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一、东宫门入园:1.1小时路线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邀月门—-游览结束2.1。
5小时路线方案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邀月门--长廊--昆明湖畔-—排云门--游览结束3.2小时路线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邀月门--长廊-—昆明湖畔—-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桥-—游览结束4.一天路线东宫门入园——仁寿殿——德和园-—谐趣园-—万寿山-—澹宁堂—-苏州街—-四大部洲—-香岩宗印之阁—-智慧海——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西堤-—耕织图景区——绣漪桥--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乘船游览昆明湖——排云殿码头—-长廊—-乐寿堂—-宜芸馆—-玉澜堂—-知春亭——文昌院—-游览结束二、北宫门入园:1.2小时路线北宫门—-苏州街-—石舫-—长廊—-排云殿——佛香阁-—乐寿堂—-德和园—-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
2.2。
5小时路线北宫门——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3.3小时路线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东堤——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三、新建宫门入园:1.2.5小时路线新建宫门—-昆明湖东堤--文昌院-—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2.3小时路线新建宫门-—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乘船至石舫--耕织图景区--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
北京颐和园的讲解
北京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颐和园主要包括昆明湖、万寿山和各种建筑构筑,是一处集山水园林、古建筑和皇家艺术为一体的景点。
颐和园最初名为清漪园,是清朝乾隆皇帝为了纪念母亲的60寿辰而修建的,后来由光绪皇帝扩建并更名为颐和园。
园内的主要建筑有佛香阁、宜芸馆、乐寿堂、颐和园大殿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昆明湖中的大石桥、十七孔桥和佛香阁,它们都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体,湖水清澈,四周山峦环抱,景色非常优美。
在昆明湖畔,有许多古建筑、亭台楼阁,营造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园林景致。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制高点,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以其精致的园林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每年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建筑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颐和园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着名的风景游览中心之一。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部分组成,后又建热河行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并改为现名。
颐和园占地约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成。
它的主要建筑有万寿山前山和后山。
前山的建筑比较集中,有排云殿、佛香阁等;后山的建筑比较分散,有玉澜堂、知春亭等。
颐和园内的主要景点有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中的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五彩斑斓的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十七孔桥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
它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又叫十七孔桥。
桥洞两边石头雕刻着小狮子,每一只都不一样,姿态各异,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在十七孔桥上还可以望见远处的昆明湖和青灰色的山。
颐和园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 1 —1 —。
颐和园2006的背景故事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 , 改名颐和园,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与此相应,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主要产生于清乾隆及光绪年间,有众多建园传说、景观传说和帝后御园趣闻。
在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故事中,工匠们遇到诸多刁难,又巧妙地一一化解。
传说慈禧太后下旨要修一座大戏楼,演戏时神仙能从天而降,小鬼能从地下钻出来。
设计者苦思之际,见老工匠买了一个中间戳洞的烧饼才茅塞顿开。
最后完工的大戏楼分三层,各层之间有天井,演员经此能在人间、天界、地狱三个境界的戏台升降。
颐和园的景观几乎都有故事。
明代大官米万钟为搬运一块大石耗尽家财,只得丢弃路边,后来乾隆皇帝拆了院墙,才将这块“败家石”安置在乐寿堂,赐名“青芝岫”。
石舫的传说中,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因厌恶昆明湖边水师用以训练的炮船,就将其改成雕楼画舫,传说在不同程度上也折射出历史的真实。
游览区是颐和园主体,景观分布在画面右侧的万寿山和前面的昆明湖四周,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传说故事。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颐和园,有很多帝后园内生活的趣闻。
传说慈禧太后一顿饭要摆上百道菜,但爱吃的
都摆在前面。
时间长了,太监把远处的菜换成纸糊的,就有了“纸糊的御膳”这个故事。
光绪皇帝题了东宫门的“颐和园”金匾,传说开始写的被慈禧太后撤掉,苦练半年字后才重新题上。
颐和园南门进入攻略介绍颐和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北京的著名景点之一,颐和园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本文将为您介绍颐和园南门的进入攻略,帮助您更好地游览这一美丽的景点。
交通公共交通地铁 - 可乘坐地铁4号线至北京大学东门站下车,然后换乘公交车(331路)到达颐和园南门,全程大约需要1小时。
- 亦可乘坐地铁西郊线至巴沟站下车,然后换乘公交车(563路)到达颐和园南门,全程大约需要1.5小时。
公交车 - 从北京市区乘坐公交车(331路、332路、333路、346路、394路、712快线、801路、808路、904路)都可以抵达颐和园南门。
自驾车•如果您打算自驾前往颐和园南门,可从北京四环路西路向西行驶,在玉泉山路出口下高速,然后沿玉泉山路一直前行,就可以抵达颐和园南门。
请注意,颐和园的停车场有限,建议提前到达避免找不到停车位。
基本信息•开放时间:每天早上6:30 - 晚上18:00(16:30停止售票)•门票价格:成人票30元/人,学生票15元/人(凭有效证件)•导览服务:颐和园提供中文导游、外语导游和讲解机器人服务,需额外支付费用。
游览攻略购票颐和园南门设有售票窗口,游客可在到达后直接购买门票。
为避免排队,建议游客提前购买电子门票。
公园规则•游客应遵守公园规则,维护景区秩序。
•不得采摘花草树木、涂写乱画、乱丢垃圾等行为,保护环境。
•景区内禁止吸烟,保持空气清新。
行程安排颐和园较大,游览时间较长,建议游客合理安排行程。
- 参观颐和园主要有两条线路可选:西线和东线。
- 西线主要包括乐寿堂、德和园、长廊、国宴厅等景点。
- 东线主要包括宜芸园、砚山、潇湘馆、照秋水山房等景点。
- 游客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的线路,或者可以分两天游览。
注意事项•建议提前了解颐和园的参观规则和相关禁忌,尊重历史文化。
•前往颐和园时,应尽量避开假日和节假日,以免遇到人流拥堵。
餐饮和休息颐和园内设有多家餐厅和休息区,供游客用餐和休息。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作文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说起颐和园,那可真是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我第一次去颐和园的时候,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走进了这座皇家园林。
刚一进园子,就被那宏伟的气势给镇住了。
眼前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两旁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是在夹道欢迎我的到来。
我沿着大道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阵阵花草的清香。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昆明湖边。
那湖水清澈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把蓝天白云、岸边的亭台楼阁都倒映在其中。
湖面上,一艘艘小船悠然地飘荡着,船上的人们欢声笑语,好不惬意。
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一艘小船,想要近距离感受这湖水的魅力。
船夫轻轻摇着橹,小船缓缓前行。
我伸手触摸着湖水,凉凉的,滑滑的,感觉特别舒服。
湖面上波光粼粼,阳光洒在上面,就像撒下了无数颗金子。
远处的万寿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山上的佛香阁高耸入云,气势恢宏。
沿着湖边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长廊。
这长廊可真是长啊,一眼都望不到头。
廊顶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有花鸟鱼虫,有历史故事,每一幅都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我边走边看,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那些能工巧匠们精心绘制的场景。
穿过长廊,来到了排云殿。
这里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肃穆。
我走进殿内,看到里面摆放着各种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站在殿前的台阶上,俯瞰着整个颐和园的美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颐和园里,还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那就是十七孔桥。
这座桥造型优美,桥上的石雕狮子形态各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张牙舞爪,真是有趣极了。
我数了又数,怎么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只狮子。
不知不觉,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颐和园的每一个角落时,整个园子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美得让人陶醉。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颐和园,心中充满了对它的留恋和喜爱。
从那以后,颐和园的美景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颐和园里看不到了的清漪园景观颐和园算是清漪园另一种延续,但是清漪园在建筑质量、建筑数量和景观和都要优于颐和园,因为受到财力的影响,不少建筑被改建成了一层。
还有一些景观干脆没有修复。
在颐和园里看不到了的清漪园景观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周边环境上来说,清漪园和周边的玉泉山、圆明园等园林可以互相借景。
重建后的颐和园没有了清漪园的借景条件。
使一些本来向外借景的景点达不到效果。
昙花阁想象图清漪园昙花阁。
昙花阁位于万寿山东部。
昙花阁的平面为六角形,象征昙花的六瓣;立面高两层,三层檐。
第二层设平座可凭栏远眺,底层为周围廊,基座亦呈六瓣昙花形。
昙花是佛教的圣花,因而阁的上下两层都供奉佛像,是一座造型丰富,别致的“佛阁”。
东边的畅春园、圆明园因近在咫尺,也给昙花阁增色不少。
改建后的香岩宗印之阁,中间黄顶大顶就是阁址在重修的时候,因为受到财力的限制,昙花阁被改建成十字形的单层建筑景福阁。
景观艺术大大下降。
香岩宗印之阁。
位于万寿山北面。
香岩宗印之阁象征佛居住的须弥山,四周建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殿、月殿、四色塔。
这是一大群有机组合的藏式建筑,呈丁字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节奏感和跳跃性,十分别致。
后山上最高的建筑,重修后只有一层。
幸存的花承阁多宝琉璃塔花承阁。
花承阁则位于万寿山后山东区,花承阁景区建于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是一组集寺庙,厅堂轩廊和山石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
主要由一座面西三楹二层结构的花承阁、东部的六兼斋、中路的莲座盘云佛殿,和那座著名的多宝琉璃塔组成。
1860年被焚后,只有多宝琉璃塔保留了下来。
其它建筑还是建筑遗址。
治镜阁。
位于清漪园西部。
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
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圆形城墙,设东、南、西、北四门,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御题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和“蓬岛烟霞”,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
颐和园的两座桥初一(5)班孙劲远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水多,因此桥也多,仅仅西堤之上就架有六座桥梁。
我这里要介绍的是颐和园最富盛名的两座桥——玉带桥和十七孔桥。
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玉带桥。
玉带桥的桥拱高而薄,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形成虚实结合的整圆,宛若一轮明月,又恰似玉带飘扬。
玉带桥跟宫阙的红墙、长堤的翠柳、背后青山上的宝塔,相互辉映,形成一幅绝妙的丹青图画。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惟一的高拱石桥。
桥身是用汉白玉和青石砌成的,净跨径11.38米,而矢高约7.5米。
设计者匠心独运,在拱桥两端加上反向曲线,构成波状线型,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
玉带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具有实用价值。
它修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
那时候,从清漪园(今颐和园)走水路去静明园(今玉泉山),要过玉带桥。
乾隆皇帝的“昆明喜龙船”长40多米,上建楼台,玉带桥穹窿式的构型使得乾隆皇帝的游船可以顺畅地从桥下通过。
玉带桥洁白的桥栏望柱上,雕有各式向云中飞翔的仙鹤,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显示了雕刻工匠们的艺术才能。
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
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图一颐和园玉带桥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17个桥洞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梁。
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
十七孔桥的“十七”这个数字很有讲究。
17这个数字并不符合皇权“九五至尊”的传统,那么,古代的设计师为什么要将桥孔设计为17呢?道理就在于:如果设计为九孔,那么桥梁就会因拱度过大而容易被冲跨或崩塌。
想来想去,设计者最终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不失九五之尊,又不降低桥的质量,那就是设计为17孔——桥两边从任何一边数起,桥的最高处都是处在第九个孔上。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
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简介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那么大家对于颐和园真正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简介_颐和园主要景点,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颐和园简介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
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建制沿革金明时期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西湖。
金朝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在此设置金山行宫。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接济漕运用水需要,水利学家郭守敬开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势增大,成为保障宫廷用水和接济漕运的蓄水库。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荒废。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作者:来源:《北京档案》2014年第06期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一个建成的皇家园林。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这座园林也被焚毁。
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原来的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新的园林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
研究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清漪园的选址清漪园选址在瓮山和瓮山泊。
瓮山是西山一个支脉,是一座断山,因其形体像一个瓮,相传曾从山谷里挖出来一个石瓮,所以叫瓮山。
瓮山泊坐落在瓮山的前方,是由涌出的山泉水特别是容纳了玉泉山的山水自然形成的湖泊。
瓮山泊历史上的名字很多,如西湖、西海、金海、七里泺等。
修建清漪园前,瓮山泊在康熙年间曾经叫做裂帛湖,在玉泉山的东南山麓有一个小湖也叫裂帛湖,很容易让人混淆。
一般来说小湖就是玉泉山那个裂帛湖,大湖就是瓮山前面的裂帛湖——瓮山泊。
瓮山一带,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元代开始不断有游人到这里来游览参观,到明代在北京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习俗,就是到瓮山脚下欣赏风景。
因为这个地方叫西湖,所以这个景点就称作西湖景,西湖景逐渐成为北京非常有名的旅游热点。
西湖景的东部或东北部有一长堤叫西堤,因为它在北京城的西面所以叫西堤(和现在颐和园的西堤不是一码事),西堤风光秀美,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描写西堤美景的文章。
二、清漪园的建设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已经全部建成,乾隆皇帝写了《圆明园后记》,说圆明园是一个很好的御园,后人不要再花更多的钱来修建新的园林。
他现在要在瓮山脚下建设新的园林,相当于违反了允诺,所以迟迟未开工建设,直到后来他找到两个合适借口,才开始在这里动工。
一个借口就是兴修北京西郊的水利设施,把香山、玉泉山的水引入海淀一带,用来种植水稻,建造园林,使更多的水流进北京城,甚至流进运河。
兴修水利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改造瓮山泊,把它挖大挖深。
第二个借口就是为庆祝母亲皇太后六十大寿,准备在瓮山修建延寿寺。
两个工程先后分别动工,乾隆十四年冬天,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雇了海淀附近的许多民工把瓮山泊挖大了一倍,挖深了一倍,形成一个很有规模的人工水库。
瓮山泊的西边界在功德寺,就是现在青龙桥西边的功德寺,它的东边界在园静寺大门外面,就是现在的排云殿前面。
原来的瓮山泊和现在昆明湖不大相同,现在的昆明湖不偏不倚正好坐落在万寿山的正南方,以前的瓮山泊位于万寿山的西南面。
工人们通过西边回填,东边开挖的方式,让湖面整体向东移动,湖东岸一直挖到瓮山的东麓,最后形成一个桃形的大湖泊,桃形寓意着长寿。
瓮山泊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放在瓮山东侧,使瓮山东西两边的山体大体对称,构成蝙蝠形状。
蝙蝠就是“福”的意思。
经过改造,瓮山、瓮山泊变成了“福山寿海”,这是乾隆给母亲最好的寿礼。
瓮山泊的东边是西堤,挖成昆明湖后,西堤变成了东堤,后来乾隆在湖中间偏西的地方又修建了一个堤,就是现在昆明湖的西堤。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哪是东堤,哪是西堤。
原来的西堤和现在昆明湖的西堤都很有名,有不少描写它们的佳作。
要判断诗词里描写的是哪个西堤,只需看看诗词创作的年代即可,乾隆十五年以后创作的就是描写现西堤的,反之,诗中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
在挖昆明湖的时候,西堤岸边有一座龙王庙,乾隆把它保留下来并取名为广润祠,龙王庙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南湖岛。
乾隆十五年,弘历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并将这座万寿山行宫正式命名为清漪园。
乾隆修建清漪园,第一项工作就是湖山整治,按照他的指导思想,瓮山、瓮山泊先后变成了福山寿海,而且瓮山泊变成了一个面积非常大的人工水库,既可以容纳西山的泉水,通过长河流到城里,满足城里用水需要,又可以在西郊发展大量的稻田和建设更多的园林。
第二项工作是建设宫殿,乾隆十五年开始动工修建延寿寺,到乾隆十九年的时候,大宫门前后,万寿山前山和昆明湖一带,宫殿建设基本完工,共建101处景点、101座殿堂。
乾隆二十年起,又先后在后山和西部建设了24个大的景点,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全部建成。
清漪园建筑面积达七万多平方米,房屋三千多间,各种形式的中国古典建筑尽收园内,可以说,清漪园是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清漪园建设的第三项工作就是花木配置。
当时的瓮山树木很少,乾隆为给皇太后祝寿,在万寿山上种植了许多松柏和各种阔叶乔木,在昆明湖内种植了许多荷花、柳树和桃树。
在各个景点及平地山坡上,种植了很多花木,并根据环境和殿堂性质进行绿化和美化。
比如乐寿堂西边是牡丹台,大门后面种植了很多桂花,乐寿堂后面有一片玉兰花等,花木的配置都非常讲究。
三山五园中清漪园和其他四个园林的建设有很大不同。
畅春园、圆明园是平地造园,有大量的水流,湖泊水面面积大,但是没有山,所有的山都是假山,且不是很高。
玉泉山和香山这两座园林是山地园,真山真石,但水很少,没有大的水面。
清漪园则不同,清漪园是真山真水,高山大湖。
清漪园还有一个不同的特点,就是其他园林都是历经多个朝代逐步建成的,例如圆明园,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修建,雍正皇帝继位后,又扩建了32景,乾隆当了皇帝以后又建成圆明园40景,后来又修建了长春园、绮春园等,是一座集锦式的建筑组群组成的园林。
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是在康熙年间小园子的基础上,乾隆年间扩大建成的。
清漪园原来的基础人为建筑很少,除了功德寺和耶律楚材墓外空空一片。
它是一个从动工到完工连续施工十几年,一气建成的皇家园林,乾隆负责主题规划,样式雷负责具体设计,内务府和工部负责监督施工,通过召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乾隆皇帝的亲自检查监督之下建成的一座皇家园林。
清漪园建设的整体性很强,和其他园林有明显不同。
清漪园大体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宫廷区,一部分是风景游览区。
清漪园是行宫,宫廷区面积比较小,与圆明园有着根本不同。
圆明园是御园,是皇帝居住、上朝理政、接见群臣的地方,面积很大。
三、清漪园的建筑和景区清漪园开始叫万寿山行宫,后改为万寿山清漪园,按其功能可划分为宫廷区和风景游览区。
勤政殿是接见大臣的地方,康熙皇帝在中南海办公的地方叫勤政殿,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办公的地方叫勤政亲贤殿,也叫勤政殿。
虽然乾隆从没有在这儿办过公,但他仍把这里取名为勤政殿。
他真正的办公地点是位于勤政殿后面偏南一点的玉澜堂,还有南湖岛上的鉴远堂。
当然他在这里办公的时间比较短,他到这里的主要目的是游览。
玉澜堂是乾隆到清漪园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宫廷区一个很重要的建筑。
玉澜堂的后面是宜芸馆,芸就是芸编书籍的意思,这是他在清漪园看书的地方,实际上他很少在这里看书。
勤政殿的北面是怡春堂,这是他母亲游园时休息的地方。
还有一个地方叫乐寿堂,有上下两层,是一个佛堂,这是他母亲进香时休息的地方。
这些都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范围比较小,就在距大东门不太远的地方。
风景游览区主要是万寿山和昆明湖,清漪园的景区可划分为万寿山山前、山后景区和昆明湖景区。
也有人把它划分为万寿山景区、昆明湖景区。
万寿山的前山正中从山底的牌楼开始,经过排云殿、佛香阁一直到山顶的智慧海,是一条中轴线,中轴线西边是画中游和听鹂馆,东边主要有养云斋、无尽意轩等。
万寿山的西边有一条买卖街,叫万字河买卖街,它的北边是贝阙,南边是石舫,西边是万字河的长岛叫小西泠。
万寿山后山正中间的中轴线上,从山底松堂起到山顶所有的建筑全是喇嘛庙,喇嘛庙的西边有几个清静优雅的小型园林,如绮望轩、赅春园等。
后山中轴线的东边是花承阁。
山下三孔桥的东西方向上,在后溪河的两岸,建了一条270米长,200间铺面房的苏州街,这是一条买卖街。
在万寿山的东面山坡上,建有六角形的昙花阁,山下建设了惠山园和霁清轩。
昆明湖的东堤建有文昌阁、知春亭、铜牛、八方亭和十七孔桥连着的南湖岛,南湖岛的主要建筑是望蟾阁,是仿黄鹤楼修建的,南边有月波楼,还有湖边上的澹远堂。
湖的中间有一道西堤,西堤上有六桥,中间是玉带桥,湖的西南方有畅观堂、治镜阁和藻鉴堂三大建筑,在它的北边即西堤的中部偏北方向是耕织图。
四、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清漪园的历史文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清漪园是一个名副其实、特点突出的皇家园林,处处突出了皇家园林的特点,它占地广阔、建筑宏大、色彩艳丽、质地考究。
万寿山前山的中轴线,从山下湖边一直到山顶,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高大,质量考究。
中轴线上还特别突出了建立在高台上佛香阁。
与中轴线相平行的还有两条次中轴线,三条中轴线上的大型建筑,分布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形成了对称的格局。
另外为了突出中轴线的地位和视觉形象,中轴线上所有建筑的房顶都采用了黄色琉璃瓦,在绿色山体的映衬之下,显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非常漂亮。
山下的昆明湖是真正的高山大湖,湖中有长廊、长堤、长桥,高阁、巨亭等,八方亭是全国最大的亭子,建筑面积达384平方米,与高大的山体和广阔的湖面辉映相称、和谐统一。
南边以湖为界,没有围墙,绣漪桥向南的一大片广阔田野,几乎被认作园内的景观,将园林无限扩大。
西边是连绵逶迤的淡蓝色西山,玉泉山和山上黄白相间的定光塔倒映在昆明湖面,好像玉泉山和玉峰塔就是清漪园的组成部分,这种借景的非凡效果,凸显了清漪园的皇家气派。
清漪园不但具有皇家园林的突出特点,而且还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舒适和宜居的风韵。
万寿山东边的惠山园,就是一个南方园林的翻版,后山西面的几个小园如赅春园等也突出了南方园林的特点,南方园林的精巧、雅致与皇家园林的气派高度和谐统一,反映了其高超的造园艺术。
第二,清漪园的建筑、景点环境,突出体现了乾隆皇帝的基本国策、建国方略和治国理念。
昆明湖西北角的石舫不仅样式美观,而且寓意深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乾隆接受历史古训,设计了这个景点,寓意大清王朝江山像磐石一样坚固。
乾隆还有一个重要的国策,就是重视农业。
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农业收成和年景丰歉,这叫重农兴樯。
清漪园里很多景点的设计都与此基本国策有关,昆明湖西北岸边建有耕织图,乾隆把元代画的耕织图刻成几十块石版,镶嵌在延赏斋。
他每次到这个地方必然写诗,提醒自己应当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群众的生活。
昆明湖西南角的畅观堂建在一个高高的土山上,在上面可以观看园子外面农民劳动的情况。
在这里他还举办观稼诗会,观赏农业,描绘农业生产。
他在这里共写了72首关于农业生产的诗。
他保留了原来的龙王庙并取名为广润祠,他多次来这里求雨、谢雨。
乾隆六十年4月28号上午,乾隆从圆明园赶到清漪园南湖岛的广润祠求雨,下午开始阴云密布,晚上下了三指厚的大雨,到第二天早晨雨还在下,他非常高兴,赶紧到广润祠去谢雨,并给广润祠增加了“广润灵雨祠”的称号,意思是我一求雨就灵验了。
他求雨的地方还有玉泉山下的龙王庙,山后画眉山的龙王庙等,只要是天旱地涝,他就会求雨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