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语中文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9
中英人之间的语言禁忌差异——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
由于中西方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禁忌语(verbal taboos)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被禁止的某些词汇就是禁忌语。
禁忌有两种解释:一为“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及,久积成禁忌”,二为“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引起不愉快的字眼”,禁忌的一般都是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的,或被社会认为是神秘、罪恶、肮脏的事物或内容。
在中英两国的交际中间,因为历史与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我们了解。
一、数字禁忌对于数字的禁忌,中国人通常用谐音和典故来解释数字的意思,就像中国人大都喜欢2、6、8、9等数字,2表示好事成双,6表示六六大顺,8表示发财,9是长久,7和8在一起就是“七上八下”,1、6、8在一起就是一路发……最明显的还有4,4与“死”谐音,所以4无形中也就成了一种禁忌,在选电话号码时也会优先2、6、7、8、9这样的数字。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因典故形成的数字禁忌也普遍存在。
就如数字 13 在英国就是禁忌。
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弟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结果出卖耶稣,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的卑鄙小人就是第13位,犹大.从此,13就成了不吉祥、不道义的代名词。
因此,酒店不设13号房;重要的活动避开每月13号;请客人吃饭时,一桌的客人若满了12人,就不会再加人,因为他们认为第十三个人会给他们带来厄运。
5也是英国人所禁忌的,耶稣死的那一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当星期五和十三号遇到一起时,就会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
英国人还不喜欢数字六,因为人是在第六天上帝被造出来的,拥有很多缺点。
二、称谓避讳制度中国,从商代开始就有“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忌讳扩大到了活人身上,逐渐形成了“称谓避讳制度”。
汉英禁忌语一、禁忌语和委婉语语言禁忌 (Language Taboo),语言禁忌源于人类最初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困惑和误解。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因对日月交替风雨雷电、火山地震以及人和物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不理解,故幻想创造了神,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祸福的根源。
因此,神灵不可亵渎,与神灵有关的东西都应被尊为灵物,被列为禁忌,不可冒犯。
英语中,God(上帝)、Satan(魔王撒旦)等均有婉称,汉语中有国讳、圣讳、官讳或家讳。
疾病与死亡为人之大忌,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十分忌讳疾病与死亡,所以在交际时都尽量回避这些字眼,以婉言称之。
禁忌语(taboo)是人们多数情况下不能说或不想说的话。
禁忌语多是与身体某些器官及功能或与宗教,崇拜有关,包括脏话(obscene)、粗俗语(vulgar)、和仵犯神灵的话(profane)。
禁忌语可以不用,可话不能不说,意思不可不表达,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
二、英语中委婉语英语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
前缀“eu”的意思是“good”(好),词根“-phemism”意为“speech”(言语),合起来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或好听的说法)。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由于语言交际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采取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因此,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
“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
正如美国学者Hugh Rawson 所描述的那样,委婉语“如此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语言,以至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的”。
(一)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人们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大量存在。
中英禁忌语比较禁忌语是语言的一部分,而语言又是社会现象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禁忌语也是学习社会文化的一种工具。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异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英语,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展开有很大帮助。
在中国,“禁忌”一词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汉书·艺文志》等一些史料典籍中就有出现。
对于“禁忌”的含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可谓简明扼要:“忌,憎恶也。
在西方,禁忌语的英文说法是“taboo”,最早是南太平洋波里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
禁忌语的产生是与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和文明落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上天、鬼、神都有所避讳。
西方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出于对上帝的信仰,对于“God、Christ”这些词都是不能随便说的。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中英禁忌语的异同。
中英禁忌语相同点:1)神灵圣人名的禁忌。
在中国,自古就有皇族名避讳,凡是涉及到与皇公贵族名字谐音或是相近的音时,就要换一个说法。
例如秦代为避秦始皇的名“赢政”而将“正月”改为“端月;西方则用委婉动听或迂回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指代与鬼神有关的词,如:上帝魔鬼撒旦一般要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和the good man等委婉说法。
2)令人难以启齿或难过之事。
如“怀孕”英语中的表达方式有She is expecting.(她在待产中。
)She is well-along(她心满意足)等;而汉语中人们通常说“她有了”或者说“她有喜了”等。
在汉语中,我们一般说患了癌症的人得了“不治之症”。
英文中人们用C.C或Big C或是long disease代替癌症(cancer),艾滋病AIDS (可传染的社会疾病);汉语中“上厕所”有“方便”、“去一号”等委婉的说法。
1禁忌语及其起源禁忌语,英文单词为“taboo”,直译成汉语为“塔布”。
Taboo所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禁忌习俗,并将该词引入英语。
在现代英语中其含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2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对应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
长期以来,英美人士一直以为,回避禁忌是他们社会文明的象征,其实,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已。
在中国,“禁忌”一词的历史更为悠久。
西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可见,“禁忌”一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在一些史料典籍中了。
2禁忌语产生的原因2. 1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和宗法礼教封建社会,宗法礼教森严,禁忌就像一个古老而无形的法律,严重束缚着人们的言行,人们必须严格遵守。
例如皇帝的姓名是不能直呼的,就连普通人的名字、自然现象或物体名称中的某个字的音节与皇帝的相同或相近也必须避讳。
例如为避讳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名字中的楚字,秦代文献改“楚”为“荆”,楚国亦称为荆国。
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晚辈对长辈不仅惟命是从,而且对父、爷及所有长辈的名字也要避讳,这叫“避家讳”。
又如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华横溢,但因其父名“敬肃”,“敬”与“进”音近,终生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2. 2封建的迷信思想封建社会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迷信观念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某些灾难是因为讲话用词不注意引起的,由此就产生了各行各业的忌讳用语。
例如旧社会戏班最忌讳“散”字,凡与“散”字同音的,戏班都忌讳,因为“散伙”对戏班来说是灭顶之灾,所以,把“雨伞”改叫“雨盖”“雨挡”“雨遮”“雨栏”,现在的广东话仍把“雨伞”称作“雨遮”3禁忌语的范围3. 1姓名称谓的禁忌语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上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 中国有重等级次序、尊上敬上、讲究礼貌的传统,这样的观念在姓名称谓上也有所反映。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自然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由于这一点,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
《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禁忌语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异同作者:钱博洁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0期钱博洁一、禁忌语的历史演变所谓禁忌语,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由于某种原因,对不能直接谈及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代替的词语。
禁忌语的英文为taboo words。
《不列颠百科全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个词做出了定义:首先是具有神圣或邪恶特征的人或事物;其次是上述的人或事物所规定的禁令;最后是指如果破坏禁令,就会遭到神圣或邪恶力量的报复或惩罚。
在西方国家,禁忌语源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方言,其含义为“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这个词慢慢被其他人所接受,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在中国,禁忌一词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最早可回溯到两汉时期。
王符的《潜夫论·忠贵》中提到“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应劭的《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也有提及“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中西禁忌语的发展都经历了史前阶段、封建阶段和现代阶段。
1、史前阶段:原始社会,人们缺乏对事物的基本认知,相信神灵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为了祈求家人的平安,祭神祈福的禁忌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还会使用一些祭祀的专门用于,这便是禁忌语的初始阶段。
2、封建阶段:封建社会,皇帝和各郡的王爷掌握着国家的一切权利,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下达了种种禁令,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禁忌语。
如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富贵之家女儿称“小姐”,贫民之家女儿称“民女”。
在西方,人们普遍认为英国贵族使用的语言是最优美的、文雅的,而下层阶级使用的语言被确定为是粗俗的,相互不得使用;比如,贵族吃的为“lamb”,市民吃的为“sheep”等等。
3、现代阶段: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禁忌风俗也相互受到影响,相同点也越来越多。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因为涉及敏感或不雅的话题而被视为不恰当的言辞或用语。
而委婉语则是使用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直接冒犯或伤害他人。
一、禁忌语的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与家庭、亲属、性别、年龄、财产和死亡等相关的内容。
不能直接谈论老人的年龄,也不能直接询问他人的财富状况。
中文中有很多与婚姻、身体和疾病相关的禁忌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些话题在中文文化中被视为私密和不适合谈论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话题通常包括种族、宗教、政治和性取向等敏感话题。
虽然西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人们通常也会避免直接谈论,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
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常常使用一些隐晦和模糊的表达方式,以示尊重和保护对方的面子。
当拒绝他人的邀请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理由,而不是直接说不愿意去。
在表达夸奖或批评时,人们也常常使用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对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中文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面子。
在使用语言交际时,尤其是涉及敏感话题时,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直接和坦率的沟通。
人们普遍认为坦诚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一种诚实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禁忌语和委婉语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是交际中常见的现象,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特征有所不同。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禁忌和委婉语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环,能够有效地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和误解。
禁忌语名词解释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
而以之代替的词语。
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禁忌”这个词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语,其含义是“神圣的”,“不可触摸的”。
英语音译为taboo 或tabu,这个词后来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作为一种特殊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禁忌语本是古时人们的迷信的说法,在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禁忌,如果不慎说出,则会有相应的报应之说。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禁忌语,因为宗教信仰,民俗生活以及教育领域等的不同的影响,致使人们对于生活中的禁忌语不断地完善,禁忌语也成了一种语言上的文化遗产。
而这些不相类似的禁忌语也被中国人千百年的流传。
浅论中西方禁忌语对比
禁忌语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场合等情景下,被认为不得不侵犯的语言规范。
在不
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禁忌语也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作为不同文化的代表,其禁忌语的特
点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禁忌语的定义、类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定义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通常是一种文化习惯,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与宗教信仰有关。
在中文中,禁忌语常常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得撒谎、不得说脏话、不得诅咒等规定。
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往往涉及到禁止提到神明、忌讳神圣物品等方面。
类型对比
在中文中,禁忌语的种类有很多,包括禁止谈论病死人,忌讳祖先、吃禁忌食物等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主要包括禁止提到神明、禁止亵渎神圣物品等。
文化背景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的不同来源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在中文文化中,道德规范经常出现,
尤其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流行,道德约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
中西方禁忌语不同,主要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我们应该在了解不同文化
的基础上,遵守当地的文化规范,尊重文化差异,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把握好它。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每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不雅、不合适或不恰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指通过措辞的方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示否定、拒绝或不满。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1.中文禁忌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社会、家庭、性别、宗教等相关。
使用一些污秽的词语或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对上级或年长者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他人和保持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西方禁忌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相关。
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言辞激烈、攻击性言辞或种族、性别歧视的言辞都是禁忌的。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1.中文委婉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关系的维护,因此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会使用委婉的措辞。
“可能”、“或许”、“有点麻烦”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拒绝或不满。
2.西方委婉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西方人注重个人和他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且尊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措辞较为委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中文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维护面子,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社会、家庭和性别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观点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言语、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态度差异。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
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
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
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
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
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
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
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
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
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
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社交和交际的规范和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分析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特征。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社交场合中,因为触犯了某种文化规范、宗教信仰或伦理道德等,被禁止或不宜使用的语言表达。
禁忌语反映了某些敏感话题或被视为不文明、不雅的内容。
在中西方文化中,禁忌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不同:1. 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社会角色和地位决定了禁忌用语的范围和程度。
在中国文化中,尊长和上级的称呼是关乎面子和尊重的,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之举。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个体的个人权利和平等是重要的价值观,直呼其名被视为友好和真诚的表达。
2. 宗教信仰和敏感话题宗教信仰在禁忌语的产生和使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尊重宗教信仰和神灵被视为一种传统礼仪,对于这些话题的提及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宗教信仰相对较少,对于宗教话题的讨论和表达更加放松。
3. 社会敏感问题不同社会中存在一些敏感问题,禁忌用语往往与这些问题有关。
在中国文化中,一些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被视为敏感,相关的话题和用语需要谨慎使用。
而在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种族、性别和政治正确等问题有明确的规范和讨论方式,使用相关用语的边界也更加明确。
委婉语是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提醒、劝告、拒绝等信息而使用的较为含蓄、不直接的表达方式。
在中西方文化中,委婉语的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区别:1. 礼貌和尊重中西方文化都重视礼貌和尊重,委婉语是一种尊重他人感受和保护他人面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面子在社交交往中非常重要,委婉语的使用可以减少冲突和摩擦。
而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也被视为一种尊重对方隐私和自由选择的方式。
2. 直接与间接中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方式的看法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直接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冲突,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间接方式表达信息,以保护对方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