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的经济改革
- 格式:pptx
- 大小:852.01 KB
- 文档页数:10
叶利钦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2.1—2007.4.23),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联邦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
他是这个家庭的长子。
为纪念儿子在出生后受洗时所经历的生死考验,父亲给他取名鲍里斯(意为斗志)。
叶利钦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童年生活,培养了他倔强好斗的性格。
中学毕业后,他选择了建筑专业,考入了乌拉尔基洛夫工学院建筑系。
1955年毕业后,开始在建筑行业工作。
他从基层工作干起,一年内竟掌握了12门专业技术。
他的实干精神和工作魄力使他步步荣升,从工长到工段长,又任总工程师,建筑局局长。
1961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
1968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建设部部长,后升为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建设部部长。
198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后,推行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改革,给具有激进思想的叶利钦以扶摇直上的机会,戈氏对叶利钦的青睐,使他很快担任了苏共中央书记,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6年2月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10月,叶利钦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即席发言,向戈尔巴乔夫和苏联的改革政策公开的发难,对改革的进程、对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的工作作风。
其中包括对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批评。
他说:"目前改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发言破坏了几十年来在权力堡垒中形成的行事规则,引起了轩然大波,27名与会者纷纷起来反驳。
认为叶利钦的发言本身和发言中所作的种种评价。
其动机并非是对现状的担忧,而是与他个人品格中的某些缺点有关,傲慢、自负、好斗、左倾如此等等。
他们还谴责叶利钦所批评的一切是在社会革新的重要时刻分担党,企图破坏最高领导层的团结。
1987年11月11日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解除了叶利钦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改任建委第一副主席。
孙越:叶利钦为保寡头经济让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主持人:这些年国内外的经济学界基本上有一个这样的共识,他们都说中国的改革是间接式的改革,东欧的改革是激进的休克式疗法,对于这样的说法两位认可吗?信力建:我不认可,我觉得确实在开始的时候,确实他们说是对的,当时中国改革是比苏联要早,其实我们是帮助了苏联人,我们是知道改革,并且我们有通过了港澳台华侨,确实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到很长时间,甚至到90年代都优于俄罗斯的,他们是没有这种,他没有民营企业和资本企业,但是他这个东西,最关键的是说所谓东欧改革就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私有化的问题,一个民主化的问题。
私有化和民主化怎么样去弄,就说先民主化还是先私有化,他们都采取了先民主化,就说我们讨论完,像波兰我们讨论,他们波兰和捷克不一样,捷克就一步到位,所有的我们所有的国有的财产,我们把他配制成每个国民有10个股,我给你一笔虚拟的网络货币,比如说一百万,你可以买10个工厂的股票,你也有一百万我也有一百万,我们把家当分了,但不是说分他是我们用另外一种占有形式,以前是虚拟的国有财产,这财产都是我们国家的,但是是委托了一个我们不知道我们没掌控的人去掌控这个财产,我们现在不要这样干。
我们把他分成你去控制就说跟进十个企业,你也跟进十个企业,你觉得这个企业不好,我跟进这十个企业,我这个企业你办的不好我把你卖掉,是直截了当的量化到每个国民身上,就是他私有化,但是他的私有化是在民主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就说这个国家的政权是老百姓有权利控制的,是我们认同的,我们投票确认的,这个国家领导人和这个企业领导人无非是解决这两个,一个企业领导人国家领导人,然后我们分,我们不玩这种游戏了,就说换另外一种游戏,这很简单的一个事情,这一个情况下那就说,他们所完成的就是私有化是大家认同的,就波兰像团结工会,他那个工厂我也去过了,那萨文,他们就说讨论了两次三次,拖了很长时间,并且亏空很多,但是他们最后大家工会投票通过了这个东西,现在没得说了,就是所有分完之后大家没有意见,或者不能提出意见,因为分之前跟你征求了你的意见你同意了。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经济概况(资料)一、政治现实:民主制度基本形成1、苏联解体引发政治混乱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正式成为独立国家。
在苏联解体后的最初一段时间,俄罗斯呈现极为混乱的政治局面。
当时,大约有30%的俄罗斯人怀念苏联时代的生活,经常示威游行,要求恢复社会主义制度。
而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则强烈希望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民主社会,他们认为美国就是自己国家的最好榜样。
共产主义信仰的丧失、对资本主义实质认识的不明确、对前苏联的全盘否定、西方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涌入,在当时的俄罗斯人民头脑中造成极大的混乱。
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后,各种政治和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在俄罗斯蓬勃发展。
目前,在俄罗斯正式注册为全联邦性政党有150个,政治运动50个,另外还有许多社会集团(联合组织)。
从各种政治和社会组织的活动看,"政党"、"运动"、"集团(联合组织)"并没有什么实质差别。
除形形色色的和民主改革党派以外,还有各种自由主义派、恢复宗主制运动、新法西斯组织、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社会民主党人、极左派,以及绿党、啤酒党等。
分裂后的: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苏共,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俄罗斯人党,-苏共联盟,争取苏联斯大林联盟,劳动俄罗斯等。
俄罗斯第三届国家杜马六大党派:l/ 俄罗斯联邦(Зюганов) 24.29% (得票率)2/ 团结联盟(“Единство”Шойгу) 23.32%3/ 祖国-全俄罗斯(Примоков, Лужков) 13.33%4/ 右翼力量联盟(“Союз правых сил”Кириенко) 8.52%5/ 雅博卢(Явринский, Лукин) 5.93%6/ 日里诺夫斯基联盟(Жириновский) 5.98%2、三权分立制度逐步稳固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治混乱之后,俄罗斯多党制民主社会基本形成,执行、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上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
苏联的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
不断加深的行政-立法权力对抗叶利钦的改革自1992年1月2日开始。
(参阅1990年代俄罗斯的经济改革)。
很快出现了物价飞涨的现象,政府支出锐减而税收沉重。
严重的信用体系崩溃使大量工厂倒闭,造成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政客很快不再支持改革。
叶利钦和反对激进改革的政客日益对立,最终分歧集中到政府的两个分支的对立。
在1992年中,反对叶利钦改革的力量不断增涨,反对力量主要的关注点是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一些地区领导人希望从莫斯科获得更多的自治权。
俄罗斯副总统亚历山大·弗拉基米罗维奇·鲁茨科伊称叶利钦的改革为“经济的种族屠杀”。
[2]石油富产区的加盟共和国,如鞑靼斯坦和巴什科尔托斯坦要求从俄罗斯独立。
同样在1992年中,叶利钦和最高苏维埃(常设立法机构)与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并负责选举最高苏维埃)的政治斗争不断,双方都试图主导政府和国家政策。
最高苏维埃的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于1992年公开宣布反对改革,虽然他仍然支持叶利钦改革的总体目标。
叶利钦关注着于1991年后半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这一修正案规定总统的特别执法权于1992年终止(叶利钦之前为了执行改革措施而扩大了总统在一般情况下被宪法所限制的权力)。
为了执行它的私有化措施,叶利钦要求议会恢复他的执法权(只有议会有权变更或修改宪法)。
但是在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代表们拒绝通过增加总统法定权利的新宪法。
[编辑]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1992年12月召开的最高苏维埃和叶利钦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争议。
最激烈的争议发生在12月9日,当时最高苏维埃拒绝批准叶戈尔·盖达尔为总理。
叶戈尔·盖达尔是被广泛批评的俄罗斯“休克疗法”,即市场自由化的设计者。
最高苏维埃拒绝提名盖达尔,要求修改经济改革措施并要求被最高苏维埃所掌控的中央银行继续向企业贷款以避免它们倒闭。
[3]第二天,即12月10日,叶利钦愤怒地指责最高苏维埃为“保守与反动力量的堡垒”。
文稿/2010.16俄罗斯科学院资深院士谈对苏联“改革”及赫鲁晓夫等人的政治评价◎张树华罗文东辛向阳出生于1929年、现今已81岁高龄的根纳吉·奥希波夫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社会政治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被誉为当今俄罗斯社会学的“泰斗”。
在近60年的学术生涯中,奥希波夫与俄罗斯政界关系密切,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代表团访俄,与奥希波夫等俄方学者座谈。
下面结合座谈内容和奥希波夫的其他著作,分析介绍其关于苏联解体和苏共败亡的观点。
一、苏联不是自动解体,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在回答苏联解体原因时,奥希波夫首先强调,苏联不是解体了,而是被瓦解、被肢解了。
苏联解体违背人民的意志,也违背了全民公决。
在全民公决中,除格鲁吉亚等少数几个加盟共和国外,所有其他的加盟共和国都赞成保留苏联,反对解散苏联。
苏联解体是历史的悲剧,是巨大的地缘灾难。
中国取得的成就更凸现了这一点。
导致苏联解体的客观原因是不存在的。
苏联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在空间科学、核能和导弹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苏联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掌握了很强的信息和自动化技术。
斯大林时期提出消灭殖民主义,消灭驻外国的军事基地,提出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政。
斯大林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如果不是苏联在二战后的努力(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核战即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造成苏联瓦解的力量首先来自外部。
西方国家把冷战强加给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进行妖魔化的宣传。
西方国家每年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的资金达到600亿美元。
70年代后期,基辛格讲:“干什么还要进行宣传?直接在苏共党内建立第五纵队,培养代理人。
”为了使第五纵队发挥作用,就要推行公开性。
在公开性的背景下,开始歪曲苏联社会与历史真相,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大屠杀”、“大恐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我们有一个历史学家讲,没有肃反,苏联就打不贏二战。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政策介绍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于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是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那么你了解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政策吗?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政策介绍,希望能帮助到你。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的政策介绍在苏联这个超级大国解体后,分裂出来的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由叶利钦执掌政权;叶利钦在1991年七月就任俄罗斯总统以来,不停的发表内政外交方针、政策性讲话。
那么叶利钦的政策是怎样的呢?历史证明,叶利钦的政策不算成功,特别是关于国内经济改革方面的政策。
叶利钦希望把苏联计划经济改变为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的形式;他以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人化为主要方法。
叶利钦的初期设想是用短期的经济下跌为代价,把曾经苏联过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为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市场体制。
但这种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危害了俄罗斯的经济。
俄国经济长期低迷,国力不济,国内资产大量亏损流失,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家的实力迅速扩张。
经济方面叶利钦的政策未达到目的,那么在外交方面,叶利钦的政策又是怎样的呢?在外交政策上,叶利钦强调世界多极化是以后俄罗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条件。
但就算在多极化条件下,俄罗斯的外交安全依然受到威胁。
俄罗斯应该采用多方位的积极外交政策,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实现社会民主化。
他命令众外交官应该把经济外交视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促进俄罗斯与外国的经济合作,使俄罗斯在国际经济和世界金融机构中占领重要的地位。
叶利钦还把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了亚太地区,他还为中俄两国关系升温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是功是过2007年的4月23日原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世长辞。
那么对于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的叶利钦,人们该怎么去评价他?叶利钦是罪人还是功臣?关于叶利钦是罪人还是功臣这个问题,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治立场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认识和评价。
休克疗法俄罗斯1991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独立,继承了原苏联的大部分家底。
丰厚的遗产令叶利钦喜上眉梢,可穷家难当,一大堆半死不活的企业,外加1万亿卢布内债和1200亿美元外债,也让新总统夙兴夜寐,坐卧不安。
作为前苏共的反对派,叶利钦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改革,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白白断送了苏联的前程。
痛定思痛,俄罗斯要避免重蹈覆辙,重振大国雄风,不能再做小脚老太太,应该大刀阔斧,进行深刻变革。
此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投其所好,在萨克斯的点拨下,炮制了一套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叶利钦“慧眼识珠”,破格将其提拔为政府总理,1992年初,一场以休克疗法为模式的改革,在俄罗斯联邦全面铺开。
休克疗法的重头戏,也是第一步棋是放开物价。
俄罗斯政府规定,从1992年1月2日起,放开90%的消费品价格和80%的生产资料价格。
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工资提高90%,退休人员补助金提高到每月900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
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
可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到了4月份,消费品价格比1991年12月上涨65倍。
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
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6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14倍,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棋,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
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28%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
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
苏联解体三大罪人引言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巨大政治变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终结。
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被视为苏联解体的罪人。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介绍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三位主要罪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叶利希耶夫。
一、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也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试图改变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状况。
然而,他的政策却导致了苏联的混乱和解体。
首先,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开放性”政策,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状况。
他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削减国家预算和军事开支,引入市场经济和私有财产。
然而,这些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其次,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政策也引发了苏联内部的分裂。
他试图推动民主和言论自由的进程,但却忽视了苏联的民族问题。
这导致了苏联内部各个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浪潮,最终导致苏联的分崩离析。
最后,戈尔巴乔夫在处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上犯下了重大的错误。
他的外交政策过于软弱,导致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地位和影响力。
特别是在东欧剧变中,戈尔巴乔夫对西方的干预采取了放任的态度,进一步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二、叶利钦 (Boris Yeltsin)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也是苏联解体的另一位罪人。
他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首先,叶利钦的经济政策导致了俄罗斯的经济危机。
他采取了“快速过渡”的经济改革政策,试图引入市场经济。
然而,这种改革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俄罗斯陷入了经济困境。
其次,叶利钦的政治手段也备受质疑。
他采取了独裁式的统治方式,剥夺了议会的权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紧急状态措施。
这些行为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的腐败,削弱了法制和民主体制的建设。
最后,叶利钦在处理俄罗斯与其他独立国家的关系上犯下了错误。
叶利钦:推动俄罗斯经济体制转轨的政治家“其实说到底,叶利钦不是一个经济家,而更多的是个政治家。
”对于记者有关叶利钦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何贡献的提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问题专家冯玉军直言,“但是,在引领俄向转型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他在经济改革上有成有败。
”冯玉军的话也代表了多数专家的观点:尽管叶利钦照搬西方强行推动的“休克疗法”一度给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正是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成功应对了苏联解体后的后遗症,避免了内乱,这为一直持续至今的俄罗斯经济向市场体制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因如此,叶利钦也被誉为“新俄罗斯之父”。
休克疗法曾致经济衰退国力下降从体制转轨的角度来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晖曾经对叶利钦有这样的评价:叶利钦时代的特点是“破旧”有力而“立新”无术。
在“破旧”上,叶利钦的最大手笔之一便是在他上任伊始发起的以开放价格和国企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休克疗法”,试图以短期的经济下降为代价,换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但“休克疗法”的实施,实际上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国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严重贫富分化,寡头实力膨胀。
因此,很多人称这一战略是“只休克,不治疗”。
1991年11月5日,叶利钦任命市场改革派核心人物、35岁的叶戈尔·盖达尔为副总理兼最高经济顾问,后者对计划经济一直持批判态度。
1992年1月,盖达尔加盟叶利钦政府不到两个月,他和青年改革派就把市场经济的“电流”注入俄罗斯经济,发动了一场经济试验。
在盖达尔的推动下,在前苏联时代大部分都由国家控制的价格完全放开,只是能源、燃料、交通、通讯和一些特定的食品的价格还暂时由政府控制。
很快,盖达尔又推出了更大胆的举措,包括取消所有进口限制,彻底放开私人零售贸易,等等。
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商品价格成倍地飙升,在开始的几天里,“休克疗法”所承诺的好处非但没有兑现,商店的货架上仍然空空如也。
盖达尔的政治对手们甚至惊呼:改革是一场一夜之间发生的灾难!“休克疗法的核心就是价格放开,”冯玉军表示。
1.叶利钦时代的经济改革总体上不成功与会者多角度和多侧面地对叶利钦时代的经济改革进行了评价。
大家总体上认为,叶利钦执政8年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是不成功的,或者说是失败的。
一些同志指出,评价经济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
其不成功或者说失败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改革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经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1992~1998年GDP累计下降了40%,工业生产下降了50%。
其下降的幅度超过3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以及1914~1917年俄罗斯国内战争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下降的幅度。
第二、经济改革导致综合国力大大下降。
1990年俄罗斯的GDP,按汇率计算为1039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8.8%和中国的2.8倍,而到1998年俄罗斯的GDP,按汇率计算,仅为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5%和中国的1/5左右。
第三、经济改革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
与会者认为,经济转轨不成功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政策失误和环境影响。
有的同志强调指出,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的根源不在于前苏联模式的弊端,而在于后苏联模式的误区。
其中最主要的误区之一,就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混为一谈,即认为资本主义不需要计划,社会主义不需要市场。
把向自由市场经济转轨等同于转到西方道路。
有的同志指出,俄罗斯经济转轨采取的是休克疗法。
其目标模式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等市场经济国家成功,而在俄罗斯失败,其根本问题在于,第一、脱离国情,照搬西方经济模式,迷信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第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当时的经济条件完全对立,即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在生产下降的条件下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在缺乏原始资本积累的条件下推进大规模私有化,在外汇枯竭的条件下把外汇汇率放开。
总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长期才能完成的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叶利钦传奇公元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宣布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
这位世界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站在现实与历史交叉点上,打破了一个旧时代,但却无法开创一个新时代——刚强少年1931年2月1日,俄罗斯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一个祖祖辈辈没人做过高官或商贾的普通农户家中,满怀喜悦地迎接了头生儿的降临,这个男婴,60年后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就是这位后来权倾势重的政治家,出生后没多久却差点夭折。
叶利钦满月后,年轻的父母就带着他到教堂接受洗礼,但洗完礼后,那位心不怎么在焉的神父只顾跟别人闲聊,却忘了将桶中受洗的叶利钦捞出来,后来还是叶利钦的母亲扑过去将儿子救起来,但已是奄奄一息了!父亲因此给大难不死的儿子取了个名字“鲍里斯·叶利钦”,“鲍里斯”在俄语中意为勇士、斗士。
日后的叶利钦果然不负父望,成为俄罗斯当代政坛上一名性格刚强、作风勇猛的斗士。
叶利钦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度过的。
由于苏联当时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相当清苦,小小年纪的叶利钦就得和母亲到邻近的农庄割青草,打干草,收庄稼,贴补家用,回到家中还得干家务活,烧饭、洗碗、挑水,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妹。
但叶利钦从小就有叛逆和冒险精神,上小学后他就以“积极精神和果敢刚毅的性格崭露头角”,年年在班上当班长。
他10岁那年正值二战,德国纳粹入侵苏联。
在敌后的家乡,叶利钦和几个小伙伴偷偷跑到苏军的弹药库,弄来了两颗手榴弹,正在左看右看拨弄时,手榴弹突然爆炸,叶利钦侥幸再次大难不死,但左手的两根手指却被炸掉了。
细心的观众现在在电视上还可以看到叶利钦残缺的左手。
叶利钦自小学习成绩不错,但他有着矛盾的双重性格,他自由散漫,行事鲁莽,好出风头,喜欢打架。
在他登上俄罗斯的权力巅峰后曾坦率地承认,年少时有一次打群架他被打昏在地,只好被伙伴们抬回家。
可以说,作为政治家所特有的富于冒险、铤而走险、不惜孤注一掷的“叶利钦风格”在他少年时代就已初露端倪。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
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于苏联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俄国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基区布特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1951年考入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1955年毕业。
[1]?196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曾历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苏联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俄国最高苏维埃主席等职。
1990年7月退出苏联共产党。
1991年6月12日当选苏维埃俄国总统。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俄国独立。
苏维埃俄国独立后更改国名为俄罗斯联邦。
叶利钦担任独立的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执政时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制,采取的“休克疗法”让俄罗斯联邦经济濒临崩溃。
在任总统期间曾四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9年12月31日辞职并推举普京作为接班人。
2007年4月23日,因心脏病加重在莫斯科突然逝世,享年76岁。
[1]?为政举措编辑经济1992年开始,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进行了政治多元化和经济私有化的市场化制度转轨。
以开放价格和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休克疗法”,其初衷是以短期的经济下降为代价,换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但“休克疗法”的实施实际上严重损害了俄罗斯的经济,导致长期经济衰退,国力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社会严重贫富分化,寡头实力膨胀。
这样的情形直到1999年普京执政后才有所转变。
[9]?政治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后,宣传西方的民主价值观念,主张实行西方式的政治制度,推行以西方模式为样板的政治体制改革,[9]?并为俄罗斯制定了新的政治体制:以总统制、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为特征的西方式的政治体制模式得以确立。
但是,俄总统权力过大,在很多方面实行“总统集权制”,不少重大政策由叶利钦个人作出,往往带有总统独裁的性质。
1997年3月17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布丁关于改组俄联邦政府的命令,进行了一次最为彻底的人事变动。
案例俄罗斯:失败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1、案例呈现: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始于1990年6月,1991年10月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批准了叶利钦的经济改革原则,其中包括“休克疗法”——放开价格、实行私有化和实现宏观财政稳定。
俄罗斯改革的失败表现在:1.国民经济长期负增长。
90年代俄罗斯GDP几乎减少了一半,GDP总量只有美国的1/10和中国的1/5,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均GDP减少到了1 500美元,只有“七国集团”平均指标的1/5。
俄罗斯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民族经济的关键部门,其比重在GDP 中约为15%,在工业总产品结构中为50%,在出口中为70%多。
改革以来,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54%,机械制造下降了62%,轻工业减少了86%。
2.通货膨胀极为严重。
伴随着一步开放价格和大量的财政赤字,俄罗斯持续发生“奔腾式”或高位通货膨胀。
1992-1996年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680、1008、312、231和121.8。
其中主要指标,如食品分别为2816、738、335、223和120;非食品分别为2246、841、257、216和120、;服务分别为2652、1110、575、332和150。
工业批发价格指数(%),1990-1995年依次为6164、1124、335和275。
1999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上涨32%,2000年又上涨20%多。
3.居民生活水平急剧恶化。
俄罗斯改革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官方承认,1991-1996年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下降30-40%。
基尼系数1991-1995年分别为0.260、0.289、0.398、0.409和0.382。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资料,1992年经济改革以来一直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俄罗斯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1992年经济自由化开始的时候曾一度高达50%,199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更高达53%以上,2000年上半年仍高达44%。
如何评价叶利钦及其改革叶利钦是个传奇人物,叶利钦又是个争论性人物。
他自1955年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工作了30年,曾任该市住房建筑联合公司总工程师、经理,1976年任苏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
叶利钦于1985年调往莫斯科担任党、政要职,1985年12月至1987年11月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87年11月至1989年5月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叶利钦于1989年3月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1990年5月在俄罗斯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1年6月,叶利钦在全民选举中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总统。
1991年12月,他同原苏联其他10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一起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1996年7月,叶利钦再次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
1999年12月31日,叶利钦决定辞去总统职务。
有人评论:叶利钦“使别的十多个民族获得了独立发展的自由。
”“纵观国内舆论,要么洋洋洒洒地描绘着他的传奇故事,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演绎成以权谋论和厚黑学为理论基础的宫闱倾轧,要么重复着激进改革祸国殃民的老调,不顾一些学者早已深入论证其谬误,过分功利地急于为己所用。
我们认为,这两种态度都不足取,而必须站在人类历史的跑道中,回头检视叶利钦的政治遗产,这时你会发现他的成败功过都维系于面向自由的姿态。
”对于叶利钦肢解苏联这样“风云激荡”的英雄壮举,是不能当成一般的“传奇故事”来看待,也不能把叶利钦肢解苏联的丰功伟绩贬低为阴谋、黑道或宫廷政变,更不能把他肢解苏联和私有化的“激进改革”看成是“祸国殃民”,这些认识已经被我们“论证”过,都是“谬误”啊,都是“老调重弹”啊。
人们只有站在全人类价值的高度——即资本主义文明的高岗上,才能看清楚叶利钦的所作所为,始终是朝着“自由”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的方向前进的啊!这就是叶利钦先生留给大家的宝贵的政治遗产啊!叶利钦时代是俄罗斯民族近300年历史中最暗淡的时期之一。
第三讲叶利钦时期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及其不良后果1991年“8·19”事件之后,俄罗斯的全部政权赚到了激进市场化改革派手中。
1991年10月,鲍·叶利钦总统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宣布必须坚决进行经济改革。
1991年底,俄罗斯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
生产减少,预算赤字占到国民总产值的27%,隐性失业率达到劳动力总数的35%,需求远远大于供给。
同时,国债快速增长(1985年--200亿美元,1991年--800亿美元),国家黄金储备减少(1985--1500吨,1991--80吨)。
购买面包、肉类、香肠制品、伏特加酒和蔬菜等所有商品都需要排队。
为了摆脱危机,俄罗斯选择了“休克疗法”。
年轻的经济学家叶·盖达尔成为“休克疗法”的主要设计师。
1991年11月,他被任命为俄罗斯政府主管经济政策问题的副总理。
1992年2月,他成为总统亲自领导的政府的第一副总理。
除了“500天”计划制定者这样的国内研究者,欧洲和美国货币主义理论的支持者也对盖达尔的经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由化价格自由化始于1992年1月2日。
按照盖达尔及其支持者的推理,自由化起初将引起价格小幅上涨,之后供求关系会是价格回落,商品短缺现象将随之消失,柜台将摆满商品。
事实却并非如此。
社会感受到休克般的强烈打击。
仅在1992年一年之内,货币就贬值了几百倍。
人们在苏联时期的毕生积蓄转瞬间化为乌有,大部分居民因此落到贫困线以下。
价格自由化引起运输费用和能源、原材料等价格的急剧上涨。
在农业经济领域,燃油、技术和建筑材料的价格抬升导致粮食和蔬菜价格上涨,而饲料涨价引起牲畜存栏数减少,肉、奶制品生产衰落。
国产农产品变得比进口的还要贵,这导致整个农工综合体产业紧缩。
价格放开后,所有国内企业都处于破产的边缘。
由于无法指望国内生产在现有条件下会有所增长,商品短缺现象又尚未消除,为了填充市场,政府决定从1992年7月起实行外贸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