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赋体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36
第三章 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不断;⼆是赋体⽂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 ②汉赋溯源。
赋是⼀种特殊⽂体,从形式上看,它⾮诗⾮⽂,⽽⼜具有诗、⽂的不少特点,是诗、⽂的综合体。
《诗经》、楚辞、先秦散⽂,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它们抒情、说理⽐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
“赋”作为⽂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的《赋篇》。
第⼀节 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运⽤: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
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在表现⽅法⽅⾯,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时代、政治和⼈⽣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
他承继了屈原的创作精神,⼜溶⼊时代新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则⽐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七发》在以下⼏⽅⾯体现了汉⼤赋的基本特点: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
如“曲江观涛”⼀段摹写江涛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譬喻,富丽⽽细致。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赋这种全新的⽂体正式登上了汉代⽂坛。
汉赋的特点汉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
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即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
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文化策划人、辞赋作家薛刚首先提出了“汉代五绝”的概念,认为赋也是五绝之一,他认为:“赋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学体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
在中华古典文学体裁中,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极大程度地利用了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视觉刺激。
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
”赋的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
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
像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汉赋汉赋第⼀节汉初韵⽂⼀、骚体赋带有楚辞特点的赋体作品。
有少数抒发作者政治见解和⾝世感慨的优秀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的《招隐⼠》。
⼆、楚声短歌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化影响⽽创作的短⼩的诗歌。
如项⽻的《垓下歌》,刘邦的《⼤风歌》、《鸿鹄歌》等。
“ ⼒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垓下歌》刘邦短歌⼆⾸统治阶级对楚⽂化的爱好与提倡,对汉代⽂学产⽣了深刻的影响,⼀时楚歌、楚舞、楚声遍及全国。
“尚楚”风尚直接影响到⽂⼈的创作。
汉⼈抒情写意,往往采⽤楚歌;汉⼈抒写贤⼈失志,往往借助屈原的形象,故创作出⼀批代屈⼦咏怀的骚体赋。
骚体赋上承楚辞余绪⽽兴起,并成为当时赋体⽂学的主要样式。
第⼆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形成和发展阶段1 、汉初:⾼祖初年(前206 )—武帝初年(前140 )骚体赋阶段形式短⼩,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 ⼤汉初定,⽇不暇给” ,思想禁锢不严,⽂化⽐较活跃。
作家多抒发⾃⼰的政治见解和⾝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转化不⼤。
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的《招隐⼠》,枚乘的《七发》承前启后,结束了骚体赋阶段,初具散体⼤赋的特点,开启了赋的第⼆个阶段。
第三节汉赋发展的阶段与代表作家作品2、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约⼆百年时间散体⼤赋阶段。
赋的⿍盛期,作家作品最多。
国势强⼤,君主提倡,“兴废继绝,润⾊鸿业。
”(班固《两都赋·序》)多描写帝国威震四⽅的国势、繁华的都⾢、丰饶的物产等。
司马相如的《⼦虚》、《上林》,班固的《两都赋》等。
散体⼤赋的产⽣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理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势。
汉⼤赋体现出的巨丽之美,成为体现国家强盛、民族⽣命⼒的美学表达⽅式。
汉⼤赋的主要内容1、歌颂汉帝国强⼤声威,反映汉帝国的富庶,维护中央政权,维护汉帝国统⼀。
2、⼤量描写祖国⼭河的壮丽,描写宫殿台阁。
汉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汉赋思维特征探析赵玲【摘要】汉代的赋体文学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汉赋以象喻志,这是隐喻思维的标准流程.汉赋在内容上着力"体物",而"体物"的目的则是为了"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这其实正是隐喻的方式.汉赋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对隐喻方式的运用上可以说已经很成熟.汉赋大多采用假托的方式,实际上主要是艺术隐喻方式之一的借喻,也就是假借一个事物来表现某种情志.汉代的赋体作品,尤其是大赋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如此受到文人的厚爱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其关键因素就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被看重和广泛应用.同时,汉赋也采用讽喻的方式实现其隐喻价值.汉赋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具有很高的隐喻价值.%The Fu literature in Han Dynasty had its unique way of artistic thinking.It is the standard procedure of metaphor thinking.Han Fu in the content focused on the "objects" and "wills", namely by copying things to express emotion.The most of the spurious, actually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artistic metaphor metonymy, which is under the guise of a thing to show some emotion.Fu works in the Han Dynasty, especially the great one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the key factor is that the metaphor thinking mode was highly valued and widely used.At the same time, Han Fu also used the allegorical method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metaphor.The metaphor has a high value in art image creation.【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汉赋;艺术隐喻;借喻;讽喻【作者】赵玲【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宝鸡 72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赋作为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体式,不仅因其铺排的语势,特有的艺术风格,而且因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历来被学界所称颂,但研究者却寥寥,今撰此小文,求教于方家。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散文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并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对赋体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的简述:
1.先秦赋:先秦时期的赋主要表现为各类辞章的形式,如
《离骚》、《九歌》等,充满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它们以独
特的韵腔和鲜明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汉赋:汉赋是赋体的重要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赋的黄金时
期。
它继承了先秦赋的特点,注重抒情和表达个人感受,
同时增加了对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等领域的描写和议论。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司马相如的
《琴赋》等。
3.六朝赋:六朝时期,赋的形式和题材逐渐多样化,内容上
注重于描写自然、山水风情,以及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形
象。
同时,赋中还出现了更多的议论和批评声音。
著名的
六朝赋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陌上桑》等。
4.唐宋赋:唐宋时期,赋逐渐演变为以写实和描写为主的文
体,表现了更加细腻的艺术表达。
唐赋注重抒发个人志怀
和情感,宋赋更侧重于描绘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以及对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评述。
唐赋中的代表作品有杜甫
的《月夜忆舍弟》、李商隐的《无题》;宋赋中的代表作品
有苏轼的《赤壁赋》、辛弃疾的《贺新郎》等。
赋体在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但总体而言,赋体以辞章和文字的华丽辞藻、鲜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丰富的描写和议论,以及对社会、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描绘为特点。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表现形式。
汉赋的发展与演变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赋体的进一步发展,当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的散文和新兴文体楚辞的巨大影响。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但在发展中它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因而丰富了自己的体制。
正由于赋体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把辞赋连称,西汉初年的所谓“骚体赋”,确实与楚辞相当接近,颇难加以明显的区分。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
古代文体概观--赋体和骈体文在文体史上,还有两种为我国文学所特有的文体,即赋和骈文。
赋,是两汉四百年间最为发达的文体,历代文学史家往往把它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并举,称为“汉赋”,以志其擅一代文学之盛。
赋的主要特点及其来源是怎样的呢?先秦时代,从大的方面说,只有诗、文两类。
《诗经》、楚辞是诗;诸子著作、历史散文是文。
从体制上看前者押韵,后者散行,极易区分。
而赋这一文体,却十分特殊,从篇章结构和语言形式上看,它既有诗的某些因素,又不同于诗;也有文的因素,但又不完全同于文。
如它句式大体整齐,押韵,重文采,接近于诗;但又经常间杂着散文句式,用主客问答方式,铺陈事理,从而接近于文。
因此它实介于诗文之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中,有时将其与诗、文并列,有时归于文,或与散文相区别而归为“韵文”。
赋体作品的最早写作者是战国时代的荀子。
据记载,荀子有赋十篇。
现存五篇,其内容主要是用铺张的手法分别叙写了《礼》、《知》、《云》、《蚕》、《针》五种事物,字句大体整炼,多用四言,散韵兼杂,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
在结构上采用主客问答体。
这些都是后来一般赋体的特征。
而从荀赋的来源看,它大概与春秋以来流传的一种民间俗体——“隐语”有关。
隐语的特点是“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一般用一问一答方式,巧言以壮物。
战国时代,“隐语”传入宫廷,成为策士说客的一种辞令,有时并用来讽谕人主。
荀赋正具备这样一些特点。
荀赋出现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和积极仿作,所谓“荀卿《礼》《知》二篇,纯用隐语,虽始构赋名,君子略之。
”(清程廷祚《骚赋论》)赋体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得以盛行起来,是受到楚辞的影响。
战国末年,继荀子写赋的是楚国人宋玉。
宋玉是“楚辞”家兼赋家。
据《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有“宋玉赋十六篇”。
这个数字是包括“辞”、“赋”两类的。
宋玉的赋作见于《文选》所载者四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汉赋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汉赋的起源
1.1 汉赋的起源于汉代
1.2 汉赋的发展受到汉代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1.3 汉赋的形成与汉代文学风格的特点密切相关
二、汉赋的特点
2.1 汉赋以叙事为主,情感丰富
2.2 汉赋注重描写细节,形象生动
2.3 汉赋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情
三、汉赋的发展阶段
3.1 汉初赋,以模仿楚辞为主
3.2 汉中赋,赋体逐渐规范化
3.3 汉末赋,赋体逐渐趋于成熟
四、汉赋的影响
4.1 汉赋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4.2 汉赋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4.3 汉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汉赋的传承与发展
5.1 汉赋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2 汉赋在宋代得到了更多的创新
5.3 当代文人继承发扬了汉赋的传统,将其发展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当代文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我们应该珍惜汉赋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其精神,让汉赋在当代文学中继续发光发热。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理解;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
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
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
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
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
简述汉代散体大赋的特点西汉时期,散体大赋的创作和发展达到高峰。
它规模宏大、结构恢弘,在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西汉中叶至东汉前期出现的主要是辞赋。
所谓辞赋,是指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一种赋体。
辞即文采斐然之意,赋即铺陈夸饰之意。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学创作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其中“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由统一趋向分裂的转变。
在继承了先秦两汉的铺张扬厉、排偶对称的基础上,西汉前期的汉赋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铺张扬厉型与排偶对称型。
汉代的赋从内容上看是关于天地鬼神的祭祀歌功颂德的大赋。
它们一般篇幅宏伟,多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多用排偶句式。
这类作品包括《子虚赋》《上林赋》等。
而那些仅描写了帝王贵族生活的铺陈歌功颂德之作,则被称为内容空泛、没有什么意义的作品,被称为“徒赋”或“颂”。
西汉后期,长篇大赋衰落,铺张扬厉的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大量的铺陈各种图景的内容空泛的“体物”小赋。
其中著名的如枚乘的《七发》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
司马相如是汉赋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子虚赋》是继《七发》之后的又一大赋名篇。
“六家”以外的赋体作品除《山海经》外,几乎都是“体物”小赋。
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等。
这些作品大都铺张扬厉,排偶句式的使用尤为普遍。
所不同的是,《七发》语言典雅,词采绚丽;《上林赋》则词句华美,骈偶工整。
还有《羽猎赋》、《长杨赋》等,均以铺张为特色。
从结构形式上看,汉代大赋的结构方式与前代的铺张扬厉型作品的结构大致相似。
但汉代大赋较之前代,亦有新的发展,其中以蔡邕的《述行赋》最具代表性。
蔡邕的《述行赋》以比喻和排比铺陈辞采,音节舒缓有致,自然流畅。
其内容主要是表现文人士子出入世途的矛盾苦闷心情。
此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班固的《两都赋》等都属于“体物”小赋。
随着东汉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以及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小赋开始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