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高考2020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53 KB
- 文档页数:2
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最全详细解析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题目解析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
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
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写作角度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
从这三个人物分析,每个人物身上的品质与特点各有特色,选取其一确定立意,结合素材与论据展开论述即可。
802021.4•高中本版主持/赵云飞测 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距离(银川市第六中学,宁夏银川 750011)◆试题研究摘 要:从命题的角度看,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作文命题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这是“应然”。
从答题的实际情况看,同构化、同质化、浮泛化,思考没深度、思维没拓展、语言没特色等现象严重,这是“实然”。
显然,“应然”和“实然”之间的距离较大。
文章结合高考作文阅卷中的一些认知和体会,从命题、答题、建议、备考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应然;实然;命题;答题;建议;备考一、说命题我们认为,演讲稿的构成一般有“理”“例”“事”三个要素。
只有“理”不能使人信,只有“例”不能使人服,“理”“例”结合才能使人信服;“事”就是面对的现实问题和要表明的立场、观点以及解决的办法。
2020年全国Ⅱ卷作文题的材料正好也分三层,具体分析如下: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的第一层是“理”。
先是中国古代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思想,后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关于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
二者可为因果关系,正因为人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
2.关于中国的抗疫。
材料的第二层是“例”。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不论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援助还是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援助与祝福,都充分证明了人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道理,也体现了人和人、家和家、国和国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爱护的主张。
“理”和“例”的配合正好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
3.关于世界青年。
材料的第三层是“事”。
这里的“事”就是现实存在着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背道而驰的意识和行为。
这是蕴含在题中的应有之义,在题中虽不显豁却也有显露,即“携手”与“共创”两个动词,它们的主语都是“世界青年”。
2020高考语文全国2卷作文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同气连枝,共盼春来。
” (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适用省份】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陕西、重庆【审题指导】(一)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从墨子到约翰•多恩,不同的话语背后都强调相同的意旨: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照,命运与共,没有谁可以“自成一体”“与世隔绝”;而疫情期间彼此互赠寄语、互诉祝福,展现出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正确抉择。
综合以上两层材料内涵可得出写作的情境限制:考生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大背景下,围绕“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展开写作,这就要求考生在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要体现“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青年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这是写作的情境限制。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的写作身份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的中国青年代表,写作对象是世界各国青年。
写作时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中国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担当、抱负,以及如何与世界携手,共创未来。
且要将这一思想通过自己的演讲传达给世界青年,展现中国青年形象。
高考作文解析与优秀作文点评(2020年新高考2卷)转自:中学生读写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
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
请以“带你走近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析材料中的并列句式“有些地名……有些地名……”,给了考生审题立意的提示。
从这两句话中,我们能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
所以,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尤其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写一篇主持词”是本题的文体要求。
主持词,一般要有开场白,且开场白一定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有交流意识,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表述要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有结束语,才算画上完美的句号。
对于主办单位的祝愿也是必要的。
感谢之余,说一些可人温婉的话语,拉近所有人的距离之外,也让人对整个活动留下深深的回味。
优秀作文一带你走进石门海南一考生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地名不仅是一个地域的符号,还承载着历史和文化。
小时候我以为地名是独一无二的,看到新闻里陌生的村子却有着和“石门”相同的地名,我曾诧异,难道我儿时熟悉的那个地名被人抢去了吗?今天,就让我带您走近石门。
我的石门,是一个小村庄。
村民出入都只有那一条路,窄窄的,至今也没有造宽,因为一边是山,一边是贯穿全村的溪流。
沿着小路一直走,进村的当儿还得转个弯,仿佛是一道门。
只有走到“屏风”的另一边,才可以看到这个村庄的面庞。
宁夏2020年中考语文作文题解析及范文点评三、作文(4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自然的世界里探索,你会领略美妙风光;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你会获得无穷智慧;在生活中的长河里探索,你会享受美好人生……探索和发现美有关,探索和深入思考有关,探索和创造有关,只有亲自去劳动,去实践,你的探索才有意义和价值。
请你讲述生活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写自己的感受。
根据以上内容,请你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文体不限。
(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分析】本篇作文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
“探索”的意思:多方寻求答案,研究。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自然、宇宙中都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在探索中我们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同时,也会有很多的乐趣。
但要注意的是,探索不能只停留在空想上,只有亲自去做,去实践,这样探索才有意义和价值,没有实践的探索就只能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
根据以上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本则材料的立意:探索、实践与探索等。
写这篇作文,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是议论文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完成本篇作文的写作。
【范文】我的探索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我常常喜欢去思考和探索一些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现象。
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快乐,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心醉。
一天,我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神奇的小实验:神奇的牙签。
这个“小魔术”一下子就把我的“胃口”给“吊”了起来,于是,它就成了我下一个探索的目标!首先,我拿了一个脸盆装满水,放在桌上,又拿了一块香喷喷的肥皂,放在水盆内的一边,再把牙签放在离它很近的地方,结果牙签真的慢慢地离肥皂越来越远了,妈妈见了说:“你如果放一块方糖进去,然后把牙签放在离糖远一点的地方,你看看会有什么结果?”我照着妈妈的话去做,结果,我惊奇的发现,牙签会慢慢地向方糖的方向移动!就好像方糖有神奇的魔力似的,吸引着牙签。
我又想如果把方糖和肥皂同时放在水盆里的话,牙签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反应吗?说干就干,我把方糖和肥皂放在水盆的两边,把牙签放在水盆的中央,慢慢地,只见小牙签缓缓地向方糖的方向移了过去!我想,这个“神奇的牙签”它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吗?于是,我去问妈妈:“妈妈,你知道这个实验的科学原理吗?”“是因为当方糖放进水里时,它会吸收水份,所以会有小水流往它的那个方向流去,所以牙签也会顺着水流慢慢地向方糖靠拢。
01全国I卷满分作文鲍叔不朽清流长;(60分)湖南一考生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东周列国兵燹未绝,刀光剑影中,英豪杰士在历史长河中定格。
大家既颂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弁桓公,又盛赞运着帷幄、决胜干里的管仲。
涸染历史的水窒,泅渡年岁的长河.通叔,这位为国荐才、成全霎王伟业的忠士,更令我咏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眺愈尝感慨喟然:”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管仲若是一日千里、追风逐云的骏马,那有知人之才的鲍叔便是苔眼通透的伯乐。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跑叔是皆者.在茫茫人海之中识出有经天绣地之才的管仲,使得国得良才。
而鲍叔之智又不仅在于伯乐之巷眼,更在于一颗苔心。
管蝇昔'是高山流水、琴瑟和鸣般的知己,后来分别辅弼两君,又存在两相竞争的关系。
虽然抱叔得胜,但他既未以知己之交来完释,也未如敌仇相见来中伤冒仲.而是以超然平和的藉心化开一切,有如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只将曾仲走位为人才而推举,其他不问。
鲍叔知人又宣单是智?更有心底无私天地竞阔的伟岸。
刘邦用”汉初三杰”而后定天下,毕士安荐寇准而后安邦国,蓄眼识才者比比皆是,但鲍叔吞管仲,日居其下,不以伯乐的身份而桎括良驹,不以引荐为由来安插自我势力,这种一心为国的态度,难能可蚩。
同学们,鲍叔的苔眼急心让我们敬墓,但也应引发我们的反思。
现在不乏谬掌权柄者,任人唯亲,目无贤明,动知大言炎炎,推诿搪塞;更有桂者,嫉妒在心,打压人才,日;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时代激荡,惊心动魄。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弄潮,虽有狂飙巨洞,却更见英雄本色。
乱象虽不乏市场,但正义的平台总有空间。
大家将来或如弁桓公洽国理政.或如管仲才学满腹,而社会不可缺关的匏叔,也应是大家在夜有晓行中,永远凝固在脑中的禅圣塑像。
蜘叔不朽,人才无绝。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高分助攻1.标题言简'意咳,能够完整而有力地统摄中心论点。
2020高考作文全国I卷解析及优秀范文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限制。
题目提供的写作情境包含两部分,一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而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的历史事实。
一是后人、孔子和司马迁等对这三个历史人物的三则评论。
考生联想和思考要由此出发,不得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思维的落点要在“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句话上。
2.典型任务限制。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是考生必须解决的问题。
“最”字有思维上的限制,有“最”就有比较、权衡、选择。
要比较、衡量,就要有相应的标准,必须在对比中凸显“最”字,不可评价其一而不及其他。
而这个“最”的标准的确定,是文章能否成功的关键,也反映出考生对志向、情怀、智慧、品格、贡献等不同维度的不同理解。
文章体式为发言稿,发言者身份应为中学生,发言对象为同班同学,考生应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观限制。
材料中鲍叔甘居管仲之下,管仲虽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却能任用管仲,而管仲终使齐桓公成就霸业,这其中均暗含命题人对三个人物的肯定和认可,材料提供的对于三个人物的三则评价也都是正向评价,因此考生不可违背这一价值判断,但在对哪个人物“感触最深”的方向上则可以见仁见智。
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语文作文名师点评与剖析★作文原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读★此次作文从考查的六维雷达目标来看:方向之一,责任担当:完善自我、学会担当方向之二,学会学习:不断超越、勤于反思方向之三,实践创新:自我审视、学会规划方向之四,人文底蕴:镜子哲学、诗意生活方向之五,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方向之六,健康生活:生活方式、绿色健康★材料审读★材料由“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引出话题——如何在关照世界的时候,关照自己,审视自我。
题目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那么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一方面要欣赏领略外在的世界的风光旖旎,要感受外部环境的绮丽绚烂,更要学会“对镜自照”,多一些审视,尤其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是否浮躁,自己的眼光是否俗世短浅,是否充满太多的铜臭味儿。
不断绘制“自画像”,也是要告诉考生,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灵魂工程师。
要重塑自己的形象,打造更加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时代新我。
★情景预设★写作者是高三的学生。
情景预设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这段话,赋予了此次作文的特定场景,文体有了限制,那就是写作书信,行文过程中就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要有敬词,必要的署名落款等。
要注意写作的对象是高一新生。
那就要以学长、学姐的身份来叮嘱高一的学弟学妹,语言要中肯,要委婉,更要有励志的特点。
全国I卷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全国Ⅰ卷作文解析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试题特点题型为材料作文,与全国卷去年题型与难度基本一致,需要我们用历史和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
看到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为人治世的智慧。
命题把握时代脉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提高知识能力、增强生活智慧、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2、题目解析材料里涉及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选取春秋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体现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用人、善用人才;鲍叔不求功名、举荐人才、甘居其下;管仲足智多谋、忠心辅佐、助齐成霸。
题目材料对三个人物各有介绍,引用孔子、司马迁的话评述齐桓公的历史功绩,管仲的辅国之功和鲍叔的知人之能。
设置班级读书会的具体情境,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自己感触最深的人物,写作任务为结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3、写作角度题目要求考生选好角度,其实就是要求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或者有话可说,有素材积累的话题,确定自己的立意。
1 / 2
xx高考2020年作文点评及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xx,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xx)
③何须xx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xx)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xx)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xx)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xx)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
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
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从作文题目类型角度看,六句古诗或名言任选两三句,自定立意,属于给
材料作文,且是多则材料。从材料的选取角度看,选择多则古诗或名句或现代
名言(且都是中国的)作为命题素材,无疑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导向,同时
极大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提供的材料既有形象鲜明的,也有思想深刻的,
不同风格适合不同需求和水平的考生,这是很人性化的命题形式。
2 / 2
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
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
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不能仅仅就句论句,材料只是问题讨论
的由头。
考生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材料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有效运用书面语表达,
这是基本素养要求,是大多数考生应该和能够达到的。而在思维要求方面,一
般考生也需要并能够做到仔细审读材料,综合提炼,做到思维准确、清晰,在
表达上做到表达生动和有逻辑性,尤其要透过诗歌的形象读出其内在的思想。
而对更优秀的考生而言,要想脱颖而出,发掘出材料的深刻性,灵活组合和运
用材料是必须的,甚至在立意中还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考生在作文中表达出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和
态度,是在语言和思维之上更高的要求,这无疑是真正获得阅卷老师青睐的重
要法宝。在立意和行文中,考生要尽量关联到文化,表达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
自信与传承、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或者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这是
在更高层面上体现出思维的深刻和视野的独特,是真正理解了命题者的“良苦用
心”,是真正把握住了语文核心和时代脉搏。
整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目能让大多数考生有话可说,但要说得精彩和透
彻,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判断能力,能在文化层
面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个作文题目能较好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和写作方面的
核心素养。相信不同水平的考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展示和发挥,取
得应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