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155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Electronic Journal of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9 年 6月 C 第 7 卷第 18 期Jun. C 2019 V ol. 7 No. 18高血压的中医认识及经方治疗林修富(宁海县黄坛镇卫生院,浙江 宁波 315608)【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的中医经方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收治的1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中医经方治疗)和对照组(西医药物治疗)各6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SBP )水平[(132.69±7.54)mm Hg <(146.26±8.24)mmHg]和舒张压(DBP )水平[(88.17±6.49)mmHg <(98.65±9.22)mmHg]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中医经方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关键词】高血压;经方治疗;中医【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8.155.01高血压是一种常见、高发的心血管内科病症,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血压异常升高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其危害性在于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肾脏等器官组织的病变。
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法,并配合以生活管理,有效降低血压的同时,减少血压异常升高的诱发因素。
但是高血压病无法彻底根治,而是需要在长期、持续的治疗和护理当中,维持血压的稳定,控制病情的进展。
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中医药方法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从中医理论出发,进一步认识高血压疾病,分析其病因病机,行中医经方治疗[1]。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与西医诊疗有何不同在医疗领域中,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和西医诊疗是两种各具特色的诊疗体系,它们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思路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强调的是对人体整体状态的把握和调整。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往往不是某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平衡被打破的结果。
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信息,综合判断患者的“证”。
这里的“证”不是简单的症状组合,而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比如,同样是头痛,中医会根据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症状,以及患者的脉象、舌象等,判断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还是肝阳上亢导致的,或者是气血不足造成的。
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即“同病异治”。
相比之下,西医诊疗更注重对疾病的局部分析和微观研究。
西医依靠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实验室检测手段,如 X 光、CT、核磁共振、血液生化检查等,来明确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西医的诊断通常是基于对病因、病理、生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力求找到具体的致病因子或病变组织,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以肺炎为例,西医会通过血常规、胸片等检查,确定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然后选择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
在治疗思路上,中医内科学的辨证论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的功能协调。
中医治疗手段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会使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来补充阳气;对于阴虚的患者,则使用滋阴的药物来滋养阴液。
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西医的治疗则主要是针对病因和症状进行干预。
比如,对于感染性疾病,使用抗生素杀灭病原体;对于高血压,使用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对于疼痛,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60(年第5(卷第(期Joumai of Shanxl Hea/y Vocatioua)Colleae V o)5(No.(260(-中医中药•降压宝蓝片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6例蒋春霞,郭泉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南郑州454004)[摘要]目的:观察降压宝蓝片治疗轻危到中危(I〜n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把72名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36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20mg/次,1次/d;治疗组36例给予对照组同样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予降压宝蓝片口服治疗,2片/次,2Qd。
治疗12周后,配合中医辨证施护、耳穴压豆,然后判定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2.05);治疗组可以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2.05)。
结论:降压宝蓝片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效。
[关键词]降压宝蓝片;原发性高血压;肝火亢盛;中医辨证施护;耳穴压豆[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很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压的升高,且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J]。
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可以由高血压病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并可导致这些器官功能的衰竭[2]o对比临床常用的西医降压药物,中药具有降压持久稳定的特点,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J2]o笔者采用降压宝蓝片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例,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中:男3例,女(5例;年龄36~66岁,平均(49.95+ 19.72)岁;高血压(级23例,高血压2级9例。
对照组中:男2(例,女3例;年龄85〜27岁,平均(43.72+19.7()岁;高血压(级27例,高血压2级3例。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西医结合内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在内科病中,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非常重要,因为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下面是我对中西医结合下的内科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结:一、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病人的整体情况,辨别病因和病机,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这与西医的病理学和病因病机理论有所不同,但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辨证施治在中西医结合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辨证施治与西医诊断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的诊断是有一定关联的。
西医诊断能帮助明确疾病的类型、分期等信息,而辨证施治则为治疗提供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依据。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西医诊断结果和病人的症状体征,来进行中医辨证,从而制定符合病人个体情况的治疗方案。
三、辨证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辨证论治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或者使用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
辨证论治能够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这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四、辨证论治在疑难病症中的应用:辨证论治在疑难病症的治疗中尤为突出。
一些疑难杂病,如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增生等,西医可能无法找到明确的病因和病机,而中医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的方法,则可以发挥其优势。
在这些疑难病症中,我们可以通过详细的问诊和望闻问切等方法,来找到病人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变化规律,然后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辨证施治对预防和康复的重要作用:中医辨证论治不仅可以应用在临床治疗中,还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有重要作用。
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提早干预,防止疾病的发生。
同时,也可以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帮助病人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在中西医结合内科病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能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还能明确病因和病机,为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和疗法,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疗效。
经方治疗高血压案—真武汤合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何健,中医硕士研究生,执业中药师,实战派中医,曾就读于暨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酷爱中医,矢志岐黄,耽玩中医十余载,理论功底扎实,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旁通各家学说,博采诸家,融合伤寒与温病,推崇经方,不薄时方,勤于笔耕,已撰写公众号文章百余篇,私塾李东垣,临证重视脾胃,主张针灸和中药结合使用,临证处方用药精简,专注于中医经典理论以及历代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擅用历代经典名方治疗内科、妇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周前,一阿姨因高血压引起头晕来诊,精神尚可,自诉吃高血压西药已经18年了,另有冠心病病史,现症:头晕,乏力,腿没劲,小腿抽筋,心慌心悸,怕冷,手脚麻木,颈肩腰部有时疼痛不适,小便频数,夜尿4-5次,饮食可,吃凉会胃痛腹泻,口腔溃疡,口渴,但不多饮,舌淡,苔水滑,脉沉细。
诊断:少阴病,水饮上犯。
处方:泽泻汤合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加党参、黄芪。
今日复诊,诉服上方后,头晕、乏力、尿频明显好转,口渴也减轻了,要求继续吃中药治疗。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本方只有泽泻和白术两味药,是治疗水饮上犯所致眩晕的专方,一个“苦”字,描述的是患者头晕的非常厉害。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由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治水饮上冲所致心慌心悸,头晕。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由附子、白芍、白术、茯苓、生姜五味药组成,用于少阴病肾阳虚,水饮上犯。
本案患者头晕、乏力、畏寒、舌淡苔水滑、脉沉细,一派虚寒之症,治疗一方面要温阳,另一方面要利水,标本兼治,加党参和黄芪能补气,能快速缓解患者乏力的症状。
真武汤中生姜换成了干姜,是考虑到患者有脾阳虚。
高血压多从肝论治,天麻钩藤饮似乎成了思维定式,临床上确实能见到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患者,但阳虚水饮所致者亦不在少数。
0 引言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领域最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将造成靶器官(心、脑、肾)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 [1]。
西医治疗主要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
西药在控制血压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缓解症状方面有时还不尽如意,因此提高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与治疗,对早期及时治疗,预防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近10年来主要从事重庆市万州区的慢性病鉴定与诊治工作,对高血压的中医治疗进行了一些尝试,故本文主要谈谈中医药对高血压治疗的一点体会,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中医并无高血压一病名,由于高血压常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有时还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后期有水肿、心悸等症状,相当于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与“中风”、“水肿”、“心悸”等疾病有密切联系。
“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长期精神紧张、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饮食中含盐量高和大量吸烟者发病率高”[4]。
“中医认为主要由情志内伤、肝肾阴亏阳亢或饮食不节,痰浊壅滞所致” [3];病因主要是风、火、痰、虚、瘀。
病位在肝脾肾脑。
病性分虚实两类,以虚者居多。
虚证主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阴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发生眩晕,头痛等症。
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而成。
正如《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
”《证治汇补・眩晕》:“以肝上连目系而应于风,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各种疾病都要进行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的治疗也一样。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0 V ol.(12) No.33 -6- 中华医学·国医名师全国基层名中医李国明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研究Research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byLi Guoming,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at grassroots level hospitals曾晓明周桃花李贞晶李国明(鹤山市中医院,广东鹤山,529700)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20)33-0006-证型:BAG【摘要】目的:探讨全国基层名中医李国明高血压病辨证论治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8月高血压病患者78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全国基层名中医李国明辨证论治,1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及药物安全性。
结果:两组治疗后1个月舒张压、收缩压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腹泻、便秘、头晕嗜睡、精神恍惚、嗜睡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国基层名中医李国明辨证论治用于高血压病患者中能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全国基层名中医;辨证论治;高血压病;血压水平;不良反应【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by Li Guoming, a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ctor at grassroots level hospitals.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from May 2018 to August 2019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39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39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evoamlodipine besylate tablet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Li Guoming, a famous Chinese doctor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hospitals.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was evaluated after 1 month, and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and drug safet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1 month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The diastolic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one month after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constipation, dizziness and drowsiness, trance and drowsines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Li Guoming, a famous TCM doctor, can reduce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Keywords】National grass-roots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High blood pressure; Blood pressure level; Adverse reactions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3.003高血压病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将会引起心、脑、肾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伤[1]。
为虚中兼瘀,故治则以温肾益精血,稍佐通调之品。
方中当归、怀牛膝、黑豆、菟丝子、杜仲、枸杞子、肉桂、细辛温肾益精养血,又怀牛膝为引经药,可引血下行;当归、益母草、川芎、赤芍、醋三棱、醋莪术活血化瘀,补血调经,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山楂治疗因血瘀而导致的面部瘀斑效果极好;鸡内金顾护脾胃,长期吃药的患者开药时一定要注意顾护患者的脾胃;鳖甲滋阴潜阳,张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所以方中鳖甲即是此意。
5讨论月经的产生中医认为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时藏泄的结果,因此在月经产生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月经量的多少。
《妇人规》曰:“经血之源,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泄于肾”。
李师尤其看重脾肾在经血化生中的作用,肾寓元阴元阳,为气血之始,冲任所隶。
肾气胜,天癸充,任通冲盛,胞宫施泄,经水能行,反之则量少;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为血海。
若脾失健运,则气血来源匮乏,血海枯竭,可致月经量少。
脾肾又有先后天关系,肾精充养,赖于脾之健运,而脾阳运化,不离肾阳温煦,故肾在其中又占主导位置。
综上所述,治疗月经过少,应以养为主,稍事疏泄;养应以补肾益精血为主,舒泄应以活血通经为主;并且应根据月经周期的规律分阶段治疗;几者同时考虑方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1]王旭,凌霞.导师凌霞教授治疗人流术后月经量少经验总结[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27):240-241.[2]白玉双.导师陈莹教授周期法治疗月经过少经验总结[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3]翟凤霞.胡玉荃妇科临证精粹[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5-32.[4]徐颜红.疏肝滋肾法治疗经前期综合征体会[J ].光明中医,2017,32(1):123-124.[5]谈勇.中医妇科学[M ].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2-76.(本文校对:吴宇婷收稿日期:2018-03-30)沈依功从肝肾论治原发性高血压临证经验探析钱丽丽1沈依功2张树辉3△摘要:原发性高血压属于中医学中的“眩晕”“头痛”等范畴,沈依功教授从事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注重从肝肾入手,辨证论治原发性高血压。
新药(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988年)(一)总则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肾虚”、“肝阳上亢”等证候的范畴,在脏腑多与“肝”、“脾胃”有关。
高血压病的新药临床研制过程中宜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观察新药对高血压的降压疗效和症状疗效,制定本原则作为高血压病的临床试验和验证的技术证据,在临床实践中要保证各项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其病例选择:1.中医诊断辨证分型 参考1980年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高血压辨证分为4型:(1)肝火亢盛: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3)阴阳两虚:眩晕头痛、耳鸣如蝉、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夜尿频、失眠梦多、筋惕肉瞤、畏寒肢冷,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或细弦。
(4)痰湿壅盛:眩晕头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
2.西医诊断 参考1979年全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工作座谈会制定的《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分期。
3.研究病例的选择 作为研究高血压病的研究病例,除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外,作为疗效观察应分为,降压疗效及症状疗效两方面,均以2期高血压病为主要观察对象。
4.血压指标观察方法 受试者用药(新药)前,停用影响观察血压疗效的药物两周,以停药结束前非同日连续测3次血压,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
治疗结束时,取非同日连续测3次的平均值,作为治疗后的血压。
(二)疗效判断参考1979年制订高血压病疗效评定标准。
(三)临床试验1.I期临床试验(1)目的意义:试验要求参见《新药审批办法》及《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说明》。
(2)试验内容:高血压I期临床试验以20例为宜,观察时间3周,至少一半为住院病例,观察受试者血压、症状疗效、感觉、皮肤、胃肠道、心肝、造血、神经系统等方面,以及未预料到的反应。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阳泻肺法治高血压性心病心衰、水气上凌证病案:童某,男,65岁。
初诊:1982年8月9日。
主诉及病史:患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间断服药,血压未能控制。
刻下咳嗽气喘,全身浮肿,心慌乏力,四肢不温,尿少,行动需人扶持。
诊查:面色浮白,语声短促,舌暗红胖,舌苔腻浊,脉弦涩短略伴结代。
血压180/110mmHg,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听诊主动脉第二音亢进,肺底有湿啰音。
辨证:心肾阳衰,水气上凌。
治法:温阳泻肺。
处方:红参10g 制附片10g 黄芪50g 桂枝7g 炒白术6g 葶苈子12g 茯苓、泽泻各15g 五茄皮15g 广皮6g 6剂二诊:咳喘大减,浮肿亦退,精神食欲好转,尿量增多,浊苔趋化,血压降为160/96mmHg。
前法合拍,原方加桑寄生15g再服6剂。
三诊:咳喘平定,浮肿退尽,食欲已振,二便自调,肢体转暖,面有红色,原方去葶苈、加五味子9g再服6剂。
患者前后共1诊12次,服药六十余剂,观察1年,病情稳定,能室外活动,自理生活。
按语高血压患者之早期多见头晕脑涨、面热口干、心烦易怒、舌赤脉弦等阴虚阳亢证候,自当滋阴潜阳,方克有济;若误用温热,犹火上加油,病演愈烈,不过临床阴虚阳亢既久,亦可阴损及阳,出现阳虚证候;此时再用滋阴潜阳已非宜事,用温热之剂却在所不辞,此即中医瓣证论治之精奥。
本证病情久延,喘肿甚剧,心慌胸闷,面色浮白,四肢不温,血压虽高,但却是心肾阳衰,水气上凌之证,选用温阳泻肺自为当务之急。
本方参附二药为君,益心气而助肾阳;以黄芪、桂枝为臣,补肺气而通达腠理,温通十二络脉;再拟以葶苈、苓泻,以泻肺实而引水下行,奏急则治标之功;佐白术、广皮健脾而化中州之湿,助后天生化之力;生姜行水消肿为使药。
全方配伍得当,标本兼顾,故奏效颇神。
本证血压本高,投药之后,血压渐平,说明高血压有阳虚证者,酌情使用参芪、附,桂,反有裨益。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 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
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
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
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
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
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
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
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
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
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
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
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
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
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
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
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
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
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
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
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
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
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
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
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
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
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
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食补
食疗。如素体肝阳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等;素体阴虚之人,
可常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素体精血亏虚之人,可常食熟地、当归、仙
灵脾、杞子等;素体痰盛之人,可常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等。
1.3 适度运动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
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但若劳欲过度,则反而耗伤阴液,引发疾病,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注意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才符合养生之道。
2 高血压病的“既病防变”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而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
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心血管疾病),水肿喘证(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
等。因此,高血压病患在确诊高血压病后,应该及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
可致命的并发症。
2.1 防中风
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中风。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
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上文将高血压病主要分三型: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而高血压病
演进为中风也由此经历不同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去应对。如肝阳上
亢未得到及时治疗,病久则肝阳暴动上扰,血气并走于上而发中风;若肾阴亏虚,
水不涵木,则可能肝阳偏亢,阴虚风动,血气上逆而发中风。如叶天士《临证指
南医案·中风》中日:“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
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此,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的
高血压病患应尽以滋养肾阴,平肝潜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天麻钩藤饮,杞
菊地黄丸等,使肾水得滋,肝木得荣,肝阳可抑,无使生风。若属痰浊中阻之病
失治,则日久痰郁化热,风痰热相挟袭扰经络而发中风。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论
中风》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因此,该型高血
压病人应尽早以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
等,使脾气健运,水湿得除,痰无所生。
2.2 防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范畴,也是高血压最常见并发症
之一。预防胸痹当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开始,防治本病必须避免情绪的激
烈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痛者,风凉邪
气乘于心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另外,过食
膏粱厚味易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之病,故饮食宜清淡。
从分型论治而言,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其病理之根本为肾阴亏虚,此型
病人若日久失治,则肾阴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脉不得濡养,而发为胸痹,因
此,此类病人尽早投以滋养肾阴之剂,如六味地黄丸,使肾水得养,心得以滋,
从而避免胸痹的发生。高血压病属痰浊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脉络,胸阳不振而发
胸痹,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等祛除痰湿,使心脉无阻,气血通
畅,也可预防胸痹之病。
此外,所谓“久病必瘀”,高血压病日久,无论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适当
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气血通畅,有效预防中风,胸痹之病。
2.3 防水肿喘证
高血压病久不愈,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失于温化,水饮内停则出现水肿、尿少,肾不纳气则气喘难平,动则尤甚,此乃
水肿喘证。所以高血压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早予育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
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少火生气之功,使命门之火不衰,水湿得以温化而无
肿,肾气充足,纳气归元而不喘。
3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
高血压病若迁延日久,则可发展为中风、胸痹、水肿喘证,此时,随着患者
体质的恶化,其主要病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病情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后,
病人的体质,阴阳虚实,脏腑功能跟发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矛
盾一为气虚、二为肾虚。[3]
大病之后气多亏虚,气虚血瘀,阻闭经络,易引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
虚本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肾阴更亏,风阳随时妄动,亦可导致中
风;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又易引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
随时可能导致水肿喘证。所以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必须抓住调气
血,补肾虚两大要点。
3.1 调气血
中风、胸痹病人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调气血。所谓“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络瘀者,以补气活血为法,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
黄芪,使气旺则血行,佐以桃、红、归、芎化瘀通络,无使中风再发。[4]
3.2 补肾虚
胸痹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心肾为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防
胸痹再发;中风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用左归丸、地黄饮子之
类,防中风再发;肾阳虚者,以温养心肾为法,用参附汤、右归饮、肾气丸之类
防胸痹、水肿喘证再发。
[5]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预防其并发症,又或是防止这些
并发症的复发,都能见微知渐,防患于未然。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
论,发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相信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
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复发率,使中医中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
用。
参考文献:
[1] 严世云等,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
医药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 陈立典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
志》2007年7月27卷13期
[3] 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医技杂志》
2008年5月15卷14期
[4] 柳静 张旭生 盖国忠,高血压病从气血论治,《吉林中医药》2007年1月
27卷1期
[5] 李淑珍,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6卷
20期
[6] 尚玉红 林雪,更年期高血压中医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7年8
月5卷8期
[7]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第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