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时期)
- 格式:docx
- 大小:59.96 KB
- 文档页数:14
1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临沂质检)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为救亡图存而进行务实革新。
这说明了( )A.儒家思想蕴含着实用主义精神B.实学逐渐成为当时思想主流C.崇实致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D.实学对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解析:选A。
材料“明清时期兴起的实学思潮,把儒学经世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说明儒家思想蕴含实用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思想主流为程朱理学,实学并非思想主流,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学只被有些有识之士所倡导,并未成为人们的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实学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并非彻底否定,故D项错误。
2.(2019·梅州模拟)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在佛寺生活期间,他谈经读佛供奉孔子,由此可见,李贽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
这在当时( ) A.奠定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基础B.背离了儒家的思想C.开启了经世致用之风D.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可知,李贽反对孔孟的绝对权威,有利于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以及人们思想的解放,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背离了儒家”与材料“并未绝对否定孔子及其思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言论绝对化和盲目迷信”,故C项错误。
3. (2019·湛江模拟)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解析:选D。
“‘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2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D项正确。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主要包括两个主要阶段: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前期(1636—1840年)。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这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上,传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均超过了前代水平;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步废除;区域间长途贩运和商帮的发展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明朝中后期萌芽,并在清代有了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政府实行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但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对外关系上,遭受外来侵略并进行反侵略斗争;西学东渐开始逐渐衰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第1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1.(2018·长春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解析:选D。
据题中“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等信息可判断内阁对君权是有一定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
2.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
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 )A.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D.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解析:选C。
题干“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说明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于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故选C项。
3.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自何年起仰,称为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材料现象( )A.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B.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C.说明内阁首相取得决策权D.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解析:选B。
明代内阁是非法定决策结构,内阁大臣的权力依附于皇权,因此材料现象实际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故选B项。
材料反映出明代内阁首辅权力的膨胀,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内阁首辅参与决策,但最终决策权仍然由皇帝掌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制衡关系,也不能说明被打破,故D项错误。
4.(2018·茂名调研)清朝前期的君主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阶段评价检测(五)中华文明的转型——明清时期(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
朱元璋的做法( ) A.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解析:选A 据材料明太祖对大量惩治官民不法行为的重刑案例加以汇编并颁行,具有警醒不法官民的作用,是其重典治国政策的践行,故选A项;明太祖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保证小生产者利益,排除B项;“实现了”“遏制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两项。
2.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
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
这说明明朝(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解析:选B 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面对外敌入侵,国家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B项;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 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排除D项。
3.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督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
据此可知( ) 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B 由材料“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见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选B项,排除D项;“内阁学士”与“六科给事中”没有直接关系,且材料没有涉及内阁学士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与皇帝直管六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衰落(明清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永乐初年规定“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永乐中期内阁兼管六部尚书,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这说明 A.内阁权力逐步增大 B.宰相行政权力被瓜分
C.内阁拥有批红权力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永乐中期内阁兼管六部尚书,明后期又规定全国大小奏章,由阁臣草拟处理意见,呈报皇帝批准”可知体现的是内阁权力逐步增大,A 选项符合题意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B 选项排除。“内阁拥有批红权力”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建立,D 选项排除。 2.“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 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中“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后名军机处”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雍正帝时期为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军机处,故 A 项正确;行省起初是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朝后期逐渐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与军机处无关,故 B 项错误;“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与军机处无关,故 C 项错误;“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反映的是军机处的特点,但是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D 项错误。 【点晴】军机处:官署名。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 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特简任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缮写诏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达到了顶点。 3.清政府于 1884 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 年又将被满人视为 “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D.以巩固边疆来抵制国内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描述了清政府自 1884 年起进行地方管理体制改革,将军府制、将军辖区改为省,并尝试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尝试打破民族差异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故 C 项正确。解决人地矛盾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 材料目的是增强民族国家观念,没有体现君主专制层面,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国内革命信息,故 D 项错误。 4.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较为完善的审判制度和诉讼制度,甚至通过“重典治吏” 来整顿官僚队伍。这些做法 A.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B.加快了明朝社会法治进程 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现 D.推进了国家监督制度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为明朝不断的完善司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 A 项正确;明朝是人治的社会,故 B 项错误;通过分析材料信息可知,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古代司法成熟于清代,故 C 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 D 项错误。 5.据徐一夔的《织工对》记载:杭州根据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工资,“吾艺固过于人,而受值与众工等,当求倍值者而为之佣。已而,他家果倍其值佣之。主者阅其织果异于人,他工见其艺精,亦颇推之。主者退自喜曰:得一工,胜十工。倍其值不吝也。”这段史料 A.是研究元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始史料 B.证明资本主义萌芽在元代已出现 C.可作古代经济关系变迁研究的素材 D.就史料研究而言,毫无利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徐一夔的《织工对》记载属于二手史料,A 说法错误,排除;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B。依据题干“杭州根据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来规定工资、他家果倍其值佣之”等信息可知,这段史料可作古代经济关系变迁研究的素材,C 正确;D 说法错误,有利用价值,排除。 6.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A.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 【答案】A 【解析】“闽缎机故用五层”,而“吴中……遂改缎机为四层”,表明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故 A 正确。材料没有时间对比,无法得出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的结论,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吴地的发展与缎机革新有关,排除 C;材料未提及小农经济,排除 D。 7.历史学家黄仁宇字认为,中国古代的隋唐宋时期“外向”“开放”,带“竞争性”,而明清时期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变化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殖民势力的东来 【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因而“外向”“开放”带“竞争”。明清时期,政府闭关锁国,则“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可见政府政策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B 正确;自然经济的影响不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A 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是控制中枢机构,与材料现象无关,C 错误;殖民势力的东来是在明清时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整个信息主旨, D 错误。 8.“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有关材料中的赋税制度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C.改变了征收赋税依据 D.基本上废除了人丁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是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可知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一条鞭法既量地又计丁,没有废除人头税,D 选项说法有误,故 D 选项正确;一条鞭法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A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的税制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一条鞭法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因此改变了征收赋税依据,C 选项说法没问题,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9.明朝末年,作恶多端的魏忠贤遭贬自缢后,人心大快,世何紛传,演魏忠贤一事的小说一时成为热门。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载有《皇明中兴圣烈传》(后改为《佛忠贤轶事》、 《警世阴阳梦》《梼兀用评》等。这主要说明了 A.评论宦言专权是明末小说的题材之一 B.市民阶层对通俗小说有更深认识 C.魏忠贤的倒台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D.明末印刷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小说成为热门,关于该故事的版本众多,显然是印刷术技术推进的作用,故 D 正确;题材不是材料中说明的主旨,故 A 错误;市民阶层材料没有明显显示,故 B 错误;C 中历史必然性显然不符合材料内涵。 10.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这些著作 A.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之作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出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A 项正确。只有《农政全书》涉及西方农业科技和思想,排除 B 项。C 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没有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排除。D 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没有起到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 【点睛】本题以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运用明清科技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 C 项符合题意。 12.明末清初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这表明他意在强调 A.郡县制的改革迫在眉睫 B.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C.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D.郡县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不得不改革的信息,排除 A;材料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古今上下皆安之”,可见郡县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是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 B;材料“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是强调郡县制对稳定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存在有其必然性,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排除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