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__态度改变与广告说服的心理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11.32 MB
- 文档页数:56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概述一、科学的心理观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的基本内容1、心理过程指人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
(1)认知:大脑对客观事物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
◆感觉:对物体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想象: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如牛顿第一定律(2)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3)意志指人们自觉确立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指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每个人所独有的心理特点和风格。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在与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和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等。
(2)个性心理特征是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机能的独特结合。
◆能力:使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方面具备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创造力、交际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等。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上的差异。
◆性格:是人对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特征。
如,大公无私、勤劳、勇敢、懒惰等等。
⑴完美主义型:谨慎,理智,苛求,刻板。
⑵施与者型:有同情心,感情外露,但可能具有侵略性,爱发号施令。
⑶演员型:竞争性强,能力强,有进取心,性情急躁,为自己的形象所困。
⑷浪漫型:有创造性,气质忧郁,热衷于不现实的事情。
⑸观察者型:情绪冷淡,超然于众人之外,不动声色,行动秘密,聪明。
⑹质疑者型:怀疑成性,忠诚,胆怯,总是注意危险信号。
⑺享乐主义者型:热衷享受,乐天,孩子气,不愿承担义务。
⑻老板型:独裁、好斗、有保护欲、爱负责任,喜欢战胜别人。
消费者态度改变新特点与广告有效说服策略广告策略的实质就是说服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广告说服也是一种相互沟通,即通过有效的广告信息改变消费者头脑中已形成的对某一产品或品牌的认知与情感,形成新的认知与情感,由此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
因此研究消费者态度改变特点对制定有效广告说服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几个特点・信念比追求利益更容易转变广告心理学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寻求转变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信念,进而实现转变消费行为。
也可以通过转变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观来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求利益。
然而消费者追求利益比信念更持久、更根深蒂固和更内在化,因为它们与消费者的价值观更为紧密。
例如,一家止痛剂生产厂商生产一种被消费者认为药效更强、见效更快的品牌。
然而,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得到医生首肯的产品温和性和安全性。
该生产厂家可以试图使消费者相信,该止痛剂是一种非处方药品,无需得到医生推荐,其安全性也无需考虑,并且它是一种药效更强的药品,完全可以被人们接受。
另一方面,该生产厂家也可调整其广告宣传重点,在继续强调见效快的同时,指出其完全符合FDA标准的安全性。
后一种策略将会比前者更有效,因为广告说服是在消费者现有价值体系下来转变其对该品牌的信念。
・品牌信念比品牌态度更容易转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程度(信念)要比情感(态度)更容易转变。
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表明:消费者在高介入(参与)的情况下,信念变化要先于品牌态度的变化。
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抑制了其购买行为,广告策划就要试图在不转变其信念的情况下转变他们的态度。
・对享受性产品,态度转变比信念转变更重要当消费者基于情感购买某一产品时,他们依靠的是情感(态度)而不是认知(信念)。
对享受性产品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例如沃尔沃试图将其冷酷、可靠的产品形象转变成一种欢乐与幻想结合在一起的形象,但其获得的成功相当有限。
沃尔沃为了达到其目的,不得不求助于态度转变策略,而非转变信念。
广告说服的原理和方法在知道了向谁说和说什么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说的问题。
“如何说”才能让广告消费者听得进去,才能让消费者改变已有的看法,形成有利于广告主或广告品牌的态度,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第一节态度人与人、传者与受众、广告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影响者的角度来看,这一过程就是说服,而从被影响者的角度来看,则是态度形成或改变。
因此,要说服消费者,当然要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
一、什么是态度态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态度一词最早是指身体姿势或身体位置,意为一个人的物理准备状态。
后来,态度演变为专指心理状态的术语,特指对一个特定客体反应准备[1]。
关于态度的定义,迄今社会心理学界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弗里德曼的看法。
她认为,对任何特定物体、观念或人的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的系统[2]。
认知成份是由个人对于有关对象的信念构成的。
例如,对某品牌产品的态度,包括对产品各种属性的评价,价格昂贵与便宜、质量高低、性能好坏等,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就是一种信念。
情感成份是由和这些信念有联系的情绪感受构成的。
如喜欢喜欢、愉快不愉快、讨厌不讨厌等情绪体验。
行为倾向是指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如喜欢一种商品,就会想方设法多了解一些,为购买攒钱。
在现实中,人们通常会把它与情感联系起来。
但实际上,态度不仅包含情感,还包含认知和行为成份。
因此从态度测量的角度来说,要了解他们对客体的态度,既可以测量人们对客体的情感,也可以通过测量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倾向,还可以同时测量态度的三种成份。
二、态度的特点态度的特点包括:①对象性。
态度的对象性是指任何一种态度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这一对象可能是个人、物体,也可能是一个事件。
在广告活动中,态度的对象一般是企业、品牌、某一具体的广告、广告模特或广告的某一要素。
公众对企业的态度就是所谓的企业形象,公众对品牌的态度,则是所谓的品牌形象,它与另一个重要概念“主观质量”(即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认知),在许多情况下是一致的;广告界流行的术语“美誉度”,从测量的角度来说,就是品牌态度或品牌形象。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1、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
2、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对于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3、记忆: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4、刺激物的辨识:指消费者将某一刺激与另一类似刺激相区分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消费者对相互类似的刺激予以不同反映的过程。
5、刺激物的泛化:指消费着对某种特定刺激所做的反映会扩大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映中。
6、学习: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7、认识质量:消费者对产品适用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适合其使用目的的主观理解.8、注意:理解为意识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是指消费者将意识指向某一营销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集中性是指消费者对特定营销对象倾注比较多的心里资源.9、刺激物的展露: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
10、感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1、知觉: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工和解释的过程。
12、重复购买: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择一个品牌或极少几个品牌。
13、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形成偏好、试图重复选择该品牌的倾向。
14冲动购买: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入商店后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15、消费者满意: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水高于认知的实际水平.16、消费者不满:指消费者由于对于交易结果的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而引起的行为上或情绪上的反映。
简答题1、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意义?答:①消费者行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②消费者行为研究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政府应制定什么样的法律,采取何种手段保护消费者权益,政府法律和保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可以借助消费者行为研究提供的信息。
广告心理学”复习笔记(1)第一章绪论现今在营销界和广告界流传着一个时髦概念:“卖点”(消费者有利益点)它源于R.Reeves提出的独特销售主张或销售点,简称USP.心理现像的实: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主动地,能动地进反映的过程。
研究这种反映过程的规律性及由此发展起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正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都是心理过程。
注意则是这些心理过程所共有的心理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气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上的差异,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称之为气质。
性格特点:对现实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被称为性格特点。
广告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情形细分5个水平:觉察——知觉——评价——探求——购买决策。
广告心理的研究方法:一、访谈法、问卷法二、提问方式与方法(封闭式和开放式)1、封闭式:让回答者从所列答案中进行选择。
方法:是非题、选择题、区配题、评定量表。
2、开方式:让回答者任意填写答案,不作限制。
方法:自由回答法、投射测验法、造句法。
三、实验法第二章广告的吸引力与注意策略注意的过滤器说:一种称为过滤器的注意理论认为,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着的神经通道。
它们对于外界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行着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脑负担过重。
因为大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
这种理论的要点,就是把注意看成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吸引力是广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注意信息的一般动机:1、有用(实用价值)性的信息2、支持性的信息(人们往往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产生偏好)。
3、刺激性的信息(有变化才会有信息,而变化的本质是追求新颖性,意外性)。
4、趣味性(娱乐性)的信息。
适应水平理论:适应水平理论是海尔森(Helson.H)在1964年提出的。
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的基础水症有差,或者说,对刺激作判断时会有一个参照点,该参照点受3个因素的制约:1、注意集中的焦点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