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28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多诵古人篇章。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读书是务。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4分)[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女娲补天(附答案)原文往古⑴之时,四极⑵废,九州⑶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⑷。
火爁焱⑸而不灭,水浩洋⑹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⑺,鸷鸟⑻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⑼,积芦灰以止淫水⑽。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⑾,狡虫死,颛民生⑿。
注释⑴往古:很远的古代。
⑵四极:天的四边。
远古时人错误地认为天的四边都有柱子支撑着。
⑶九州:泛指中国的土地。
⑷这两句说:天不能完整地笼罩大地,地不能周全地承受万物。
兼,合拢。
覆,覆盖。
⑸爁焱(l ny n):大火燃烧的样子。
焱,火花。
⑹浩洋:水势浩大。
⑺颛(zhu n)民:善良的人民。
⑻鸷(zh )鸟:凶猛的大鸟。
⑼远古人类认为水灾与龙作怪有关,故女娲杀黑龙以拯救冀州。
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泛指中原地带。
⑽淫水:泛滥的洪水。
⑾这四句话说:苍天修补起来了,天的四边扶正了,洪水涸竭了,中原平定了。
涸,干枯;平,平定、安定。
⑿生:得以生存。
精练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火爁焱而不灭()②猛兽食颛民()③鸷鸟攫老弱()()④淫水涸()⑤狡虫死()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
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参考答案】1.①y n②zhu n③zh ④h ⑤ji o⒉c 3.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大龟的四只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红楼梦》译文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天穹的四边忽然毁坏了,九州大地忽然裂开了,使得天不能覆盖万物,地不能普载万物。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原文:赵人患鼠,乞诸善捕鼠者,暮则鼠蛇犬出,合家欢然。
其人饮食既饱,鼾睡达旦。
忽闻鼠声,Recapitulate顾无捕鼠者,身无捕鼠具,为之惘然。
遂以手披帷,探其所在。
妻怪问之,曰:“彼人者,吾事之未尝见其面,吾有何患?夫有鼠,吾自当之。
”既而,鼠大馈,不胜其愤,竟以手搏鼠,损伤肌肤。
明日,人笑其愚,曰:“何不若猫乎?”其人曰:“吾以猫为非吾族类,不宜共事。
”闻者皆笑。
训练题目: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惘然:________2. 遂:________3. 探:________4. 馈:________二、翻译以下句子。
1. 彼人者,吾事之未尝见其面,吾有何患?2. 吾以手披帷,探其所在。
三、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赵人为什么请捕鼠者?2. 赵人为什么会在夜晚鼾睡达旦?3. 当赵人听到鼠声时,他做了什么?4. 为什么赵人不愿意用猫捕鼠?四、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寓意。
答案:一、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惘然:失意的样子。
2. 遂:于是,就。
3. 探:寻找。
4. 馈:赠送。
二、翻译以下句子。
1. 那个人,我从未见过他的面,我有什么好担心的?2. 我用手掀开帷幔,寻找老鼠所在的地方。
三、根据原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赵人因为家里有老鼠,所以请捕鼠者。
2. 赵人因为请了捕鼠者,晚上放心睡觉,所以鼾睡达旦。
3. 当赵人听到鼠声时,他用手掀开帷幔,寻找老鼠所在的地方。
4. 赵人认为猫不是自己的同类,不适合一起生活。
四、分析文章的主题及寓意。
本文通过讲述赵人请捕鼠者却因老鼠再次出现而感到无助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依赖他人,不自己解决问题的愚昧行为。
文章寓意深刻,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不能过分依赖他人。
附加训练: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汇集(一)一、(2024·山东·中考真题)王公政教[明]沈德符王锐,永平府迁安县人,进士。
景泰间,为彰德知府,锐长身修髯顾眄生威有权术尚严政。
治察郡中吏民,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
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沟,雨潦得泄,中道隆,立令水赴沟中。
巷口树栅门,有钥,甲夜即阖门钉板,柝竟夜鸣,奸人莫敢入郡地也。
尤留心学校,凡朔望①谒先师庙已,坐明伦堂②,听诸生说经。
诸生皆居学宫,筹识姓名。
政少暇,令隶持数筹,造明伦堂。
诸生持筹来,自临试,或背诵书,或作义。
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
当是时,黉序③间读书声洋洋盈耳。
丁祭④,陈钟鼓,鸣弦管,升降揖逊甚都。
参政姚龙行部至府,往见之,出而叹曰:“此虽国学⑤,亦无以加也。
”(选自《万历野获编》,有删节)[注]①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②明伦堂:古代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③黉(hóng)序:古代学校。
④丁祭:旧时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师孔子。
⑤国学:国子监。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景泰”与“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康乐”都是皇帝年号。
B.“吏民畏之如神”与“无丝竹之乱耳”两个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令民临道屋俱作修廊”与“乃重修岳阳楼”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筹”的本义指小竹片,“筹识姓名”这句话意思是用小竹片标识学生的姓名。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锐防涝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沟渠,这样下大雨时可以及时泄洪。
B.王锐重视安全,在巷口处设置栅门,入夜便关门上锁,彻夜有人打更。
C.结尾使用对比,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借参政姚龙的话肯定王锐的政绩。
D.文章以叙为主,从防涝、治安、教育等方面记录王锐施政有为的事迹。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答题卡上。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欧阳歌谷(2021.02.01)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语言B.(1)wú不(2)yù告诉C.(1)wú不(2)yù词语D.(1)wáng 死亡(2)yù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完整)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乐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王曰:“何如可谓贤者也?”对曰:“乐其道,不为其所困;忧其民,不为其所扰;爱其土,不为其所溺。”
王曰:“吾王之好鼓乐,此何乐也?”孟子对曰:“王之好鼓乐,此乐也;好色,此乐也;好财,此乐也;好贤,此乐也。王之好贤,乐其乐也。乐其乐而民不与,其乐不乐。”
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宫:孟子住的房子 B. 贤者: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C. 鼓乐: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D. 溺:指对百姓的过分喜爱 答案: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为其所困 B. 不为其所扰 C. 不为其所溺 D. 王之好鼓乐 答案:D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只有贤者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 B. 孟子认为,齐宣王的爱好与百姓的快乐无关。 C. 孟子主张,君主的快乐应当与百姓的快乐相结合。
D. 孟子认为,君主的私欲会影响国家的稳定。 答案:B 4. 下列对孟子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主应当追求道德的乐趣 B. 君主应当重视百姓的快乐 C. 君主应当爱好音乐和美色 D. 君主应当重视财富和地位 答案:B 5. 翻译下列句子: (1)乐其道,不为其所困。 (2)王之好贤,乐其乐也。 答案: (1) Enjoy the way, not be troubled by it. (2) The king's love for the wise, enjoying their happiness.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闻吾三日粮,故不降。”晋侯怒,欲击之。子犯曰:“吾闻之:‘一日不见,如三秋。’夫原之民,不闻令而不降,是失信也;不信,民不从也。不如去之。”晋侯曰:“吾已令矣,不可矣。”子犯曰:“夫战,智者为谋,勇者为斗。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斗,信则守之,不信用之。且吾闻之:‘得地者昌,失地者亡。’今吾得原而失信,不如弃之。”晋侯曰:“善。”乃去。 6.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谋:指策划战争 B. 降:指投降 C. 勇者:指有勇无谋的人 D. 昌:指衰败 答案:B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0题(附答案与译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十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先利其君者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乙】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选自《六国论》)1. 下列词语在文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A.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B. 上下交征利(B. 上下交征利)C. 苟为后义而先利(C. 苟为后义而先利)D. 未能独完(D. 未能独完)答案:C2. 下列对甲文中“上下交征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下互相争夺利益B. 上层和下层都追求利益C. 上下相互征税D. 上下相互勾结追求利益答案:D3. 乙文中“弊在赂秦”的“弊”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六国破灭的原因。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答案:(1)大王何必谈论利益呢?只要说仁义就可以了。
(2)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自保全。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选自《论语》)【乙】管仲曰:“吾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有答案)题目:《宋史·苏轼传》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父洵,母程氏。
幼而丧父,母教之。
及长,博观群书,日记千言。
嘉祐二年,试礼部。
既而闻弟辙中进士,辞免。
嘉祐四年,欧阳修以进士试举人,既罢,与子弟论文及试举人文章,叹曰:“后世文章当有如吾子者乎!”既而曰:“再生吾不如子瞻。
”苏轼既成进士,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唐以来,兴学未尝一时废坠。
苏轼为学官,首访唐时遗文,得韩愈《谏太宗十思疏》及《与孟东野书》。
读之,文义兼茂,自叹不如。
其后,苏轼为殿试编排官,见欧阳修语,试以《刑赏忠厚之至论》,既而得之。
苏轼既试礼部,与父洵试举人西京,既罢,同登嵩山,遍历寺庙。
尝见一老僧,问其年,答曰:“年九十余矣。
”苏轼曰:“人生几何?”僧曰:“人生自适耳。
”苏轼曰:“自适诚乐,然非吾志也。
”练习:1. 根据文意,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辞免(2)博观群书(3)既罢(4)遍历寺庙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既而闻弟辙中进士B. 既罢,同登嵩山C. 自叹不如D. 读之,文义兼茂3. 翻译下列句子。
(1)欧阳修以进士试举人,既罢,与子弟论文及试举人文章,叹曰:“后世文章当有如吾子者乎!”(2)人生自适耳。
4.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轼的人物形象。
答案:1. (1)辞免:推辞免职。
(2)博观群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3)既罢:结束之后。
(4)遍历寺庙:走遍所有的寺庙。
2. B3. (1)欧阳修担任进士考试的主考官,考试结束后,与子弟们讨论文章,并评论举人们的文章,感叹说:“后代的文章应该会有像你们这样的水平!”(2)人生只要过得舒适自在就可以了。
4. 苏轼是一个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
他自幼丧父,母亲亲自教导,后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日记千言。
他谦虚好学,对前人的文章推崇备至。
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抱负、有追求的人,不甘于平凡的生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练习】 1、解释加点字。 谒者操之以入 ( )谒者操之以入 ( )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 ( )不如释臣 ( )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3、“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4、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 (2) 。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 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 2、B 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 (2)yì 语言 B.(1)wú 不 (2)yù 告诉 C.(1)wú 不 (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 (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翻译】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 1、B 2、C 3、(1)守信用,重情谊。(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原文】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 )
(3)不取直而归 ( )(4)遂殴宦官 (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是(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翻译】 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 答案: 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陈万年教子 【原文】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注释】 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②戒:同“诫”,教训。 1、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欲杖之 ( )具晓所言 ( ) 咸叩头谢曰 ( )大要教咸谄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句子: 大要教咸谄也。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翻译】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 2、A 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陈元方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练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 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翻译句子。
弱者抚之以仁 4、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翻译】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原文】: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 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②严:敬重。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闻准入相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 )
(3)准莫谕其意 ( ) 2、翻译句子: 此张公谓我矣。 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品质?
楚人学舟 【原文】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 )(2)乃四顾胆落 ( )
2、解释句子: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