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选修课缘何这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大学选修课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知识领域和学习选择,拓宽了他们的学科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随着大学选修课程的增加和学生对选课的盲目性,出现了选而不修的现象。
本文将从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两个方面来讨论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
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生对选修课程的目标不明确和认识不足。
在选课之初,很多学生仅仅是选择了一些热门课程,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
二是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内容和难度没有充分了解。
选课时,学生常常只凭听众传、口碑或者简单的课程介绍来选择课程,而没有深入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和难度,从而导致选错了课程。
三是课表冲突和时间安排不当也是大学生选修课“选而不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学生常常出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冲突,因此只能放弃选修课程,或者课程时间安排不当,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到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去。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可以通过提高选课前的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明确选修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或者座谈会,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学长学姐来分享选修课程的经验和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和选择选修课程。
学校可以推出选修课程的详细介绍和评价系统,让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能够充分了解课程的内容和难度。
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网站或者在线平台,提供课程介绍、教师简介、学生评价等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学校可以优化课表安排,减少课程的时间冲突。
学校可以提前规划好每学期的课表,并尽量避免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冲突,或者安排时间上有冲突的学生可以进行调课或者特别安排。
学校还可以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估,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
通过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反馈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教师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和调整选修课程,而学生评估则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
大学生公共选修课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
然而公共选修课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逃课现象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学生的选课动机、教师的授课质量、公共选修课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要解决公共选修课的学生逃课问题,必须注重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加强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及完善公共选修课的管理机制。
标签:公共选修课;逃课行为;课程管理大学生公共选修课逃课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选课动机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选课:动机有待矫正调查数据表明,逃课群体与非逃课群体在进行公共选修课选课的动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公共选修课的选课动机上,从不或较少逃课学生的选课动机多为学习更多的知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及促进未来就业。
而逃课群体则为获得学分,顺利毕业拿到文凭。
因此在选课时倾向于选择考核不严厉、易得学分的课程,出现选课只为学分的功利性动机。
现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观念趋向于实用主义,有74%的学生认为考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竞赛获得名次等比听课更具有实际价值,证书、名次和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就业,产生“听课无用论”的想法,所以选择逃课去进行他们所认为的更重要的事情。
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选修公共选修课时存在从众心理,看到身边很多人都选修了某门公共选修课,为了方便相互照应,拉近同学情感而盲目从众选课。
这种随意又被动的选修,最终造成由于兴趣不足而选而不修的逃课现象出现,不仅浪费学校的教学资源还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
公共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开设的。
著名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而很多学生在选课时不为兴趣,只为学分和就业,选择实用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最终导致选修后没有兴趣上,逃课行为由此产生。
也有學生认为只要逃课没有超过一定的度,老师没让不通过,分高分低差别不大,毕竟只看学分是否修满,不影响绩点,错误的心理就导致逃课现象产生。
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大学生教育体制下,大学选修课作为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兴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们对选修课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有不少学生选择选修课的原因并非出于兴趣或学习需要,而是出于应付学分或提高绩点的考虑,导致了“选而不修”的现象日益严重。
这种现象背后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选修课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大学选修课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选修课学习,提高选修课的质量,推动大学选修课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下文将从选修课的现状分析、选而不修的原因以及选修课改革对策探讨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大学选修课的发展和改进。
1.2 问题提出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提出:大学选修课在学生的课程安排中起到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选而不修”,即学生选择了某门选修课却并没有认真学习,最终导致浪费了教育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也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选而不修的现象也暴露出了一些大学教育管理的弊端,如学生选课自由度过高、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价机制等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选修课中存在的“选而不修”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促进选修课的有效实施,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紧迫问题。
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选修课、加强教师对选修课的设计和教学指导,以及完善选修课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大学选修课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1.3 研究意义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一直存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学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程体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选修课的利弊与探析摘要: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各高校开设选修课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高校选修课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课程。
通过选修课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为他们今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目前由于选修课制度的不完善,对学生的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开设选修课的利弊以及针对弊端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策略。
关键词:选修课利弊问题策略Study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llege selective coursesREN Zhenzhen ZHAO Shihua(1.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Henan, Shangqiu 476000) Abstract: In this diversification society, it need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people.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the universities set up elective cours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elective course of college is to develop the knowledge range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study of the elective course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an acquire more useful knowledge, so that they can fit for the needs of society. At present, as a result of the incomplete elective system,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uffer from some negative effect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lective courses and suggests some strategies on the issue. Keywords:Elective cours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problem; strategy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知识体系的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社会所需的人才也在发生变化[1-5]。
高校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思考【摘要】当今高校中存在着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这一现象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本文从选修课的定义与特点入手,分析了“选而不修”的原因,探讨了对这一现象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在文章结尾,强调了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对待选修课,制定相应的处置策略,以及如何提高选修课的质量降低“选而不修”现象的发生率。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重视,共同努力解决这一教育教学中的难题,为选修课的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关键词】选修课、高校、选而不修、思考、定义、特点、原因分析、影响、解决、鼓励、合理选择、引导、处置策略、质量、学生、发生率。
1. 引言1.1 高校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将从选修课的定义与特点、选修课“选而不修”现象的原因分析、对选修课“选而不修”现象的影响、如何有效解决选修课“选而不修”问题、以及鼓励学生合理选择选修课的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帮助高校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待选修课,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降低“选而不修”现象的发生率,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将是本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2. 正文2.1 选修课的定义与特点选修课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的一种非必修课程,通常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求自行选择。
选修课的特点包括:一是广泛性,选修课程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二是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三是开放性,选修课通常不受学分限制,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
在大学教育中,选修课是为了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设置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选修课,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选修课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在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本文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入手,分析了该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详细探讨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对策和教育改革建议,同时分析了实施对策的可行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起对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现象的关注,促进相关教育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提高学生选修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现象分析、问题根源、解决对策、教育改革、可行性、总结、展望、研究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中,了解选修课“选而不修”的背景,探讨其引发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种类繁多,但学生却没有充分的意识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来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导致了选修课程不被重视或仅仅被当做填充学分的手段。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也挑战着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通过深入分析选修课“选而不修”的现象,探讨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解决对策,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将就选修课“选而不修”现象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
1.2 研究意义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并不少见,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给教育管理者带来了挑战。
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通过分析学生选择课程后是否持续参与学习的情况,我们可以揭示出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动机和学习动力,进而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研究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深入分析选课和修课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进而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大学选修课“选而不修”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1. 引言1.1 选修课程的重要性选修课程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自身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的机会。
大学选修课程的设置多样化,涵盖了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平台。
通过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到新颖的知识,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选修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和职业发展方向。
通过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确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并认真学习,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生应该认真对待选择和学习选修课程,发挥其对个人学习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1.2 “选而不修”现象的普遍存在“选而不修”现象是指学生在选取了某门选修课程后,并未认真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或参与课堂活动,最终导致该门选修课程无法通过或仅仅是个过场。
这种现象在大学里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选修课程中更加突出。
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常常受到各种考虑的影响,包括自身兴趣、求职需求、课程难度等因素,导致选择了一门课程却没有付出应有的学习和努力。
“选而不修”的现象给大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的消极态度和缺乏学习动力会导致教师教学的热情下降,课堂氛围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的消极态度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生,降低了课堂的整体学习氛围,进而影响整体学习效果。
必须认真对待“选而不修”现象,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和改善。
通过建立完善的选修课程管理制度和加强选修课程规划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提高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从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一、高校选修课的开设目的为实施素质教育,高校相继实行选修课制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特色,满足社会对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高校选修课的教学现状自各高校开始纷纷压缩毕业总学分、加大选修课比例开始至今,高校的选修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选修课的设置数量逐渐递增、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需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
总体来说,高校选修课的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方向并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之中。
三、高校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课程设置方面1.课程门类众多,单一课程的课时量太小以我校为例,西南大学的全校性选修课门数超过百种,每门选修课的周学时是只有3节,庞大的课程门类使得单一课程的课时量缩水,一门课程连“皮毛”都没有学到就仓促结课,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微乎其微。
高校应对选修课数量进行适当且合理的删减,去粗取精,把这些课时留给剩余的选修课重点学习,注重选修课知识的实际输出效率。
2.课程种类虽多,但学生感兴趣的较少高校选修课门类众多,但学生选课时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与其庞大的数量不成正比。
选修课门类众多固然给予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可众多课程的冷门性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选择空间有明显的扩大作用。
相反,热门的课程却常常因为设置的授课班级数量有限、可容纳学生人数有限等因素,面临着“爆棚”现象。
高校对于选修课的门类设置,在充分考虑多方因素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学生的“民意”考察,通过问卷、调研等方式充分询问并考虑学生的意见,对学生感兴趣的门类方向予以适当的扩大,增强课程设置的“民主性”,才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更积极和富有效率的学习。
3.课程设置不具备良好的实用性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课程多达百种,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部分选修课学生学后有“用处不大”或是“完全没用”的感受。
针对此现象:(1)在保留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方面有帮助的基础选修课的情况下,高校应加大对选修课课程设置时和相关专业的契合度,起到对专业知识进行拓宽和延伸的作用,在专业课无法对知识进行面面俱到的深入讲解时,依靠选修课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前专业性大学经济学选修课的目的探讨作者:李云森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9期李云森(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1120)摘要:经济学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是培养学生使用经济学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培养学生基本的工作技能与组织人际处理能力。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重视选修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达到选修课开设的目的。
关键词:经济学选修课高校教学学生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91-01当前经济学(类)已经成为多数大学开设的学科专业之一。
即使在一些专业性的大学,比如西南政法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经济学也成为一个有一定实力,在校内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作为培养方案的一部分,经济学选修课已经成为经济学专业培养学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
但是与一般的选修课一样,经济学选修课教学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体现在教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手段落后以及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鲁钊阳,2012)。
由于历史原因,专业性大学中的专业仍然偏重学校的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仍然属于一个较为弱势的学科,专业的积淀也不够深厚,从而在经济学选修课的认识也存在一些误区与不足。
对经济学选修课的目的认识也不够。
1 经济学选修课的意义经济学是一门现实性非常强的专业,其理论与知识与现实高度相关。
这决定了经济学选修课有其特殊的地方。
首先,经济学选修课的目的是在于传授学生学习的能力。
目前对选修课认识的一个误区是传授学生一些基础的知识以及实务性知识。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会被要求死记硬背教材上的知识。
在考试的时候,试卷的题目也无非是名词解释、某某观点、某某理论解释,诸如此类。
但是学生学习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后呢?学生即使记住了一个个的名词,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必修课的基础知识的深化而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显著的帮助。
高校选修课缘何这么“潮”
肖黎 201176250209
12月15日至16日,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全体学生在7教机房集中进行了选课,
关于选修课,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相比必修课,它只是道配菜,就像一桌酒席除了
鸡鸭鱼肉之外必须配点小菜甜点,学分少,但不修又凑不齐学校规定的学分数量。不
过,最近这一两年,关于高校选修课的新闻不少,因为一些新奇课程的出现,让从前
被学生视为“鸡肋”的选修课成了“香饽饽”,在媒体报道和学生们的日常议论中,
选修课渐渐成为了主角。在“潮”课不断出现后,选修课也成为学生们珍藏大学美好
时光的一部分。
高校选修课是与必修课对应的,尽管其学分少且时间少。但如今却形成了一派欣欣向
荣之姿态,不得不让高等教育者进行深度思考?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促
成了选修课的疯狂“潮流”呢?可以说,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选修课的形式“与时
俱进”,迎合了学生们的需求,贴近了生活的实际,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
而这种形式恰恰与必修课代表的刻板、填鸭方式教学相反,这也正是一种高等教育领
域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课程中,除了专业课程的刻板外,公共课程的毛邓三语数外等
课程无不是已经陷入了惯例教学的窠臼中,无数的莘莘学子将其仅仅视作是不得不上
的课程,而在积极性和有趣性上远远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进行
的教学外,一方面教师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另外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
于是,在教师和学生存在双重无趣的压力之下,这样的课程仍旧存在并畅通无阻就是
需要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不是任何课程都需要迎合时代潮流,尤其是那些基
础性学科,如中文、数学、物理等,但是将课程赋予时代性将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面
临的必然课题,否则,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仅仅是一种填鸭式教育的戕害者,
而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选修课的“潮”说明其存在的价值和市场,也说明了必须课的没有市场。于是,
必修课的改革正好借鉴选修课的模式进行,在吸取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合理化
改革。由此可见,高校选修课的“潮”乃是具有标本意义的,一方面折射出学生们到
底需要什么?另一方面折射出必修课的改革已经到了必须的时刻。而其“潮”本身正
说明学生的需要来源自于社会的需要,正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各种“潮流”而进入校
园之后导致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