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
- 格式:doc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52
国际公法复习笔记整理第1章导论1. Institut de droit international 国际法研究院,亦称国际法学会(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世界性的民间学术团体,1873年由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9国11名学者在比利时根特城开立;1874年在日内瓦召开第一次会议;活动范围:制定国际法一般原则,协助国际法编纂,为维持和平和遵循战争法作贡献,解释国际法问题,提供法律意见等。
2. jus civile & jus gentium市民法和万民法,由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提出,采属人主义原则,同为早期罗马法的两大组成部分。
市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以《十二铜表法》为基础;万民法适用于外国人之间,外国人与罗马人之间,由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逐渐发展起来,本质上仍属罗马国内法,盖尤斯认为万民法就是自然法,体现了自然理性,普遍正义的理念。
二者最终融合。
3. Westphalia Congress 威斯特伐里亚公会,1643-1648为结束欧洲30年战争而召开,签订了《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确定了主权平等、领土主权、不得违反国际条约等国际法重要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端。
4. Austin 奥斯丁[英国],实在法学派代表,把国际法称为“实在道德”,对国际法持否定态度。
5. Victoria 维多利亚[西班牙],提出“国家间的法”的名称。
6. Zouche 苏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兼海事法官,代表作《万国法的解释和一些有关的问题》,以“万国法”取代了“国家间的法”。
7. Bentham边沁[英国],实在法学派代表,在《道德及立法原则绪论》中,把“万国法”改为“国际法”,因此,国际法学界都认为他是首先使用“国际法”这个名称的人。
8. 就国际法的效力根据,国际法不同学派做出的不同回答。
《国际公法学》-6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也称为国际法的根据(basis of international law),是指国际法为什么对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有拘束力,换言之,国际法对国际法主体具有约束力的根据和基础是什么?这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法学家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学派。
国际法的专业课程
国际法专业的课程主要涵盖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领域。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法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法律方法,并熟练运用国际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1.国际公法:这是国际法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以及国际组织的法律制度等。
2.国际私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包括国
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等。
3.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涉及跨国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则,如WTO法
律制度、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
除了上述三门核心课程外,国际法专业还可能包括航空法与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国际治理、国际条约法、国际组织法等其他相关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国际法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法律环境。
国际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和全球视野的法治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国内法基础和国际法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涉外谈判和沟通,具备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兼备的综合素质。
在职业发展方面,国际法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兼具法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们的就业出路
非常广阔,可以在政府机构、国际组织、律师事务所、跨国公司等多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国际公法学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甲、乙、丙、丁四国是海上邻国,2000 年四国因位于其海域交界处的布鲁兰海域的划分产生了纠纷。
同年,甲国进人该区域构建了石油平台,并提出了划界方案; 2001 年乙国立法机关通过法案,对该区域作出了划定; 2002 年丙、于两国缔结划界协定,也对该区域进行划定。
2004年某个在联合国拥有“普遍咨商地位”的非政府国际组织通过决议,提出了一个该区域的划定方案。
上述各划定方案差异较大。
根据国际法的相关原则和规则,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国的行为不构成国际法中的先占,甲国的划界方案对其他国家没有拘束力B、乙国立法机构的法案具有涉外性,构成国际法的一部分,各方都应受其拘束C、丙丁两国缔结的协定是国际条约,构成国际法的一部分,对各方均有拘束力D、上述非政府组织的决议,作为国际法的表现形式,对各方均有拘束力正确答案:A2、《海洋法公约》规定,所有国家的船舶和飞机均具有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过境通行权,对此,海峡沿岸国( )。
A、可对过境船舶有特殊规定B、不应妨碍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中止过境通行C、特定情况下可限制通行D、不应妨碍过境通行正确答案:D3、在国际法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是( )A、国际条约B、一般法律原则C、国际法院判例D、国际习惯正确答案:D4、在国际法历史上,最古老的国际法渊源是( )。
A、一般法律原则B、国际习惯C、国际法院判例D、国际条约正确答案:B5、按照《海洋法公约》的规定,群岛国群岛直线基线最长不得超过( )。
A、100海里B、125海里C、200海里D、24海里正确答案:B6、甲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其下列行为中,哪个不属于国际法上的国家内政范围?( )A、甲国决定废除君主立宪制,改用共和制作为其基本政治制度B、为解决该国存在的种族间的冲突,甲国通过立法决定建立种族隔离区C、甲国决定邀请某个外国领导人来访D、甲因决定申请参加某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正确答案:B7、联合国会员国在宪章下之义务与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优先适用的原则是( )A、后订条约应居优先B、先订条约应居优先C、依其他国际协定之规定D、在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正确答案:D8、2007年,甲国国内不幸爆发某种流行传染病。
国际公法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国际法导论 【概念与特征】一、概念:国际法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国家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国际法主要是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国家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主要调整国家之间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关系的,反映这些国家协调意志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反映这些国家协调意志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反映这些国家协调意志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规章制度的总规则、规章制度的总体。
体。
二、特征:国际法是法律,具有规范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等一切法律的共性等一切法律的共性 1、主体不同:主体主要是国家主体主要是国家还包括国际组织和正在形成国家的民族(国内法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国内法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2、调整对象不同:仅有横向的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3、制定方式不同:由国家之间的协议和国际习惯形成,效力是相对的由国家之间的协议和国际习惯形成,效力是相对的(国内法由国内立法机构统一制定,具有一体遵行的效力)(国内法由国内立法机构统一制定,具有一体遵行的效力)4、效力依据不同:体现了国家的协调意志(国内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国家的协调意志(国内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5、实施方式不同: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保证实施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保证实施①国家单独的强制措施指国家自卫①国家单独的强制措施指国家自卫②联合国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
②联合国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
a.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当事国自愿服从其管辖为前提国际法院的管辖以当事国自愿服从其管辖为前提b.安理会派出“维和部队”以冲突当事国自愿接受为前提安理会派出“维和部队”以冲突当事国自愿接受为前提(国内法的实施和执行,一般通过国家内部的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强制机构来实现)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1、作为法律被各国遵守(法律性质的关键)、作为法律被各国遵守(法律性质的关键)2、国际法与国际礼让不同:有法律拘束力、国际法与国际礼让不同:有法律拘束力四、国际法的规范体系1、普遍国家法和一般国际法①普遍国际法:对所有国家都有法律拘束力,一般是国际习惯法。
法律知识:国际公法中的主权等基本原则国际公法是一门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体系,它采用了一系列公认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互动的准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主权等基本原则,是国际公法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
首先,主权等基本原则是指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平等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拥有对自身事务的控制和决策权,它是国际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
国家主权还包括国家独立、国家领土和人民权利保障等方面。
领土完整则是指国家领土上的所有部分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包括陆地、海洋以及空气领域。
平等相互尊重则是指所有国家应该在国际法的框架下平等地互相尊重,并且他们的主权都应该得到保护。
这些基本原则的实施对于国际和平、安全和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权等基本原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意愿,有效地保持了各国之间的平等关系。
在国际法中,这些原则通常被当作国际公民的共同要求,可以解决各个国家之间的争端。
其次,主权等基本原则在国际法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这些基本原则被视为国际法的基本准则,它们被普遍认可并被加入到国际公约、法律文件和各种协议中,作为国际法的基础和原则。
这些法律规范可以解决各种国际争端,维护国际秩序和和平。
同时,主权等基本原则也被视为国际法的必要条件。
在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主权等基本原则不仅是国际组织和国家间的关系中的基石,也是国家间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基础。
最后,主权等基本原则对于国际法治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框架,国际法和国际法治的整体系统都是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的。
主权等基本原则可以保护国际间的和平、包容和相互理解,支持国际法规则的拓展和完善,有利于形成国际社会共同的法律价值体系,帮助实现国际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综上所述,主权等基本原则作为国际公法中最为重要的基石之一,对于国际和平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尊重国家主权、保护领土完整、平等对待其他国家的权利,这些原则已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遵循的核心规则,是建立和完善国际法律体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国际公法经典案例分析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案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十万军队,入侵并占领了科威特,随之宣布正式兼并科威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60号决议要求伊拉克撤军。
此后,安理会又通过第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载和禁运。
同年11月29日安理会通过了授权对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678号决议。
但伊拉克却拒绝接受,并称其为非法的。
于是,1991年由美、英、法、意等28个国家组成的多国部队的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迫使伊拉克撤军,结束对科威特的侵略。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侵犯了一个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违背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2.伊拉克的入侵,科威特可以进行自卫,也可以要求国际社会集体采取强制行动。
3.联合国安理会有权对会员国之间的冲突根据宪章和安理会的职权作出反应,并作出对全体会员国有拘束力的决议和采取相应的行动,特别是争端威胁到国际和平与安全,或存在破坏和平与构成侵略时,可决定采取非武力或武力的强制措施,以恢复和平,制止侵略。
二、[案情] 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福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麦商船。
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
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第4章第6节:“中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矶所抱之海,此外更有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
盖炮弹所及之处,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舰在中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
并与普鲁士公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对第三艘予以折款抵偿。
[问题]1.清朝政府据以行使主权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2.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分析]1.在传统海洋法上,根据“大炮射程说”,领海的宽度为3海里,约合10华里,沿海国对其拥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大沽口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国际公法法条
国际公法法条,是指规定国家间关系和行为的国际法律规则。
它主要由国际法的各个领域的条约、法律文件和国际法习惯所组成。
国际公法法条包括了国家间的条约法、国际惯例法、国际法理、国际组织法等。
国际公法法条在维护国际社会秩序、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规范了国家之间的各种行为,解决了许多争端和纷争,保障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等重要原则的实现。
同时,国际公法法条也在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社会,国际公法法条是非常重要的,它规定了国家间行为的准则和标准,体现了国际公正和公平的原则。
因此,各国必须遵守国际公法法条,尊重国家间的主权平等,解决争端通过和平手段,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国际公法案例分析(一):北海大陆架案一、本案的主要案情:西德与丹麦,荷兰在北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上述国家曾于1964年12月1日签订了《德荷条约》和1965年6有9日签订了《德丹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确定了彼此间的部分边界线,即从海岸到海面25里至30里外,主要适用等距离原则划出.但他们无法就这些点以外的边界线达成任何协议.因为,西德认为,在习惯国际法中没有等距离原则,而且用这种方法划分北海大陆架疆界对西德来说是极不公平的.由于西德的海岸是凹形的,其海岸线向内弯曲很大,如果按照等距离原则来划分大陆架对它很不利,只能给予它较为狭窄的大陆架区域,面积仅占北海海床的5%,而丹麦和荷是同则分别占10%11%.西德声称,等距离原则只有在直线海岸线的情况下才符合这种要求,否则,便属于特殊情况.而丹麦和荷兰则坚持适用等距离原则.1966年三国进行了进一步的谈判而未能使问题获得解决.1967年2月20日,西德分别同丹麦,荷兰签订特别协定,将划分北海大陆架的争端提交国际法院解决.当事国要求国际法院指明应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并承诺将按照国际法指明的原则规则来协商划界.国际示院将两案的诉讼结合起业,虽然从表面上看两案保持独立,但由于结论相同,所以法院对两案只作出一个单一的判决.1969年2月20日,法院以11票对6票判定,西德没有义务在划分大陆架时接受等距离原则.划界应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依照公平原则,通过协议来划定,使构成当事国陆地领土海底自然延伸部分的大陆架归其所有.与此同时,法院也未接受西德的论点。
二、本案涉及国际法的主要问题是在相邻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界应遵循的原则(一)等距离原则不是大陆架划界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国际法院在判决中并未接受西德以其特定形式提出的论点,驳回了它要分得"公正和公平的一份"的要求,因为划界不等于把一共同的大陆架瓜分,而只是在相互关系上公平地确定现存的本国大陆架的边界.法院在判决中也否定了丹麦和荷兰关于该项划界应依1958年的日内瓦《大陆架公约》第6条中的等距离原则加以解释的论点,因为西德未批准这一公约,在法律上并不受第6条规定的约束.况且,等距离原则并非划分大陆架界线固有的原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相互接壤的同一个大陆架区域时,不得单独使用一种几何学的方地,若利用等距离法在两个相向的海岸之间划出中间线时,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方法能把这块大陆架公平划分,若把这种方法用在两侧边界时,在某种沿岸地形结构(凹面形海岸线即海岸的一些基点突出)下,该方法同很有可能把边界线推向被认为是其他国家领土自然延伸部分的两侧海区.所以,等距离的划界方法并不是必须遵守的,也没有在一切情况下都必须遵守其它单一的划界方法,所以在划界时应考虑到一切有关情况.(二)公平原则是划分大陆架疆界的原则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6条所指的原则——即相邻国家按等距离原则来划界,这个原则不是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这是因为(1)批准的国家尚属有限;(2)公约允许对第6条保留;(3)除公约外以及在签订该公约以后,没有普遍和实际统一的实践说明了这一原则已取得普遍的承认.因此,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定有义务使用等距离原则来划分相邻国家之间的大陆架疆界.如果不顾现实情况,硬把等距离原则适用于某些地理环境,那就可能导致不公平.法院在判决本案中提出了按公平原则划分大陆架的疆界,对大陆架划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沿海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视.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通过的《海洋法公约》中确立了根据公平原则来对大陆架的划界,从而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基本规则.在此,该公约所强调的"公平"二字,它不仅指必须采公平的划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公平的结果,这种结果不是意味着有关国家不顾一切情况的平分,而是要维护大陆架同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关系的事实,并使这一事实变成法律事实.由于国际法院在判决本案中提出的依公平原则划界的原则,也就否定了等距离原则作为强制性习惯国际法规则的主张.国际法院作出判决后,西德,丹麦和荷兰三国经过谈判,于1971年1月28日,分别签订了西德,丹麦,荷兰三边议定书.根据三边议定书,西德与丹麦,西德与荷兰签订了双边条约,分别调整了彼此在北海的大陆架疆界,从而使西德同丹麦,荷兰之间的大陆架划界争端获得解决。
国际公法第一次课为什么要学习国际法1、开阔视野,从新的角度看待国际事件2、维护权益,理性的分析国家事件3、认真学习,为司法考试做好准备大纲一、国际公法的概念二、国际公法的特征三、国际公法的性质四、国际公法的渊源五、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六、国际公法的主体基本原则第一章国际法的性质、历史和理论学说一、概述国际法,从广义上说,可以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从狭义上说,国际公法也通常被称为国际法。
二、国际公法的概念国际公法(public international law),就是主要规范主权国家之间的各种制度。
国际公法,是指国际交往中形成的,调整国际公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国际法是主要在国家之间形成并主要靠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力量来加以实施的,调整以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三、国际公法的特征1、国际公法的主体——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解放的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个人2、国际公法的调整对象——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3、国际公法的创立方式——由各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签订协议来实现4、国际公法的强制执行————弱主要靠的是国家自己按照国际法,采取个别或者是集体的行动,比如实行报复,进行自卫,要求违背国家义务、违反国际法的国家承担国家责任,等等。
“空中楼阁”说如果国家不直觉去遵守,那么得到的国际社会的回应,也多数只是谴责。
所以也有人认为:“国际公法,实际上是空中楼阁”。
因为法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强制力,国家能够强制你执行,如果只是靠个人的良心遵守,法律是不能长时间地存在的。
由此可以推断,国际公法是没有太多用处的。
“空中楼阁”说,实际上是把衡量国内法的标准移植到国际公法理论,是一种片面的,先入为主的看法。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定的国内法律秩序中,所以常常习惯于用国内法来说明国际法。
而虽然二者都是法,但是他们是不同的法。
国内法不能用国际法来说明,国际法也不能用国内法来说明。
与国内法相比,国际公法基本上是一种以主权者“平等协作”为条件的法律体系,是一种国家之间的法律体系,而不像国内法那样具有超于当事人的最高权威。
四、国际公法的法律属性首先,国际公法作为法律得到了所有国家的承认。
它和国内法一样,也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强制性等等法律的一般属性。
其次,在国际社会的绝大部分场合,国际法的规则得到了很好的遵守。
再次,国际法的法律性也突出的表现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上。
从事违反国际公法行为的国家,也不否认国际公法的法律性,而是努力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国际公法上的法律根据。
第二章国际法的渊源一、渊源的含义从国内法来看,法律渊源是指法律规范表现代形式或形成的程序。
从国际法来看,法律渊源是指有效的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这些规范表现的形式。
二、国际法的各种渊源1、《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p32该规约第38条虽然是规定的法院判案适用国际法,但也指明了国际法形成的方式,是研究国际法各种渊源的根据。
2、国际法的直接渊源(1)国际习惯(2)国际条约(3)一般法律原则3、国际法的辅助渊源(1)基于公平原则的司法判例(2)公法学家学说(3)政府间的国际组织的决议(4)单边法律行为P61第三章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从理论上看,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问题是国际公法和国内法是属于一个体系还是两个体系,第二个问题是如何使得国际法在国内有效力。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1、第一个问题P65(1)目前有两种主要的理论:一是二元论:主张、代表人物、内容。
另一个是一元论,主张、代表人物。
(2)目前在世界上占优势的就是二元论。
(3)我们国内学者基本上支持二元论,并且,在二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互协调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体系,它们在主体、调整的对象、渊源、效力根据和性质等方面都是不同的,但它们是有密切联系的。
二、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2、第二个问题实际问题是国家如何通过国内法执行国际法履行其承担的国际义务。
对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各国实践不尽相同,不过一般都用采纳或转化的方式解决的。
转化就是将国际法的规定转变成相应的国内立法,国内的法院和行政机关才能适用。
p69采纳是把国际法的规定直接纳入国内法,使国内的法院和行政机关遵守和执行。
p70三、我国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1、民商事领域的条约——直接并优先适用2、条约与我国国内法冲突时,条约优先p77第四章国际法的主体一、主体国内法律认为,法律主体就是指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
同样,国际公法主体是指在国际公法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
二、应具备的因素1、权利能力国际公法主体应具有独立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资格,要具有独立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权利能力;2、行为能力国际公法主体应具有直接承受国际公法律关系中具体权利、义务的资格,该资格即法律上的行为能力,主要表现为订立合同、取得和处分财产以及进行诉讼的能力等。
3、实体必须是“实体”。
三、种类1、国家任何主权国家均具有独立参加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能力。
但国家毕竟是主权者,在参加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时享有特殊地位。
2、国际组织——有限不仅仅包括政府间的国际组织,P1113、正在争取解放的民族或者民族解放运动组织(1)概念P112(2)法律地位因为它的交往能力和范围也远不及国家,是比较狭窄的,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也只能部分地适用于它。
4、个人(1)个人在国际法上能直接享有权利1950年欧洲理事会成员国缔结的《欧洲人权公约》详尽规定了公民的生存权、禁止酷刑和奴役、人身自由权、公正审判、罪行法定、私生活不受干扰、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结社等权利。
(2)个人在国际法中亦有直接负担责任的责任和任务战争犯、海盗(3)个人在国际法上具有行为能力事件:科索沃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上。
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求独立,但塞方要求保证塞尔维亚领土完整。
科索沃议会于2008年2月17日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脱离塞尔维亚。
目前已获得了97个国家的正式承认。
克里米亚独立2014年3月17日,乌克兰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议会宣布,克里米亚独立成为主权国家,命名为克里米亚共和国,并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
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
克里米亚“公投入俄”的合法性与效果国际法上特指殖民地解放的“民族自决”和“国家分离”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法律状态;国家的分离指从已形成的国家分裂出新的国家。
按现今的国际法制度,只有处于殖民地和非自治领土状态的地区的人民,才有完全充分的理由通过民族自决制度来实现独立。
而所有要求与一国分离的非殖民地、和人权状况未受到无法忍受的压迫的地区,均无法使用民族自决这一机制来要求脱离现存的国家。
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则是属于“国家分离”,与“民族自决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也就是说现实国际法允许民族自决,却严禁格限制和反对国家分离。
民族自决权的使用被严格限制在特定的前提和背景之下——只有符合存在外国统治、殖民地人民、殖民地领土,国内遭遇恶劣压迫的民族要求独立等条件下,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权才具备合法行使的法律前提。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出现了民族分裂的事实,也只能是政治的现实,而该现实违反现行的国际法。
国际公法第二次课回顾一、国际公法的概念二、国际公法的特征三、国际公法的性质四、国际公法的渊源五、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六、国际公法的主体重点:国际公法的概念、国际公法的主体、形成国际习惯的条件难点:个人作为国际公法主体的问题、二元论、我国对国际法在国内法的适用大纲一、国家的概念二、国家的权利能力三、国家类型四、国家的权利五、国家的管辖权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国家第一节国家概说罗马法复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由人在私法关系上地位平等原则”一、国家的概念1、思想渊源——罗马法2、国家的政治概念是指定居在特定的领土之上,并结合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权力之下的人的集合体。
3、国家应具备的要素(1)实体(2)权利能力国家应具备的要素:1.实体2、权利能力(1)永久的人口它是稳定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
这些人口,必须是常住人口,不是流动的人口。
必须是定居在这个国家的地域内的人口。
(2)确定的领土这里的领土,还包括领空。
领空是从领土发展而来的,沿用的是民法上面的不动产概念,即地产垂直以下与垂直以上都属于产权人所有。
现在国家的领土是相对界定的领土,并不需要把领土完全划定才算,重要的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确立(3)政府①概念②管理范围③有效性统治(4)主权(sovereignty),是国家的决定性标准,是国家的根本属性,代表着国际政治社会中的最终合法权威。
主权问题,是国际公法的核心问题。
它首先是一个国家的宪法问题。
主权,对内是最高统治权,对国家的所有事务具有独占的、最终的管辖权。
一个国家具体由哪个国家机关或人对外代表主权,那是国家的宪法问题,是排斥其他国家干扰的。
对外,就是国家在国际公法上具有独立的人格,在与别国交往的过程中地位平等,不受别国的管辖和支配。
3、行为能力第一,是独立自主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第二,是直接享受国际权利和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第三,是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
二、国家类型1、单一国:概念、自治地方2、复合国:概念联邦:是国家、有国际法主体资格、邦员有的有国际地位有的无国际地位,全取决于联邦的宪法;邦联:不是国家、无国际法主体资格、邦员有自己独立的国际地位英吉利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
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联邦非“联邦”,而是自成体系的松散的国家共同体英联邦安提瓜和巴布达| 澳大利亚| 巴哈马| 孟加拉国|巴巴多斯| 伯利兹| 博茨瓦纳| 文莱| 喀麦隆|加拿大| 赛普勒斯| 多米尼加联邦| 斐济| 冈比亚|加纳| 格林纳达| 圭亚那| 印度| 牙买加| 肯尼亚|基里巴斯| 莱索托|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耳他|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瑙鲁| 新西兰| 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塞舌尔|塞拉利昂| 新加坡| 所罗门群岛| 南非| 斯里兰卡|斯威士兰| 坦桑尼亚| 汤加| 千里达及托巴哥| 图瓦卢|乌干达| 英国| 瓦努阿图| 赞比亚|津巴布韦法兰西共同体Communauté(française) ,是根据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在“法兰西联邦”的基础上建立的,成员是法国和其非洲的海外领地,“共同体成员国享有主权,它们自行管理并民主地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但在外交政策、防务、货币、共同的财政经济政策和关于战略的政策,则由共同体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