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整本书总结文艺美学(上)Tips
- 格式:pdf
- 大小:180.54 KB
- 文档页数:12
《文学理论》专题温习专题一文学的起源问题一、巫术仪式发生说:以为巫术并非文学的直接来源,而是巫术意义的生产进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乃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宗教发生说:以为文学起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致使了文学的发生,初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二、游戏发生说:康德以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成心图性和无心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进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多余精力”这一概念,以为生产力进展到必然水平后,人类除知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刻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刻和精力的方式确实是游戏,它是艺术进展的初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三、仿照说: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一种假说。
以为人与动物的全然区别在于人会仿照。
艺术起源于人的仿照本能,艺术是人类仿照自然、社会和人一辈子的产物。
四、劳动说:以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知足大体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确实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制造了人本身。
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和谐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再次,劳动组成了文学描述的要紧内容,远古时期遗存的作品中多数描述了那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搜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
最后,劳动制约了初期文学的形式,初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那么是劳动进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拍)统一在一路的反映。
专题二文学的审好心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就在于:它是审好心识形态。
文学的审好心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进程与意识表现进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说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转达出来。
导言: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了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
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美学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美学必考知识点展开详细的总结。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审美与艺术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价值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主要包括哲学美学和艺术美学两个方面。
哲学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而艺术美学则主要研究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价值、艺术的本质等方面,这些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美的本质有多种理论观点。
从古希腊以来,就有人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完善的形式,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的自我表现等。
这些理论观点反映了不同文化、时代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多种思路。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形式美、精神美、情感美等多种方面。
形式美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的美,精神美是指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的美,情感美是指人们对事物产生美感的感情体验等。
美的特征反映了美学对美的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3.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涉及美对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美的价值主要包括了审美情趣的培养、社会文化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等方面。
美的价值是美学对美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的理论阐释,它为人们认识美的重要性和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4.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审美等方面。
1、艺术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通俗地讲,是(艺术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分化和整合的必然。
2、(康定斯基)是从形式和形式的构成的角度提出艺术学的任务的。
3、美学之父:(鲍姆加登);艺术学之父(康拉德·费德勒)4、“不通一艺莫谈艺”——朱光潜5、(艺术观)就是人们对于艺术整体的一般性观点和看法。
6、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亚里士多德)7、艺术是以白日梦形式体现出来的想象的代替物(弗洛伊德)8、艺术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原型的象征。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学生统称精神分析学)9、古希腊的艺术观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说)10、认识论的艺术美学阶段11、20世纪四种艺术定义的理论考察第一个定义: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第二个定义: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第三个定义:艺术是艺术家的白日梦第四个定义:艺术是人学“文学是人学”在我国的提出者是(钱谷融)先生。
12、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13、艺术的审美表现力一、艺术的真实性与假定性(艺术的假定性有两种类型:常态类型的艺术假定性:“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塑造。
特定形态的艺术假定性:“象征、幻想、荒诞、传说、神话。
)二、艺术的思想性与情感性大多数人认为,艺术的情感性是艺术更本质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诗言志”和“诗缘情”的对立,西方美学中也有再现和表现的对立。
三、艺术的抽象性与具象性四、艺术的典型性和意象性(典型性是指艺术反映生活是通过特殊来显现一般的,是通过个别来显现共性的)14、艺术美的本质审美价值的遇合性就是审美主客体的遭遇、碰撞和挈合,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火花。
审美价值的生成性是指它是一种构成艺术整体各要素之间的总和质。
15、自我确证是指主体从对象上面直觉到自我的存在,是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瞬间性,突发性的理论性判断力,是对于自我与对象之间的相通性关系的判断。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自我确证的这一概念。
)16、艺术作品的美感分为三个层次:即悦耳悦目、怡胜悦性、境界提升。
文艺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文艺美学是一门探讨艺术与美的关系以及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艺美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1.2 课程目标- 了解文艺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掌握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和创作原则;-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思维能力;- 提升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2.1 文艺美学基本概念- 艺术与美的关系- 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 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 形式美学- 内容美学- 心理美学- 社会美学2.3 文学与文艺美学- 文学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文学创作的美学原则-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批评2.4 音乐与文艺美学- 音乐的美学特点- 音乐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音乐作品的鉴赏与评价2.5 舞蹈与文艺美学- 舞蹈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舞蹈作品的美学特点和审美价值- 舞蹈欣赏和评价方法- 戏剧的定义和艺术特征- 戏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方法- 戏剧作品的演绎与观赏三、教学方法3.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艺术作品和案例分析,以加深学生对文艺美学的理解和体验。
3.2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以促进学生对文艺作品的深入思考和交流。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拓宽视野,加深对文艺美学的认识。
3.3 实践与实践作业安排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赏演出等文艺活动,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实践作业,如观后感、书评等。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考核方式4.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和参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4.2 期中考试设立综合性的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文艺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理解能力。
一、填空题(20分)1.<诗艺>作者是古罗马的___ “风格即人”的观点是___提出的,<论素朴的是与伤感的诗>的作者是___ ,<判断里批判>的作者____2,孔子论诗,诗可以__,诗可以___,始可以___,诗可以___,迩之事之,运之事君. 3,黑格尔提出”美是__的感性显现”,他把艺术类型分为___型艺术___型艺术和___型艺术.4.马克思提出文学的标准是___的观点和___的观点,当代文学批评将其归纳为___标准和__标准.5.”夫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____提出的.<艺概>的作者是___.”立主脑,理头绪”提出自李渔的____,”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观点出自王国维的____.二.(5×7=35)名词解释1.共鸣 2,艺术真实 3,象征型文学 4,叙事学 5,游戏发生说三,简答题(3×15=45分)1,试谈学的审美意识形态2,请说说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几种代表学说,并谈谈您对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两者的关系。
3,什么叫文艺发现?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四,论述题(50分).试根据葛兰西伦文学的理论,谈谈通俗文学在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方面功能方面的作用。
第一段引文:葛兰西评价一位作家的作品,既要揭露市侩主义,又要肯定其民主性精华。
(见童庆炳〈文学理论〉)第二段引文:文学是表征时代哲学的晴雨表。
----《葛兰西论文学》间吕同六译本见《论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一书一、填空题(20分)1.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理论包括那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于文学起源的观点____,_____,_____.3.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专著______,“童心说”的作者是_____,孔子论诗的作用,诗可以____,诗可以____,诗可以____,诗可以____.4.“三一律”是_____注意的创做原则,要求____,_____,_______相同一。
第31卷 第5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1 No.52021年10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October2021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李贽“童心说”的局限性林曼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李贽的“童心说”产生于明末清初,作为一个具有时代启蒙意义的学说,“童心说”受到后人众多的赞扬。
学术界对“童心说”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对其根源性和进步性的探讨。
然而,“童心说”作为一个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文艺美学理论范畴,它的产生必然会带有某些历史局限性,诸如“童心说”这一文学理论的价值追求、理论的适用范围等。
古往今来,文学发展史的演绎告诉我们,对于文学的传承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童心说”的研究亦是如此。
关键词:文艺美学;李贽;“童心说”;局限性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1)05-0035-05李贽的“童心说”是以“自然人性”为哲学基础提炼出来的。
李贽所言的“童心”是指孩童般没有被社会污染,没有被世俗观念所遮蔽的一种源于自然本性的最为真实的人心,即“一念之本心”[1]。
明朝末年,封建制度进一步专制化,在空虚僵化的学风之下,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当时程朱理学将孔学视为永垂不朽的教条,导致社会上形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审美标准单一化现象。
在这一社会时代背景下,李贽提出“童心说”,重新呼吁起人们对“真”的重视,主张文学创作者应该秉承真率的个性,依真情讲真话。
毫无疑问,“童心说”丰富了当时的文学审美标准,对当时的文学创作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李贽提出“童心说”的三百年以后,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文学解放大旗下,仍有“童心说”的影子[2]。
但是,从整个文艺美学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童心说”在理论实践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童心说”在追求“真情”的过程中存在“天下至文必出于童心”单一化审美标准;另外,经历了宋代“老成”之美的文学审美体验之后,李贽在明末提出童心之于文章的绝对重要性,就显得有些狭隘了。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艺术美学第一讲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
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
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课程美学知识点总结一、美的本质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美,而美的本质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过“美是理性的表现”,而西方美学家康德则认为“美是一种无目的的乐趣”。
这两种理论都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但都不是最终的答案。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融入多角度和多元文化的思考来理解。
二、美的产生美的产生是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美的产生包括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接受两个方面。
艺术品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渴望,他们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个人的想象和表达,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接受则依赖于观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及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
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美的产生的过程。
三、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体验是指个体在接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认知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认识和欣赏。
在审美体验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愉悦、兴奋、温暖等美好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能够对艺术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审美体验,人们可以获取美的享受和启发,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品时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品的能力。
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品,同时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五、艺术教育美学知识在艺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教育是指通过对艺术和美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创造力。
美学知识的传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为其将来的美术创作和艺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美学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美学的学科属性1、作为学科的“美学”概念的提出2、“美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3、“美学”在当今中国的学科定位4、中西美学发展概观第二、美的本质论1、美学史上重要的美的本质论说2、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3、美的相对性与共同美4、美与形式第三、审美感知论1、想象与移情2、直觉与表现3、距离与虚静4、物化与高峰体验5、关于“异质同构”第四:自然美1、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自然的审美属性2、在艺术中追求的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3、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4、关于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第五、艺术美1、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2、艺术的创造3、艺术的传播与接受4、不同艺术门类对美的表现5、艺术中的化丑为美第六、审美与社会生活1、劳动与休闲2、人类的诗意栖居3、超越与审美胸次第七、崇高与优美1、西方美学对“崇高”范畴的解说2、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阴柔”之美第八、悲剧与喜剧1、作为文体的“悲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2、西方悲剧学说3、中国传统文化与悲剧意识4、喜剧的美学特色5、荒诞、反讽、丑怪及其他审美范畴第九、中和之美1、“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2、和谐: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第十、审美教育1、美育的特点及其目标2、近代社会的“病态”与西方美育思想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华与糟粕4、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理想的培育主要参考书目:《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五阶段考研复习规划把考研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被娱乐。
过程完美了,一切水到渠成,结果自然不错。
(育明教育考研高级咨询师求求:三零二一八一八五八九电话:一八一二七九五零四零一)---------- 育明教育寄语第一阶段:预热(3月1日至7月1日)预热原因:育明教育老师认为考研复习比较理想的时间长度是6-9个月,因此从3月开始比较科学。
一、美的本质的探讨西方美学史(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他认为“美的理式”,即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山,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例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康德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康德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康德对美的分析:1) 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他提出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趣味判断只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所以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2) 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例如,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而建筑上的簇叶式和自由图案,并没有什么目的性概念,但却能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3)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这心境的快与不快的情感虽然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性,是一切人都有的先验的“共通感”。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指人的认识与理解力如何运用先天范畴认识与理解源于经验的现象界;(知识/认识)《实践理性批判》:以超越经验的整个宇宙为对象,对于特自体建立信仰,从而在行动上满足意志和自由的要求;(信仰/意志)《判断力批判》:讨论感情领域的先天原则,认为情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故审美判断沟通自然界的必然和精神界的自由。(情感/感性/审美)黑格尔在美学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事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只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艺术美,在艺术美中所谓的“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作品的“意蕴”的显现。例子: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教寺内部的墙壁,柱子向上耸立伸展,在上部形成尖拱型的特殊形式,表现出自由的向上升腾的外貌;外部形状的昂然高耸,显示了宗教的向上飞腾和庄严。窗户上嵌着半透明的彩画玻璃,光透过玻璃表现出来的神秘的色调使人感受到只有在天堂才能享受到的那种神秘的幸福。黑格尔的美的本质的定义里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1) 体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外部表现、感性形式不过是理性的显现,根源仍在理性。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时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形式都是表现一定内容的形式,美的事物离开了理念,或是离开感性形式,都不能成为美。3)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比喻: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体现的圆圈。克罗齐他的美学是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的,他认为美根源于心灵。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为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论的美学。(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坚决批判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一般”是不能脱离“个别”而单独存在的,脱离个别并且先于个别而独立存在的一般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他认为脱离美的事物的“理念”或“美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肯定美的事物的形式、比例。例子:黄金分割定律自古希腊至19世纪一直被认为最佳比例,被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和画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 广泛应用于其创作中,认为是最合适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审美价值。达·芬奇研究物体本身的美时,不仅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同时很重视比例和谐。例子:《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人的服饰、笑容与人物的特征很和谐。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美在于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综和量。博克承认美的客观性,肯定美的物体的某些属性。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关系的知觉,就是美的。”事物的“实在美”和“相对美”,卢浮宫的门面,文学中的“妙语”(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他在验证美是生活时,提出两点:一、“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是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二、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社会美:应当如此的生活自然美:暗示生活美20世纪西方美学特征1、与西方哲学同步发展2、建立在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实践基础上3、研究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4、高度重视艺术本质的研究5、从传统的思辨哲学转向经验性的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6、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7、流派之间相互渗透8、全球化景观下的民族性得到突出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与思想特征20世纪60年代前1、阿恩海姆为代表的完形心理学美学2、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美学3、桑塔耶那为代表的自然主义美学4、杜威、佩珀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美学5、芒罗为代表的新自然主义美学6、科林伍德、理德为代表的表现论美学7、杜夫海纳为代表的现象学美学8、理查兹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美学9、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分析美学10、卡西勒、朗格为代表的符号美学20世纪60年代后1、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美学2、以列维 斯特劳斯、戈德曼、托多洛夫、阿尔都塞、格雷马斯、拉康和罗兰 巴尔特为代表的各种结构主义美学3、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美学4、姚斯与伊瑟尔的接受美学5、福科、德里达的后现代结构主义6、女权主义批评7、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8、后现代主义美学中国美学史(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墨子《非乐》:“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彩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 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尔后文,此圣人之务。”说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孔子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例:“ 里仁为美”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他也认识到美与善是有区别的,但美与善还是密切相联而不可分的。例:“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有美玉于斯”(玉是洁白温润的,有一定的色泽)孔子和墨子的美学思想,都强调了美与善、功利的关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的观点。说明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强调了礼、义、仁、智等品质是美的根源,美与善是密切联系的。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适合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例:“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和“粹”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中国古代艺术家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就是意境。我国的诗词、绘画艺术常将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寄托在客观事物之中,营造美的意境。例: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交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2、 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艺术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刘勰《文心雕龙》主张文章要“义华而声悴”,要“为情造文”;音乐要正确处理声与情的关系,要求声唱兼情唱,声情并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样才能是美的。造型艺术上,四川出土的说书俑,刻画了古代民间说书艺人的生动形象。马踏飞燕3、 从风格上研究美诗歌的风格美——李白的浪漫飘逸,苏轼的豪放,陶渊明的自然田园。书法的风格——王羲之书法风格的清真潇洒,颜真卿书法风格的雄伟、大气磅礴。(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刘勰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靠外力修饰的结果,也不是人赋予的。从社一方面说明,美是自然的、客观的。例:龙和凤以美丽鳞甲、羽毛被看作祥瑞的象征;云霞的颜色,五彩缤纷;草木的花朵,含苞待放,都不是外物装饰,而是自然的道理。柳宗元认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它的规律,是人无法改变的。刘禹锡认为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社会美终究不同于自然美,人终究是社会的动物,“文以明道”,美归根结底总是要为社会服务的。郭熙“景外意”和“意外妙”,把山水的美人格化,心灵化,这就是艺术美的创造。王夫之他从他的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认识论出发,明确地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运动之中。“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叶燮他肯定现实美的客观性,同时虽然美是客观的,但是只有人能欣赏美。老庄美学思想与中国道家美学思想特征老子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致虚极,守静笃。”“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无相生”老子以辩证观论美与善、美与真,以及追求”道法自然”、”自然为美”的美学精神,对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后世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积极的作用。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庄子庄子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