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CuCNV和TYLCCNV复合侵染引起更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
- 格式:pdf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9
番茄褪绿病毒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复合侵染对番茄褪绿病毒传播的影响作者:廖锦钰黄莉萍张战泓张德咏谭新球刘勇史晓斌来源:《植物保护》2021年第03期摘要: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是一种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的正义单链RNA病毒,在田间常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復合侵染而造成番茄生产上重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明确ToCV与TYLCV的复合侵染对烟粉虱传播ToCV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RT-PCR以及qRT-PCR检测了复合侵染的番茄对烟粉虱获取和传播ToCV的影响。
研究表明,烟粉虱取食复合侵染的番茄后对ToCV的传播效率显著提高,仅25头烟粉虱的传毒率即可达到100%,ToCV在烟粉虱以及番茄体内的累积量均显著提高。
说明这种复合侵染促进了烟粉虱对ToCV的传播,在田间应当及时防控烟粉虱,警惕病毒与烟粉虱的蔓延。
关键词:番茄褪绿病毒;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烟粉虱; 复合侵染中图分类号:S 436.412.1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6688/j.zwbh.2020063Influence of co-infection of Tomato chlorosis virus and Tomato yellowleaf curl virus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omato chlorosis virusLIAO Jinyu1,2, HUANG Liping1,2, ZHANG Zhanhong3, ZHANG Deyong2, TAN Xinqiu2, LIU Yong2*, SHI Xiaobin1,2*(1. Subcollege of Longping, Graduate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China;2. Hunan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3. Hunan Vegetable Institute,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China)Abstract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 is a positiv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 transmitted by Bemisia tabaci, which is usually co-infected with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in the field and causes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in tomato produc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influence of co-infection of ToCV and TYLCV on the transmission of ToCV, RT-PCR and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co-infection on the virus acqui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oCV by B.tabac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CV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co-infection. Only 25 B.tabaci individuals could cause a 100% transmission rate, and the quantities of ToCV in B.tabaci and tomato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s co-infection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oCV by B.tabaci. The whitefly should be prevented timely, and the spread of virus and whitefly should be highly regarded in the field.Key words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Bemisia tabaci; co-infection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隶属于长线性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是一种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播的半持久性RNA病毒,于2004年在我国台湾首次报道[1]。
番茄黄化叶曲病的认识及防治导读:本文番茄黄化叶曲病的认识及防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番茄黄化叶曲病的认识及防治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安然021*******指导教师:宋世清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新近传入我国的植物病害,是一种双生病毒,由烟粉虱传播,受害植物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明显矮化;顶部叶片皱缩、叶周边向上卷曲,叶片变厚变小,叶片区域性黄化;病株顶端似菜花状;坐果少,果实硬、小,不能正常转色,丧失商品性;为害严重时不能开花坐果,严重影响果实与植株的品质。
由于该病扩展迅速,爆发性强,因此要采取全方位的防治措施,如选用抗病或耐病优良品种,采取农业防治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等方法进行防治。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粉虱防治1病原与症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virus,TYLCV)为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es)的一种双生病毒,由媒介昆虫烟粉虱传播(ZhangHui et al.,2009)。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植株生长迟滞矮化,节间缩短,上部叶片黄化,叶片边缘向上卷曲,褶皱簇状,叶厚且脆。
后期叶片变枯,新叶有黄绿不均的斑,严重时坐果少,果实小,畸形果多,成熟慢。
幼苗染病严重矮化,开花结果异常,成株染病的植株上部叶片和新芽表现症状,中下部叶片一般无影响。
2流行规律2.1发病周期4~5月份和7~9月发病重。
从零星发现个别植株矮化到发现个别植株顶部叶片异常,一般需2周时间,再经2周后有30%植株感病,在无有效防治措施情况下,病情不断增加,发病区域迅速扩大,3~4 d后田间病株率达80%以上。
2.2传播媒介烟粉虱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
获毒后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播。
大棚内病毒株呈明显的传染性病毒分布,而且低密度的烟粉虱仍可导致病毒的扩散与流行。
其中以B型烟粉虱虫口数量增长快、传毒能力强,繁殖世代短,适应能力强,成为近年来烟粉虱暴发、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番茄黄化曲叶病及抗病育种研究概况张春奇;李红波;潘永【摘要】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virus disease of tomato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tected production in north white fly can over-winter and spread the virus disease.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is now becoming one of the major limiting factors for tomato production i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progresses of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sease damage,virus biology research and breeding of resistant varietie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番茄黄化曲叶病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之一.随着保护地的发展,温室烟粉虱在北方保护地越冬、传播、危害,现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世界番茄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为害情况、病毒研究概况、抗病品种选育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期刊名称】《中国瓜菜》【年(卷),期】2011(024)005【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研究概况;烟粉虱;抗性;分子标记【作者】张春奇;李红波;潘永【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洛阳475100;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洛阳475100;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洛阳475100【正文语种】中文番茄黄化曲叶病最早在1939年发现于以色列约旦河一带,1964年被正式命名为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1-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分析作者:高敏丽张华来源:《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病毒的特性与分布、基因组结构及侵染进行分析,同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高效检测方法及防治策略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以期为该病的监控、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高效检测方法;防治策略番茄又名西红柿,原产于美洲亚热带地区,生长适应性强。
番茄由于风味清新、营养丰富,同时具有降压、利尿、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凉血平肝等功效,在我国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栽培,并且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生产种植规模仅次于美国、意大利,排世界第3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番茄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杀伤性非常强的病害,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也逐渐扩大,主要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TYICV)引起,该病毒被称为“植物癌症”。
据数据统计,发病地段不严重的,番茄将减产20%~30%;发病比较严重的,番茄可减产50%甚至颗粒无收,对中国的番茄种植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给农民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症状近年来,TYLCV给全国种植番茄的区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番茄植株生长初期比较容易感染黄化曲叶病毒,主要症状是植株上的叶片变小,顶端的叶片边缘会轻微发黄并且上卷,叶脉间的叶肉也会发黄,整片叶萎缩、褶皱,植株生长得非常慢或者是不再生长,节间缩短,明显矮化,仅为正常株的1/2~2/3。
已长大植株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叶脉变成紫色,叶片增厚变硬或者变成焦枯,新长出的叶片会出现黄绿不均匀的斑点,有凹凸不平的皱缩或者变形,严重时叶片会萎缩,即使到最后生长至成熟植株,也不会正常开花结果。
但是如果开花后又感染了黄化曲叶病毒,结果的数量也会减少,果实变小产生畸形,不能正常变色成熟,产量和商品价值也会下降,严重时会绝收[1-2]。
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特性、发生与分布番茄黄化曲叶病是由以TYLCV为代表的多种双生病毒引起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一、危害症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TYLCV),或“番茄黄化卷叶病毒”,Toamtos Yellows Leaf Curl Virus 简称TYLCV 或TY ,一种植物单链DNA 病毒,该病在番茄花期、结果期、采收期各阶段均可发生。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初期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生长点黄化,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后期表现坐果少,果实变小,膨大速度慢,成熟期的果实不能正常转色。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尤其是在开花前感染病毒,果实产量和商品价值均大幅度下降。
严重时造成的损失可达100%,是严重危害番茄生产的病害之一。
因此抗病毒病育种成为消除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威胁的主要策略。
目前国内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抗( 耐) 性选育研究还甚少,导致很多种植户与农户由于得不到抗病的优良品种,只能少种植,甚至改种其他蔬菜品种。
为此,国内一些科研院、所和种子生产企业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院校合作和交流,在抗病品种培育和推广上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优良品种的筛选工作正在进行,以TY病毒重灾区山东省为例,区域内寿光、临淄、广饶、莘县等蔬菜主产区纷纷成为国内外种子企业、院校试验TY的前沿基地。
以“蔬菜之乡”--寿光为例,数十家国外知名种子公司,如: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荷兰德澳特等陆续推出了抗TY病毒的番茄品种。
二、发病规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属于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寄主为戟叶鹅绒藤、曼陀罗、兵豆、番茄、醋栗番茄、烟草、菜豆、苦苣菜等植物。
烟粉虱(B 型)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烟粉虱获毒后可终生传毒,但不经卵传播。
机械摩擦和种子不传毒,嫁接可导致病毒传播。
三、危害特点椐报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主要分布在地中海西部、日本、美国东南部和加勒比海地区,是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番茄病毒病。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4年1月刊42植保与田间管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控买热木古丽·克依木(吐鲁番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吐鲁番 838099)摘要:随着番茄种植规模化发展,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率逐渐提高,严重时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该文总结了该病的病原特征、传播渠道与发生症状,阐述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以期有效降低该病造成的损失,确保种植效益。
关键词: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病原;传播;症状;防控技术买热木古丽·克依木.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控[J]. 农业工程技术,2024,44(1):42~43.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属于毁灭性病害,极易造成大范围传播蔓延,甚至造成绝产绝收,目前该病害已成为制约番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1]。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属于接触性病毒传染病,主要通过烟粉虱传播,如果不能做好针对性防控,会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威胁。
需明确该病害的发生特征,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在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不规范用药产生的不良影响。
当前基层地区防控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主要采取化学方法,不重视药剂的科学应用,大剂量多次使用,导致病原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防控效果逐渐变差。
同时,种植户对该病的传播方式、发病原因等认识不足,导致该病害呈周期性传播蔓延,严重影响番茄种植生产。
1 病原特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 )是双生病毒,属于DNA 病毒,主要侵染茄科植物,如番茄、辣椒等[2]。
TYLCV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25~30 nm,包裹在双层膜囊泡中,具有病毒粒子组成的包涵体。
病毒粒子内部包含1条环状DNA 分子,两端各有1个反向平行的末端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terminal sequences ,IRTS )。
2 传播渠道目前病毒病的传播流行途径主要包括媒介传播、种子传播、DOI:10.16815/ki.11-5436/s.2024.01.020嫁接传播、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方法去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河北省大爆发,个别严重地区病棚率达到*,让许多菜农损失惨重。
现在又到了春番茄栽植时节,此病防治又成了菜农咨询的热点问题,许多菜农对黄化曲叶病毒病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
为了正确认识这种病害,番茄早期要留杈有效防治黄化曲叶病毒病,现将此病发生原因、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发病原因1.传毒途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有两个传毒途径:一个是烟粉虱,一个是嫁接传毒。
烟粉虱传毒。
烟粉虱有十多种生物型,其中B型烟粉虱繁殖快、适应能力强、传毒效率高,是*主要的传播介体,因此黄化曲叶病毒病的爆发与烟粉虱爆发密切相关。
嫁接传毒。
研究证明感病的接穗嫁接到正常的砧木上,或者正常接穗嫁接到感病砧木上,均可造成全株系统发病。
2.气候因素不同的栽培季节,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病的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5-7月份播种的夏秋番茄发病严重,而9〜10月份播种的越冬番茄发病较轻。
即高温季节发病重,低温季节发病轻。
3.交叉感染除番茄外,黄化曲叶病毒病易感染的寄主植物有烟草、菜豆、苦苣菜等,众多的毒源植物以及不同茬口的番茄生长季节重叠使该病毒得以周年繁殖并造成交叉感染。
二、典型症状黄化曲叶病毒病是系统性病害。
番茄感病初期,海泽拉越冬番茄的主打品种上部叶片首先表现黄化型花叶。
叶缘呈宽带型黄化,叶缘上卷,变小,变厚,叶片僵硬。
感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茎秆上部变粗,多分枝,畸形棒状,叶质脆硬,叶片生长点黄化,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
后期发病严重时,植株生长停滞、矮化,开花后坐果困难,果实不能正常转色,导致减产或绝收。
三、综合防治方法B型烟粉虱抗药性很强,必须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其发生危害。
1.物理防治把好秧苗关,选用抗病品种。
如迪芬尼(粉果)、齐达利(红果)、迪利奥(红果)、飞天、光辉、74-112,格利、浙杂301、苏红9号等品种。
目前在河北,只有齐达利、迪利奥、迪芬尼和74-11有示范展示,其他还没有进入,因此引进品种需要谨慎和规范正规渠道,并希望先进行示范后再推广。
番茄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番茄病虫害防治——有效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一种常见的番茄病害,严重影响了番茄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农民和研究人员积极探索各种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方法和技术。
一、引言番茄黄化曲叶病是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
它主要通过介体传播,如蚜虫、白虎尾等昆虫,以及种子和土壤等。
该病害在番茄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会导致叶片变黄、弯曲,并最终影响果实的发育和产量。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保护番茄植株。
二、预防措施1.严格选择病毒抗性番茄品种通过研究和育种,已经选育出一些病毒抗性番茄品种。
这些品种具有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抗性,种植这些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保持良好的田间管理保持田间环境卫生是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的重要一环。
及时清除病毒携带介体,如杂草和病毒感染的植物,可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此外,定期进行田间整地和病株清理,对于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在番茄黄化曲叶病发生期间通过喷洒杀菌剂来降低病害发生和传播的方法。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需要谨慎,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药剂时应遵循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且要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的传播。
例如,通过释放寄生蜂来控制携带病毒的昆虫,或者使用一些拮抗菌来合理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减少病害的出现。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有积极的作用。
五、生物技术防治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具有病毒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
这些抗病品种具有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耐受性,可在病毒高风险区域种植,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六、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指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打破传统的单一防治思路,采取多种措施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
蔓延与危害2023-11-06•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概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危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预防与控制•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案例分析目•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录01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概述定义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一种由烟粉虱传播的病毒病,主要侵染番茄、烟草等茄科作物。
症状初期症状包括植株顶部叶片黄化、变小、扭曲,叶脉两侧的叶肉逐渐黄化,叶片边缘向上卷曲。
随着病情的发展,整株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坐果少,果实小,膨大慢,果实不能正常转色。
定义与症状烟粉虱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在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
烟粉虱通过吸取植物汁液来传播病毒。
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可以通过带毒的种子、植株等进行人为传播。
人为传播传播途径高温、干旱、日照充足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栽培管理土壤肥力不足、排水不良等条件也可能导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发病。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灌溉不当等栽培管理不当也可能促进该病的发病。
03发病条件020102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危害经济损失产量下降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后,植株叶片黄化,果实发育不良,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品质下降病毒侵害影响果实品质,如色泽、口感等,降低市场价值。
种苗受损感染病毒后,种苗质量受损,影响种植户收益和产业发展。
产业威胁病毒的蔓延对番茄产业构成严重威胁,阻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区域限制为防止病毒传播,某些地区可能被限制种植番茄,影响农业布局和农民收入。
农业生产的威胁生态平衡的破坏传毒媒介病毒传播媒介的存在和活动,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土壤质量下降频繁的种植和过量施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03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对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验,防止带病材料进入无病区。
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定期对番茄种植区进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的扩散。
陕西农业科学2020,66(11):41C3Shaanxi Journai of Agriculturai Sciences •讨论与建议•陕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成灾原因分析李英梅1,刘晨1,王周平2,李晓东3,张伟兵2,杨艺炜1,陈志杰1(1.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43;2-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陕西西安710003;3.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3)摘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是陕西番茄生产上近年来新发生的毁灭性病毒病,其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笔者结合多年来研究结果,分析总结出陕西省设施农业种植面积增加、传毒昆虫数量大,传毒效能高、抗病品种缺乏、蔬菜种苗无序调运是引起陕西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成灾的主要原因。
该结果为有效控制陕西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蔓延为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陕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成灾原因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a yellow leaf curi virus,TYLCV)侵染引起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害[1],素有“植物癌症”、番茄“SARS”之称。
该病毒起源于中东地区和地中海盆地,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毁灭性的一种番茄病毒病,1939年在以色列约旦河一带最早发现,1964年被正式命名[2],烟粉虱是其唯一传播途径。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地中海地区、中美洲、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墨西哥、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南部等地区2000年左右该病毒传入中国境内,并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快速扩散+6*。
2009年在陕西西安、咸阳地区点片发生,2010年全省大面积爆发,近十年来一直处于常发态势,由于缺乏抗性资源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对番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7^8]。
依据多年的调查与研究结果,分析了陕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成灾的主要原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为烟粉虱及病毒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陕西番茄年种植面积约3.4万hm2,年总产量超过345万I,设施面积约2.07万hm2,70%的产地集中在咸阳、渭南、西安和宝鸡地区⑼。
园艺学报 2014,41(2):268–276 http: // www. ahs. ac. cn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E-mail: yuanyixuebao@PaLCuCNV和TYLCCNV复合侵染引起更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熊艳1,周常勇1,2,*,李茵1,王春艳1,孙现超1,青玲1,2,*(1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害生物学重庆市高校级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2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 400712)摘 要:从四川攀枝花市田间采集36份表现严重矮化、黄化和曲叶症状的番茄病株样本,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从所有样本中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片段,经全序列测定及分析,检测出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China virus,TYLCCNV),这两种双生病毒的复合侵染率达97.2%。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这两种双生病毒分别与已报道的PaLCuCNV河南番茄分离物(PaLCuCNV-[HeNZMI])及TYLCCNV云南元谋烟草分离物(TYLCCNV-[Y29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7.9%。
检测发现,所有分离物均伴随有卫星DNA β分子,全序列测定表明所得9个DNA β分子均为TYLCCNV的卫星TYLCCNB,且与其四川番茄分离物(TYLCCNB-[SC6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87.7% ~ 94.5%。
本文首次报道PaLCuCNV与TYLCCNV/TYLCCNB病害复合体复合侵染番茄引起更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
关键词:番茄;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全序列;复合侵染;卫星DNA β分子中图分类号:S 6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13-353X(2014)02-0268-09The More Severe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 is Caused by Co-infection of PaLCuCNV and TYLCCNVXIONG Yan1,ZHOU Chang-yong1,2,*,LI Yin1,WANG Chun-yan1,SUN Xian-chao1,and QING Ling1,2,*(1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Disease Biology,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China;2Citru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Chongqing 400712,China)Abstract:Thirty-six tomato samples with severe stunting,yellowing and leaf-curling symptoms were collected in Panzhihua,Sichuan Province. Fragments of about 500 bp were amplified from all samples using the begomoviruses degenerate primers PA and PB.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iseased tomato samples were infected by 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and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and 97.2% samples were infected with both viruses. Sequ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PaLCuCNV had the highest sequence identity(99.1%)with PaLCuCNV-[HeNZMI] isolated from tomato in Henan,and TYLCCNV shared the highest sequence identity(97.9%)with TYLCCNV-[Y295] isolated from tobacco in Yuanmou,Yunnan. In addition,all isolates were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NA β molecules. Nine complete DNA β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 and showed收稿日期:2013–08–05;修回日期:2014–01–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897,31272013)* 通信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qling@;changyong@)2期熊 艳等:PaLCuCNV和TYLCCNV复合侵染引起更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 269the highest sequence identity with DNA β of TYLCCNV(TYLCCNB-[SC65]),being ranged from 87.7% to 94.5%.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 was caused by the co-infection of PaLCuCNV and TYLCCNV/TYLCCNB.Key words:tomato;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full length DNA sequences;co-infection;satellite DNA β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双生病毒(whitefly-transmitted geminiviruses,WTGs)的重要寄主(Fauquet et al.,2008)。
目前全世界已报道60余种双生病毒侵染番茄造成严重危害,这些WTGs 引起的番茄病毒病已在多个国家番茄种植区暴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Moriones & Navas-Castillo,2000;Mansoor et al.,2003;Hanssen et al.,2010;Nava et al.,2013)。
在中国自2006年上海大面积暴发番茄黄化曲叶病以来(Wu et al.,2006),该病已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北京、陕西、河南、四川、新疆等地迅速蔓延,给番茄主产区造成严重损失(Zhang et al.,2009;熊艳等,2011;张升等,2012;宗园园等,2012;阮涛等,2013;宋晰等,2013)。
目前在中国能引起番茄黄化曲叶病的双生病毒有近10种,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中国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China virus,ToLCCNV)、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oLCGDV)、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ToLCTWV)、泰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 virus,TYLCTHV)、烟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和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等,且各地毒源不近相同。
中国攀西地区是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番茄是当地的主要蔬菜作物。
作者在攀枝花市曾发现该地区番茄受TYLCCNV的侵染危害(熊艳等,2011),随后在调查WTGs的发生为害时,从该地区红格镇和益民乡共采集到36份番茄病株,与2009年所观察到的感染TYLCCNV的症状相比,叶片下卷症状更加严重。
本研究中利用PCR及克隆测序等技术,对番茄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双生病毒种类进行了分子鉴定,并进行了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36份染病番茄样品于2010—2012年间采自四川省攀枝花市红格镇和益民乡,植株表现矮化、叶片黄化且严重下卷等双生病毒侵染的典型症状(图1),病叶保存于–80 ℃备用。
图1 田间表现植株矮化、叶片黄化卷曲症状的番茄植株Fig. 1 Severe stunting,yellowing and leaf-curling symptoms on tomato plants with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270 园艺学报41卷酶、克隆载体及菌株:Ex Taq TM Polymerase购自TaKaRa公司;PCR产物回收采用TIANGEN 试剂盒;克隆载体pGEM-T Easy购于Promega公司;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DH5α菌株为西南大学植物病毒实验室保存。
1.2植物总DNA提取以常规CTAB法提取番茄病叶总DNA,–20 ℃保存备用。
1.3 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Deng et al.,1994)扩增双生病毒共同区及外壳蛋白部分区域(约500 bp),并进行克隆及序列测定,然后根据测出的序列设计引物对SC249F(5′-ACTCCCCAGATACA TTAGGGTACG-3′)/SC249R(5′-TGTTTGACGTGACTACTTGGGGAC-3′)及TYLCCNV-Y6F1(5′-ACCGGATGTACAGAAGCCCTGA-3′)/S1C1(5′-CTTTCGATACATGGGCCTGTTG-3′),分别扩增PaLCuCNV和TYLCCNV的DNA-A近全长分子;特异引物对YM1PF(5′-TCACAAACAAAAGG AGGTCA-3′)/YM1PR(5′-GAATATGTAACACATTCAA-3′),及YM8TF(5′-TCACCAGAAGACAAA T-3′)/YM8TR(5′-AATTGATGTAATTGAAGATC-3′)分别用于检测TYLCCNV和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的DN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