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荷塘月色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2
荷塘月色文案短句
1. 荷塘月色,美轮美奂,如诗如画。
2. 荷叶与月光交相辉映,梦幻迷人。
3. 荷花在月光下婀娜多姿,令人陶醉。
4. 荷塘月色,宁静致远,心旷神怡。
5. 满池荷花,映照着月光,美不胜收。
6. 荷塘月色中,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7. 月光下的荷塘,如同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8. 荷花盛开,月光皎洁,宛如仙境般的美景。
9. 荷塘月色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0. 月光透过荷叶,洒在池水中,如梦如幻。
11. 荷塘月色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不愿归。
12. 荷花与月色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13. 荷塘月色,清幽宁静,忘却烦恼与忧愁。
14. 月光下的荷塘,是自然之美的完美呈现。
15. 荷塘月色中,感受那份宁静与和谐的美丽。
《荷塘月色》第5、6 段的句子鉴赏第5 段:写作手法方面:动静结合:作者先描绘了静态的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赋予了月光动态感,仿佛月光如水般倾洒而下,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流动之美以及柔和的质感,使静态的月光变得灵动起来。
叶子和花在月光的笼罩下,原本是静态的画面,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微风拂过,叶子和花的颤动瞬间打破了宁静,由静到动的转变自然流畅,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虚实结合:作者在描写月光时,不仅实写了月光洒在荷塘上的景象,还通过联想进行了虚写。
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将叶子和花在月光下的状态比作在牛乳中洗过和笼着轻纱的梦,这种虚幻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和诗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中。
通感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上的清香转化为听觉上的渺茫歌声,打通了不同的感官,使读者在闻到荷花清香的同时,仿佛能听到那若有若无的歌声,这种通感的手法将难以言传的感觉形象地表达出来,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特色方面:用词精准:作者用词极为精准,如“静静地泻”的“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充沛和流动感,又与“流水”的比喻相呼应,若换成“照”“洒”等字,就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还有“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中的“浮”字,生动地表现出了青雾轻盈、缥缈的特点,仿佛是一层薄纱轻轻笼罩在荷塘上,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氛围。
叠词运用:文中使用了“层层”“缕缕”等叠词,“层层”突出了荷叶的茂密和层次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荷叶的繁茂;“缕缕”则形象地表现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断断续续,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第6 段:写作手法方面:空间顺序:作者按照空间顺序对荷塘四周进行了描写,“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从远处的树到近处的杨柳,从高处的树梢到低处的树缝,层次分明地展现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让读者对荷塘的环境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荷塘月色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荷塘月色是一幅美丽的景象,以其清幽、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赞美。
本文将为您介绍荷塘月色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荷塘月色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篇1荷塘月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清新的空气,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荷塘上,让人感到宁静与美好。
以下是一些荷塘月色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好词:1. 皎洁:形容月光洁白明亮。
2. 朦胧:形容月光模糊不清,带有一种梦幻感。
3. 清幽:形容荷塘的宁静和清雅。
4. 恬静:形容夜晚的安静和平静。
5. 碧绿:形容荷叶的颜色,清新自然。
好句:1. 月光洒在荷塘上,像一面银镜,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2. 荷塘里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3. 夜晚的荷塘,静悄悄的,只有荷塘里的鱼儿在游动,发出细微的声音。
4. 荷塘的四周,长满了芦苇,风吹过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5. 月光下,荷塘的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好段:1. 夜晚的荷塘,是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
皎洁的月光洒在荷塘上,像一面银镜,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荷塘里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娇艳动人。
夜晚的荷塘,静悄悄的,只有荷塘里的鱼儿在游动,发出细微的声音。
2. 荷塘的四周,长满了芦苇,风吹过来,发出沙沙的声音。
月光下,荷塘的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美好。
置身于这样的荷塘月色中,让人感到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舒缓。
3. 荷塘月色,是一种别样的美丽。
《荷塘月色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篇2荷塘月色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好词:1. 静谧2. 清澈3. 碧绿4. 幽香5. 典雅6. 温柔7. 恬静8. 涟漪9. 细腻10. 皎洁好句:1. 荷塘的四周是广阔的稻田,碧绿的稻叶,春风吹过的号死后,饱满的稻穗低垂着头,羞涩地掩饰着自己即将成熟的果实。
2. 荷塘上漂浮着一层绿色的荷叶,它们相互依偎,像是一群亲密无间的朋友。
5 荷塘月色一、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1.生难字羞涩.(sè) 煤屑.(xiè)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ɡ) 踱.步(duó) 袅娜.(nuó) 渺.茫(miǎo) 霎.时(shà) 酣.眠(hān) 梵.婀玲(fàn) 斑驳.(bó) 媛.女(yuàn) 鹢.首(yì) 敛裾.(jū) 乘.凉(chénɡ) 2.多音字⎩⎨⎧ 笼.罩ɡ资金回笼.ɡ ⎩⎨⎧ 独处.妙处.⎩⎨⎧纤.腰纤.夫 ⎩⎨⎧旋.律旋.风⎩⎨⎧ 曲.折歌曲. ⎩⎨⎧ 参.差人参.参.加 ⎩⎨⎧ 脉.脉山脉. ⎩⎨⎧ 浅.笑流水浅浅.二、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幽.僻 点缀. 踱.步 袅.娜 渺茫.. 倩.影 惦.记 船棹.三、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苍茫 渺茫1.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如:天然的灵秀和训练有素的气质使她如同出水芙蓉,亭亭玉立。
2.婀娜多姿:形容轻盈柔美的姿态。
如:我忘不了她那婀娜多姿的舞蹈。
3.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程度较轻。
如:你看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准是在家里挨了臭骂。
4.萎靡不振:形容精神颓靡,意志消沉,程度较重。
如:近年来,他的精神一直萎靡不振。
5.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是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
文学常识:朱自清散文的特点:①感情真挚淳朴;②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③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④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包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主要内容]《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代表作之一。
文中描写荷塘(月下的荷塘)、月色(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抒发了“心不宁静——独处求静——一无所有——惦念江南”的感受,表达了不满现实、幻想超脱却又无法超脱的心境。
《荷塘⽉⾊》写于⼀九⼆七年⼆⽉。
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学国⽂系任教,他⼀⾯教书,⼀⾯致⼒于古典⽂学的研究;⽽对⼤⾰命失败后严酷⽩⾊恐怖的⾎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终不能闭⽬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盾的苦闷。
他的这篇著名散⽂主要是写⽉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盾苦闷⼼境的⼀些影⼦。
下⾯和店铺⼀起来看《荷塘⽉⾊》课⽂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全⽂可划分三段。
第⼀段(第⼀⾃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种安静优美的⽓氛,引出全⽂。
这⼀段以⼀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番样⼦吧”)紧扣⽂章题⽬,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亮”、“孩⼦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个⽅⾯记述了夜深⼈静的时间,⽽且把读者逐步引⼊⼀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个极好的引起。
全段中有⼼情、景⾊、时间、地点的交代,眉⽬⾮常清爽,⾏⽂极为⾃然。
第⼆段(第⼆⾄六⾃然段),着⼒写荷塘⽉⾊的优美景象。
先写来路(第⼆、三⾃然段)。
“沿着荷塘,是⼀条曲折的⼩煤屑路”,这⼩路“幽僻”、“寂寞”,⽽且被“蓊蓊郁郁”的树⽊包围,再笼以“淡淡的⽉光”,形成⼀⽚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的⽓势。
“没有⽉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是⼀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笼罩下这⽚景象特有的魅⼒。
在这⼀⽚静谧的天地⾥,“我”仿佛到了另⼀个世界,顿觉⾃⼰是个“⾃由的⼈”,抒发了“我”对这⽚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然段)。
这是先写⽥⽥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
再写荷⾹,“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芳⽽不浊,“仿佛远处⾼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歌声”⽐况“荷⾹”,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种⾹远益清的韵味。
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种欣欣然⽣机活泼的情状。
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动。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虽不能“见⼀些颜⾊”,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都更富有神韵了。
《荷塘月色》作文(通用5篇)《荷塘月色》作文篇1《荷塘月色》主要写的是晚上荷塘的景色。
这篇*是在晚上没人的情况下,作者独自去荷塘边散步后写的。
在夜晚的宁静之中,作者隐隐约约地看见了:田田的荷叶,淡淡的月光,熟睡的花朵,高高低低的杨柳……一切都是那么寂静,只有月光陪伴着他。
在*中,作者又用了许多拟人和比喻,使*像诗一般优美。
虽然我从没有见过月下的荷塘,但从他的描述中,我仿佛看见了,披着轻纱的月亮在和荷叶捉迷藏。
我也仿佛听见了作者的脚步,感受到了他的忧郁!《荷塘月色》作文篇2《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时间是在晚上。
通过对清华园夜晚的描写,写出了曲曲折折的荷塘、如流水一般的月光,荷塘周围的树,联想到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又记起了《西州曲》。
这么生动的句子深深打动了我,我仿佛就在清华园中散步。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生动描绘,反应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们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努力学习、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荷塘月色》作文篇3这个寒假,我买了一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本书富有光彩,使我喜欢了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作者以秀丽、隽永、细腻的笔法,着意描写了光影交映、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和谐无比的月下荷塘的美丽图画,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宁静优美的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偶的向往。
表达了大革命失败后,作者既不愿群居,又难于独处,既不满于现实,又不能从个人小天地里突破的彷徨、苦闷心情。
在如此复杂的心情下,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下此篇名著。
《荷塘月色》作文篇4月,每夜都向大地撒下清冽的光辉。
当我抬头仰望时,不知该用怎样华丽的词藻去形容他。
和,更是不可亵渎的。
从未敢轻易下笔去写它们,只因自己能力有限,贸然下笔会坏了他们在心中的印象。
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到那淡淡的月光和莲花的清香。
“想几天玩哈桑,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荷塘月色10个自然段概括
一、荷塘月色
1、荷塘月色醉人,秋夜的凉意中沁入心扉。
在这里每一片莲叶都沾湿
了月光,让人不禁令得沉醉。
2、满池的荷花,芳香四溢,流动的水面反射出满天繁星,仿佛银河一
路走来汇聚于此。
3、夜空中绵延开来的小路上,萤火虫像流星一般在捉迷藏,成群的蛙
鸣叫声也拉开了夜的序曲。
4、竹林的空气中满溢着夜的神秘,月光洒落在荷叶上,泛出幽幽的蓝色,犹如一片冰清玉洁的湖面。
5、这里的夜,远比昼夜的柔和,清风吹拂如此柔和的湖水,湖面上的
荷叶随之荡漾起了朦胧的波澜。
6、月色潋滟,散落一地的莲蓬照亮了这里,如同笼罩其中的一个世界,令人无比地陶醉;
7、雾气中夹杂着点点月色,连衍空气中,让人犹如在芳草繁花中漫步,
令人流连忘返。
8、夜深了,光柔了,月圆了,风吹了,在荷叶拍打的声音中,黑暗的夜渐渐迷离了起来。
9、每一片莲叶都简直像银制枕头,把碧水覆盖在一起,月光笼罩整个池塘,令人难以忘怀。
10、荷塘月色美若夢思,映照在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的神秘,让人陷入其中的深沉的迷离感中。
朱⾃清《荷塘⽉⾊》的主要内容朱⾃清《荷塘⽉⾊》的主要内容 《荷塘⽉⾊》是中国⽂学家朱⾃清任教清华⼤学时所写的⼀篇散⽂,因收⼊中学语⽂教材⽽⼴为⼈知,是现代抒情散⽂的名篇。
下⾯是⼩编给⼤家带来朱⾃清《荷塘⽉⾊》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解答⼀: 《荷塘⽉⾊》是现代抒情散⽂的名篇。
⽂章借对“荷塘⽉⾊”的细腻描绘,含蓄⽽⼜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由,想超脱现实⽽⼜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迹。
解答⼆: 《荷塘⽉⾊》这篇散⽂,作者以秀丽、隽永、细腻的笔法,着意描写了光影交映、浓淡相宜、疏密相间、和谐⽆⽐的⽉下荷塘的美丽图画,抒发了对⿊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宁静优美的⼤⾃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活偶的向往。
表达了⼤⾰命失败后,作者既不愿群居,⼜难于独处,既不满于现实,⼜不能从个⼈⼩天地⾥突破的彷徨、苦闷⼼情。
在如此复杂的⼼情下,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下此篇名著。
解答三: 《荷塘⽉⾊》是中国著名⽂学家朱⾃清任教清华⼤学时所写的⼀篇散⽂,描写清华荷塘⽉⾊之美,抒发沉郁的⼼情。
此⽂⽂笔优美、想象丰富,因收⼊中国⼤陆地区及⾹港的中学语⽂教材⽽⼴为⼈知。
但也有⼈质疑此⽂的价值。
本⽂写于1927年7⽉,正值“四·⼀⼆”事件之时。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朱⾃清,⾯对这⼀⿊暗现实,他悲愤、不满⽽⼜陷⼊对现实⽆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朱⾃清先⽣的散⽂名篇《荷塘⽉⾊》就是⼀篇既有内在美⼜有形式美的美⽂。
其实⼗分司空见惯的荷塘上的淡淡⽉⾊和⽉⾊下淡淡的荷景,经朱⾃清先⽣的⼤笔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们⼼中⼀道挥之不去的忧伤风景。
课程名称荷塘月色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重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教具PPT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导入1. 在一次“中学生最喜爱的十大课文”问卷调查中,名列榜首的是《荷塘月色》。
2.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讲授新课二、自读感知1.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2.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讲授新课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 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
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
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提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
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
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讲授新课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
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
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此即文眼之说。
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
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三、再读质疑(一)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2.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3.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4.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5.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6.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7.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8.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9.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10.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讲授新课会如此伤感?11.《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二)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如上1.3. 6.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如上 4. 2. 7. 9. 10.8.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如上11.四、讨论交流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
明确:(一)投影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
朱讲授新课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
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入注目的成就。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二)投影时代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讲授新课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
其次讨论局部细节问题。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写了什么?又是怎么写的?明确: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动态美。
花“袅娜”羞涩”,像人一样娇美,写出了静态美;像“明珠”“星星”,则写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第二层写动态。
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
动静结合,给读者以不同的感觉。
之所以叶子写得多,是当时当地景物的实际情况。
作者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讲授新课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写的特征,本文的特点是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
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
第四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银白色的,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点。
写荷花的香味,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处飘来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阅读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明确:作者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文章似乎仍在写荷叶、荷花,其实不然,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又如文章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
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解答这个问题,不妨请学生把“照”和“铺”字代人句中读一遍,学生就知道了。
明确:“泻”是承上面比喻句“如流水一般”而来的,“泻”讲授新课字有向下倾的势态。
“照”和“铺”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明确:“酬民”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明确:这是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比喻,这就是通感的一种,其相似点就是和谐。
第四段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这也是通感,把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讲授新课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明确: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
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
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最后讨论本文的评价问题:《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文章的好处。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完全陶醉在作品的意境之中。
这个问题不言自明了。
五、存疑留问1、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2、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超越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