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商业模式探讨
- 格式:pptx
- 大小:814.85 KB
- 文档页数:40
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和思考*摘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其影响涉及各行各业。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9亿多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受到的影响最为巨大。
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探索,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终于找到了“公司+农户”这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温氏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一创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经营模式,正以它特有的优势波及我国广大农村,并影响和推动着我国多方面的改革开放和发展。
本文通过对温氏“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调查,探讨了这一模式的本质及其广泛的适应性,同时引出对这一经营模式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思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中枢+资源网;螺旋式运动1温氏集团简介1.1“公司+农户”模式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形成了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经营自主权,调动起了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结构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使畜牧业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其局限性,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色彩,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广大农民群众终于发现农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实现小生产向大生产的转变,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按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
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经营的一体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
“公司+农户”模式正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的探索中结出的一枚硕果。
这一经营模式在温氏的实现也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2023 年生猪养殖行业温氏与牧原比照分析报告2023 年9 月目录一、商业模式:“阴”“阳”极致间的PK (5)二、“阳性”的极致:温氏强在阳性技术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力气 (7)1、整合了社会资源进展,实现轻资产和高投资回报率 (7)2、温氏将分到的蛋糕投入研发和扩张,如此往复增加优势 (8)3、整合社会资源的力气是温氏成功所在 (10)三、“阴性”的极致:牧原强在全局优化力气和扩张力气 (12)1、重资产投入换取端到端体系的全局优化力气 (12)〔1〕2023 年牧原员工定增募投7 个生猪产能扩张工程 (12)〔2〕2023 年牧原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募投5 个生猪产能扩张工程 (13)2、牧原的钱投入滚雪球扩张,上市后强融资力气加速公司成长 (14)3、专注和工业化体系是牧原的成功所在 (15)四、正面PK:各有所长、正各取所长 (17)1、目前的真实生产力不相上下,但各有取舍 (17)(1)温氏农户的回报率状况 (18)(2)将温氏外包的育肥环节以本钱价加回,以此来统一口径比照养殖效率 (19)(3)延长思考 (19)2、模式各有所长 (20)(1)经营模式分析 (20)(2)扩张节奏比照 (21)①公司+农户的特点是猪价低点快速扩张规模、高点大量获利 (21)②自繁自养一体化模式是滚雪球增长,高点扩张块,低点放慢求稳 (21)(3)生产要素比照 (22)①一体化规模养殖的生产要素还是一片蓝海 (22)②公司+农户制约因素正面临竞争 (22)3、双方正各取所长 (23)(1)牧原向温氏学习的地方 (23)①牧原的两点式生产模式与温氏“公司+农户”分布上类似 (23)②牧原内部的“公司+场长”与温氏的“公司+农户”的异曲同工之处 (24)③牧原融入社会资源、资金进展重资产投入,实现轻资产化 (25)(2)温氏向牧原学习的地方 (27)①温氏的工业化改造、倍增打算 (27)②温氏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增加整体效率水平 (28)③的工业化猪场建设 (29)五、总结 (30)1、整合社会资源是温氏的成功所在,但社会资源的本钱显性化是一大挑战 (30)2、行业进展“三段论”:散养户→“公司+农户”→工业化养殖 (32)六、主要风险 (33)1、非洲猪瘟持续爆发并影响流通 (33)2、生猪价格波动 (33)3、突发大规模不行控疫病 (33)4、重大食品安全大事 (33)5、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 (34)6、极端气候灾难导致农作物大规模减产推升粮价 (34)“阳性”的极致:温氏强在阳性技术和整合社会资源的力气。
共同致富的好模式——剖析温氏、汉川温氏□陈勇汉川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川温氏),是广东温氏集团下面的27个子公司之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
公司地处我市分水镇、荷沙公路旁,总投2000万元,总占地面积180亩,从4年多的发展轨迹来看,汉川温氏可以说是实现共同致富、造福一方的成功模式,是值得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的。
一、汉川温氏的创立与发展概况1、广东温氏集团的起源广东温氏集团是靠养鸡起家的,当前它的全称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它最初诞生于一个偏僻的小镇,即广东省新兴县勒洲镇(粤西山区),这个镇较小,不及我市的城隍镇。
1983年,该镇石头村有一个叫温北英的人领头开始养鸡。
温北英教过书,57年曾被错划右派,有4个孩子,其中二子温鹏程,成为后来温氏集团的掌门人。
当时,温北英联合了八股(称为“七户八股”,其中一户就是温北英父子,各有一股),筹集资金8000元。
就是这8股8000元起家,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是整整21周年,创造了一个“养鸡帝国”。
86年时只有员工38人。
一直到92年公司规模都还比较小,仅限于广东省内发展业务。
当时员工发展到123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
93年以后,逐渐向外省发展。
先后开辟了河南禹州公司、福建莆田公司、上海太昌公司、广西桂林与玉林公司等。
2002年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肉鸡2.2亿只、生猪40万头。
总销售额28.3亿元,纯利润2.4个亿。
2003年虽然遭遇百年未遇的非典疫情,但仍能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并扭亏为盈。
温氏集团计划2004年销售规模达到50个亿,第二个五年计划(即到2009年)欲达到150个亿。
温氏的口号是:要做出中国最大的畜禽企业。
2、汉川温氏的创立及发展现状显然,汉川温氏是招商引资的一个硕果,是由我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副会长黄翘亮同志直接洽谈引进的,是一个大型黄鸡养殖合资企业。
当时分水的书记是骆义发,前后历经了三年努力才洽谈成功,引进过程中,同时有荆门、江夏、仙桃、云梦等多家竞争,但最终选中了汉川。
收稿日期:2004-04-28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1]34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2C110);华南农业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简介:张光辉(1962-),男,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温氏模式”成功机制探析张光辉(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 要:文章对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并将之总结为“温氏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与所有者合二为一的全员股份制是其发展的动力源泉;供产销一条龙,集团化大生产是其利润保障的组织形式;高度重视人才与技术研发形成了稳定创新机制;共同富裕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形成自我管理和自觉行动,并提高了公司的社会形象。
实践证明,“温氏模式”是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企业文化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4)03-0023-04一、引言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心内容是要发展农业企业,特别是要发展能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1]。
我们可以推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内需扩大→国民经济增长→更多数量和更高水平农业企业发展→……,这是一个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中,“公司+农户”模式占有主导地位,说明这种经营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2,3]。
本文选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成功典型———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对其成功机制进行剖析。
1983年底,七户农民集资8000元,在广东省新兴县 竹镇创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 竹鸡场。
经过20年的发展,该养鸡场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温氏公司加农户模式引起反思5篇第一篇:温氏公司加农户模式引起反思温氏公司加农户模式引起反思温氏公司加农户模式引起反思编者按“公司加农户”,顾名思义是将“大公司”与“小农户”联结起来。
这种经营模式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20年来,它在农民学习生产技术、规避市场风险和规模经营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农户与公司之间实力悬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场关系,又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导致这个模式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出它与生俱来的缺陷: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农户与公司的权责严重不对等、条约显失公平,利益分配完全由公司单方决定、向公司方倾斜等,这势必影响到两者“双赢”的预期效果。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温氏公司或温氏)是我省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公司加农户”模式的杰出代表,这个模式甚至被人称为“温氏模式”(温氏公司后来将“公司加农户”模式发展为“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但实质不变)。
长期以来,它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近一段时期,本报陆续接到与温氏公司合作的农户的投诉,称在合作过程中权益受到温氏公司侵害,导致经营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
这些来自民间的呼声,尽管还不太强大,尽管针对的是深受社会尊重的成功企业,但我们若因此而忽视这种声音,显然也是不负责任的。
一个多月来,本报记者先后深入我省多个地区采访,希望能以这次独立但不完全的调查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公司加农户”模式,探询隐藏在如潮褒扬后的合作真相。
本报的调查从温氏开始,但不希望读者和社会各界只把目光停留在温氏身上,更不希望停留在个别案例上,而应对“公司加农户”模式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检讨。
本报的调查从温氏开始,但并没有完全否定温氏模式的意思。
相反,我们希望温氏公司能重视合作农户——即使只是一小部分农户的意见——并拿出勇气和办法来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我们希望温氏公司能与时俱进,对“公司加农户”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再次引领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农村生产力更大发展。
各片区、事业部、总部各部门:根据董事长指示,现将《温氏模式》发送给你们,请注意查收。
并请总部各部门、片区、事业部副总级以上人员进行学习。
温氏模式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于1983年在广东新兴县始创,现已发展成一家以鸡、猪等畜禽养殖服务为主体的,兼营饲料生产、畜禽流通贸易、食品加工、疫苗生产服务等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大型畜禽牧企业集团。
目前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建成140多家一体化公司。
2011年,总销售值309.9亿元。
温氏模式:其核心是以一个现代农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农户为生产基础,由龙头企业组织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经营,把农户生产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经营中,利用契约等利益绑定形式缔结成利益共生体,通过创建“一体化养殖公司”形式,实现种苗、饲料、饲养、疫病防疫、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一体化经营。
一、温氏模式的探索历程1.探索发展时期(1983年—1993年)1983年,建立起来的农民股份合作制勒竹养鸡场,实行以股带劳,是自繁自育自养自销的小规模养殖企业。
到1986年底,全场职工有39人,全部持有企业股份。
同时由于企业发展受到场地、资金、劳力等因素限制,养鸡场开始探索与农户的合作养殖,当年底有5个专业养殖户挂靠企业,这是温氏“公司+农户”模式的萌芽。
1988年起,养鸡场从开始简单帮助养殖农户代销肉鸡,逐渐发展为向合作农户全面提供优质养殖技术、饲料、防疫、销售等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综合性养殖企业。
温氏“公司+农户”模式的运行机制在这一阶段已基本形成。
2.扩张成熟时期(1994年—2004年)在这一时期,温氏以30%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
到2004年,肉鸡产量从713万只发展到3.57亿只;合作养殖专业农户由2500户迅速扩展到了25000户;产值从8545万元,迅速上升到55.3亿元;企业职工和股东数达到1万人,合作农户利润收入达到5.5亿元。
“公司+农户”模式和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管理制度也日益完善。
3.跨越发展时期(2005年—)经过了20年的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温氏做大、做强养殖业的同时,也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精心打造产业链上每个经营环节,并且把目光投向海外农产品市场。
温氏模式与共富梦想作者:鲁飞来源:《农经》2020年第02期出生于1986年的冯忠彦,是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人,现在是灵宝温氏禽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家庭农场主。
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他,曾经在外跑饲料销售、兽药销售。
随着父母逐渐年老,孩子出生,困扰出现了,常年在外奔波的他无力顾及家中老幼。
2017年年中,他得知温氏落户灵宝,对温氏了解颇深的他,毅然回乡与灵宝温氏合作养鸡。
2017年11月,冯忠彦建好一栋单批饲养一万羽鸡的鸡舍,开始了与灵宝温氏的合作之路,至今已经上市肉鸡6批,第7批正在饲养中。
2019年,冯忠彦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在家里创业的他,养鸡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他表示2020年要把第三栋鸡舍也建起来,这样可以达到年上市肉鸡15万羽以上的目标。
“回来和温氏养鸡,选对了。
”像冯忠彦这样的合作农户,温氏股份有5万户。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温氏股份在30多年间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拥有270多家控股公司,2018年营收572.36亿元,净利润39.57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营收178.67亿元,净利润47亿元。
同时,与温氏合作的农户也获得了良好收益,2018年,与温氏合作的5万户合作农户,全年合计获得合作养殖收益81.47亿元,户均收益15.48万元。
入选企业扶贫优秀案例2019年9月20日,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企业扶贫蓝皮书(2019)》,介绍了25家企业的扶贫优秀案例,其中便有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深耕畜牧业36载,始终扎根农业、立足农村、服务农民。
温氏股份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及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内的25个县,投资兴建25个一体化养猪公司及1个种猪育种基地。
总投资累计90.3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430个,2923位当地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2018年合作家庭农场全年合计获养殖收益81.47亿元,公司共开展2700多场专题培训,培训合作农户5万多人次。
《蓝皮书》指出:作为农牧业龙头,温氏股份把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视为应尽之义、必做之事。
“公司+门店”温氏模式在生鲜门店成功复制作者:陈娇来源:《农经》2017年第05期[√]温氏发展生鲜门店,走入公众视线,实现B2C,且有品牌溢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大宗农产品价格周期,实现稳定成长。
2017年第一季度受禽流感影响,多家养殖企业遭遇“滑铁卢”。
国内最大的畜禽养殖企业温氏股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其一季度盈利14.7亿元,同比减少52%。
对此专家认为禽流感是温氏的一次危机更是转机,活禽交易的取缔也成为温氏开展生鲜事业的一大契机。
禽流感加速温氏走向终端禽流感多次爆发,促使政府主导推动活鸡市场逐渐关闭。
而受消费影响中国老百姓对现宰热鲜肉接受度最高,历来家庭烹饪消费的肉类主要以热鲜肉为主。
禽类(以黄羽肉鸡为主)由于体型小、宰杀分割技术含量低,过去主要在菜市场内现卖现杀。
但自2004年后禽流感多次爆发,活禽交易成为禽流感蔓延的严重风险点。
多地政府推行永久关闭活禽市场或限制交易,活禽交易大量减少,为新的禽肉供销渠道腾挪出巨大空间,未来终端黄鸡主要销售形势将以冰鲜鸡为主流。
毛鸡屠宰后由于处理方式不同,零售时主要有三种形式:热鲜(活禽、光鸡,一般是黄鸡)、冰鲜(也称为冷鲜,包括黄鸡和白鸡)与冻肉(一般是白鸡)。
取消活禽现宰后,考虑到运输半径和消费场所的普适性,兴业证券估计黄鸡终端产品形式将以冰鲜为主,光鸡和冻鸡为辅。
光鸡运输半径受限,仅可能出现在屠宰场周边区域,而冻鸡则在口感上打折扣,就家庭烹饪而言次于鲜鸡。
以饮食习惯与大陆相近的香港为例,经历数轮禽流感后,香港活禽市场在政策干预下逐渐萎缩,冰鲜鸡取代其市场份额。
据新闻报道,2016年香港冰鲜鸡消耗量约为每日10万只,而每日活鸡销量目前只有约1.5万只(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且连年减少,即当下的香港肉鸡消费中,超过85%都是冰鲜鸡。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活鸡早已从市场上消失,冰鲜鸡是主流销售品类。
以此为契机,温氏发展生鲜门店,终将实现周期变成长。
温氏黄鸡销量占到全国20%左右,禽流感风险过后即现机遇,温氏大力发展的生鲜门店逐步走入公众视线。
温氏集团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研究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云浮市新兴县勒竹镇,创立于1983年,公司从当初的七户八股8000元资本起家,由于在行业内率先采用了先进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成立之初年增长速度达50%以上,近年来年发展速度保持在30%以上。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温氏集团的养鸡规模居全球前十位,亚洲之首,集团同时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种猪育种和肉猪生产企业。
集团现有员工30000多名,2008年上市肉鸡6.9亿只、肉猪254万头,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58亿,农户获利达13.6亿元;2009年集团计划上市肉鸡7.6亿只,猪350万头。
温氏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
它不同于建立在市场交易关系基础上的“公司+农户”模式,也不同完全垂直一体化的“公司+农户”模式。
封闭式委托养殖模式成为温氏公司业务流程重组、价值链整合的制度基础,实现了公司和农户优势的最大限度互补、劣势的最大限度降低。
农业BPO:封闭式委托养殖在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分工日趋细化的大背景下,业务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 ourcing,BPO)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即把一些不是自己强项或成本较高的业务外包给更专业的外部公司去完成。
这样,企业就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核心业务上,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对环境应变能力。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詹姆斯·奎因(James Quinees)指出的那样,“在过去,资源外取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资源外取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
BPO的实质是专业化基础之上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与欧美或我国一些企业饲养的白羽肉鸡不同,温氏公司饲养的黄羽肉鸡,属于优质肉鸡。
白羽肉鸡主要是西式餐饮、肉类加工企业原料等中间产品,产品形态为分割肉,如鸡胸、鸡腿、鸡翅、鸡皮、内脏以及鸡架等。
黄羽肉鸡的饲养日龄比较长,成本比较高,体重比较小,出肉率比较低,出售的不是分割鸡,而是毛鸡(即市场上俗称的土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