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人 文 论 坛179INTELLIGENCE························隐喻本质的认知解读景德镇陶瓷学院 李雨晨摘 要:对隐喻的本质问题,不同的语言学派有着不同的解释。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思维方式。
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本质的所在,也是隐喻区别于其他相关语言用法的重要条件。
从人们对相似性的构建和理解两个方面来看,隐喻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更能体现隐喻的认知本质。
关键词:隐喻 本质 相似性 认知一、引言对隐喻本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都对此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早在两千多年前,修辞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曾从隐喻的活动方式角度出发,来描述隐喻的特征。
他将隐喻视为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认为隐喻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会发生变化。
法国修辞学家方达尼尔将隐喻作为一种典型的辞格—喻格来分析。
在方达尼尔看来,喻格虽然由一个词组成,但发生在两个概念之间,通过两者之间的转移构成。
俄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承袭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想,提出隐喻不仅仅是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
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
Lakoff 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里中指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
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Lakoff & Johnson,1980:153-154)。
探索隐喻认知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理论这一认知手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隐喻就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联想,这种联想是随着认知能力发展而来的。
因此,具有想象机制的隐喻成为认知语义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不仅能拓宽人们的思维还能丰富我们的语言。
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把隐喻认知功能渗透给学生,将会对课堂教学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隐喻还能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使文化交流更为有效。
关键词:隐喻;认知;外语教学;日语一、隐喻与认知西方关于隐喻历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日语中的“メタファー”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
隐喻最初被认为是一种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段,但是1980年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发表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随着隐喻认知的深入发展进一步证实了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现象。
Lakoff & Johnson 认为隐喻的基本作用是从源范畴向目标范畴的语义延伸,即通过已知熟悉的概念去表达未知陌生的概念。
二、隐喻的分类及说明隐喻利用已知概念表达未知概念需要人们通过认知构建一种客观事物的关联,莱考夫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列举的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下面将举例分析这三类的区别及使用情况。
(一)结构隐喻是人们利用熟知概念的结构来构造陌生的概念,用熟知框架的词语来套用陌生领域的词语所产生的一词多用现象。
(1)恋愛は旅である。
/恋爱是一场旅行。
旅人→恋人旅の目的地→恋愛の目的旅の道のり→恋愛の進展過程旅の障害物→恋愛の進展の妨げ、トラブル在这个结构隐喻中人们将“旅行”的特征映射到“恋爱”中,爱人在爱情的路上要经历酸甜苦辣,而旅行者在旅途中会经历困难挫折。
在上例中“旅行”是原范畴,“恋爱”是目标范畴,人们利用已经事物构建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旅行者对应爱人,旅行的进展对应恋爱的发展,旅行的目的地对应恋爱的目的,恋爱发展中遇到的误会及摩擦对应旅行途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隐喻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就更具有典型性。
隐喻的文化特色,无不与其丰富多彩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不少反映其特点的隐喻,两国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大量的隐喻;两个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泼的隐喻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得一些隐喻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特征。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主要的手段。
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难免不遇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隐喻及其应用、翻译问题。
隐喻翻译实际上是如何在译入语中处理由译出语的隐喻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的问题。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
近期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
3.话语理解各层面的隐喻认知3.1 词汇层面词汇是语言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是话语构成的基本要素,也是话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词语的隐喻义可分两种:一种是在生活中灵活应用而生成的;一种是语言中已经广为接受的隐喻意义,是较为固定,为人的习惯思维。
例如,我们谈论“钱”时常会用到“水”的相关用语。
如“水流(current)”,可喻指“流通的货币”;“结冰(freeze)”到了货币概念域则喻指“(资产)冻结”,同时可对应的还有“融化(melt)”,映射到货币概念指“换成现金”;deposit在“水”这个概念域指“沉积”,映射到货币概念域指”资金沉积,存钱”;draw可意指“抽水”,也可喻指“取钱”。
“水”是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对于描述水的一系列概念,人们不会感到陌生。
当通过隐喻思维与货币概念的相关方面联系在一起时,在理解前概念的作用下,要理解后面的货币概念相关词汇就不再是难题。
“You chicken!”he cried ,looking at Tom with contempt.”中chicken指鸡,在中国是受欢迎的动物,但在国外就不一样了。
隐喻与思维认知的相互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本上都是参照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认识那些未知的概念,以此形成这些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隐喻正是通过这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借助清晰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和认识那些相对抽象甚至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
因此,隐喻是进行抽象思维、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途径,它在人们认知客观世界中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隐喻与思维、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人们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外部的客观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一、隐喻的基本内涵和发展传统的观念来讲,隐喻是一种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研究的观点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现象,还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对世界各种事物认知的思维模式。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性去理解、感知和表达出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在彼类事物特征的暗示下去感知、想象、理解、体验甚至讨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
我国古人早在先秦诸子中就已经提及隐喻,尽管只是笼统的称之为“比喻”。
到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开始系统地对比喻进行研究,他把隐喻放在了比喻之下并进行了分类。
直到12世纪,南宋陈骙首次在汉语修辞学上提出了隐喻的概念,并作出详细分类。
发展至此,隐喻在国内的研究层次无异于亚里士多德。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隐喻理论的发展,中国学者开始借鉴西方的理论并结合中国的情况对隐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五四”运动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基于白话文的隐喻修辞蓬勃发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唐钺的《修辞格》将我国对隐喻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和论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现当代,随着20世纪70年代莱考夫对隐喻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林书武为代表人物,包括胡壮麟《认知隐喻学》、束定芳《隐喻学研究》、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等等一些列隐喻研究的着作。
在西方的隐喻研究中,按照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范围来看,基本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修辞学下的隐喻研究、语义学下的隐喻研究和交叉学科的隐喻研究。
浅谈隐喻的认知性和文化性作者:孙冠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隐喻,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天才的标志”(Cooper, L. 2005)。
人们通过隐喻,可以填补大脑中的抽象概念同实际语言之间的差距。
本文基于Lakofff 和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意在阐明隐喻本质是认知的,人类对隐喻的理解与使用是同其认知背景、认知结构息息相关的。
由于认知的过程受到文化影响并因文化而异,因此隐喻也是文化的,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进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最后将通过列举汉语和英语文化中隐喻的相同与不同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得到启发。
关键词:隐喻;认知;文化;英语学习作者简介:孙冠楠(1989.4-),女,籍贯:河北省,单位:广西大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2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在使用它时完全忽视了它的存在。
换句话说,大多时候我们对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无须另费工夫去剖析它的隐喻性质所在。
因此,传统理论往往将隐喻看做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认为它同其他修辞手法一样,只不过是将头脑中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语言工具,归根结底是从属语言的。
其实,对于隐喻这样的认识是片面而过于简单的。
本文意图阐释隐喻是认知的,希望能够挖掘隐喻的深刻内涵并拓宽传统的认识视角,并进一步表明其受到文化的影响。
1、隐喻是认知的隐喻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过程。
Lackoff 和 Johnson将隐喻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理解并体会另一种事物”(Lackoff and Johnson ,1980)。
不妨说,通过具体而清晰的概念理解抽象而模糊的概念,这便是隐喻的作用。
比如“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因为它没有实体、没有空间存在感。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隐喻是一种非直接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意义的转化来传递信息。
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修辞的效果,使语言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机制是指人脑在感知、思维和判断等认知过程中的运作方式和规律。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人们的认知机制发挥作用,而隐喻又可以通过影响认知机制来产生特定的效果。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存在着概念的映射关系。
隐喻是通过将一个概念(被喻体)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喻体)来传递信息的。
这种映射关系需要依赖人们的认知机制来实现。
人们在理解隐喻时,需要将喻体和被喻体之间的共性进行联系和映射,进而理解隐喻所传递的意义。
这种概念的映射关系是认知机制在隐喻理解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体现。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存在着认知的重构。
隐喻通过比较两个概念,将一个概念的某些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概念上,从而产生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这种认知的重构需要人们的认知机制对概念进行重新组织和理解。
当我们说“他是一颗明星”,我们将一个人和一颗星进行比较,借用星的某些特征来描绘这个人,使人们产生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即这个人具有非凡的光彩和魅力。
隐喻还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隐喻往往通过在人们的思维中引起特定的情感反应来产生影响。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一把利剑”,这种隐喻会引起人们对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从而影响人们的时间管理和决策行为。
这种对情感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需要人们的认知机制与隐喻所激发的情感和思维之间相互作用。
隐喻与认知机制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隐喻的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机制对概念的映射和重构能力,而隐喻又可以通过影响人们的认知机制来产生特定的效果。
隐喻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更深入地反映了人脑认知的机制和规律。
对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语言和思维的本质,还能够为人们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有益的启示。
基于社会语言学对隐喻的功能进行探讨隐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其通常被用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某些抽象的概念。
但是,与其他语言现象不同的是,隐喻并不是完全透明的,而且其意义往往需要通过语境、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经验来解释。
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本文将探讨隐喻的功能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首先,隐喻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善于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隐喻正是利用了这个机制,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但有一定相似性的事物,来更好地描述和理解抽象的概念。
例如,“他是一只狮子”这个隐喻可以传达出一个人的勇气和力量,因为狮子被认为是非常勇敢和强壮的动物。
而这个隐喻也是有文化背景和历史沿革的,来源于西方人对于狮子的神圣崇拜和一些故事传说中狮子的英勇义气。
其次,在语境中,隐喻也具有贴近实际、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作用,同时也能达到点到面的转换。
隐喻可以给抽象概念赋予具体的形象化的特征,从而使其更接近于生活经验,更具有感染力。
例如,我们常用“一个巴掌拍不响”来形容争吵中的双方都存在问题,这个隐喻将抽象的概念(争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拍手)来传达它的含义,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并且更加直观。
此外,隐喻还可以产生情感效应和感知效应,来影响听者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根据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隐喻的动力来源于深层类比。
在用隐喻来比拟两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一些与一方相关的经验和认知体系与另一方进行类比,从而使得听众相信两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例如,“他的话刺痛了我的心”这个隐喻不仅形象生动,还能够让听众感受到说话者的伤感和悲痛,因为“心”被认为是具有情感和感性的核心器官。
最后,隐喻在交际中也起到了一种隐藏或掩饰言外之意的作用。
隐喻在表达上可以通过比较,使用更加婉转的方式来传达某些或有歧义或有争议的意思,从而使得其含义更加隐晦和模糊。
传统的隐喻研究把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尤其在中国,《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辞书著作都是从修辞角度来给隐喻下的定义;之后,L & J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明确提出,隐喻是人类用来组织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
L&J在20世纪80-90年代已经认识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并将其定义为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这就摆脱了将隐喻视为“两事体基于相似关系进行比较”的局限。
一、隐喻理论的发展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推动了认知的发展,这就揭示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做出推理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Lakoff等人将隐喻的工作机制理解为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其中前一个认知域即为“始源域”,后一个认知域是指“目标域”。
理解目标域是基于始源域之上的,通过认知和推理,始源域中的一个或者部分特征通过映射被作用到了目标域上,使得目标域获得了始源域的某一或某些相关特征。
当然在映射过程中两者具有互动关系,目标域受到始源域映射时是有选择的,此时语句就产生了隐喻义,因此,隐喻义是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所形成的映射结果。
综上所述,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用一个熟悉的或具体的概念去理解另一个陌生的或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原有概念特征的映射,实现对新特征的理解。
隐喻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人类最先认识自己周围立体的、具体的东西,之后,当认知进入更高的阶段,人类已经熟悉的东西就成了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基础,由此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这也符合人类以自我为认知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隐喻是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它与我们的日常交流密不可分。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影响隐喻的理解和使用方式。
因此,研究隐喻认知的文化差异是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隐喻认知的基本理论隐喻认知是指对隐喻的解读过程,在英美语言学研究中被称为隐喻视角(metaphorical perspective)。
早期的隐喻理论,主要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抽象转移概念。
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从一个领域(即类比比喻的“源领域”)中借用概念,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即“目标领域”)的概念。
例如,“他是一个太阳”,将太阳作为源领域,以表现目标领域(即“他”)的热情活力等特征。
但是,这种解释方式无法解释某些抽象语言的隐喻,例如“理论是一张网”,“时间是一条河流”等。
因此,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的理论。
他们认为,人类认知基础是通过感官和身体经验形成的,通常使用的抽象概念和词汇是基于我们与环境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
隐喻并不是语言中的附加元素,而是概念之间的映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领域中的概念,通过与其他领域进行类比、映射、转化,来理解另外一个领域中不同的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座山峰”,我们通过借用山峰的特征,来理解爱情中的难以攀登、艰难曲折等特征。
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隐喻,这些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隐喻认知过程。
例如,基本隐喻是一种基于身体、空间与时间领域的映射,例如“上下”,“左右”,“进入”等,它们是我们日常交流中最为常见的隐喻类型。
同时,引申隐喻是在基本隐喻的基础上进行的映射,例如“情感是热度”、“时间是空间”等。
而合成隐喻则是在多个隐喻映射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例如“人生是一场旅程”,由“人生是时间”和“时间是旅程”两个隐喻组成。
二、隐喻认知与文化差异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往往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文化的不同,人们生活的环境、感受到的体验、接受的教育等方面也不同,因此可能会导致不同文化间隐喻的映射方式也不同。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常常被用来描述或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然而,隐喻并不是仅仅在语言中存在的,它还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隐喻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不同的文化对同一概念或情感可能有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
例如,对于“时间”的隐喻,西方文化常用“时间是金钱”的隐喻,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使用“时间如水流”、“时间是一张网”等隐喻。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时间的看法和价值观的不同。
隐喻还可以反映出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例如,对于“家庭”的隐喻,在古代中国常用“天下为公,而家为私”的隐喻,而现代社会则更倾向于使用“家是港湾”、“家是根”等隐喻。
这反映了不同历史和传统背景下,对于家庭的看法和价值观的变化。
因此,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言和文化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概念和情感的不同看法和价值观。
- 1 -。
浅析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摘要】本文简单地介绍了隐喻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方向,着重分析了隐喻和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隐喻反映、构成文化,并传承、丰富文化。
隐喻作为人的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关键词】隐喻修辞认知文化
一、关于隐喻
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二十世纪以前对隐喻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基本理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古典派隐喻理论和以格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派隐喻理论。
前者认为隐喻只是语言的―附属物‖、―装饰品‖、―佐料‖而已;后者认为隐喻使人们想象力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故与语言密不可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隐喻理论出现了隐喻的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和符号学等方向的研究,指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段或语言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认知过程的重要参与者。
隐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隐喻主要有两大主要功能:修辞功能和认知功能。
而隐喻在反映并构成人类认知的同时,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隐喻的文化认知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还是一种思维现象,一种认知现象。
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
所以,隐喻的使用是一种文化行为。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能够在不同范畴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运用原有的概念与语言符号体系去了解和把握新的事物或概念,这种用一个思维领域对另一个思维领域概念化的认知方式就是认知隐喻。
认知语言学还认为,隐喻是意象图式的转移。
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
而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只有机体在特定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
而文化行为主要指人们负荷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文
化意旨,表征着一定的文化模式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活动。
隐喻的使用就体现着文化行为。
简而言之,隐喻是在特定的丰富的文化意识支配和指导下得以实现的;同时又多方面地体现着社会文化的因素与作用。
1.隐喻反映文化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与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而隐喻作为人类为人类语言交流的一种手段,其喻体取象必然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配和指导。
人类社会的所有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化隐喻意义的来源。
这是因为:
隐喻是不同事物间某种相似关系基础上所产生的心理联想的同内在语言层面上的一种表现形式。
所以,形似联想是隐喻产生的基础,而社会文化意识是心理联想的基础。
因此,隐喻就是人们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的使用活动。
然而,社会文化因素为言语活动过程中隐喻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是因为文化有其相对独立性,不同文化对人类社会共有的事物或现象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不同文化的隐喻认知机制对同一客观事物会做出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会引起隐喻的使用差异。
例如:
汉语中用―四面楚歌‖隐喻某人或某事陷于孤立难解的处境;而英语则根据自身的历史和特有的文化背景,用―meet one’s Waterloo‖来表示这一境况。
汉语表示卖弄本领,多此一举时,用―班门弄斧‖这一成语来表达;英语则用―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来表示;俄语用―В Тулу с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
另外,文化空缺现象也会影响到隐喻的可接受性。
如:
(1)如今绿化用地成了―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
(2)My mother will have a cow when I tell her. 妈妈听我说了以后,一定会发怒的。
(3)Она –настоящая кукушка. 她是个地道的独身女人。
2.隐喻传承文化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射,对人类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隐喻和文化间是互动的关系,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在反映文化的同时,还具有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此时,它充当了工具的角
色,把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及其所代表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形象而生动地展现给人们,并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从而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很多种,诸如实物流传、文字记载、话语交流等等。
隐喻作为用语言表达思想的一种手段,作为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理应肩负起传承文化的神圣使命。
例如:
(4)—您可真难请啊!是不是要我―三顾茅庐‖,您才肯赏光参加宴会啊?
(三顾茅庐指的是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喻指多次拜访或邀请。
)
(5)—Вы пишете повесть! Да кто же вам поверит? И вы думали обмануть меня, старого воробья! 您在写小说?谁信啊?您不会是想着法骗我这个老手吧?
(старый воробей老麻雀,喻指老练的人,老于世故的人。
)
(6)I see him only once a blue moon. 我难得见他一次。
(blue moon指一个月中的第二次满月,每32个月会轮到一次,喻指很少发生的事情。
)
上述例句中,隐喻的使用使得读者能够了解原语文化,并因此使该民族文化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所用,最终达到传承和发扬文化的目的。
3.隐喻丰富文化
隐喻的使用,可以将一些更新的事物或现象反馈到文化世界当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单位不断增加,为了更好的表达带有时代特点的空位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用已经存在的词语,从而使得所表达的事物、形象或语义能够在抽象中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
正是由于隐喻常常打破语言的常规关系来修饰语言,所以隐喻认知具有创新性,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对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
例如,手机的普及使得短信文化成为一种时尚。
隐喻在手机短信中频繁使用,也为短信文化添砖加瓦,使其丰富多彩,深受人们的青睐。
如:
(7)爱已欠费,情已停机,缘分不在服务区。
另外,新时代的大潮流带给我们股市、电脑、ATM等新鲜事物,理所当然,―需要是隐喻之母‖,隐喻就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生根发芽。
又如:
股票被―套牢‖了;信用卡被自动取款机―吃‖掉了。
医学上的―heart bridging operation‖;经济上的―soft landing‖。
计算机学中的―память‖、―мышка‖等等。
回顾隐喻的历史就会发现,其实隐喻的发展历程就是不同时代的文化符号在不断运用、更新,并逐渐得到丰富的一个过程。
三、结论
隐喻作为语言表达的一种修辞手段,可以使语言优美,意境深邃,使人们产生美的感受。
然而,隐喻的认知功能更加重要,它使认知更具有创造性。
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工具,隐喻包含了特定民族的特定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等等。
通过隐喻的运用,可以使一个民族的特色文化为人们所知,并得到传播。
从这个角度来说,隐喻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决定隐喻的产生、使用和消亡,这是文化影响行为和认知的结果。
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新时代的新鲜事物和现象会通过隐喻的使用,充实甚至代替以前的文化信息,从而使得文化信息更加多样,文化底蕴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А.А.Реформатский.Введение в языковедение[M].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Москва. 1996.
[2] 王松亭.隐喻的机制和社会文化模式[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黄任.英语修辞和写作[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孙汉军.俄语修辞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6]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和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
[7]王守元.隐喻与文化教学.外语教学[J].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