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汉字与汉语汉字含义差异趣味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一)摘要]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
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
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
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含义区别。
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汉字”。
关键词]日语汉字汉语汉字含义区别汉字是古代(隋、唐时代)从我国流传到日本的,假名也是日本人引入了汉字后潜心研究出来的,但汉字传入日本之后经历了数次文字改革,因此汉语汉字的意思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有的意思完全相同,也有的完全不同,而有的或是日语汉字意义广,或是汉语汉字意义广,而有的是需将前后一掉个则能得到相同意义。
日本作家安藤彦太郎在他的“中国语と近代日本”中,就提醒汉语学习者们不要犯“文字主义”,同样我们在阅读日语文章时,也不能犯“文字主义”,不然在欧美人不可能出的笑话,在中国人身上就极有可能发生。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对此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将分四部分分别论述一下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当然重点在于后三部分的区别。
一、意义完全相同的汉语汉字和日语汉字虽然汉字到日本之后经过数次演变,但仍与汉字保持相同含义的汉字还是居大多数,如:机械/机械、自动/自动、夜间/夜间、工场/工场、排气/排气、空气/空气、目的/目的、道路/道路、作文/作文、会话/会话、练习/练习、生命/生命,等等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学生才引出了望文生义的不良习惯。
二、字相同而意义完全不同例如:日语的“油断”这个词,我们一看见它会觉得不可思议,油怎么会断呢,其实它是“马虎、大意”的意思;“喧哗”这个词它本来就是汉语的“喧哗”这两个字,可意思上却超出了汉语“喧哗”的程度,日语意思是“吵架”;“真剑”这个词,也不是我们所猜测的“真的剑”,而是“认真、一丝不苟”;“怪我”这个词,也不是咱们想象的责任都在自己的意思,而是“负伤”;“质问”这个词,也没有汉语的“质问”那么强烈,译过来是“提问”之意;而“被害”在日语中则是“损失”的意思;“世话”也不是“人世间的笑话”之意,而是“照顾”的意思;“迷惑”也不是“迷惑”之意,而是“麻烦、为难”的意思;“高扬”这个词,“士气を高扬する”翻译过来是“鼓舞士气”;“气味”这个词,国语字典的解释是“有……倾向”,“时计は迟れ气味だ”翻译过来是“表有点慢”,而丝毫没有“气味”的意思,“当面”这个词翻译过来有两种含义,其一是“眼下、目前”的意思,例如“当面のことから片付ける”翻译过来是“先从眼前的事情着手”,其二是“面临”的意思,例如“困难な问题に当面している”翻译过来是“正面临着难题”,等等,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一味地单凭汉语意义来推测的话是不是很滑稽。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点
汉字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以中国的文字文化为代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文化之一。
而日语文字是以汉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字形也在很大程度上与汉字有关联,它们的字形有的非常的相似。
然而,汉字和日语同形字间也是有很多差异的。
第一,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发音不同。
汉字完全发音是英语和汉语拼音结合,而日语同形字发音主要是日语拼音,其中有些字即便在汉字拼音上也不一样。
例如,“写”这个字,汉字是“xiě”,而日语同形的字发音是“shì”,还有“英”这个字,汉字是“yīng”,而日语同形字是“ei”。
第二,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笔画数也不同。
汉字和日语同形字有些字是相同的,比如“木”这个字在汉字和日语同形字里面都是4笔画。
但也有些字不一样,比如“”在汉字里面是4笔画,而在日语同形字里面是2笔画。
第三,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意义不同。
汉字主要是表达概念,而日语同形字则是用来表达语言,所以它们的意义就不同。
例如“止”可以代表“结束”,在日语同形字里它的意思是“暂停”。
同样,“言”可以代表“说”,而在日语同形字里它的意思则是“写”。
此外,汉字和日语同形字在拼写与书写方面也有所不同。
汉字因为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因此拼写也会有所不同,而日语同形字一般都是有一种固定的书写方式,拼写也会固定在一种形式之上。
以上就是汉字和日语同形字的不同点。
这是由于汉字和日语同形
字不仅是形式不同,而且在发音、拼写、书写、笔画以及意义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原因,让汉字和日语同形字之间能够形成了一种精彩的对比,彼此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补充。
日语中的汉字跟汉语的汉字有什么区别,日语中的汉字都代表什么意思展开全文日语中汉字众多,关于日语汉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各种说法与考证不一而足,但其意思与中文意思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日语学习前首先要了解日语汉字和中文汉字的含义与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初学日语要了解日文汉字和中文汉字的区别。
笔者认为这些虽然都是权威之说,但都不利于初学者掌握,依我之见“日语汉字”与中国汉字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特点:①日语中的“汉字”≠中国语中的汉字。
这是日本人民总结长期使用汉字的经验,结合自身生活需要,参照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创造出了中国语中没有的“日语汉字”。
这种“日语汉字”是土著的,无论字形、读音、意思都是独创的,在中国语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
如:畑(平仮名:はたけ/罗马自读音:HATAKE/汉字注音:哈她客/中国话的意思是:水田)、辻(平仮名:つじ/罗马自读音:TSUJI/汉字注音:刺激/中国话的意思是:十字路口)等等。
②有些“日语汉字”与简化后的中国汉字字形相同,但组合成的复合词在中国语的词典中找不到,让中国人学习日语时无从联想,只能机械记忆。
如:踏切(平仮名:ふみきり/罗马自读音:FUMIKIRI/汉字注音:夫迷凯丽/中国话的意思是:道口)等等。
③有些“日语汉字”,不但与中国汉字字形相同,而且组合成的复合词中国语中也有,只是意思却与中国语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甚至让人笑疼肚皮,不信请看例子。
如:手紙(平仮名:てがみ/罗马自读音:TEGAMI/汉字注音:太嘎蜜/中国话的意思是:书信)等等。
中国语中的“手紙”是俚语,俗气得只有在去厕所时才会让人想起,且还不愿提起——“擦屁股纸”。
日本人听了都很来气。
中国和日本都是使用汉字的国家,两国在自己发展基础上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汉字词汇,其中有些词汇大同小异,有些词汇则就风马牛不相及了!如果你想避免因用错词语而弄得啼笑皆非的囧境的话,就看看我为你搜集的日语中与中文意思不同的汉字词吧!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在学习日语时有个极大的优势,就是汉字。
透过中日语言差异看中日文化差异一、日语语言的特点(一)暧昧性1.ちょっと的用法说起日语很多人都会想到暧昧这个词。
日语语言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它的暧昧性。
究其根本还是由于日本民族的文化决定的。
日本人的性格中存在内外,上下的区分,这就决定了日本人的语言,行为都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减少与对方的冲突,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女:何も言わずに行ってきたら、あんた、ここんとこずっと家にいたし。
男:今日は出かけるよ。
女:どこに?男:ちょっとね。
ちょっと在日语对话中经常出现,是日语暧昧性的典型表现。
例句表示女方一直责怪男方呆在家里,男方表示要出去,女方继续追问去哪里,男方却没有直接告诉女方具体的地点。
言外之意就是男方不想告诉女方自己的行踪,用ちょっと就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例:男:今日はお酒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
女:今日はちょっとね。
这一例句中,女方不想和男方去喝酒,所以回答时并没有说明白具体的事件,但是委婉的拒绝了男方的邀请。
总之就是今天不太方便。
由此可见,在日语的对话中,句子背后有很多隐含的意思,要根据特定的场合和具体的情形确定句子的含义。
每种场景下的ちょっと和原字面意思完全不同,需要多加斟酌体会。
因此进行日语翻译的时候,需要对日本暧昧文化有所了解,读懂对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ちょっと電話してきます。
我去打个电话就来。
ちょっと用がありますので、これで失礼します。
我稍有点儿事儿,先失陪了。
ちょっとおたずねしますが、この辺に有田さんというお宅はありませんか。
跟您打听一下,这一带有姓有田的人家儿吗?是一种用于会话的较婉转的表达方式。
其数量少的意思不强烈,而只是按时程度比较轻。
用于表述自己的行为或向对方提出某种请求时,加上「ちょっと」2.用否定的形式表现肯定的意思今天一起去购物吗?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せんか。
下了单的商品可以发过来吗?その注文された物を発送し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是,不注意日语语言的习惯,直接翻译成了:今日は一緒に買い物に行きますか。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从中日汉字的异同浅谈对日汉语汉字教学文学院 08124541 周瑶郦摘要:许多日本留学生学习中文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汉字的存在。
但是中日汉字中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日本学生来说是对汉语学习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正是因为日本学生非常依赖母语中的汉字,从而忽视了汉语与日语中汉字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困扰了许多日本的学生。
因此从中日汉字之间的差异,找出如何正确有效利用汉字之间的相同之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对日汉字教学所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字:日本汉字差异性汉字教学一、日本汉字的历史与日本的“国字”日本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
自古以来于中国来往甚密,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在饮食方面都是以稻米为主食,用筷子进食;在思想上存有着华夷思想、儒家思想、信仰佛教;在历史上也将汉字作为正式的书写体系。
1. 日本汉字的历史中国的汉字有着悠长的历史。
在中日文化进行交流后,日本引入了中国汉字,之后又通过改造和改革这三个时期,才形成了如今使用的日本文字。
1.1 引入时期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至今已有3500多年的考察历史。
在汉字还未传入日本之前,日本是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的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根据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中记载的,是从公元285年古百济人王仁带去了中国的《论语》、《千字文》开始的。
而据中国的《后汉书·东夷传》中的文献记载,日本接触汉字的时间似乎更早。
在公元初期,中国的汉字最初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建武中元二年(57年),并有“汉委奴国王”金印以为证。
约在五世纪末,日本人的祖先开始尝试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七世纪以后,尤其是镰仓时代开始,源于中国文化的汉字量急剧增加。
在隋唐时期,众多日本的使者或是问学僧来到中国,日本就逐渐开始接触汉字,吸收了大量具有文化内涵的汉字,并使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同形式的词汇,但其词义却存在严重的差异。
这一现象被称为“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出现可以归因于许多原因,本文将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词义差异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是由于语法差异造成的。
两种语言之间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日语使用几个状态词(如ジ、チ、ナ)来表示不同的宾语语法,而汉语则没有对应的语法结构。
因此,同一个词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从而导致词义出现差异。
其次,中日同形词义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
中日两种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同形词词义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日语中“利用”一词和汉语中“利用”一词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不同的情境和背景,因此他们具有不同的词义以及不同的语义暗示。
此外,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些词汇也可能由于历史文化的变化而演化出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可能也是由谐音形成的。
一些汉字的发音可能与日语中的某些词汇比较接近,这也可能导致了两种语言中词义的差异。
在两种语言合并的情况下,谐音的效应可能会使汉字的词义和原有的日语词义发生差异。
最后,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还可能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认知差异造成的。
文化活动是语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会影响相同形式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例如,在中国,“谢谢”一词在礼仪中常常表示感谢,但在日本,“谢谢”一词更多地表示道歉。
因此,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认知差异也可能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归结于语法差异、历史文化差异、谐音形成和认知差异等多种原因。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原因,比如语言的演化等,需要进一步探究。
未来,语言学家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语言,特别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以维护并发展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两国的文字政策、语言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仅发音不同,字形、字义也出现了差异。
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发明了“和制汉字”。
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日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的异同。
标签:汉字字形字义字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限制汉字”“表音文字”的运动。
为了简化汉字,日本内阁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850个汉字。
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范围。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945个汉字。
与废止的《当用汉字表》不同,《常用汉字表》的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汉字使用,不具有强制力。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由内阁于2010年11月30日发布,共2136个字。
日本政府在规范汉字的使用,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简化、规范汉字(本文不论及港澳台地区的汉字改革)。
1965年1月,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6196字,统一规定当时印刷宋体字形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其中收录了7000个汉字。
这个字表基本满足了当时出版印刷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汉字的规范化。
1988年1月我国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3500个汉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从以上数据来看,汉日语言中常用的汉字数目相差不多。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中日汉字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日语学习者都须加以区别对待。
下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来论述中日汉字的异同。
一、字形的异同(一)简化字从新中国建立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两国间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是各自进行的。
因汉字简化的方式、范围、国情不同,使得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变得不一样了。
中日同形异义词举例一、词汇意义不同1.家族:在中文中,“家族”通常指的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团体,而在日语中,“家族”则更偏向于指一个家庭,包括父母和子女等。
2.怪我:在中文中,“怪我”通常表示“怪我不好”的意思,而在日语中,“怪我”则表示“受伤”的意思。
二、词性不同1.汽车:在中文中,“汽车”是名词,而在日语中,“汽车”是动词,表示驾驶汽车的意思。
三、表达方式不同1.丈夫:在中文中,“丈夫”是指已婚男子的配偶,而在日语中,“丈夫”则表示结实、健壮的意思。
2.障子:在中文中,“障子”通常表示屏障、障碍物的意思,而在日语中,“障子”则表示推拉门、滑动门的意思。
四、文化背景不同1.茶道:在中文中,“茶道”是指一种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而在日语中,“茶道”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仪式活动。
2.切手:在中文中,“切手”通常表示割破手的意思,而在日语中,“切手”则表示邮票的意思。
五、语言习惯不同1.病院:在中文中,“病院”通常是指医院的意思,而在日语中,“病院”则是指诊所以及小型医疗机构的意思。
2.风邪:在中文中,“风邪”通常表示感冒的意思,而在日语中,“风邪”则表示伤风、感冒的意思。
六、历史背景不同1.武士:在中文中,“武士”通常是指日本的武士阶层,而在日语中,“武士”则表示武艺高强的人。
2.浪人:在中文中,“浪人”通常是指流浪者或者无业游民的意思,而在日语中,“浪人”则表示没有考上武家的科举考试的人。
七、使用频率不同1.学生:在中文中,“学生”是常用的词汇之一,使用频率较高,而在日语中,“学生”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2.先生:在中文中,“先生”通常用来称呼老师或者有学问的人,而在日语中,“先生”则用来称呼医生或者律师等职业的人。
八、社会现象不同1.美容院:在中文中,“美容院”通常是指提供美容服务的机构,而在日语中,“美容院”则是指提供美发服务的机构。
2.株主权者:在中文中,“株主权者”通常是指公司的股东和高管人员,而在日语中,“株主权者”则是指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
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
中日两种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字形态的异同:
中日汉字在形态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汉字注重横写,笔画比较直线,形状相对规整;而日文汉字注重纵写,笔画相对细腻,形状稍显圆润。
此外,日文汉字还有一些独特的偏旁部首,例如“氵”(水之意)和“⺍”(肉之意)等,使得日文汉字在视觉
上更加丰富多样。
2. 汉字用法的异同:
中文和日文对于汉字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大量使用汉字来表达词汇和语法结构,而日文则使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片假名来表达不同的含义、读音和语法结构。
这使得日文具有更高的表达灵活性和多样性。
3. 汉字的魅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日本文化的精粹。
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艺术。
汉字的造形美和艺术感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
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汉字能够传递一种感觉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中日两种文化的历史与哲学。
总的来说,中日汉字的异同与魅力体现在形态、用法和文化层面上。
通过比较和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汉字的美和独特之处。
中日汉字词语摘要:1.中日汉字词语的概述2.中日汉字词语的差异3.中日汉字词语的交流与影响4.中日汉字词语的发展趋势正文:1.中日汉字词语的概述中日两国的汉字词语,顾名思义,是指在中文和日文中出现的汉字词汇。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早在公元前14 世纪的甲骨文时期,汉字就已经开始出现。
后来,汉字传播至日本,成为日本文字的一部分。
至今,日本仍在使用部分汉字词汇,这些词汇被称为“汉字词语”。
2.中日汉字词语的差异尽管中日两国的汉字词语都源于中华文明,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们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汇量:中文汉字词汇丰富多样,远超过日文汉字词汇。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词汇约有7 万个,而在现代日语中,汉字词汇仅有约6000 个。
(2)读音:中日汉字词语的读音有很大差异。
在日语中,汉字词语的发音遵循“训读”和“音读”两种规则。
训读是指按照汉字的本义来读,而音读则是按照汉字在汉语中的发音来读。
因此,许多汉字词语在日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不同。
(3)含义:部分中日汉字词语的含义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或者是词汇发展的方向不同所导致。
例如,“书”在中文中指任何书籍,而在日语中,这个词可能特指书法作品。
3.中日汉字词语的交流与影响中日两国的汉字词语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从唐朝开始,大量的汉字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字、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日本著名的《万叶集》和《平家物语》等古典文学作品,都大量使用了汉字词语。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加深,日语汉字词语也逐渐传入中国。
例如,汉字词语“政治”(日语:せいじゅう,中文:政治)和“经济”(日语:けいたん,中文:经济)等词汇,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
4.中日汉字词语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语言交流和文化传播变得越来越密切。
在这个过程中,中日汉字词语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1)词汇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汉字词语不断涌现。
日语中有很多汉字,但读音却和中文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按照日本典籍《古语拾遗》的记载,“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
”就是说,古代的事情,日本人是靠口耳相传予以保留的。
为什么除了日本,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使用日语?日语究竟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在外来语言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关于这个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长达至少一个世纪的研究,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但有一点共识:日语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受到来自南北两方面语系的影响,特别是收到南方的泰米尔语系及北方的阿尔泰语系的影响。
因此,日语也属于黏着语。
黏着语的特征是通过词尾和句尾的变化表示语法意义。
句子不是按照主谓宾,而是按照主宾谓的顺序排列,谓语在句子的末尾。
在一些抗战剧里就有颇具黏着语特征的表述。
例如:“你的什么的干活?”“米西米西的有?”谓语都在最后。
中文属于孤立语,至少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顺序非常重要。
例如,“她爱我”和“我爱她”,同样三个字,顺序不同,意思截然不同。
二是同音字特别多,例如,周公姓“姬”名“旦”,和“鸡蛋”同音;“教授”和“叫兽”同音。
也就是说,日语和汉语,分属两大系统,原非同类。
那么,日语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汉字呢?必须强调,日语和汉语不同类,但日文却产生于中文。
因为,日文是在对中文进行改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日文主要由三种书写方式:汉字、平假名、片假名。
“假名”就是在吸收和借鉴汉字读音及书写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假名”相对于“真名”(汉字)而言。
“假”意为“借用”,“名”意为“字”。
“假名”就是“借用的字”。
那么,“真名”(汉字)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样的方式被日本借用的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中国人移居日本,成为“归化人”。
当时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于是他们就用汉字为日语注音。
因为在中国用汉字为外来语注音古已有之。
例如,梵语“Amitābha”[ˌʌmiˈtɑ:bə]汉字写作“阿弥陀佛”,就是音译。
中文“气”与日文“気”的意义对比及文化内涵日语中的汉字源于中国文字。
从形、音、义方面分析,很多与中国汉字相同或者相似,因此常常造成望文生义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日两国各自对使用的汉字进行了简化或完善,因此,在形体和意义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了一些不同。
本文对汉语中的“气”和日语中的“気”进行研究对比,同时从“言语变身”的角度探索“气”字在日语中的传承和嬗变。
标签:中文日文对比气気一、日语中“気”的意义日语中的“気”字借用了汉语中的“气”字,二者在意义的表达上有一些差异。
《广辞苑》对“気”的解释比较模糊概括,如“充满于天地间的东西”“生命的原动力”等。
在《大辞泉》中对“気”的解释比较详细,它的定义如下:(1)生命、意識、心などの状態や働き。
译:生命、意识、心理上的状态和能力。
①息。
呼吸。
译:呼吸。
②意識。
译:意识。
③物事に反応する心の働き。
译: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④精神の傾向。
译:精神倾向(趋势)。
⑤精神の盛り上がり。
译:精神高涨。
⑥気分。
译:心情。
⑦あれこれ考える心の動き。
译:考虑事情的心理能力。
⑧物事にひきつけられたり、人を恋い慕ったりする気持ち。
译:被事物所吸引,对人产生爱慕等心情。
(2)天地に生じる自然現象。
空気、大気や、水蒸気などの気体。
译:产生于天地的自然现象。
空气、大气、水蒸气等气体。
(3)あたりに漂う雰囲気。
心に感じる周囲のようす。
译:周围充满(洋溢着)的气氛。
被周围感动的样子。
(4)ある物がもっている特有の香りや風味。
译:某件东西特有的香味和味道。
(5)節気。
译:节气。
由此可见,在日语中,“気”除了指空气、大气等自然现象外,更多指一个人的精神或者心理状态,意义偏向于人体的内部,跟汉语中的“心”有些相似之处。
二、中文“气”的意义“气”在汉语中是一个象形字。
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云气也”。
从“气”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字形看,都非常像云气的样子。
《说文解字》中收入的小篆字形,与现在的简化字“气”十分接近,同时,也收入了繁体字形“氣”和异体字“餼”。
日汉对比语言学1. 简介日汉对比语言学是一门研究日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学科。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的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日汉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词汇对比2.1 汉字与假名日语中使用了大量从汉字借来的词汇,这些词汇在发音上与原本的汉字有所不同。
例如,“书”在日语中读作“しょ”(sho),而不是“しゅ”(shu)。
此外,日语还使用了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表示发音。
这与汉字在中文中只表示意义而不表示发音的用法形成鲜明对比。
2.2 意象差异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日语和汉语在意象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日语中有很多表示自然景象、感觉和情绪的词汇,而这些词在汉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或者表达方式不同。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对于世界的不同观察角度和文化背景。
2.3 外来词影响日语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汉语。
这些外来词在发音和意义上与汉语中的对应词汇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电脑”在日语中读作“コンピュータ”(konpyu-ta),而不是“电脑”(diannao)。
3. 语法对比3.1 词序差异日语和汉语在句子的结构和词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在表达否定意义时,日语使用“ない”(nai)放在动词后面,而汉语使用“不”放在动词前面。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上的区别。
3.2 助词的使用日语中有很多助词,用于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和指示特定的语法功能。
而汉语中较少使用助词,更多依靠上下文和词序来表达句子的含义。
这导致了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3.3 虚词的差异日语和汉语中的虚词在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は”(wa)用于表示主题,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虚词。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4. 发音对比4.1 音节结构日语和汉语在音节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都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汇。
日文汉字与汉语汉字含义差异趣味解析
不得不说,日本人把我们的汉字借鉴过去后放上了它们的含义后有时会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又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是第一次遇见的时候会忍不住大笑起来。
那么日语中哪些汉字很好玩呢?下面我们来聊一聊日文汉字与汉语汉字含义差异趣味解析。
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文中的“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做“不要紧”的解释,怎么联想也拉不上关系。
信号,他们叫“合图”(合図あいず)。
伙伴、共事者是“相手”(あいて),这还有点意思,但是“切手”(きって)却是匪夷所思的“邮票”两个字。
赤(あか),是红色,与我们相同,但是他们的“青”(あお),倒是我们的蓝色。
“赤新闻”(あかしんぶん),他们理解成黄色报纸。
扬豆腐,什么?豆腐也能扬?其实,“扬豆腐” (揚げ豆腐あげとうふ)不过是油炸豆腐而已。
并(並なみ),普通之解。
你到寿司店去点一碟鱼生拼盘,菜单上写着上、并二字。
上当然是上等的,好的;并呢?例牌也。
案内(あんない),是向导、引导的意思;案内状(あんないじょう),不是做引导的样子,而是通知书,或是请帖。
一字的下面一加另一个汉字,相差很远:
一丸(いちがん)是一粒
一具(いちぐ)是一副
一汁(いちしる)是一汤,一汁一菜,一汤一菜,一存(いちぞん)是“个人意见”
一道(いちどう)是一种技艺
一抹(いちまつ)是一片
一味(いちみ)是一颗
一本(いっぼん)是一支,反正是瘦长的东西,都叫一本
一羽(いちわ)是一只,庭鸟一羽,一只鸡的意思
至于一番(いちばん),相信大家都懂得是第一、最好的意思。
常见的即食面商标“出前一丁”,一丁(いっちょう),一碗解;出前(でまえ),外卖解;出前一丁(でまえいっちょう),外卖一碗的意思。
有许多双字,与中文意思一样,但他们却把字颠倒来用。
雨落(雨落ちあめおち),落雨也;绍介(しょうかい),介绍也。
刺青(しせい),作纹身解,还能会意;刺身(さしみ),作鱼生解,老饕才懂得。
淋病的淋字(淋しさびし),寂寞的意思;这个字取得好,患了淋病不敢告诉人,岂非寂寞
另一个很美的是“朝颜”(あさがお)这个名称,中国人却叫它做牵牛花,煞风景。
有难(有難いありがたい),是谢谢的意思。
总之,日文中的汉字,要是都照中文意解,那真是有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