圆刀法和削刀法。
直刀法是最基本的技法,使用刻刀直接在印材上刻划。
圆刀法则是使用带弧度的刀刃进行刻划,削刀法则是利用刀刃的削减来形成刻痕。
4. 篆刻字体:篆刻使用的字体一般是篆书或小篆。
篆书是古代的一种字体形式,小篆则是篆书的简化版,常用于篆刻印章。
5. 篆刻分类:篆刻可以分为印章和篆刻艺术两类。
印章主要用于盖章,具有实用性和法律效力。
而篆刻艺术则强调艺术性和审美价值,通常作为艺术品或收藏品。
6. 篆刻传统: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古就有篆刻家和篆刻作品的流传。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常爱好篆刻艺术,并以篆刻为一种文化修养。
7. 篆刻艺术欣赏:篆刻作品以其独特的线条、形态和意境,具有独特的魅力。
欣赏篆刻作品时,可以关注字体的造型、线条的流畅、印章的整体构思和艺术家的创意。
篆刻步骤概括
篆刻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它通过在印章上雕刻文字或图案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以下是篆刻的步骤概括及其详细解说:
1. 设计:首先,你需要设计你的印章。
这包括选择字体、布局和图案。
你也需要决定印章的大小和形状。
2. 制作印模:使用石膏或其他材料制作印模。
你需要将设计好的图案放在印模上,然后小心地移除多余的材料,留下一个与设计完全匹配的印模。
3. 准备石材:选择合适的石材,如青田石或寿山石,然后将其切割成合适的大小。
4. 雕刻:使用刀具在石材上雕刻出设计。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过程。
你需要一点一点地雕刻,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地刻画出来。
5. 抛光: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和其他工具对印章进行抛光。
这一步可以使印章的表面更加光滑,也可以增强其光泽。
6. 上色:最后,你可以根据需要为印章上色。
这可以增加印章的
艺术效果,使其更加生动和有趣。
以上就是篆刻的基本步骤。
虽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和努力,但是当你看到自己创作的印章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篆刻入门:刻“回字”,究竟要怎么练?老李刻堂115 篆刻入门:刻“回字”,究竟要怎么练?太多的入门者(初入篆刻这个坑),听了朋友或者从网上看了一些相关教程之后,就赶紧开始练刻“回字”了,于是各种回字就出来了:(各种回字)当然,出现什么模样的“回字”都无可厚非,毕竟大家是“新手”,但如果依照较为系统的练习方法刻“回字”,是不是会练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呢?一、一定认真写“印稿”是的,就算刻个“回字”这样简单的内容的印,也要写印稿,不能拿起石头和刀,就在石头上开刻了,并且印稿要认真写,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参照下面的步骤:1、磨平印面这个简单啊,就是把你想刻回字的石头磨平(以前写过专门磨平石头的文章,不再提了)啊:(磨平印面)2、用尺子和铅笔划出对角线稍稍有点几何知识就好,划对角线,简单到爆,上过小学的人都会:(画对角线)3、用刻度尺等距标记小点标记的点位,依你想刻多密集的线条为标准,这里只是举例子,于是选了较稀疏一点的3mm,初学者可以照方抓药,待上手后,换成2mm,进行更细致的练习。(标记等距离小点)4、依照回字形连结小点可以借助尺子,如果觉得自己能控制好,可以不用尺子。(连接小点)(连接成回字形)5、拿毛笔沿线涂黑跟写其他印稿的方法一样,浓墨啊。(写好印稿)二、奏刀认真、大胆、分步施刻1、认真这一点简直不能多说,每个初学者都说自己会很认真,但真到刻的时候,就显出匆忙来,着急着出成果,别急,千万别急!(奏刀施刻)2、大胆施刻既然开始刻了,为了提高练习效率和控刀精准度,可以把写好的印面分成四个部分,即沿着原来的对角线区隔开来,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施刻,一旦开刻,就记着沿着印稿大胆去施刻,果断下刀。至于采用何种刀法,建议可以以切刀起步,小步慢慢来,沿着印稿一刀一刀切下去(像后来的浙派刻法),这样便于控制,不致于一刀冲出印石表面,丧失信心;练习冲刀方法(像后来的皖派的主流刀法)时,一定要在向前使劲冲刀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往回收的力量,欲往还收,注意控刀,想停即能停,欲行则能行,这是刻回字最重要的一步,控刀的精准,对刀石的感觉,发力的手感等都在这一步骤里细细体会,铭记于心。(刻了四周和两片区域的印面)3、分步施刻为什么要分步?其实没别的,因为一旦分成四块区域,实际上人为增加了一些细节,即四个区域连接处的细节,这些细节,在以后的文字边接和转折部分都会接触到。(刻掉了三片区域的印面)(完成了四片区域的印面)三、认真收拾刻完回字,并不代表可以钤印看效果了,还要在没有清洗印面墨迹之前认真加以修整,这个阶段花的时间应当不少于施刻阶段。当然,这可能算不上作品,但却会因为处理的精细,最后钤出较好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兴趣大幅提高,而不是刻出了很糟的印面,灰心丧气。(最终的印面效果)四、回字的拓展:刻圆圈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处理的印稿决不都是直来直去,因此很可能还要接触到曲线,那么刻曲线就成了必要的练习。操作方法与刻回字基本等同,所区别的就只是画印稿。因为要取圆,你可以用圆规画圆,当然也可以用不同的瓶子盖啊,硬币啊(大小不等的硬币)画出圆圈了,总之写印稿也要认真,不能马虎。(写印稿)因为是刻圆圈,长长的冲刀可能派不上用场,更多会用到切刀,切刀在不断地对圆进行“切”线动作的过程中,构建出完整的圆圈,跟上面的回字相比,刻回字更适合练习冲刀,而刻圆圈,更适合练习切刀。(这倒不绝对,你大可以用冲刀刻圆,一刀短冲一刀短冲,也可以用切刀刻回字,一点一点切出来,这都不是问题,要辨证地对待不同的刀法在石面上的表现。)(刻圆圈时石屑的处理)关于石屑的处理,以前专门写过文章,这里再提一下,因为印面是墨稿,刻出来的石屑大都是白粉末,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石屑抹入印面,加强黑白对比,对印面印稿看得更加清楚。(圆圈的最终稿)不管是刻圆还是刻回字,在刻完之后,都要仔细收拾,使印面效果更加细致,因为我们最初的练习,是奔着加强刀功的方向去的,越精细,越利于刀法控制。处理完的印面,一定要经过清洗,一定要把印面处理清洁,包括石屑,墨迹,灰尘,手上的油、汗等脏东西清理干净,然后再行濡朱蘸印泥,不清洁的印面,对印泥的伤害是致命的。(圈圈的钤盖效果,快,来打靶!)五、关于练白文还是练朱文在刻回字和刻圆圈的过程中,我们心里一定要清楚,我们这次要表现的印面效果,是刻白文还是刻朱文,这对于实际施刻很重要,而实际上,白与朱是相对的,在我们练习刻朱文时,一定会形成白文的空地,在练白文时,也会有清晰的朱文留底,二者互相辉映。(刻完钤毕的印面,可以磨了重刻)举个群里印友刻回字的例子,第一次刻成这样,是相当不错的习作:(印友回字习作:印面和印蜕)之所以为了这两个简单的初级练习还写这么多,实在是因为有很多初学者并不知晓得具体操作方法,而每每在群里问及具体的操作步骤,又经常拿一些印稿、施刻都随意和马虎的“回字”印面出来看,索性写这样一篇稿子,再有问的朋友,不再多言,就扔这一篇文章过去,或许能帮点忙,也节省大家的时间。算一篇不是教程的“教程”吧。(【老李刻堂】之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