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网络、计算机应用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卷面总分:100分执笔者:郝计奎修订日期:2006年7月一、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第一章信息管理与数据库系统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掌握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了解常用的数据模型;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数据描述的术语,数据模型的概念。
2.课程内容(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数据、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2)数据模型、概念模型(3)数据库系统结构3.考核知识点:(1)数据描述、基本概念。
(2)数据模型、概念模型。
(3)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4)数据库管理系统。
(5)数据库系统。
4.考试要求识记: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领会:数据库模型、概念模型、数据库体系结构应用:概念模型、数据模型第二章关系数据模型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关系的基本概念,掌握实体的完整性规则,重点掌握关系代数。
2.课程内容(1)关系模型的三要素(2)关系的形式化定义(3)关系代数3.考核知识点:(1)关系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2)关系数据结构及其形式化定义;(3)关系的三类完整性约束的概念;(4)关系代数;(5)关系代数中的各种运算4.考试要求:识记: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及三要素、实体完整性。
领会:实体完整性规则、关系代数应用:关系代数第三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SQL语言的含义、掌握SQL语言特点、SQL定义、SQL视图、SQL更新命令,重点掌握SQL查询。
2.课程内容(1)SQL语言特点(2)SQL定义、SQL查询、SQL更新、SQL视图(3)数据控制3.考核知识点:(1)SQL语言的特点;(2)SQL语言与非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数据语言的不同;(3)面向过程的语言和SQL语言的区别和优点;(4)SQL语言数据库的查询、插入、删除、更新操作;(5)SQL和关系代数语言比较各自的特点。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 课程代码: 92010001开课系(部): 计算机与通信系制定人:审核人:制定时间: 2020.03《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教学大纲学分: 4 总学时:64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别:理论课开课单位:计算机与通信系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教学目标《数据库原理与应用(SQL Server)》是计算机各专业的必修课。
主要任务是介绍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知识、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与开发的基本技能和实际应用案例。
目的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数据库管理技能和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数据库设计与服务器端程序设计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知识,重点理解数据库的三要素、关系运算、完整性约束;2、使用企业管理器(SSMS)技能: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查看、修改和删除数据库、数据表(包括完整性约束定义)、查询、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和自定义函数;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表和视图数据;熟练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进行数据库备份还原、附加分离;理解数据库访问安全性机制,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进行数据库访问安全性设置:登录账户、数据库用户、角色、权限设置;了解数据库索引技术,初步掌握使用企业管理器创建、维护索引技能,了解索引优化和全文索引技术。
3、使用查询分析器和T-SQL编程技能:熟练掌握T-SQL编程基础:数据类型、常量、变量、常用函数、表达式、流控制语句;熟练掌握使用T-SQL语句创建和删除数据库、数据表(特别是完整性约束定义)、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和自定义函数;熟练掌握使用T-SQL语句查询、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表和视图数据,特别是查询技术;掌握使用T-SQL语句进行游标设计、事务设计;了解T-SQL存储过程进行数据库访问安全性设置:登录账户、数据库用户、角色、权限设置;了解使用T-SQL语句修改数据库、数据表(包括完整性约束定义);了解用T-SQL语句进行数据库备份还原、导入导出。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广东财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目标通过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考核对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等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编程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3.1数据库基础知识1.考核知识点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2) 数据库系统特点及其相关概念;3) 数据模型;4)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5)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
2.考核要求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①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2) 数据库系统特点及其相关概念①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差别。
②理解:数据独立性,共享性,完整性的含义和意义。
3) 数据模型①了解: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数据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②理解: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及其相关概念;三种实体集之间的联系类型;三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关系模型的三种完整性约束。
③掌握:用ER模型描述现实世界的方法。
4)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①了解:数据模式,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模式之间的映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其功能;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管理员(DBA)的职责;数据定义语言(DDL)的功能;数据操纵语言( DML)的功能和分类;数据控制语言( DCL)的功能。
②理解: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对数据独立性的意义。
3.2 关系数据模型及其运算基础1.考核知识点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2) 关系代数。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考试大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2分,10题)内容主要是教材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
二填空(本大题共20分,每空2分,10题)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0分,每小题5分,4题)1.什么是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A不能取空值。
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F 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对于R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是:或者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2.请说明死锁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预防死锁。
如果事物T1封锁了数据R1,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因T2已封锁了R2,于是T1等待T2释放R2上的锁。
接着T2又申请封锁R1,因T1已封锁了R1,T2也只能等待T1释放R1上的锁。
这样就出现了T1在等待T2,而T2又等待T1的局面,T1和T2俩个事物永远不能结束,形成死锁。
预防死锁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次封锁法: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将所有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
顺序封锁法:是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物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
3.试述数据库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阶段准确了解与分析用户需求(包括数据与处理)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基础,是最困难、最耗费时间的一步2.概念结构设计阶段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综合、归纳与抽象,形成一个独立于具体DBMS的概念模型3.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优化4.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5.数据库实施阶段运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工具及宿主语言,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建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应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并进行试运行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数据库应用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即可投入正式运行。
在数据库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对其进行评价、调整与修改4.试述查询优化的一般步骤。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大纲I命题原则命题以教材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兼顾概念、理解、应用、综合等内容,试题既要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占60%,综合、应用等占40%。
试题的覆盖面大,重点内容占90%,非重点内容占10%左右。
试题难易适中,一般难度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5% 左右,较高难度题占5% 左右。
试题立求客观、科学,语言精练,题意准确;试题类型尽可能多样化。
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
n基本内容一、数据库概述考试内容: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关系、关系模型、关系数据库等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数据模型(概念模型中的相关概念,三种常用的数据模型)。
考试要求:了解上述常用的数据库术语;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特点;理解关系、属性、元组和码;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
二、关系数据库考试内容: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四种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三种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关系的完整性(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考试要求:了解关系模型中常用的数据库术语及完整性约束;掌握关系代数中的五种运算。
三、关系数据库设计和规范化考试内容:函数依赖的定义(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范式(1NF、2NF、3NF、BCNF );关系模式的(可能出现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途径、分解的方法)。
考试要求:理解函数依赖相关概念及各种范式;掌握规范化理论分解原则和方法。
四、SQL Server 概述考试内容:SQL Server 体系结构,SQL Server 的常用工具。
考试要求:理解SQL Server 体系结构;了解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等工具;了解SQL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中的各个组件。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重点知识提纲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
(2)数据描述与数据模型。
(3)理解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特点与优点。
(4)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元组、属性、属性值、值域、分量、关系的状态、关系模式、关系的键(候选键,主键、外键)与属性(主属性,非主属性)等。
(5)数据库内部体系结构中的三级模式结构。
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
(6)数据库系统内部体系结构中的两级映像。
术语:关系模式:是一种用于描述二维表格结构的表示方式,由关系模式和与该关系模式名相关联的属性名表组成。
其形式为:关系模式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关系模型:是一种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数据及数据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候选键:如果一个属性集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关系中的元组而又不含有多余属性,则称该属性值为该关系的候选键。
主键:是指当某个关系模式有多个候选键时,被用户选用的那个候选键。
外键:如果关系模式R1中的某属性集是另一个关系模式R2的主键,则该属性在关系模式R1中称为外键。
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体现了全局、整体的数据观点,所以称为数据库的整体逻辑结构。
外模式:是表达用户使用观点和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逻辑描述,体现了应用程序员对数据库的数据观点。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结构和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规定了数据的内部记录类型、记录建起技术、文件的组织方式和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等。
简述:1.简述数据库与文件系统的区别。
学习指导P72.关系的主键有哪些特性?(唯一性、非冗余性,有效性)3.将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成三级的意义是什么?第二章关系运算(1)了解笛卡尔积、关系的数学定义。
(2)理解基于传统集合理论的关系运算:并、交、差、广义笛卡尔积。
(3)理解关系代数特有的关系运算:投影、选择、商、联接、自然连接。
(4)掌握使用基本关系运算表示4种非基本关系运算的方法。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一、考试大纲援引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珊萨师煊2014二、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并能灵活运用,熟练使用SQL数据库语言,具有较强的数据库的抽象、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1.绪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结构和组成2.关系数据库●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的完整性约束●关系代数3.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SQL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数据定义语句、数据更新语句●数据查询语句●视图的定义与使用4.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安全性的概念●数据库的安全控制技术5.数据库完整性●数据库完整性的概念●完整性控制机制的组成●数据库完整性控制的基本方法6.关系数据理论●关系模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和传递函数依赖的概念●1NF、2NF、3NF、BCNF的定义●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关系规范化至3NF的相关算法7.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及各阶段的任务●E-R图设计方法●E-R图转换成关系模型的方法●数据库物理结构的设计8.数据库编程●数据库编程中引入嵌入式SQL的目的和作用1●嵌入式SQL与主语言通信的三种方式●存储过程的优点●ODBC的作用和基于ODBC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9.关系系统及其查询优化●关系系统查询处理的基本步骤●查询优化的启发式规则●关系代数等价变换规则及表达式的优化算法10.数据库恢复技术●事务的概念和特性●数据库系统中故障的种类●数据库恢复的原理和实现技术●数据库的恢复策略●具有检查点的故障恢复技术和数据库镜像的作用11.并发控制●数据库并发控制的意义和基本技术●共享锁和排它锁的特点、三级封锁协议●活锁和死锁的含义和解决办法●事务的串行化概念●两段锁锁协议的内容和作用●封锁的粒度和不同粒度对系统的并发度和并发控制开销的影响2。
《数据库原理》考核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数:学时学分:学分一、考核要求《数据库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理论必修课。
根据教学计划,它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关系数据库、ANSI-SQL语言、SQL Server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关系数据库理论、数据库完整性与安全性、数据库并发控制与数据库恢复等。
考核的重点是检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核的要求分为3个层次。
1、掌握:能运用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或者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理解:用有关知识解决一般的问题。
3、了解:用有关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
二、考核内容(一)数据库基础知识考核知识点:1、数据库的特点及概念;2、数据库系统及发展;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要概念。
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二)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考核知识点:1、信息世界及描述;2、概念模型及表示;3、常见的数据模型;掌握:数据模型的三要素、用E-R图建立和表示概念模型、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理解: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的特点。
了解: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概念。
(三)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考核知识点:1、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内容;2、数据库系统设计各步骤的任务与方法。
掌握: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概念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
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
了解:需求分析的任务和方法。
(四)关系数据库考核知识点:1、关系数据模型及其三要素;2、关系代数。
掌握: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运用关系代数表达式表达查询要求。
理解:关系代数表达式的优化。
(五)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考核知识点:1、SQL功能及特点;2、数据定义与查询语句;3、数据更新语句;4、嵌入式SQL;5、数据控制机制与语句掌握:用SQL定义与维护基本表;建立索引、视图;用SQL表达简单查询、连接查询;用SQL表达涉及排序输出、聚合运算以及分组处理的查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位课程考试大纲一、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1章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1. 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达到“识记”层次1.1 人工管理阶段1.2 文件系统阶段1.3 数据库阶段2. 数据描述和数据抽象,达到“理解”层次2.1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的数据描述2.2 数据联系的描述2.3 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外部模型、内部模型的数据抽象2.4 三层模式和两级映像2.5 数据独立性3.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达到“理解”层次3.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3.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3.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第2章关系数据库设计基础1.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阶段,达到“识记”层次1.1 规划阶段1.2 需求分析阶段1.3 概念设计阶段1.4 逻辑设计阶段1.5 物理设计阶段1.6 数据库的实现阶段1.7 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阶段2.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达到“理解”层次2.1 关系模型的基本术语2.2 关系的定义和性质2.3 三类完整性规则3. 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概念,达到“理解”层次3.1 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要素3.2 属性的分类3.3 联系的设计3.4 弱实体、子类实体和超类实体4. 实体联系模型的基本设计,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1 实体联系模型的简单操作4.2 采用ER模型的概念设计步骤4.3 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4.4 采用ER模型的逻辑设计步骤5. 实体联系模型的实例分析,达到“简单应用”层次5.1 库存管理系统的ER模型5.2 人事管理系统的ER模型5.3 住院管理系统的ER模型5.4 公司车队管理系统的ER模型第3章关系模式设计理论基础1. 关系模式的设计准则,达到“理解”层次1.1 关系模式的冗余和异常问题1.2 关系模式的四个非形式化设计准则2. 函数依赖和码,达到“理解”层次2.1 函数依赖的定义2.2 函数依赖和码的关系2.3 函数依赖集和属性集的闭包2.4 最小函数依赖集3. 范式和关系模式的分解,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1 1NF的定义3.2 2NF的定义3.3 3NF的定义3.4 BCNF的定义3.5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概念3.6 关系模式分解的原则3.7 1NF到BCNF的规范化设计第4章 SQL语言和关系代数运算1. 关系代数运算,达到“简单应用”层次1.1 关系代数的五个基本操作1.2 关系代数的四个组合操作1.3 关系代数的两个扩充操作2. SQL的基本概念,达到“识记”层次2.1 SQL数据库的体系结构2.2 SQL的组成2.3 SQL的特点3. SQL的数据定义操作,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1 SQL的基本数据类型3.2 模式的创建和撤销3.3 基本表的创建、修改和撤销3.4 索引的创建和撤销4. SQL的数据查询操作,达到“综合应用”层次4.1 查询语句的基本结构4.2 简单查询4.3 连接查询4.4 嵌套查询5. SQL的数据更新操作,达到“综合应用”层次5.1 插入操作5.2 删除操作5.3 修改操作6. SQL的数据视图操作,达到“综合应用”层次6.1 视图的创建和撤销6.2 视图的更新操作第5章数据库管理1. 事务的基本概念,达到“识记”层次1.1 事务的定义1.2 事务的四个性质2. 数据库的恢复,达到“理解”层次2.1 恢复策略2.2 故障类型和恢复方法2.3 检查点技术3.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达到“理解”层次3.1 并发操作带来的三个问题3.2 封锁类型和协议3.3 并发调度的可串行化4. 数据库的完整性,达到“简单应用”层次4.1 完整性子系统的功能4.2 SQL中的完整性约束4.3 SQL中的触发器5. 数据库的安全性,达到“简单应用”层次5.1 安全性概念5.2 SQL中的安全性机制第6章 SQL Server2000简介及应用1. SQL Server2000简介,达到“识记”层次1.1 SQL Server2000的结构和版本1.2 SQL Server2000的系统数据库1.3 SQL Server2000提供的服务1.4 SQL Server2000的主要工具2. SQL Server2000的企业管理器,达到“简单应用”层次2.1 数据库、表、索引的操作2.2 视图的操作2.3 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操作2.4 备份恢复与导入导出2.5 数据库的安全管理3. SQL Server2000的T-SQL语言,达到“简单应用”层次3.1 T-SQL批处理3.2 T-SQL变量3.3 T-SQL控制结构3.4 T-SQL查询二、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关于“考核要求” 中四个“能力层次”的说明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用“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加以区分,具体解释如下:识记:要求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如定义、原则、重要结论、方法、步骤及特征、特点等),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期末复习大纲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1)第二章数据模型 (1)第三章关系数据库 (2)第四章关系规范化基础 (2)第五章数据库设计 (2)第六~十章T-SQL及相关 (3)第十一章存储过程、触发器与游标 (3)第十二章事务与并发控制 (3)第十四章数据库的安全管理 (3)附录: (5)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1.了解信息、数据、数据处理的概念2.数据库发展的哪三个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的几个特点。
P2●数据的结构化、共享性、独立性、控制功能……3.数据库系统的组成。
P4●数据库、DBMS、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用户4.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外模式、模式、内模式(用户级模式、概念级模式、物理级模式)。
P6-75.二级映像与数据独立性(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P7-8第二章数据模型6.现实世界→信息世界(通过抽象)→数据世界(通过量化)7.数据模型的概念。
P12-13●实体、属性、候选码、码、实体型、实体集、联系8.E-R图用于表示概念模型。
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联系,组成成份:实体、属性、联系。
P139.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完整性约束(分为三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P15-16●数据结构:对数据库组织方式的一种静态描述●数据操作:对数据库动态特征的描述●完整性约束:数据库完整性的保证10.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完整性约束的具体内容。
P18-19第三章关系数据库11.关系模式的定义。
P2212.关系数据库: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如何体现?数据模型的三要素如何体现?13.关系模型的三个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的完整性。
P24.14.关系代数—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连接所衍生的等值连接、自然连接。
P25-3115.掌握按要求写关系代数表达式。
第四章关系规范化基础16.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范式之间的联系。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一、大纲综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库技术)是报考森林经理学科林业信息管理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数据库基础1.了解信息、数据与数据处理的正确含义;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数据库系统比文件系统的优点;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的存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的模型的含义、特点和主要区别;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系统的发展。
2.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的概念、原理和好处,数据独立性的含义;数据库技术的优点。
3.掌握现实世界二级抽象和实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二章关系数据库1.了解关系的定义及相关术语;关系模式定义;关系数据库模式定义;关系数据库定义;关系数据库语言的分类。
2.理解关系的实用性定义;关系的性质;超键、关系键、候选键、主键和外部键的概念与定义;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内容和目的意义。
3.掌握关系代数的传统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
第三章 SQL语言1.了解SQL语言的发展及标准化;SQL语言支持的三级逻辑结构及基本表和视图等概念;SQL语言的主要特点;嵌入式SQL;游标的概念。
⑴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例如:SQL Server DBMS、Access DBMS、MySQL DBMS等的使用;⑵SQL的基本数据类型;SQL的数据定义功能,例如创建、修改和删除数据库;模式的定义和删除;基本表的定义、修改和删除;实施数据完整性约束;定义、撤消索引和索引的作用;⑶SQL的SELECT语句的格式和用法;单表查询;连表查询;嵌套查询(子查询);集合查询与分组查询;SQL的库函数的功能和使用;定义、撤消视图和视图的作用;查询视图;更新视图;⑷SQL的INSERT、DELETE、UPDATE语句的格式和用法;⑸T-SQL语言;游标的概念、语句和使用;⑹存储过程的概念、存储过程的创建与执行;⑺触发器的概念与建立。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的说明1.考试题目:XXX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要求利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C》课程所学的数据库知识,从以下系统中选择一个(员工信息管理系统、旅游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该系统的后台数据库。
课程设计说明书写作思路按照数据库设计的开发背景、可行性分析、功能性分析、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E-R图设计)、数据库设计(逻辑结构设计、数据表的创建、约束的创建及视图创建)、业务测试(数据库实施:数据的增、删、改、查测试)等六部分的内容。
提交内容:数据库备份文件(以.dat为扩展名,主要包括数据表等内容)、课程考试报告书。
(电子版)课程考试报告书要求:结构合理,格式规范,思路清晰,内容完整,表达准确。
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四,行距为1.5倍行距,文字两端对齐。
报告字数除代码之外应不少于1000字。
2.评分标准:(100分)总成绩=考试成绩×0.10+平时成绩考试成绩:(100分)(1)数据库文件共20分。
其中,备份格式正确10分,数据库完整性10分。
(2)课程考试报告书(80分):开发背景意义明确10分,系统或数据库设计可行10分,系统或数据库功能分析全面10分,数据库E-R图设计合理10分,数据库设计正确10分,系统或数据库的业务测试全面10分;此外,格式规范5分,思路清晰5分,内容完整5分,表达准确5分,共80分。
平时成绩:(40分)(1)考勤:20次,每次0.5分,共10分。
(2)实验报告:6次,每次2分,共12分。
(3)期中测试:总分100分(50*2)*0.1,共10分。
(4)课堂表现:回答问题、课堂讲解等直接打分,共8分。
3.提交时间:2023年10月11日。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考试大纲一、考试大纲性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广东金融学院2019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规范和确定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及有关要求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检测和评价申报专升本资格和具备进一步学习后续软件类课程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该课程考试大纲的制订旨在从大批专升本报名学生中,选取已经掌握数据库相关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数据库设计及应用技能的优秀专科应届毕业生。
二、考试大纲目标考试大纲的目标是规范和确定考生在数据库方面应掌握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库的设计及应用的基本思想和结合实际应用设计数据库系统的技能。
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选拔专升本的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为入学后两年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考试方式细则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四、考试内容及要求1、数据库系统概述1)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等;2)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发展阶段,掌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3)了解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优点、数据物理独立性、数据逻辑独立性;4)理解实体、属性、联系,以及关系模型中的关系、属性、元组和键码等基本概念。
2、关系模型1)掌握关系、关系性质、候选键、外部键、主属性、非主属性、关系模型完整性、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等基本概念;2)掌握关系代数及其运算:并、差、交、笛卡尔积、投影、选择、连接等。
3、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1)了解SQL语言的特点,表、视图、索引等概念;2)掌握数据定义命令:创建数据库、创建基本表、表结构的修改、基本表的删除;3)掌握数据查询命令:①简单查询(单表查询)②连接查询(多表查询)③嵌套查询(子查询)4)掌握数据操纵命令:基本表数据的插入、删除、修改;5)了解视图及索引的概念,优点及区别。
4、关系数据库理论1)了解关系模式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2)理解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的定义,学会计算属性的封闭集,并由此得到关系的候选键;3)掌握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的定义,判别关系模式的范式等级。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复习提纲与参考答案 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题: 四.简答题五.关系代数和SQL 语言六.码的求解、范式判断、规范化:七.绘制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确定关系的码八.调度问题:确定是否为可串行化调度复习提纲---教材分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ch1绪论)第二部分 关系数据库(ch2)第三部分 SQL 语言(ch3)第四部分 数据库安全性(ch4)第五部分 数据库完整性(ch5)第六部分 关系数据理论及数据库设计(ch6ch7)第七部分 并发控制及数据库恢复(ch10)关注平时做过的:习题实验二、三、四基本概念题综合技能题综合技能题答题步骤总结:五.关系代数查询答题步骤1、确定条件的列名与查询的列名,来自哪些关系,来自单个关系用单关系选择投影查询;来自多个关系用连接,再选择投影;如果有所有的、至少、包含等字样考虑用除运算SQL语言查询答题步骤2、确定条件的列名与查询的列名,来自哪些表,来自单个表用单表查询,用select确定列用where确定行;来自多个表用连接或子查询,要查询的列来自单个表可使用子查询(也可用连接查询),否则只能用连接查询;如果有所有的、至少、包含等字样考虑用Exists存在性子查询;如果有统计信息用分组查询,用having筛选满足分组条件的组,注意select中的列有2种,分组列与聚合函数列,没有第三种列。
六.码的求解、范式判断、规范化答题步骤码的求解步骤将依赖集的属性分成左右两边,则有1)只出现在左边的肯定是码的属性之一2)只出现在右边的肯定不是码的属性3)两边都不出现的肯定是码的属性之一;再看选出的属性能否构,如果是码,则选出的属性就是唯一的码;如果不是码,则将其与依赖集左边属性一一结合,尝试是否为码(即能否决定其他全部属性)范式判断区分非主属性,主属性;再确定有无部分依赖、传递依赖等做出判断规范化将范式按1NF→2NF→3NF→BCNF逐步分解(不严格推敲时将依赖集的每个依赖左右两边组成一个关系即可得分解)七.绘制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确定关系的码答题步骤确定实体、联系、联系类型(1:1或1:n或m:n);转换为关系模式;确定每个关系的码八.调度问题:确定是否为可串行化调度答题步骤先确定初值、再计算2个事务的串行结果、再计算事务的并行处理结果,比较结果:若与其中任何一个串行结果相同则为可串行化调度,否则为不可串行化调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复习提纲题库参考答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主要内容:1、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3、数据库系统的特点4、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5、概念模型的描述6、关系数据模型的三要素7、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两级映像、数据独立性练习题一、选择题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核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本课程开设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3学期,课时56课时,以理论教学、案例项目教学、实践教学、分组讨论和情景分析等形式展开,旨在培养学生使用工程化方法独立完成数据库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等各个阶段,为软件系统开发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考核内容
一、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12%)
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作业或提问
二、过程考核或项目考核(占总评成绩28%)
项目考核内容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项目汇编》文档中七个项目(项目四除外)为考核内容,根据每个项目所属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不同,每个项目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不相同,详见表1。
三、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60%)
期末考试为闭卷、机考形式,机考主要以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形式考查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依托的理论原理知识。
考核依据
一、平时成绩
点名册和作业评分表的得分(不少于22次)
二、过程考核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项目汇编,参考评分标准计算7个项目的总得分
三、期末考试
机考系统根据标准答案自动评分
四、考核标准
详见《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过程考核评分标准.doc》。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I》考试大纲考试目的本考试为北医网络学院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学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考试,旨在认定其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要求,同时为北医网络学院下一步教学的实施及评估提供依据。
考试总要求考生应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能够运用access 建立数据库和对数据库基本操作。
考试内容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知识考核要点: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任务;最常用的四种数据模型是什么;哪些是非关系模型,哪些是关系数据模型,目前最常用的是哪种数据模型;关系,元组,属性,主键的概念;数据完整性的概念;数据完整性约束主要包括哪三大类。
详细内容:数据:数据是信息,它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
数据库:数据库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按某种规则组织起来的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并不是数据库中的数据固有的,而是靠管理或支持数据库的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任务就是对数据资源进行管理并且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同时还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和高度独立性。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
四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非关系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目前最常用的是哪种数据模型: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关系数据模型;关系:关系通俗地讲,关系就是二维表格.关系应满足如下性质:1)关系表中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再分的基本属性;2)表中的行、列次序并不重要。
元组:表中的每一行称作是一个元组,它相当于一个记录值。
属性:表中的每一列是一个属性值集列可以命名,称为属性名。
主键:又称为主关键字,是表中的属性或属性组,用于唯一地确定一个元组。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广东财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全面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和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二、考试目标
通过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考核对关系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语言SQL、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等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编程的能力。
三、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
3.1数据库基础知识
1.考核知识点
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史;
2) 数据库系统特点及其相关概念;
3) 数据模型;
4)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5)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
2.考核要求
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①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现状。
2) 数据库系统特点及其相关概念
①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概念;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主要差别。
②理解:数据独立性,共享性,完整性的含义和意义。
3) 数据模型
①了解: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数据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理解: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及其相关概念;三种实体集之间的联系类型;三种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概念;关系模型的三种完整性约束。
③掌握:用ER模型描述现实世界的方法。
4)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①了解:数据模式,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和模式之间的映像;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及其功能;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数据库管理员(DBA)的职责;数据定义语言(DDL)的功能;数据操纵语言( DML)的功能和分类;数据控制语言( DCL)的功能。
②理解: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对数据独立性的意义。
3.2 关系数据模型及其运算基础
1.考核知识点
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2) 关系代数。
2.考核要求
1) 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
①了解:域,笛卡尔积,关系的定义;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的概念。
②理解:关系的性质;候选码、主码、外码的概念;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完整性。
2) 关系代数
①了解:关系代数运算的分类。
②理解: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
③掌握:根据查询要求写出对应关系代数表达式。
3.3 关系数据库语言SQL
1.考核知识点
1) SQL特点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2) SQL数据定义功能;
3) SQL数据操纵功能;
4) 数据查询;
5) 视图的定义和作用;
6) SQL数据控制功能;
7) 存储过程;
8) 触发器。
2.考核要求
1) SQL特点及其相关基本概念
①了解:SQL语言的发展及标准化过程;SQL语言的主要特点;SQL中基本表和视图的概念。
2) SQL数据定义功能
①掌握:用SQL语句定义基本表,修改基本表的定义,删除基本表;用SQL 语句定义和删除索引。
3) SQL数据操纵功能
①掌握:SELECT语句的格式和用法;INSERT语句的格式和用法;DELETE 语句的格式和用法;UPDATE语句的格式和用法。
4) 数据查询-Select 语句
①掌握:简单查询;条件查询;分组统计查询;对查询结果排序;多关系连接查询。
5) 视图的定义和作用
①理解:视图的概念,视图与基本表的异同;采用视图概念的优点。
②掌握:用SQL语句定义和撤消视图;针对视图的查询。
6) SQL数据控制功能-完整性约束
①理解:数据库安全性的含义和授权机制;数据库完整性的含义和完整性约束条件;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②掌握:用SQL语句授权和收回权限;在创建基本表时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
7) 存储过程
①理解:存储过程的含义和作用。
②掌握:存储过程的创建方法、调用方法和删除方法。
8) 触发器
①理解:触发器的含义和作用。
②掌握:触发器的创建方法和删除方法。
3.4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
1.考核知识点
1) 关系规范化的作用;
2) 函数依赖;
3)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2.考核要求
1) 关系规范化的作用
①了解:非规范关系模式可能带来的问题;关系规范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规范化理论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
2) 函数依赖
①理解:属性之间的联系类型;候选码、主码、主属性、非主属性、全码等概念。
3) 关系模式的规范化
①理解: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BCNF的定义。
②掌握:规范化理论的实现及应用。
3.5数据库设计
1.考核知识点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步骤;
2) 概念结构设计;
3) 逻辑结构设计;
4) 物理结构设计;
5) 数据库实施和维护。
2.考核要求
1)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步骤
①了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的任务;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2) 概念结构设计
①了解:概念结构设计的内容、任务和步骤。
②理解:视图集成中要解决的问题和采取的手段。
③掌握:数据库概念结构(ER模型)的设计方法。
3)逻辑结构设计
①掌握:从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的方法。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卷的能力层次结构:识记约占30%,理解约占40%,应用约占30%。
3.试卷的难度结构:试题难易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其分数比例为,易约占20%,较易约占30%,较难约占30%,难约占20%。
4.试卷的题型结构:填空题(20%)、单选题(30%)、简答题(20%)、应用题(20%)、编程题(10%)等五种题型。
五、参考教材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SQL Server 2012)》,袁丽娜,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9。
六、题型示例
一、填空题
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按照存储结构的不同,可以将索引分为和非聚集索引两种。
二、单选题
下面列出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简称。
A.DB B.DBA C.DBMS D.DBS
三、简答题
简述存储过程的优点有哪些?
四、应用题
将t_score表中的“2010103501”号同学的成绩在原基础上加5分。
五、编程题
在School数据库中,创建带有1个输入参数的存储过程pro_sum,该存储过程可以根据输入的学号,查询该同学的总分。
创建完成后,执行存储过程
stu_info,查询‘2010103501’号学生的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