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得体会: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最新)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学懂弄通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有助于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增强处理好国家战略要求和首都自身发展关系的思想自觉和实践本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题和主线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源头和主题。2014年以来,总书记先后五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这一主题的首位度和管总作用。从正面看,我们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课题;从反面看,就是怎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三地解决各自面临矛盾和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主题正反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围绕“建设一

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主题,总书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筑了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

高质量发展是贯穿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之中的内在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全局发生历史性变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这一变革进程的重要产物,也是推动这一变革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演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把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会贯通,进一步突出高质量发展这条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一以贯之的主线,努力推动京津冀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紧扣主题、围绕主线,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走出一条协同创新、绿色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要持续巩固来之不易的减量发展成果,主动弱化对津冀资源要素的虹吸效应,转而更大力度面向全球市场扩大开放,依靠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全球创新要素聚集加快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对津冀乃至全国发挥更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

京津冀三地要将补齐生态文明短板、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迫切任务,把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作为共同利益和优先行动来对待。只有把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落实好,才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生态空间;只有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容量,才能够为创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注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围绕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进行深入全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总书记特别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我们应以共识、制度、机制为支柱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统领下的规划体系作为共同约束,推动思想认识层面持续形成共识,自觉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二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关键,立足于推进产业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构建促进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在疏解与承接非首都功能过程中,要加紧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由更多依靠行政指令,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并与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合力。三是在央地及三地政府间,尤其是交通、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部门率先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畅通合作渠道,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均沾、互惠共赢的协作机制,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

导小组体制和央地协同工作机制为枢纽,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作用,充分调动京津冀三地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才能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形成“瓣瓣不同、瓣瓣同心”的生动局面。

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立论基石

总书记在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北京要首先解决好自己的城市战略定位问题,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贯穿其中,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这一重要论断,蕴含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丰富内涵,标注了北京建城史和建都史上认识与实践的新起点。我们看北京、看京津冀,都要以总书记对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遵循这一科学论断,应将“四个中心”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统一起来,完整把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四个中心”是北京作为首都的本质属性,是北京区别于国内其他城市的鲜明标识。虽然“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实现首都属性的物质载体,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单独提出来很难构成对一个城市的战略定位,只有与“四个中心”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构成对北京的特定要求。同时,“四个中心”也

离不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前者是北京的气质,后者是北京的体质,气质对塑造体质的标准和内容提出根本要求,体质反过来决定气质的呈现和外在认知,二者相互依存,进而达到完美结合。人们对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认同,既来自于对“四个中心”属性的认同,又更直接来自于身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获得感。善于把“四个中心”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高度统一起来,就容易调动一切实现北京城市战略定位的积极因素。

有必要拓展形成“首都功能”这一概念,有助于理清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中的逻辑关系。由于缺少“首都功能”这个概念参照和逻辑桥梁,我们在理解“首都核心功能”和“非首都功能”时容易发生跳跃,容易模糊“非首都功能”,给实际工作带来干扰。实际上,在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中是包含这三个概念的,将“首都功能”提炼出来有助于还原这一完整的概念体系。具体来说,“首都核心功能”由“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和“四个服务”的总体要求共同构成。围绕“首都核心功能”这一内核,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要和北京作为现代化超大型城市的内在需要,我们可以拓展形成“首都功能”概念,并明确其两项内涵,即北京既要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致力于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发挥辐射带动功能,又要在城市自身传承发展与治理上作出示范,承担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功能。“首都核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