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一)_中基(十三)病机(一)_2011年版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
1、表证时的高热,寒战是因A:邪正俱盛
B:邪正相持
C:邪盛正衰
D:正胜邪退
E:正虚邪恋
答案:A
2、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理是A:气逆
B:气虚
C:气滞
D:气闭
E:气结
答案:B
3、不属于气陷的临床表现是A:子宫脱垂
B:腰腹胀满重坠
C:里急后重
D:久利脱肛
E:胃下垂
答案:C
4、血瘀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不确切
A:肿块
B:胸胁胀痛
C:肌肤甲错
D:面目黎黑
E:刺痛,痛有定处,夜间加重
答案:B
5、正不敌邪或正气持续衰弱以致不气不能内守者,可称为A:气郁
B: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结
答案:C
6、形成津液不足的原因,下列哪项不确切
A:汗、吐、下太过
B:五志过极化火
C:忧愁思虑过度
D:燥热之邪所伤
E:误用辛燥之剂伤津
答案:C。
中基每日一更病机(1)第八章病机1.病机的概念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邪正盛衰病机(1)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等病机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现1.虚实分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概念实虚常见邪气盛,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正邪斗争剧烈,有余)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虚弱、衰退、不足)症状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中期水湿痰饮、食积、气滞、瘀血引起病证多见于体质壮实者素体虚弱,精气不充;外感后期;各种慢性病日久伤津血津液;暴病汗吐下、亡血所致正虚外感: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内伤: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虚实夹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
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又兼见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
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兼见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阴气不足症。
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真实假虚又称为“大实有赢状”。
①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热厥,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同时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发病一、发病原理1.正气、邪气的观点邪气:简称“邪”,泛指全部致病要素。
正气:简称“正”,指人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样保护健康的能力,包含自我调理、适应环境、抗病祛邪和康复自愈的能力。
2.发病原理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②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③邪正斗争的输赢决定发病不发病正胜邪却则不病;邪胜正负则发病3.影响发病的要素①环境要素与发病②体质要素与发病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不发病体质种类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体质种类决定疾病的证候种类③精神状态与发病病机一、邪正盛衰1.实证:含义: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邪气亢盛,正气未衰病理特色:亢盛、有余、不通形成原由:①外感病的早期或中期;②痰饮、食积、瘀血等滞留体内。
2.虚证含义:指正气不足,邪气不盛,以正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
病机:正气不足,邪气不盛1病理特色:衰败、虚弱、不固形成原由: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损失,脏腑功能衰败,抗病能力低下。
见于疾病后期或久病耗伤。
3.虚实变化(1)虚实错乱形成原由:邪气损正正虚实邪内生或复感邪气种类:虚中挟实: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逗留或复感外邪实中挟虚: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不足(2)虚实转变形成原由:邪气久留,大伤正气正气不足,变生实邪种类:由实转虚:实邪耗伤正气,邪去而正气大伤由虚转实:正气不足,推进、气化无力致痰湿水饮、瘀血(3)虚实真假种类:真虚假实:正气虚弱,推进无力“至虚有盛候”真切假虚:邪气内阻,气血郁闭不可以外达“大实有羸状”4.邪正盛衰对疾病发辗转归的影响正胜邪退:疾病好转或康复邪盛正虚:疾病恶化邪去正虚:常见于重病、重病的恢复期正虚邪恋:病程缠绵一、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1.阳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产热过多,代谢亢进的病理状态。
病机:阳盛而阴未虚2病理特色:热、动、燥成因:感觉温热之邪,或感觉阴邪,从阳化热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过食辛辣或嗜酒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病机发展趋向:阳盛则阴病2.阴偏盛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阴气偏盛,机能阻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阴寒性病理产物聚集的病理状态病机:阴盛而阳未虚病理特色:寒、静、湿成因:感觉寒邪过食生冷病机发展趋向:阴胜则阳病(二)阴阳偏衰1.阴偏衰含义: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阴液损失,阴不制阳,致使阳相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
第八章病机(上)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变化。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
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变化。
(2)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实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3)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出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真实假虚: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
真虚假实:值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卸退2.邪去正虚3.邪胜正衰4.邪正相持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盛(二)阴阳偏衰(三)阴阳互损(四)阴阳格拒(五)阴阳亡失三、精气血的失常(一)精的失常1.精虚2.精的施泄失常(二)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三)血的失常1.血虚2.血运失常(四)精气血关系失调1.精与气血关系失调2.气与血关系失调四、津液代谢失常(一)津液不足(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五、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自身由于脏腑功能异常而导致化风、化火、化寒、化燥、化湿的病理变化。
(一)风气内动1.肝阳化风2.热极生风3.阴虚风动4.血虚生风(二)寒从中生(三)湿浊内生(四)津液化燥(五)火热内生1.阳气过盛化火2.邪郁化火3.五志过极化火4.阴虚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