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电网污区图
- 格式:doc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84
电力线路申请停电区域图
、停电区域用兰(或
黑)色表示;保留有电部
分用红色表示。
共杆线路如不同时
停电,应以红、兰两种颜
色表示,并注明杆号。
兰
表示高
电,低压有电,红线下有
兰点表示高压有电,低压
、有交叉跨越线路
在上面者,画“
符号表示;在下面者;则
“”符号表
工作负责人查勘核制图年月日
电力线路申请停电区域图
、停电区域用兰(或
黑)色表示;保留有电部
分用红色表示。
共杆线路如不同时
停电,应以红、兰两种颜
色表示,并注明杆号。
兰
表示高
电,低压有电,红线下有
兰点表示高压有电,低压
、有交叉跨越线路
在上面者,画“
符号表示;在下面者;则
“
工作负责人郭太祥查勘核对唐跃明制图郭太祥2008 年5 月21 日。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1 总则1.1适用范围1.1.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相应的编制说明、实施细则是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是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
1.1.2农电、上网发电厂及用户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和防污闪措施可参照执行。
1.2 污秽等级划分依据1.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06)划分污秽等级,并应用了部级科研项目《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闪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近年来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
1.2.2《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是结合环境污湿特征,现场污秽度及运行经验三方面因素修订的。
应用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实际运行经验为准。
2污区分布图的维护要求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修订周期为1年,局部区域污级的变化应以经审查批准的各市(地)最新的污区图为准。
2.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包括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运行经验(包括污闪故障、典型易积污区域)、气象参数及环境监测数据等,为下一次修订污区图奠定基础。
2.3现场污秽度的测量(包括饱和盐密、灰密)周期为一年一次,测量时间原则上应在每年第一场降雨之前,并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网络上报测量结果。
2.4应根据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及时、合理调整污秽度监测点。
污秽度监测点要求如下:2.4.1污秽度监测点全部设置于架空输电线路;以变电站进出线第一基塔上的污秽度监测点作为变电站监测点,由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维护。
2.4.2监测点性质:污秽度监测点均为模拟监测点,统一使用非带电绝缘子。
2.4.3监测点数量:污秽度监测点应覆盖110~500kV各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
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 (2007版) 执行规定1总则1.1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输配【2007】91号文《国家电网公司2007版电子污区分布图评审会议纪要》的通知,和华东电网生【2008】12号文下发《华东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版)》的通知精神,为了正确执行和使用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版),结合浙江电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执行规定。
1.2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编制说明和执行规定是浙江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选型及电网生产、运行维护的重要依据。
1.3各生产、设计和基建单位/部门应遵照执行本规定。
1.4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和执行规定适用于浙江电网35kV及以上交流输变电设备。
发电厂、地方电力公司等其他电力企业和电力用户可参照执行。
2外绝缘配置原则2.1污区分布图中所划定的污秽等级仍以爬电比距表示,爬电比距是绝缘子表面爬电距离与设备标称电压之比。
根据国网标准(Q/GDW 152-2006),结合浙江电网的实际情况,不设置a、b级,并将c、d、e级细化为c1、c2、d1、d2、e1和e2级,对应的爬电比距及统一爬电比距见下表。
2.2外绝缘配置应按绝缘子有效爬距配置,绝缘子有效爬距等于绝缘子几何爬电距离与该绝缘子利用系数的乘积值。
对于各类瓷和玻璃悬式绝缘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其爬距有效利用系数,即K值。
各种典型的绝缘子的K值如下:普通型、双伞型、三伞型绝缘子和瓷长棒绝缘子:K取1.0;钟罩型、深棱型绝缘子:c级及以下污区(≤25m m/kV),K取0.9;d级及以上污区(>25mm/kV),K取0.8;3运行输变电设备外绝缘执行原则3.1运行中的输变电设备,首先对照线路和设备台帐,根据污区分布图(2007版)规定的污秽等级进行详细校核,对尚未达到污秽等级相应外绝缘水平的设备应登记清册,根据轻重缓急制定计划分期进行改造,不留死角,如线路耐张杆的跳串绝缘子、变电站的设备套管等,未完成改造前应明确具体的补充措施。
附件1:福建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修订说明(二○○七版)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4-二OO七年十月-5-一、污区图修订的必要性二○○七年初,国家电网公司颁布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和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简称新企标),并要求各省网公司年内完成按新版污区图的修订和绘制工作。
新企标与二○○五版划分污区等级的依据《国标(GB/T16434)》有较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按新企标所制定出的污区图和绝缘配置可满足设备外绝缘长期不清扫运行,而GB/T16434的则以一年一清扫为基础;二是新企标的分级标准参数污秽度测试数据为连续积污三及以上年的等值盐密和灰密,而GB/T16434中测试数据为年度等值盐密。
因此,新企标对对污级划分有全面的提高,对应的绝缘配置也有更高的标准。
二、污区图绘制依据-5-1.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2.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实施意见;3.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定》;4.华东电网〔2007〕430号文件《华东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7版)绘制细则》。
三、污秽等级划分和污区图绘制原则在原《福建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05版)》的基础上,根据污湿特征、运行经验和外绝缘表面污秽度三个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划分本地区污秽等级并绘制污区图,当三者不一致时,以运行经验为决定因素。
四、福建省地理环境及电网概况-6-1.自然地理位置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 (北纬23 ° 30′~28°22′,东经115° 50′~120° 40′), 东西宽约54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略似一个长方形体斜置在中国东海之滨,毗邻浙江、江西、广东、与台湾隔海相望。
2.地形地貌主要特点福建省素有“东南山国”之称,山地、丘陵分布广泛,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占全省面积75%,50~500米的丘陵占全省面积15%,其余10%为低于海拔50米的平原,地势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降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2021版实施细则[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21版)]实施细则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实施细则1.1适用范围1.1.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相应的编制说明、实施细则是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是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
1.1.2农电、上网发电厂及用户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和防污闪措施可参照执行。
1.2 污秽等级划分依据1.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21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21)划分污秽等级,并应用了部级科研项目《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闪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近年来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
1.2.2《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21版)》是结合环境污湿特征,现场污秽度及运行经验三方面因素修订的。
应用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实际运行经验为准。
2污区分布图的维护要求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修订周期为1年,局部区域污级的变化应以经审查批准的各市(地)最新的污区图为准。
2.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包括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运行经验(包括污闪故障、典型易积污区域)、气象参数及环境监测数据等,为下一次修订污区图奠定基础。
2.3现场污秽度的测量(包括饱和盐密、灰密)周期为一年一次,测量时间原则上应在每年第一场降雨之前,并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网络上报测量结果。
2.4应根据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及时、合理调整污秽度监测点。
污秽度监测点要求如下:2.4.1污秽度监测点全部设置于架空输电线路;以变电站进出线第一基塔上的污秽度监测点作为变电站监测点,由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维护。
3.4 35kV线路3.4.1 工程概况电压等级:35kV。
回路数:单回路。
路径长度:架空线路路径长度暂定约为1.026km。
气象条件:最大设计风速23.5m/s;最大覆冰厚度10mm。
导线: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
地线:单根24芯OPGW架空复合光缆。
绝缘子串:悬垂串绝缘子采用单/双联1/2×FXBW-35/70-2型复合绝缘子;耐张绝缘子串采用双联2×4片U70BP/146D型瓷绝缘子;跳线悬垂串绝缘子采用单联1×4片U70BP/146D型瓷绝缘子,单回路转角大于40°时上导线跳线串采用绕跳方式。
基础:挖孔桩基础、掏挖基础及板式基础。
3.4.2 线路路径3.4.2.1进线情况本工程线路两端进线采用电缆敷设,引接电缆列入本工程电缆部分,该电缆及电缆终端由招标方提供。
3.4.2 地质、地形与交通线路经过地段主要为平地、丘陵,沿线地质以粉质黏土和含碎石粉质黏土为主,沿线无不良地质地带,具体地形、地质划分如下。
(1)地形划分:平地25%、丘陵70%、泥沼5%。
(2)地质划分:普通土:25%,松砂石:70%;泥水坑:5%。
(3)交通情况:本工程线路施工、运行、检修可利用乡村道路。
综合来看,交通状况一般。
3.4.3 导地线及其防振措施3.4.3.1导地线选型3.4.3.1.1导线根据本工程接入系统方案,1#集电线路汇流点-35kV开关站35kV集电线路线路工程导线截面为1×240mm2。
导线截面和结构的选择除满足系统输送容量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冰、风荷载对机械强度的要求和校验导线的电晕特性。
本工程线路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选取JL/G1A-240/30,本线路导采用的导线机械物理特性见下表:导线机械物理特性表3.4.3.1.2地线根据送电线路的防雷要求,综合考虑系统通信,本线路全线架设单地线,地线采用24芯OPGW复合光缆。
3.4.3.2导地线的防振及防舞措施3.4.3.2.1 防振措施本工程导线采用防振锤防振,JL/G1A-240/30导线采用FRYJ-2/4型防振锤。
《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图文集》编委会名单编写人员:谭章英刘海志沈小龙刘正云胡向阳李晓华代礼宏吴安均乾云梅良杰张新民赖海熊承荣朱昌成高志勇马建国季广虎孟祥王玮焦丰华吴向东邢中举郭庆黄斌张勇校核:吴向东朱昌成审核:刘兴胜金涛甘子新汪涛批准:傅军目录1、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 (1)2、图例 (14)3、湖北电网500kV架空输电线路设备污秽基本情况 (15)4、湖北电网关于开展绝缘子污秽度测量及污区图绘制的方法和要求 (20)5、武汉电网区域 (33)6、黄石电网区域 (37)7、黄冈电网区域 (40)8、鄂州电网区域 (43)9、宜昌电网区域 (46)10、荆州电网区域 (50)11、荆门电网区域 (53)12、十堰电网区域 (56)13、襄樊电网区域 (59)14、随州电网区域 (62)15、孝感电网区域 (65)16、咸宁电网区域 (69)17、恩施电网区域 (72)18、神农架电网区域 (75)19、湖北电网运行中硅橡胶外绝缘设备憎水性检测方法 (78)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编制说明及实施细则1 前言自湖北省电力公司于2003年颁发《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和在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网页上挂网运行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管理信息系统》以来,它为湖北电网运行中的110~500kV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维护、改造和新建、扩建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湖北电网在防止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保障电网设备的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生[2006]1203号通知的精神及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布置,由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在各地市供电公司的协作下,根据最新颁发的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和《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绘制规则》的要求,结合近年来湖北电网污源变化和输变电设备运行状况,对2003年版的《湖北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进行修订,共同编制出《湖北电网污秽区域分布图》(2009年版),以达到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要求和适应湖北电网快速发展形势下防污闪工作的需要。
2 修订原则和要求根据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修订污区图主要是摒弃把电网安全建立在“绝缘配置加一年一清扫”的基础的观念,因为依靠人工清扫建立起来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包括设计、建设和运行部门)已无法满足现代化大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也难以杜绝大面积污闪事故的发生。
因此,为提高我国电网外绝缘的整体水平,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绝缘到位,留有裕度”的基本原则。
绝缘到位就是不把外绝缘设计建立在大规模清扫工作的基础上,输变电设备本体外绝缘水平能抵御大气环境下的污染;留有裕度则是为了预防大气污染的增长和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包括灾害天气带来的湿沉降)。
其目标就是在科学实现电网污秽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传统绝缘子对清洁区到中等污秽地区线路和使用复合绝缘子及其它方式对重污秽和很重污秽地区线路的设计、改造,实现线路绝缘子不清扫,电网不发生大面积污闪事故。
2.1 修订原则在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给出了现场污秽度评估的四条方法:(1)已有线路和变电站绝缘子的运行经验与污秽测量资料:运行经验主要依据现已运行绝缘子的污闪跳闸率和事故记录、地理特征、大气环境和气象特点、采用的防污闪措施等情况而定。
尤其是长年不清扫线路的运行情况以及实施以等值盐密指导清扫线路的运行情况。
(2)现场测量等值盐密和灰密:在本标准中,用现场测量等值盐密和灰密来描述现场污秽度, 也称饱和污秽度。
规定“等值盐密”和灰密的测量周期为3~5年,实质上就是用饱和污秽度取代GB/T 16434-96版中“年度最大等值盐密”。
使用饱和污秽度划分污秽等级,实际上就是要求在选择绝缘子时不考虑清扫这一因素。
(3)按气候和环境条件模拟计算污秽水平:参见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中国电科院所提出了的依据工业污染源排放估算区域污秽度的计算模型。
此处从略。
(4)根据典型环境的污湿特征预测现场污秽度。
参见企标Q/GDW152-2006对典型环境的描述沿袭了我国传统“污湿特征”的提法;同时从我国能源以煤为主和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出发,对不同污秽地区“污湿特征”的进行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描述2.2 污秽等级划分在企业标准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中,将现场污秽度分为5个等级:a级—很轻污秽b级—轻污秽c级—中等污秽d级—重污秽e级—很重污秽并给出了标准盘型悬式绝缘子和双伞盘型悬式绝缘子各等级污秽度与等值盐密和灰密关系的对照图表。
3 污秽特征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气向大气中排放,污染了空气,其中的污染物沉积在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表面上,对设备形成污染,当污染严重污秽物中的导电物质在高湿度下潮解,会引起设备放电故障。
近年来,湖北地区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但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气环境质量未见根本性好转。
3.1 大气环境质量3.1.1 工业废气根据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每年所公布的环境质量报告:对湖北省工业废气排放按行业统计,主要在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火力发电四大行业,近几年其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总量的70~80%。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总排放量50%左右;其次为黑色金属冶炼。
具体工业废气排放情况见表1:表1 湖北省工业废气排放情况从表1里的统计数据看,全省所监测到的主要工业污染排放指标并没有下降,烟尘及工业粉尘虽增长不大,但2006年的工业废气年排放量及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较2002年分别增长了46%和51.7%。
3.1.2 工业废气主要排放地区二氧化硫主要排放地区是武汉、黄石、襄樊、荆门、宜昌,合计占总量的62.36%。
工业烟尘排放量主要分布于电力行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工行业,其排放量合计占总量的60%左右;主要排放地区是武汉、荆门、宜昌、襄樊,合计占总量的50%左右;工业粉尘排放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占总量的70%;主要排放地区有黄石、十堰、孝感、荆门、鄂州,合计占总量的60%左右。
具体见表2:表2 湖北省工业废气主要排放地区3.2 酸雨由于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物的增加,湖北地区的酸雨频率也有所增加;酸雨的pH值也承下降;检测到的城市也有所增加,见表3。
这些都证明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将进一步加重对输变电设备染污的影响。
3.2.1 降水与酸雨在2005年里,全省对24个城市进行了降水监测,降水pH值范围在3.19(秭归)~8.56(黄石)之间,24个城市中共有18个城市监测到酸雨,平均酸雨率为25.8%。
各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3.97(秭归)~7.14(天门)之间。
其中,武汉、大冶、宜昌、秭归、宜都、枝江、襄樊、利川、黄冈、麻城、武穴、咸宁和利川等13市年均降水pH低于5.6。
与2004年相比,全省平均酸雨率下降了0.9%,出现酸雨的城市增加了麻城和随州,减少了十堰市;年均降水pH均值低于5.6的城市比2004年增加了4个城市。
全省酸雨区分布与2004年基本相同。
在2006年里,全省25个城市进行了降水监测,其中有18个城市出现酸雨,全省出现酸雨城市的比例为72%,较2005年(75%)略有降低,发生较重酸雨的城市(降水pH<5.0)比例为20%,较2005年略有增加。
3.2.2 降水pH值各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4.02(秭归)~7.11(天门)之间。
其中,武汉、大冶、宜昌、秭归、宜都、枝江、襄樊、黄冈、武穴等9市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
3.2.3 酸雨频率2006年全省酸雨频率为27%,与2005年相比,全省平均酸雨率略有上升(+1.2%),出现酸雨的城市数量增加了1个。
年均降水pH值低于5.6的城市比2005年减少了4个。
全省酸雨区分布与2005年基本相同。
表3 2005~2006年湖北省检出酸雨城市污染情况表4 气候特征湖北省是个雨水的地区。
全省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间,且各地在春夏季常有中雨、大雨的天气,这对运行中的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表面上附着的污层有着冲洗作用,有利于输变电设备的安全运行。
但湖北地区在冬春又是一个多雾、毛毛雨天气的地区,通常这类天气使绝缘子表面污层湿润,又有可能造成绝缘子污闪。
从湖北省中雾和浓雾的空间分布形式上来看,鄂西南是雾的高发地区,其次是鄂西北以及钟祥、宜城、枣阳地区,另外鄂东南的崇阳地区也是雾的高发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水汽条件都比较充沛,且大气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对于雾的形成起到有利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在湖北电网因大雾发生的污闪故障就达70余次,这些故障的发生大多是在长时间未降水,突降大雾,且往往是持续多日大雾的情况下发生。
湖北地区大雾及长时间未降水持续日数统计情况见表4、表5。
表4 湖北地区1971-2000年雾持续最长日数表5 1971-2000年9-12月份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5 饱和污秽度的测量与计算为在湖北电网开展好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工作,并做到规范化,使得绘制的污区分布图符合Q/GDW152-2006《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的要求,结合湖北电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线路绝缘子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和计算等方法。
具体详见《湖北电网关于开展绝缘子污秽度测量及污区图绘制的方法和要求》。
5.1 试品要求绝缘子以双伞形绝缘子(XW-4.5、 XWP2-70、 XWP2-160)为主要试品。
5.2 污秽度监测点设置布点选择:按现划分污秽等级分别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线路的杆塔上设点(也可在原盐密监测点改造设置),同时兼顾考虑不同污染源(水泥、煤炭、化工、冶炼、燃煤电厂、公铁路、城镇效应等)、自然地理环境(湖泊、农田、山地等)设置。
微地形、微气象区、重污秽区应独立设点。
绝缘子片数:每串挂8片不带电(悬垂挂在铁塔横担上,高度等同于运行绝缘子串,保持作业时安全距离)及同杆带电绝缘子串。
逐步将原盐密监测点不带电试品(3~5片)改换为饱和污秽度监测点。
5.3 测量周期和时间a)8片不带电串—绝缘子编号顺序为从上至下1~8片。
第2、3片测量周期为3年;第4、5片测量周期为2年;第6、7片测量周期为1年。
第1、8片不测。
b)同杆带电绝缘子串。
第2、3片测量周期为3年;第7、8片测量周期为2年;第11、12(串长14片的为12、13片)片测量周期为1年。
其它不测。
c) 测量时间为每年的2月~3月。
5.4 取样要求5.5 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和计算在企业标准Q/GDW152-2006中规定饱和污秽度(等值盐密、灰密)的测量周期为3~5年,由于多年来我们没有在全网范围内开展饱和污秽度的测量工作,仅有个别线路少量的饱和盐密测量数据和大量的积污1~2年的测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