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背影》合作学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背影》教案感悟父子情深品味生活细节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朴素而真挚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含义,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父亲背影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瞬间,或许是一个微笑,或许是一个眼神,或许是一个背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伟大的父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明确:四次背影。
第一次是在开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是在父亲送别时“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三次是在父亲买橘子时“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四次是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7.背影【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歌颂父爱,一般是正面描写父亲的高大形象。
而这篇文章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并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
写爱的文章,旺旺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文章的语言则很朴素。
然而,朴素的语言下,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深爱,也饱含着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思念。
二、本课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品味文章朴素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落实教学重点可以通过默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去领悟课文在写作上的技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一步运用圈注、复述、讨论、探究、合作等方法。
教学的难点方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朗读把握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通过听、说、读、结合法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
【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品味文章朴素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教学难点:品味赏析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新课讲解内容:一、课前预习(5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完成预习工作:1.用阿拉伯数字标准段序;2.用“□”圈画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确定读音;3.简要复述主要情节,或粗谈自己初读文章后对“我”或“父亲”的看法。
二、新课导入在平时作文的时候,大家不愿意写父爱母爱类的文章,有人觉得容易写但写不出新意;有人觉得没有东西可写,写不出来。
其实,你错了。
原本,你应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学一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初中语文《背影》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背影》中所表达的父子之情,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2. 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提升文本分析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珍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背影》中父亲的形象,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掌握细节描写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
3.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重现文中场景,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中对亲情的描写,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1)播放一首关于父爱的歌曲,如《父亲》,营造情感氛围。
(2)提问学生:“在你们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背景介绍(5 分钟)(1)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影》是朱自清于1925 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当时,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3. 课文朗读(10 分钟)(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2)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4. 问题思考(15 分钟)(1)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背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3. 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关爱他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3. 思考如何孝敬父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参考资料:整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3. 教学视频:准备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情感教育环节。
人教版《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背影》这篇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文中的生词和词语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授、分组讨论、个人表达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通过情感交流和感恩教育,加深对家庭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描写,进一步加深对背井离乡对父子情感的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背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背影》这篇文章的思考,例如:“背影”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含义?它通常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触?2.感悟背影(20分钟)(1)学生开始阅读课文《背影》,并读个别段落后停下来分享他们对背影的理解和思考。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背影》对他们的冲击最大的是什么,为什么?团队的作品讲解给全班听。
(3)学生进行个人表达: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他们最深刻的一段描述《背影》中给他们带来的冲击。
3.理解课文(30分钟)(1)学生回顾和总结,梳理《背影》中父爱的表达,并就这个话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词和词语的用法,开展必要的语言点讲解。
4.情感教育(20分钟)通过情感交流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
5.巩固训练(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练习题,巩固对《背影》文本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的作业,可以是阅读相关的文章,或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多种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家庭亲情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精选12篇)《背影》教学案例评析篇1[教例简述]例一(见《语文教学与讨论》1982年第1期王松泉文)。
一、课内沟通段落提纲: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一再吩咐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二、争论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支配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支配?三、反复朗读,体会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两次背影分别时:走几步、回头、说:落泪混入、再找不着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
板书:最终自己送——爱子心切我自责看讲拣嘱——无微不至内疚三、当时的家境、缘由。
板书: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四、读首段,引起同学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同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非常相素自然的散文。
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叮嘱”、“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特别详细的说明。
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实的情感。
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定节约很多时间。
[评析]《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背影》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3)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2)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为学习《背影》做好情感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2)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出父爱的主题。
2.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
3.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父爱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强调学生要珍惜亲情,学会与家人沟通和交流。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父爱的文章,如《爸爸的味道》、《父亲的承诺》等,比较它们与《背影》的主题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2. 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背影》,让学生结合电影和文章,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背影》改写成一篇现代白话文。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父亲”为主题的作文,表达对父爱的感激和敬仰。
《背影》优秀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学会借鉴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那么父亲在你心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父爱的课文——《背影》。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分享朗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的语言表达技巧,如对比、烘托等。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影》这篇课文,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这种情感的呢?二、深入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烘托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心目中的父亲形象,以及父亲给予自己的关爱。
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亲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那么,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呢?二、写作指导1.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表达等。
2.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技巧,进行作文写作。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作文评析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第7课.《背影》合作学习教案(预习课)
任课教师 尤国兴 备课时间:2011.10.10 授课班级:40
一、学习目标
1.走近作者,认识生字、生词;
2.自读课文,学会记录瞬间感受。
二、学习重点
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三、学习难点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揣摩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
四、学习方法
点拨法、问答法
五、教学设想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学生通常
都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苦海里泡大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
表示怀疑,因而教学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亲情感悟课。
六、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约4分钟)
联系已学过的朱自清作品《匆匆》、《春》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并介绍作者。
(二)初步感知
1.生快速浏览课文,把不会的读的字词划下来,教师引导查字典、注音。(约6分钟)
提示(板书):
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
(xián) 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生再读课文,合作探讨,在感受最深的句子后面作批注,记下瞬间感受。(约15分钟)
写感受时可参考这样的表达句式:
①这是一个 的父亲。(板书)
②父亲的背影是 的背影。(板书)
③我多想对父亲说, 。(板书)
④我多想对作者说, 。(板书)
在这15分钟内,师反复了解每一位学生批注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3.师对以上学习活动进行一个小结性评价,总结得失,积极肯定。(约3分钟)
(三)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师深情范读全文,为下次课展示交流作做铺垫。
(约定:坐正抬头,闭上眼睛,脚手不发出任何多余的声响。)(约8分钟)
(四)课堂小结。(约3分钟)
七、板书设计
题目、作者、重点字词、句式
八、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
2.将课堂所学生字词抄写两遍,书写方面要求较上次有所提高,无涂痕,无潦草字。
九、课后反思:
第7课.《背影》合作学习教案(展示交流)
任课教师 尤国兴 备课时间:2011.10.10 授课班级:40
一、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
二、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三、学习难点
目标2
四、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深刻体会文中的“四个背影”、“四次眼泪”“五句话”来感受深深的父爱。
五、教学设想
将朗读渗透到交流中,以交流促思考,以说的训练将“悟”的内容外化,而达到情感的内化。
六、教学过程
(一)发言交流预习课上的活动(约20分钟)
将片断的朗读穿插到交流活动中,教师利用学生所谈的每一个点,提示背景资料,释疑解惑。
交流所形成内容预设:
四个背影(板书) 四次眼泪(板书) “五句话”
怀念父亲,难忘的背影 难过的泪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望父买橘,蹒跚的背影 感动的泪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子分手,离别的背影 惜别的泪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别后思念,思念中的背影 伤心的泪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师再读全文,再现背影形象,生聆听感受深深的父子之情。(8分钟)
约定:坐正抬头,闭上眼睛,脚手不发出任何多余的声响。
(三)合作探究:你认为儿子是从哪里开始理解到父亲的爱的?由此问引出对于主体段落的
进一步探讨学习。(约10分钟)
活动:师反复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生讨论后写下自己的学习体
会,待下次课进行反馈交流。
(四)课堂小结。(约2分钟)
七、板书设计
上面有提示
八、课外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
九、课后反思:
第7课.《背影》合作学习教案(反馈交流)
任课教师 尤国兴 备课时间:2011.10.10 授课班级:40
一、学习目标
1.抓住文中重点段落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重点
目标1
三、学习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
五、教学设想
在交流中领会本文写作方法,并亲自运用于写作实践。
六、教学过程
(一)发言交流上次课“合作探究”部分的学习体会(约15分钟)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加深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约15分钟)
(三)归纳写作特点。(约5分钟)
要点:1.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细致描写,表情达意。
2.平实质朴的语言饱含感情。
(四)课堂小结。(约3分钟)
七、板书设计
略
八、课外作业
围绕《背影》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
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