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激励—保健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1、在管理思想发展史上被人们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1. B. 古利特2.法约尔3.厄威克4.韦伯2、构成资本主义精神的首要条件是1. A. 新好伦理2. E. 制度伦理3.市场伦理4.个人自由伦理3、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用来说明“职业”管理角色最古老的是1.大臣2.皇帝3.宰相4.法老4、行为科学产生于1. C. 20世纪50年代2. 20世纪20-30年代3. 19世纪80年代4. 19世纪30年代5、西蒙所代表的现代管理理论学派是1.社会系统学派2.管理过程学派3.决策理论学派4.经验主义学派6、按照赫兹伯格激励—保健因素的理解系,下列属于激励因素的是(1. F. 金钱2.地位3.工作环境4.成就7、_______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工厂制度的基础。
()<br< span="" style="box-sizing:1.生产要素理论2.价格理论3.分工理论4.消费理论8、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
1.自由主义2.个人主义3.人文主义4.集体主义9、泰勒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的( )。
1.技术革命2.思想革命3.心理革命4.技术创新10、资产阶级革命首先是从( )开始的。
1.美国2.日本3.德国4.英国11、( )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
<br< 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br<>1.期望值2.效价3.激励因素4.保健因素12、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提出了一个选择领导模式的理论,将领导的行为从独断型到放任型,共分为七个等级,根据领导的特点不同有不同的领导方式。
这个理论被称为( )。
1.管理方格理论2.连续统一体理论3.领导者品质理论4.领导方式理论13、( )在分析了美国的许多大小企业后,提出了成功的公司必须遵循的8条原则:(1)看准就干,行动果断,以求发展。
管理学原因中激励的主要方法一、形象激励这里所说的形象包括组织中领导者、模范人物的个人形象与优秀团队的集体形象等。
无论哪一种形象,都能激发员工的荣誉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达到激励人的作用。
为此,企业的领导者应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品德修养、工作能力、个性风格贯穿于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以自己良好的个人形象对被领导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激励。
同时,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具有代表性的新人、优秀员工、劳动模范以及工作团队等,采用照片、资料张榜公布,开会表彰发放荣誉证书,在电视、互联网上宣传等精神奖励方式,深入宣传和展现其良好的形象,号召和引导员工模仿学习。
二、感情激励感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和情感两种类型。
感情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可以超越物质利益、精神理想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激励力量。
因此,现代领导者不仅要注意以理服人,更要强调以情感人。
感情激励就是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从员工思想、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给予诚挚的关怀,想人所想,急人所难,与员工建立平等、亲切的感情,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企业的温暖,以此来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信心激励期望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工作中受到的激励程度与个人对完成工作的主观评价以及工作报酬对自己的吸引力等有很大关系。
当个人认为自己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都不能完成工作时,其工作的积极性肯定很低。
出现这种情况,有些时候是因为工作确实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但更多的时候是由于个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所至。
他们往往不能清楚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怀疑自己的能力,因而错误判断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
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在相信自己的员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给予充分的鼓励,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机会和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做好”的信心。
管理学基础激励管理学基础-激励第八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意义(一)激励的定义心理学中的动机是指人们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紧张。
管理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发被管理者的需求,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激励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内在驱动性,其二是自觉自愿性。
(二)激励的四个要素1.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2.动机3.外部刺激4.行为二、激励的作用(一)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二)开发员工潜能(三)留住优秀人才(四)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五)它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激励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企业目标上来(七)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激励过程模型激励的过程模式表现为:在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管理者产生了未满足的需要,当实现这种未满足的欲望越来越强,从而造成心理与生理的高度紧张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并产生实现这种目标的动机;由动机驱使被管理者采取努力实现上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实现,需要满足,紧张心理消除,激励过程完成。
第二节激励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1)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宰自然,积极改造自然。
(2)社会属性:就其本质而言,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3)思维属性: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属性便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活动。
(二)西方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和“功利人”。
“经济人”假说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该假设认为,人是经济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和物质生活的满足。
“经济人”假说的思想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相一致,即:(1)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有可能,便会逃避工作。
(2)因为人类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给他们以胁迫、控制、监督和惩罚的威胁,迫使他们朝着组织的目标努力。
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与有效激励姚莹莹(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效激励对吸引、保留、培养员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力资源管理成败的关键。
然而,只有提升员工满意度与凝聚力并能实现组织目标的激励行为才是有效激励,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分析了影响员工满意的因素,是有效激励的典范。
关键词有效激励保健因素激励因素1引言有效激励是指某一组织实施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有效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向心力和整体战斗力的激励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 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
所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员工的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目的。
然而,面对不同的员工、工作性质、环境特点等,影响员工行为的激励方法也不同。
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激发其潜能并提升员工凝聚力。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实际上是针对员工满意的目标而言的。
所谓保健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所谓激励因素实质上是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
赫茨伯格的理论关注员工需求,使员工满意,从而实现有效激励。
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涉及工作的消极因素,也与工作的氛围和环境有关。
也就是说,对工作和工作本身而言,这些因素是外在的,而激励因素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与工作相联系的内在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保健因素的“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激励的含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
有效的激励会点燃员工的激情,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如何在工作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目标。
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好好的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技术的新动向。
同时做到在员工心里,使他们知道工作行为的实际效果,产生员工高效工作、高满足的结果。
对于激励的方式在学术界有很多种理论和方法,有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其中激励因素为满意因素,有了它便会得到满意和激励。
保健因素为不满意因素,没有它会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
其实诸多模式中都不外乎两个方式: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
《管理思想史》练习测试题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13分)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所著的一书于1979年出版。
2.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3.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4.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
5.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到,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6.罗特利斯伯格在1960年为再版的梅奥于1933年写的一书写的前言中,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来指梅奥开创的这门学科。
7.“老三论”是指、和。
8.西蒙用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
9.赫茨伯格发现,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包括和两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第一个研究劳动强度和疲劳关系问题的人是()A.巴比奇 B.安德鲁·尤尔 C.杰文斯 D.李嘉图2.泰勒的主要著作有()A.《劳动、工资和利润》B.《科学管理原理》 C.《动作研究》 D.《科学管理入门》3.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
这是()试验得出的结论。
A.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B.访谈计划试验C.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D.车间照明试验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A.安全上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C.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 D.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5.“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职工的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观点是()理论中提及的。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6.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
A.5种 B.6种 C.7种 D.8种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行为科学2.X理论3.魅力型权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2.马斯洛的动机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雷德雷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研究重点,是组织中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
该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以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
但这类因素并不能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只能起到保持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则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与激励有关的因素处理得好,能够使人们阐释满意情绪,如果处理不当,顶多只是没有激发满意情绪,但也不会招致不满。
可以看出,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产生之初是以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为依据,将员工所在组织的管理因素进行了划分。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对立面就是不满意,这种非黑即白的观点在双因素理论中的到了拆解和重新的认识,即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中间存在一个连续体。
这一理论对企业管理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可以更加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来管理员工待遇和工作环境等,首先对于保健因素,必须要达标,但也不用追加和改善太多,因为即使对保健因素投入再多,也不会起到激励作用。
同时,可以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内部营销,所以受次理论的启发。
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著名管理思想激励—保健因素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与马斯洛、麦格雷戈同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一方面是由于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对“职务丰富化”理论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
【思想概述】赫茨伯格的管理思想在人际关系学派无疑又是一座丰碑。
所谓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能够这样懂得,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工作的环境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不满。
赫茨伯格的要紧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管理选择:效率人性》、《工作与人性》等。
他还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员工》等100多篇学术论文。
【背景故事】赫茨伯格,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他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被派往解放后的达成豪集中营。
事实证明,这一经历使他受受益匪浅。
反回美国后,赫茨伯格在匹茨堡大学学习获得更深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
赫茨柏格现任犹他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在美国与其他30多个国家,曾多次被聘为高级咨询人员与管理教育专家。
【思想精要】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赫茨柏格在担任匹兹堡心理学服务中心主任一职时,承担了研究人们工作态度的任务。
赫茨柏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试验研究,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性质不一致的需求,即作为动物需求免除痛苦与作为人需求在精神上不断进展。
试验研究的对象是美国匹茨堡地区各行各业的200名不程师与会计师,研究人员对他们逐个进行面谈,调查熟悉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工程师、会计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赫茨柏格在1966年《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首次提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与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指的是能够使人得到满足,如成就、赞赏、职业满意感、工作的本身、责任感与个人成长与进展等。
满意因素如能得到满足,能够激励个人或者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2020年自考《管理思想史》习题及答案一、单选或填空1.乔治.埃尔顿.梅奥,早期的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的创始人,其代表著有《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和《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
2.霍桑试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试验。
3.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梅奥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P2024.霍桑试验最有价值的成果就是导致人际关系学的产生。
5.人际关系的研究者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取代了“经纪人”假设。
6.“社会人”假设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7.在正式组织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成本逻辑和效益逻辑。
P1068.成本逻辑是指应以最低的费用取得最高的收入。
9.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决定于作业方法和作业条件。
10.马克斯.韦伯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P181二、多选1.霍桑实验的四个组成部分:A、B、C.D。
P2042.法约尔认为,一个好的行动计划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B、C.D。
P169-1703.韦伯把权力划分三种类型:A.B.C。
P1834.厄威克认为,作为领导者承担的职务包括的意义有:A.B.C.D。
P187三、名词△1. 协调P171 △2.劳动分工原则P172 3.权力与责任原则P1724.公平原则P1755.古利克P188-189四、简答△1.法约尔的管理思想P168-177△2.法约尔对管理思想的贡献。
P177—1803.简述法约尔管理的五大要素。
P169-171△4.简述韦伯理想行政组织的特征。
P1825.简述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
P1926.简述厄威克的组织八项原则P187五.论述1.古典管理理论的意义P191一、单选、填空1.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了。
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管理理论。
2.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40多年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经历了1873、1882、1890、1900、1907年5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激励——保健因素和“踢一脚”的激励方式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与马斯洛、麦格雷戈同被视为20世纪50年代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
赫茨伯格在管理学界的巨大声望,一方面是因为他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即“双因素理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职务丰富化”理论所进行的开拓性研究。
【思想概述】赫茨伯格的管理思想在人际关系学派无疑又是一座丰碑。
所谓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可以这样理解,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是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工作的环境因素保健因素,保健因素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不满。
赫茨伯格的主要著作有:《工作的激励因素》、《管理选择:效率人性》、《工作与人性》等。
他还发表了《再论如何激励员工》等100多篇学术论文。
【背景故事】赫茨伯格,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他曾经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被派往解放后的达成豪集中营。
事实证明,这一经历使他受受益匪浅。
反回美国后,赫茨伯格在匹茨堡大学学习获得更深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凯斯大学心理系主任。
赫茨柏格现任犹他州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在美国和其他30多个国家,曾多次被聘为高级咨询人员和管理教育专家。
【思想精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20世纪50年代末,赫茨柏格在担任匹兹堡心理学服务中心主任一职时,承担了研究人们工作态度的任务。
赫茨柏格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试验研究,目的是验证下述假设:人类在工作中有两类性质不同的需求,即作为动物需求免除痛苦和作为人需求在精神上不断发展。
试验研究的对象是美国匹茨堡地区各行各业的200名不程师和会计师,研究人员对他们逐个进行面谈,调查了解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
通过对这些工程师、会计师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赫茨柏格在1966年《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首次提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指的是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如成就、赞赏、职业满意感、工作的本身、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等。
满意因素如能得到满足,可以激励个人或集体以一种成熟的方式成长,使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赫茨柏格观察到,如果这些因素低于员工认为可以接受的标准,员工对工作将感到不满。
不满意因素包括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薪福利、地位与安全、个人生活等。
在实践中,员工的不满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问题,如果改善这些情况,就能消除不满,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个人有更好地表现或提高劳动热情。
一切涉及人的两种不同需求:一种需求来自人的动物本能,是一种低御环境压力的内在动力,比如基本的生理需求,即取得成就的能力,以及通过成就来体验精神上的满意。
“满意因素”和“不满因素”有着明显的区别。
“满意因素”即导致满意的因素多来自于工作任务本身,对于工作来说内在的,这是适合人的心理成长因素。
“不满因素”即导致不满意的因素则多来自于周围环境,对于工人来说是外在的。
“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都反映了人们在工作中的需求,都是质量越高(或数量越多)越好。
但“不满因素”与环境条件相关,作用是预防出现不满,所以又称“保健因素”。
而“满意因素”可以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努力进取、做出成绩的干劲,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常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没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
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员工满意的结果。
“不满意因素”即“保健因素”的满足对员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
正如赫茨伯格所说:“保健因素排除了人类环境中破坏健康的危险,它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救治性的,不如说是防疫性的。
与此相似,当工作前后关系中出现危及身心健康的因素时,保健因素所起的作用是带来消极的工作态度。
改善提高这些保健因素将会扫清阻碍,带来积极的工作态度。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即不是满意,又不是满意的中性状态。
赫茨柏格认为,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两种工作态度反映了两种需求需求结构:包括保健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不满意,是因为人具有避免不满意的需求;而包含激励因素的事件能导致人们对工作满意,是因为人具有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保健因素反映了人这种动物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环境,但是它们对于心理成长却毫无用处。
总之,赫茨伯格在这一研究中得到了两点基本发现:1.导致工作满意感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感的因素是彼此独立而不同的。
2.两种感觉不是相互对应的。
即工作满意感的对立面不是工作满意,而是没有工作满意感,工作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工作满意而是没有工作不满意。
导致满意与满意的因素的作用主要都是单方面的,即它们对工作满意感的影响是很小的。
事实上,赫茨伯格对激励因素的研究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在孟加拉解放后的达豪集中营的工作经历,这显然对他影响深远。
“我的工作动力源于达豪集中营的经历,我从此意识到当明智被荒谬所驱使时,社会就走向了荒谬。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相信明智需要更多专业注意力去培养人性特征的内涵和道德,就像对不同的个性表示同情一样。
荒谬同样需要关心和同情,但他们的荒谬行动绝不应被道德上的中立战略所加强。
”赫茨柏格指出,可考虑两种心理调节方式。
1、针对环境的调节,这主要是一种保护性的调节。
2、针对个人的调节,它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成功地实现了自我和心理成长。
人本身具有多种行为特征。
众多的行为特征都可被视为正常的,这取决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序。
由此,有关工作的激励理论扩展到了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缺陷的概念。
习惯上,心理健康一直被视为心理缺陷的反面,即心理健康仅仅是尚未发现心理缺陷。
这种传统的观点把注意力大都放在心理缺陷上,比如忧虑及其机制,过去的挫折,孩提时代的创伤,令人苦恼的人际关系,恶劣的工作环境,等等。
所以实际上它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概念。
赫茨柏格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在讨论心理调节问题时强调以下三点:1、心理健康和心理缺陷不属同一范畴,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健康和程度和缺陷的程度。
前者表明一个人对激励因素的反应,反者表明一个人对保健因素的反应。
2、个人的激励——心理健康方面的调节长期以来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遭到不公正的忽视。
3、给心理缺陷赋予新的定义。
引起心理缺陷的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所处的环境。
缺乏这类因素,将引起心理缺陷,但却不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人的经历。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经历表明了他在自我实现中所取得的成功。
与此相对应的是,心理缺陷却取决于另一种形式的经历。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要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这种人在寻求满意感时主要考虑的是由客观现实,其他人还包括社会和文化所构成的种种限制。
在通常的工作环境中,这些限制包括公司政策、管理制度、人际关系,等等这类因素。
这些追求保健因素的人也渴望满足,渴望心理健康,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是“保护”性的。
值得说明的是,人具有两种需求:本能需求和心理需求。
有一类因素可导致人痛苦,另一类因素可导致人愉快。
那些只追求满足本能需求的人注定要生活在痛苦之中。
但还有一种比前一种人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他们除了不得不避免痛苦之外,还具有在自我实现中追求快乐的潜在能力。
因此,只有在满足了本能需求以避免痛苦,同时又满足了心理需求而获得成就感之后,人才能得到快乐。
赫茨伯格的另外一个观点,是指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激励因素追求者和保健因素追求者。
保健因素追求者指的是那些被某些不幸的历史经历阻碍在保健水平上、缺乏心理健康的个体。
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正是管理者的任务。
这一点正好与梅奥的员工排理性的观点相巧合。
“动机理念”是人们一直认为赫茨作弄格思想的动人之处。
它重高管理者为创造高效果的工作环境而运用的权力关系。
该理论明确列出了公司管理中针对生产效率的两类动机因素:一类是建立在人类“动物性”本质基础上的,认为人类关心是如何躲避环境造成的灾难,因此,公司必须建设性地处理工作中的保健因素,并特别关心工作计划、体力工作的要求以及个人地位,等等。
人类的另一基本需求源于从工作中寻求发展的人类本质(赫茨伯格)。
下面这个表格是保健需求追求者和激励需求追求者的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的管理中运用“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见表31-1:表31-1 保健需求追求者和激励需求追求者的特点保健需求者激励需求者1、受环境因素的激励 1、受工作内容的激励2、对工作环境各个方面的不满是经常而且日益强 2、对较差的保健因素有很高的忍耐力烈,比如工资、监督、工作条件、地位、工作 3、对保健因素的改善反应微弱安全性、公司的政策与管理方式,人际关系。
4、相似3、保健因素的改善可产生强烈的满足 5、当保健因素需要改善时,将产生轻4、当保健因素改善时获得的满足是短期的微的不满。
5、当保健因素没有得到改善时,导致强烈的不满。
6、从工作成就中得到巨大的满意6、从工作成就中得到满足微乎其微7、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种类和性质漠7、能表现出对所做的工作的满足不关心8、对工作和生活通常表现出积极的太度 8、对工作和生活的积极作用通常表现9、从工作经历中获得业务上的提高出球世不恭的太度10、对信仰的太度是,严肃而坚定 10、易受外界的影响(1)极端个人主义和积极保守主义(2)照搬管理信条(3)做事比总经理还像总经理11、由于才能可能在工作中成功赫茨伯格认为,为了使管理人员了解公司雇用了保健因素追求者会产生什么结果,有必要讨论一些关于这类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