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化的实现路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98.96 KB
- 文档页数:3
改革开放后村干部职业化和行政化之路作者:王向阳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摘要:基层组织形态及其干部角色,是巨型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性配置。
沿着经验研究进路,从历史视角和区域差异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梳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东中西部村庄治理实践,以揭示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路径、类型及其限度。
研究表明:东部村庄,一般集体经济发达,治理资源丰富,治理事务密集且频发,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率先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而后随着治理任务下沉、财权上收和精细化考核,村干部由职业化进一步走向了行政化;其治理事务密集频发且内生性强,形塑了其村庄内生型非正式干部正式化的实践道路。
中西部村庄,集体经济弱势,治理资源极其有限,治理事务稀疏且偶发,村干部兼业状态突出;随着治理任务密集下沉,行政面向突出,依托地方政府财源供给,部分中西部村庄实现了村干部职业化、行政化转型,走向外生性行政建构型道路。
同时,治理事务与村庄需求匹配度和治理资源与组织成本契合度差异,共同形塑了东中西部乡村不同的治理绩效。
非正式干部正式化,事关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选择问题,要求各界必须审慎对待这一基层治理实践。
关键词:村干部职业化;治理事务;治理资源;组织成本;实践限度中图分类号:F325.4;D0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6-0026-08收稿日期:20180324DOI:10.13968/ki.1009-9107.2018.06.04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JZD030)作者简介:王向阳(1990-),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治理、农村社会学。
引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5 000年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国土、近14亿人口的巨型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基层情况异常复杂,对于村干部职业化这一地方性较强的政策议题,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与策略社会工作是指利用各种社会工作理论、方法和技能,运用个人及社会资源,以全面、综合、整体性的观念和方法,为个人、家庭、社会群体和社会提供各种社会工作服务的一种专业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工作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和策略也越来越重要。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使社会工作者能够在工作实践中更加成熟、专业化、规范化的职业体系,同时也让受服务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因此,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路径极其重要。
1. 教育路径教育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根本路径。
教育体系的设计和完善,会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
同时,教育也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过程中不断磨砺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应向专业发展趋势聚焦,改善课程设置,建立更为规范化的师资力量,注重实践教学的教育体系。
2. 职业发展路径为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水平,社会工作职业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制定和完善职业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计划、职业素质提升、职业晋升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研究,以逐步形成职业化的表现和态度。
同时,通过制定职业发展计划,社会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更好地导向未来。
3. 专业标准路径为了加强社会工作职业化道路上的规范性,应该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
专业标准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础,它建立了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标准和基线。
通过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标准制定,规范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行为和职业道德。
同时,它也有助于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工作的方向和职业特点。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策略1. 建立科学良好的职业体系社会工作服务的范围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想将社会工作职业化,建立一个有科学、规范、性质的职业体系十分必要。
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体系,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具有科学性、稳定性、清晰明确的职业身份,提高社会工作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及实现路径孔祥智 赵昶摘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关于农村现代化目前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本文根据现有的中央政策,将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归纳为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治理现代化三个方面。
在全面总结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调村庄在农村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乡村治理;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ki.zggqgl.2021.04.002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也意味着“三农”工作重心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
文件进一步明确了2025年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农村现代化”,而且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连在一起使用,但并未详细说明农村现代化的内涵。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分析范文职业规划社会环境分析范文(精选10篇)职业规划社会环境分析篇1前言当年华逝去,我的过去已变得苍白,就像一张白纸,漫无目的地在天空飘荡,飘荡至远,消失在天际,然而现在就要翻开新的画页,随着画笔的勾勒开始涂鸦。
我不会忘记,现在执笔的是我。
因为,享受生活的正是我。
梭罗说过:“人是自己幸福的设计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不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浪费宝贵的生命,所以我选择做职业规划,而且必须做职业规划。
我认为人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有句话说得好:“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要干什么,大四的时候知道要干什么已经晚了。
”为了不让以后的现实与我的理想碰撞擦出的火花刺伤我,我就要做一份较详尽的职业规划。
第一部分自我认知1、个人简介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在校大学生,现读大二,所学专业为社会工作。
现任系学生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曾参加过青协组织的燎原路小学义教,做过手机促销员,发过传单,还做过饭店服务员。
中学时获得了学校举办的有关于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征文比赛一等奖,还获得过优秀团支书、优秀运动员等荣誉称号。
在大学期间获得了广西工学院舞蹈协会举办的交谊舞比赛第八名。
我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思维敏捷,口才也不错。
我兴趣广泛,篮球、乒乓球、长跑、舞蹈等等都是我爱好的运动。
2、职业兴趣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索其中一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有了这种倾向,人就会对这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且有向往它的心情。
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其中一种工作有兴趣,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且长时间保持高效率不感到疲劳。
如果对其中一种工作没有兴趣,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筋疲力尽。
下面是我的职业兴趣测评结果:类型名称得分类型解释管理型7分乐观主动,好发表意见,有管理才能社会型6分为人热情,擅长于与人沟通,人际关系佳常规型6分忠实可靠,情绪稳定,缺乏创造力,遵守秩序艺术型3分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感情丰富实际型3分做事踏实,为人安分,不擅长于社交研究型2分思维慎密,擅长于分析,倾向于创新结合我的实际情况来说,我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用自己的意见影响别人。
农民工的职业转型与再就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民工的职业转型和再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农民工的职业转型是指他们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原本的农业劳动者向城市中的产业工人、服务业从业者等不同行业岗位转变,走上新的职业道路。
而再就业则是指农民工在转型过程中的失业或就业不稳定时期,通过再次求得就业机会,重新融入社会经济。
一、农民工的职业转型农民工的职业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首先,农村与城市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生活方式到工作方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农民工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其次,在城市中,各行各业需要的技能和背景知识与农民工原本的技能和知识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进行学习和培训;再次,农民工的城市户口问题、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都需要解决,这也为他们的职业转型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促进农民工的职业转型,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其次,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供相关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再次,政府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给予农民工相同的权益保障;此外,社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推动农民工向非传统行业发展。
二、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农民工在职业转型过程中往往面临再就业的问题。
由于城市经济的波动和行业的调整,农民工可能会在职业转型过程中失去原本的工作岗位,面临就业压力。
为了解决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政府可以加大再就业的援助力度,提供相关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工重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创业扶持力度,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知识技能的更新和转型,为农民工提供更多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就业机会。
社会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关爱力度,改变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树立尊重和关心的态度。
同时,企业应当树立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起再就业的义务,提供适合农民工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