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8
民族与国家的名言警句
1. "民族是历史的产物,而国家则是文明的产物。
" - 徐中约
2. "民族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分裂就是灾难。
" - 梁启超
3. "民族没有仇恨的胜利,只有团结的胜利。
"
4. "民族强盛是国家和社会强盛的前提和保证。
" - 韩兆琦
5.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 - 鲁迅
6. "民族的未来在于历史,历史的未来在于民族。
" - 陈毅
7.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三大支柱。
"
8. "强国必须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
9. "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 - 卓别林
10. "一个民族的强盛不在于先进的武器和装备,而在于其文化的丰富和深厚。
" - 胡耀邦。
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作为人类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话题,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与变迁催生了无数的争论和讨论。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独特的变化路径和经验积累。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来探讨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和国家都经历了许多的变迁和演化。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初,只有原始社会可以看做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社会。
原始社会的民族状况是多元的,人们聚居在不同的部落中,仅有的联系是通过经贸交换和战争征讨。
没有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和行政机构,也无国家和政府的存在。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国家和民族逐渐成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构成。
在中华文明史上,尧舜禅让的传统,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统一、和谐、稳定的传统思想。
而在欧洲历史上,从罗马帝国到法兰西帝国,这些历史节点都标志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兴起和衰落。
二、文化的碰撞除了历史因素外,民族和国家之间的互动也与文化的碰撞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中国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代正是吐蕃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之地,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对于两个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谐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战后,民族国家开始逐渐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种文化的碰撞,各国则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在我国,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经济纽带也变得日益密不可分。
作为现代化国家的代表,美国历来是经济领域的先行者。
与此同时,中西方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
对于我国而言,拥有13.6亿人口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地的经济繁荣的兴起,也掀起了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新一轮潮流。
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近代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族群基础发展起来的政治共同体,是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基本政治文化单元。
我将近代民族国家,概括总结为:“两个方面,两个特点”。
两个方面是指民族国家包括两个方面:一、民族认同构成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二、新君主制构成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保障。
两个特点则指:1、近代民族国家是以身份认同、文化归属、自我排他为主要内容的族群文化;2、是以主权独立、地位平等、博弈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化。
通过“两方面,两特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近代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了。
近代民族的国家兴起,对欧洲来说,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这就需要再引申一下,历史真可谓“一环接一环”,刚才的“两方面”又引出一个历史概念,何为新君主制?这是相对于中世纪“封君封臣制”下君主权力被各个领主削弱,虚弱的君主权力而言的。
新君主制标志着王权的加强,拥有绝对的权力,打击各个封建领主势力,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所以又称为“绝对专制二但是这种“绝对君权”,君主权力又不如东方的君主权力大,东方君主制下,整个国家都成皇帝的私产。
所以东方专制英文称为CleSPotiSm,是个贬义词,而西方的“绝对专制”,英文称为absolutism,不含贬义。
那为何西方的“绝对专制”,西方人不认为是贬义呢?因为上文我已经提到,它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部分,相对于中世纪分裂的封君封臣制,这种“绝对专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利于形成统一的关税,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因此从短时间内,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对当时的欧洲而言,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这里我特意的注明,这只是“短时间而言”。
由此可见,历史是不断变动的,某一种制度,在当时,可能是合理的,而到了后来,就又不合理。
因为到了17世纪,这“绝对专制”,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了。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3周 平内容提要:民族国家首先出现于西欧,是欧洲国家形态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形式。
民族国家并非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建立在民族对国家认同基础上的主权国家。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逐步成为世界国家体系的基本单元,并向全球扩展,进而成为基本的国家形态。
民族国家遍及全球以后,民族国家具有了复杂多样的形式,相当数量的民族国家虽然具有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但与最早出现于西欧的民族国家有相当的差别。
民族国家建立以后,民族国家建设的问题随之出现。
当今世界的许多民族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现代民族;民族国家;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是世界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际关系的基本主体。
“到目前为止,民族国家仍然是惟一得到国际承认的政治组织结构。
”①我国也是民族国家,并处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
然而,对于民族国家这样一种基本的政治现象,我国的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却尚未形成全面的、一致的认识,既有的知识系统尚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就连“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本身也是歧义丛生。
这一现象表明,在全面、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对民族国家准确的认识,仍然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必须承担的责任。
本文就从民族政治学的角度,阐述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一、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中文的“民族国家”概念,来自于英文的“nati on 2state ”,即“民族—国家”,是对一种特定的国家形态的概括。
作为民族与国家相结合的产物,民族国家既有民族的内涵,又有国家的内涵,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现实中的这种状况,为各个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民族国家提供了可能。
也许正因如此,高度关注民族国家的民族学学科和政治学学科对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并构建了大相径庭的民族国家概念。
其间,民族学学科偏重于从“民族”的角度来界定“民族国家”,因而强调“民族国家”的民族属性,进而把民族国家解释为单一民族国家。
中国自什么时代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逐步走向统一与融合。
中国经历了四千年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四千多年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阶段时,活动在各地区的部落群或部落联盟,在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即共同为开拓祖国古代的文化作出了贡献。
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的一些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通过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而成为一个民族,即“诸夏”(亦称“华夏”)。
开始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在中国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境内以及周边的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多向夏、商、周王朝称臣朝贡。
当时“中国”一词,是指王京而言。
《诗经》“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对“京师”。
《毛传》注释说:“中国,京师也”。
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相互兼并。
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诸夏晋、郑、宋、鲁、卫等国以中国自居,秦、楚、吴、越等非源于周文化,不是尊行周礼的国家,仍被视为“夷狄”而遭到歧视。
《论语·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亡’即无)也”。
春秋、战国时期,各族之间的交往和兼并战争,导致了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今河北省北部诸国及令支、孤竹、山戎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燕将秦开击败东胡,把疆界推向今辽宁省及朝鲜半岛西北部;今山西境内及河北西部诸国和赤狄、白狄、长狄等为晋国所灭,其后赵国又东灭中山,北灭林胡,把疆界推向今内蒙古中部;今山东境内诸小国和莱夷等少数民族为齐国所并;关中的秦国先后灭义渠、冀戎、邽戎,南并巴蜀、汉中,把疆界推进到今甘肃的黄河及四川省的长江一带;江汉及江淮流域的小国及淮夷等少数民族,春秋时分别为楚、吴、越所统一,战国时楚国东灭越,南占洞庭、苍梧,西降盘瓠、廪君等蛮,把疆界推进到五岭及黔东一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亿,只占全国人口的%。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族群、民族、国家、种族之见族群、民族、国家、种族都是人们因为历史、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种种原因而聚集并形成的群体。
然而细细看来他们四者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族群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种生物所形成的团体。
他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
以整个地球为其讨论的范围时,则人类的族群以现阶段而言是由六十亿人口所组成的。
如果我们以台湾为一地理的范围来看,则在此时台湾的人类族群只有由两千三百万人口所组成的团体。
一个大的地理范围所定义的族群,又可以因为讨论的地理范围而分成数各小的次族群,就以人类的族群而言,如果我们以每一国家的疆界为区隔,则地球上有多少国家就会有多少次族群。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在次族群中再次的以地理的区隔来划分更多的次族群,比如说居住在台北市的台湾人类族群的次族群,或是居住在台中的台湾人类族群的次族群,当然这些次族群也同样是属于地球人类族群的次族群。
地球上的其他的物种所组成的族群关系,就像是人类族群一般,可以大至包含全球的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也可能只由一个动物园圈养范围内的数只动物或植物园中的数棵植物。
其次,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
“民族”一词使用非常广泛。
但不同场合,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一种是广义的,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土著民族等,甚至氏族、部落也可以包括在内。
或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另一种是狭义的民族,指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即指各个具体的民族共同体。
如英吉利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藏族等。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摘要: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又相互依存。
国家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民族则是构成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又错综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关键词:民族国家同化关系当今国人以及学者们最喜欢用“中华民族”和“中国”两个概念,但据我的观察与交流而知,90%多的人没有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和所指,常常混淆使用,已经基本把两者等同起来。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国度的概念,依托各民族而建立的国度,其重要特点为地域性、主权性和阶段性。
而民族的特点为血统性、文明性和连续性等。
观看几千的历史我们便可知道: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是以中原为基地,以汉民族为头人,以汉民族为主导的国度。
而“中华民族”则有两个指向,一指古代的华夏民族,中者,中土也。
华者,华夏诸族也。
即中原华夏汉人之意,其侧重于民族性。
二指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五十六民族的集合,非指哪一个具体的民族,而侧重于国度性,已与中国的概念近同。
所以说民族与国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国家可以有多个民族,一个民族也可以有多个国家,一群人占领一片土地,行使了主权,就可以成为一个国家,而民族需要同血统的人群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共同的文明,才可称为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可以随时建立,随时消亡,而民族不行。
一个国家只有公平的善待主权内的各个民族,这个国家内的各民族才能尊重国家的权威,否则国家将处在一个民族危机之中。
一、民族与国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进入近现代,国家成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政治载体。
现在没有依附于国家形态的民族已经不存在。
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任何民族的发展繁荣和进步都是把国家作为依托的。
国家强则民族兴,国家弱则民族衰。
国家在促进民族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社会力量所无法替代的。
第一,国家能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
国家通过其外交政策的制定、调整、实施、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从而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坏境。
全国共有多少个民族自治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份,面积16.6万平方公里,人口1.8亿,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自治区,其中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48.7%,是新疆最大的民族。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是中国最小的民族自治区,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0.7%,是西藏最大的民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6.2万平方公里,人口650多万,是中国最小的民族自治区,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7.3%,是宁夏最大的民族。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部,面积1.6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多万,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自治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0.2%,是内蒙古最大的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多万,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自治区,其中壮族占总人口的56.9%,是广西最大的民族。
中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构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精华,它们不仅是中国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它们的发展,不仅是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建立起来的国家。
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
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
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府体制,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府体制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1.认同概念民族国家是政府体制的一种形式。
而民族则是共同体的认同概念,其来源可以是共享的体制、文化、或族群。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应此包括以公民国族主义及种族国族主义等不同的思维,主要取决于认同概念的形成要素。
所谓的单一民族国家,所有公民共享一价值、历史、文化、或语言,不论是继承前帝国王国的统治范围或者是当代全球化的移民2.理想民族国家通过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理论可以引导出一个“理想民族国家”。
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一个理想模型是无法被实现的,但是这个模型影响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它为现实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
这个模型也显示出民族国家与其它国家类型之间的区别。
虽然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有些国家的民族认同是从上面强加的、虽然有些国家的民族团结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模型还是能够用来描写许多民族国家的特征。
因此在政治学中大多数现存的国家被看作是“民族国家”。
3.特别的政策在这个“理想民族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仅属于同一民族,所有该民族的成员均是这个民族国家的永久居民,这个民族没有任何成员住在这个国家外。
在这个国家中没有原住的族群的或文化的少数民族。
在这样一个民族国家中没有移民入境和出境,因此这个国家里也没有移民少数民族,而在其它国家里也没有这个民族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国家里每代均是该民族100%的后代,因此这个民族国家代代相传。
这个国家不但是这个民族的家乡,而且是这个民族的保护地和它的民族认同。
为了保存这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它必须施行与其它非民族国家不同的特别的政策。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这个模型完全一样,但是一般认为冰岛与这个模型很接近。
虽然冰岛的居民从族群观点上与其他斯堪的纳维亚民族有近缘关系,但是其民族文化和语言仅在冰岛上存在。
冰岛上没有邻国少数民族。
尽管日本有少数民族,比如南部有土著族群琉球人,本州有朝鲜族、汉族、菲律宾人和巴西人,以及一些西洋系民族。
在北部北海道上还有土著阿伊努人,但是日本一般也被看作比较接近理想民族国家(因其他民族比例不到5%)。
冰岛与日本均是岛国。
4.与模型的偏差一个理想民族国家的居民来自同一族群,说同一种语言,拥有同一文化和宗教,其居民是单一的。
实际上存在的国家与此远远不同。
虽然如此在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法中大多数国家被看作是民族国家。
比如瑞士从宪法上是不同州组成的一个联邦,国内有四种语言,虽然如此瑞士有一个瑞士的民族认同、一个民族历史,和一个经典的民族英雄威廉?泰尔。
自主运动一般质疑一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但除非一个国家正在解体,那么使用这些词汇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标志。
比如爱尔兰共和国的居民虽然几乎全部是爱尔兰人,但是其民族主义者认为其民族完整没有实现,因为北爱尔兰不属于爱尔兰共和国。
此外通过移民出境今天在爱尔兰国外生活的爱尔兰人比在爱尔兰国内的还要多,虽然如此一般来说爱尔兰共和国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国家。
实际上一个民族国家的边界总是不会与其民族的分布一致的。
有时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其居民民族混合,甚至在同一街道和楼房中有不同民族共同生活。
假如两个邻近的民族国家中分别有另一个国家的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一般被称为少数民族。
有时两个国家分别有对方的少数民族,比如在匈牙利的斯洛伐克人和在斯洛伐克的匈牙利人。
这样的边界少数民族与离散导致的少数民族不同。
离散导致一个民族的人到达远离其民族边界的地方。
大多数现代的离散是经济移民的结果。
爱尔兰人的离散并不阻碍爱尔兰共和国民族国家的特征,也没有影响到北爱尔兰问题,因为只有少数人向那里移民。
一个国家是否有境外领影响其是否是民族国家。
一个有大量殖民地的国家显然也拥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因此与理想的单文化国家不相容。
在大多数情况下殖民地不被看作是本土的一部分,而是被分开管理。
一些欧洲民族国家在欧洲有境外领。
比如丹麦的居民几乎都是丹麦人,在本土内只有很少的其它民族生活。
但是丹麦也拥有法罗群岛和格陵兰的主权。
假如将其居民看作是不同民族的话,那么丹麦不是经典的民族国家。
5.民族主义之间的冲突冰岛不但有一个明确的边界,而且其居民也自认为是冰岛人。
但是许多民族国家的部分疆域也被其它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运动看作自己的疆域。
这些领土要求的程度不同:有些顶多是一个建议,有些甚至支持武装的分裂主义组织。
比利时是一个典型的有争议的民族国家的例子。
比利时是1830年从荷兰分裂出来的,其北部的佛拉芒人说荷兰语。
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佛拉芒认同,将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民族和文化,当地也有非常强烈的分裂运动。
南部的瓦隆人从语言(法语)和区域上与佛拉芒人均有区别。
除此之外在比利时还有一个全比利时的民族主义,在荷兰和佛拉芒有大荷兰的意识,在西部还有一些说德语的地区,这些地区在1920年前曾经被普鲁士占领,在1940年至1944年又被德国吞并。
在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里往往有许多互相竞争的要求,往往也有多个分离主义运动。
这些运动往往质疑这个大国家是一个真的民族国家,有时甚至会将它指责为一个帝国。
事实上不存在客观的、判决这些要求是否正确的标准。
一个大民族国家必须将其民族的定义放在一个广的基础上。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中华民族来定义其居民。
同时它也承认在其境内有一个汉族的主要民族和55个少数民族。
6.民族国家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争论并不影响一个国家民族国家的特征。
但是加入居民中大部分否认其民族认同的话,这样一个国家的合理性就成问题了,其政府的效应也会受到影响。
比利时是这样一个国家的代表。
假如一个国家的合理性完全丧失,其结果在严重的情况下会是内战。
其结果可能是重建一个民族认同,或者是产生一或多个新的国家。
7.历史和来源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有争议。
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先有民族国家,还是先有民族?”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首先形成。
民族主义是民族要求其合法主权而形成的,而民族国家则符合了这个要求。
一些民族主义的“现代理论”也认为民族认同主要是政府政策的一个产品,政府使用这个政策来统一和现代化已经存在的国家。
大多数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现象,它是大众文学和早期的大众媒体的结果。
但是历史学家也注意到较早出现的比较统一的、拥有一个共识特征的国家,比如英国、葡萄牙和荷兰。
而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认为法国作为国家比法国人出现得早。
他认为法国国家导致了法兰西民族的出现,而不是法兰西民族主义,后者是19世纪末在德雷福斯丑闻的过程中才形成的。
霍布斯鲍姆认为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只有约半数的法国人说一些法语,只有12%至13%的法国人说“比较好”的法语。
在意大利统一时说意大利语的人的百分比更少。
法国国家促进了不同方言的统一成为法语。
按照这个理论征兵制的引入以及1880年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公共设施的法律导致了民族认同的产生。
班迪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其成员无法全部互相认识),民族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制造这样一个设想的群体来减少接触特别的书面语言(即拉丁语)所带来的特权,此外这个运动放弃了君权神授的主义。
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系统中印刷媒体的出现。
这些民族国家是“国家制造”的理论强调一些特别的国家的形成如法国和英国。
这些国家从一个核心地区出发扩展,产生了一个民族意识和一个民族认同的感觉。
它吸收了周边地区(比如威尔士、不列颠尼亚、阿基坦等)。
在19世纪这些地区文化又获得了一次复苏,这在20世纪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自主运动。
有些国家如德国和意大利至少是19世纪里通过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产生的。
在德国和意大利形成前当地有许多(部分非常小)的国家。
其共同认同来源于文化运动,比如在德语国家中很快获得政治力量的“民族运动”。
在这两个国家里民族意识和民族运动显然出现于民族国家之前。
民族国家的主意是通过现代国家系统的产生而诞生的。
由于威斯特法伦和约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个现代的国家系统也被称为“威斯特法伦系统”。
这个系统的特征是“势力平衡”,其基础是明确规定的、中央控制的、独立的国家(不论是帝国还是民族国家)之间对对方的主权和领土的尊重。
威斯特法伦系统并没有创造民族国家,但是民族国家满足这个系统对国家的要求(前提是民族国家之间没有领土问题)。
8.哲学理论基础在浪漫主义时期民族国家获得了其哲学理论基础。
19世纪里对族群和人种来源的腔调使得国家的定义也开始使用这方面的理论,导致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随着殖民帝国主义和大陆帝国主义的发展种族主义随之进入,尤其在大德意志和大斯拉夫运动中体现出来。
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联系的顶峰是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运动。
国家与民族的联系尤其在“人民国家”(德语VolkischeStaat)这样的概念中体现出来。
纽伦堡法案这样的立法是法西斯主义民族国家如纳粹德国与非法西斯主义民族国家之间的主要区别。
很显然,少数民族不再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在国家里没有合法角色。
在德国犹太人和罗姆人均不是人民的一部分,因此受到迫害。
德国的国籍法按照德国祖先来定义德国人,将所有非德国人排除在人民之外。
在一定程度上德国的国籍法至今依然有这个趋势。
近年来民族国家对其边境内绝对主权的要求受到许多批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系统基于国际法和超国家的政治集团。
非国家群体如跨国企业和非政府组织(NGO)越来越磨灭民族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也许会导致其最终的消失。
9.国家的性质在18世纪的欧洲经典的非民族国家包括多民族的帝国如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以及众多小的、今天被看作亚民族的国家。
多民族帝国全部是君主制的国家,其元首为一国王、皇帝或者苏丹。
在多民族国家里有许多民族并存,他们分别说许多不同的语言。
一般一个民族在这样的国家里占支配地位,其语言一般也是公共管理所使用的语言。
统治王朝一般也属于这个民族,但也有些不属于这个民族。
这样的国家并非欧洲独特的,在所有的大陆上均有过这样的帝国存在过。
一些小的欧洲国家的民族不这样多样化,但它们一般也是君主制国家,有一个统治王朝。
通过王朝之间的婚姻这些国家可能与其它国家合并或者扩张。
有些欧洲国家(尤其在德国)的小国家非常小,它们被其邻国承认为独立国家,拥有自己的政府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