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同步小测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3
第6课北宋的政治【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金人兴起、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正确认识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东北部边境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岳飞抗金的性质。
4.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的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录好疑惑)知识点一: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二:金灭辽及北宋4.金灭辽(1)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2)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
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1)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2)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知识点三:南宋的偏安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统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称帝。
之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
★★★2、宋太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1)军事上:牢牢控制军队(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频繁调换军事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武将没有调兵权。
)★★★★(2)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3)在地方: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地方财赋。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在全国营造读书风气。
★★★4、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10世纪初,北方的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
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11世纪,西北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宋太宗即位后,向辽数次发动进攻,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澶州(河南濮阳),在宰相寇准的劝说下,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达成“澶渊之盟”(宋给辽岁币,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此后辽宋之间长期维持…和平。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
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势力迅速强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1、1125年,辽被金灭亡。
★★★2、1127年,金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三、南宋的偏安1、宋高宗赵构1127年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识记:掌握金、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和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2.通过了解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认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3.正确认识民族战争的性质,正确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网络教学媒体:多媒体、PPT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老师播放配乐朗诵《满江红》,提出问题: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它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什么年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南宋时的抗金英雄岳飞写的,表达了作者立志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凌云壮志,反映了作者无比悲愤和大志难伸的思想感情。
由此进入新课,本节课包含三部分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讲授新课】(一)女真族的崛起教师出示图片女真人像:见课件提问1:仔细观察图片,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片,然后同桌交流展示答案。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女真人头戴兽皮帽,身穿窄袖长袍,脚穿皮靴,束腰带,他们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擅长骑射,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提问2:女真族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然后代表展示成果。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总结:第一步:完颜部从女真各部中脱颖而出,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开始率领女真族反抗辽的控制与压迫;(在这里出示图片:大金得胜陀頌碑让学生感受女真族誓师反辽的决心。
)第二步: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第三步: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各部落军政体制,颁布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课件展示《金军进攻的路线图》以及相关的历史史实,学生结合课本合作完成以下问题:提问1:金是怎样灭辽和北宋的?提问2:辽和北宋被金灭亡的原因有哪些?提问3:金、辽、北宋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代表展示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北宋和金订立盟约,一起攻打辽,金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1125年灭辽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1127年北宋灭亡。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
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 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过程:第6课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朝的建立和统一】幽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按先南后北的顺序,陆续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1)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2)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1)派文官任知州,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监督知州;(2)取消节度使收税权,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政策【措施】(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格局逐步形成。
弊端:武将地位、待遇不高,受多方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上:①在中央,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⑶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一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3.评价:⑴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增加进士科名额,并提高地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一三、辽、北宋、西夏的和战 1、北宋与辽一褒渊之盟(1)背景:宋真宗时,演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2 )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宋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 )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损失亦很大。
(2)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评价:①给北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②使双方保持长时间的和平。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女真族的崛起: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问答知识点总结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6课 北宋的政治1、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事件、都城?960年;赵匡胤;开封/东京;陈桥兵变/黄袍加身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军事上①②③、政治上(中央、地方)、经济上收其精兵——加强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控制对军队调动;③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稍夺齐权——加强行政权: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地方: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制其钱谷——加强财权: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富收归中央。
3.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①②?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出现;措施:①抑制武将,文臣统兵;②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北宋改革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影响①②③?表现:增加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如何评价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消极)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①军队战斗力减弱;②官吏冗余,政府办事效率低下;③增加财政支出。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辽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契丹族2、西夏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民族?11世纪前期;元昊;党项族3、辽与北宋的和战关系①②③④?①辽太宗时——占燕云十六州;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③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④宋真宗时期——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4、“澶渊之盟”的内容①②?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内容:①宋朝给辽岁币②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评价:一方面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另一方面议和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检测含答案
1
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选择题
1. 下面这道题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B
2.史书上常提到的“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边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位于甘肃一带的榷场主要
交易双方应该是( )
A. 辽和北宋 B. 唐与辽 C. 金与南宋 D. 北宋与西夏
【答案】C
3.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①② D. ②③④①
【答案】A
4.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 卫青北击匈奴 B. 岳飞抗金
C. 文天祥抗元 D. 戚继光抗倭
【答案】B
5.南宋抗金的性质是( )
A. 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B. 反对地方割据的斗争
C. 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 D. 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
【答案】D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检测含答案
2
6.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南宋的建立
B. 郾城大捷
C. 岳飞遇害
D. 1141年宋金议和
【答案】D
7.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
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
的国耻是指( )
A. 澶渊之盟
B. 靖康之变
C. 宋金和议
D. 南宋灭亡
【答案】B
8.对1005年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和1141年宋金之间的和议归纳比较后,你认为它们产生的相同影响是下列
哪一项( )
A. 促进了黄河流域的开发 B. 维持了相当一段时期的和平
C. 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D. 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B
9.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 女真统治者 B. 突厥统治者 C. 契丹统治者 D. 党项统治者
【答案】A
10.宋金议和中南宋统治者接受的条件不包括...( )
A. 对金称臣 B. 交纳岁币
C. 割让土地 D. 惩办岳飞
【答案】D
11.在下面连环画《岳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的故事情节是( )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检测含答案
3
A. 岳飞在郾城取得抗辽重大胜利
B. 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
C. 岳飞上书宋高宗,要求坚持抗金
D. 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答案】A
12.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后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
旧山河,朝天阙!
——《满江红》
(1)“靖康耻”代表着北宋的灭亡,其发生于何时?
材料二 岳飞苦战了10年,金人士气大为沮丧,正值他要直捣黄龙府打败金人的时候,朝廷下了12道金牌,岳飞班
师。岳飞激愤伤心至极,东向再拜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2)列举出令“金人士气大为沮丧”的史实一例。你认为岳飞领导的军队为何能够令金人胆寒?
(3)你认为面对宋高宗的12道金牌,岳飞是否该班师回朝?请谈谈你的看法。
(4)时过境迁,但人们没有忘记岳飞。今天,人们依然以各种形式纪念岳飞。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案】(1)1127年。
(2)郾城大捷。因为他们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回朝。因为岳飞受阶级局限,其忠君思想令他不会抗命。(其他答案要符合当时岳飞的思想、地位及所处的环境,
言之有理即可)
(4)岳飞等人的抗金斗争,有效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
岳飞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