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双向细目表
- 格式:xls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思想品德总复习双向细目表的编制思想品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素质和能力。
在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水平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帮助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思想品德复习,制定双向细目表如下:前向细目表:I. 社会责任感1. 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明确国家政策,支持正当的国家行为,爱国爱民,捍卫国家尊严和权益。
2. 环保意识:了解环境保护问题,关注环境污染,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低碳生活。
3. 社会公德意识:遵守公共交通规则,尊重排队秩序,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
4. 社会关爱意识:关心弱势群体,积极支持慈善事业,为乡邻社区作出贡献。
5. 实践团队协作精神:尊重集体利益,讲究集体荣誉,带头组织团队活动,注重沟通和协商。
II. 道德品质1. 诚实守信:不撒谎、不欺骗,对言论和行为负责。
2. 勤奋踏实:持之以恒地学习、工作,不懒惰敷衍,不浪费时间。
3. 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对自己的结果负责。
4. 爱心关怀:关心他人利益、身体、情感,不自私自利。
5. 宽容谦虚:容纳他人不足,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自大自傲。
III. 创新能力1.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探索新的思想和方法:愿意尝试新的方法和观念,寻求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
3. 技能创新:具有一定技能水平,能够根据实践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技能。
4. 突破困境:在遇到难题或困境时,能够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或在不断尝试中获得新突破。
5. 提出新观点:在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能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新思路。
IV. 身心健康1. 安全意识:自我保护、预防意识、遵守安全卫生规定、不冒险等。
2. 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刷牙、合理饮食、注重个人卫生。
双向细目表(兼覆盖分析表)命题人签名:一、单项选择题1.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了解情况。
2.我国2010年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表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了初步体现,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了解情况,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3.2010年10月,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问世,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了解情况,这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成果,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了解情况。
5.南京“青奥会”会徽的揭晓,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大时事的了解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状况。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要求学生理解计划生育是我国解决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
7.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说主干知识进行解释、推理能力,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8.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能力,知道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9.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能力,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本题通过时事材料作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知道法律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11.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能力,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分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保护法。
12.本题通过时事材料作为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
13.本题通过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14.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能力,知道生命健康权是我国公民首要的人身权利。
15.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能力,知道学习需要适度的学习压力。
陶寺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思想品德命题双向细目表陶寺初中2014—2015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思品期末考试试题命制规划一、命题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坚持公正、全面、科学的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不同发展程度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能得到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
命题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二、命题的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命题能体现准确把握课程目标,选材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体现新课程理念。
考核的知识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战胜挫折、法律等内容作为命题的立足点,面向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价值观的确立。
3.体现初中生的特点,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命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注重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考查价值观。
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够考查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
三、试题结构:第Ⅰ卷:客观卷39分。
第II卷:主观卷61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学以致用,自主探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实践和综合探究能力。
四、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五、难易比例:容易题、中等题、较难题的分值比例约为6:3:1。
道德与法治双向细目表
研究水平
本文是一份关于考试题型和知识点的列表,没有具体的段落和格式错误。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本文没有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1.了解识记
这一部分是选择题,考察考生对于各种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能力。
2.理解
这一部分也是选择题,但是与了解识记不同的是,它考察考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应用
这一部分包含了一些探究实践的题目,考察考生对于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4.控制焦虑
本文没有与控制焦虑相关的内容。
5.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本文没有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6.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考生需要了解和记忆各种知识点。
这一部分的选择题考察了考生的了解和记忆能力。
在理解和应用知识点方面,考生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一部分的选择题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实践是考察考生应用知识点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这一部分包含了一些探究实践的题目,考察考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双向细目表六年级上册双向细目表设计说明一、制定依据:四年级下上册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主要是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制定的。
包含了社会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和能力、技能、方法等学习而情感、态度、体验,品德、行为、习惯体现不是很明显,只是隐性的体现在试卷的文字当中。
因此,这一双向细目表基本上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
卷面满分为100分。
二、有关各单元分数:本册教材有18课时,第一单元为4课时,第二单元为4课时,第三单元是6课时,第四单元4课时。
分别占总课时的22.2%、22.2%、33.3 %、22.2%、,根据课时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确定第一单元分值为22分,第二单元分值为31分,第三单元分值为25分,第四单元22分。
三、此双向细目表中的题型:填空、选择、判断、问答题、拓展题,基本上是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当中的相关要求来做的,分值基本上和课时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一致,体现了重难点。
难度主要是根据教材中和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来确定的。
四、难度系数说明:难度系数用小数形式出现,数值越大说明难度越小,反之难度较大。
如0.95这样的题型难度小,0.50这类题型难度最大。
总体来看,难度系数为0.95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书中强调的社会常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点;难度系数为0.90——0.95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学生作品基本要求中的或机械重复、模仿性能力点;难度系数为0.60——0.80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适当拓展能力点,并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及其呈现的相关资料而设计的问题;当然,习题的呈现形式也影响着难度系数,选择、判断题难度系数适当降0.05个点,简答题、拓展题适当增加难度系数。
五、题号说明:题号为检测卷中的题号,例如:大写“一”为卷中选择题,“1”为小题序号。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双向细目表四年级上册双向细目表设计说明一、制定依据:四年级下上册双向细目表的制定主要是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制定的。
包含了社会常识、自然科学常识和能力、技能、方法等学习而情感、态度、体验,品德、行为、习惯体现不是很明显,只是隐性的体现在试卷的文字当中。
因此,这一双向细目表基本上体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
卷面满分为100分。
二、有关各单元分数:本册教材有24课时,第一单元为6课时,第二单元为6课时,第三单元是6课时,第四单元6课时。
各占总课时的25 %,根据课时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调整,确定第一单元分值为18分,第二单元分值为26分,第三单元分值为28分,第四单元36分。
三、此双向细目表中的题型:填空、选择、判断、问答题、拓展题,基本上是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当中的相关要求来做的,分值基本上和课时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一致,体现了重难点。
难度主要是根据教材中和学习质量评价标准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来确定的。
四、难度系数说明:难度系数用小数形式出现,数值越大说明难度越小,反之难度较大。
如0.95这样的题型难度小,0.50这类题型难度最大。
总体来看,难度系数为0.95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书中强调的社会常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点;难度系数为0.90——0.95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学生作品基本要求中的或机械重复、模仿性能力点;难度系数为0.60——0.80的题型确定,是因为采用的习题为适当拓展能力点,并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及其呈现的相关资料而设计的问题;当然,习题的呈现形式也影响着难度系数,选择、判断题难度系数适当降0.05个点,简答题、拓展题适当增加难度系数。
五、题号说明:题号为检测卷中的题号,例如:大写“一”为卷中选择题,“1”为小题序号。
考试命题细目表道德与
填表说明:
1.本表中知识模块、知识点、各级题号、题型、分值、试题难易程度、认知能力层次必填;
2.本表中“试题难易程度”的界定如下(此项必填):
1)“容易”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7以上(平均得分率在70%以上);
2)“中等”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4-0.7之间(平均得分率在40%-70%之间)
3)“较难”指预估试题难度系数值在0.4以下(平均得分率在40%以下)
3.本表中“认知能力层次”的界定如下(此项必填):
1)“识记”指了解该部分知识点的定义、概念并能记忆和识别;
2)“理解”指对该部分内容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的性能和规律并能做出正确解释;
3)“综合分析”指能运用该知识点分析解决简单的具体问题;
4)“拓展应用”指能运用与该部分内容有关的多个知识点去分析和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