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作为较多民众都喜欢的一种食物,其具备较高的营养物质,同时自身适应土壤与环境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因此成为了我国重要农作物之一。
但是在种植过程中难免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扰,造成马铃薯产量与质量的不断下降,所以应加强防治技术的水平,提升种植农民的经济收入。
一、马铃薯的常见病虫害1、病害①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爆发原因,是真菌侵入而造成的。
主要感染位置是:一,植株的叶片位置,在感染了茄链格孢病菌之后,会在其表面呈现出多个黑褐色的斑点,在圆形的中间存在着同心轮纹。
二,块茎位置在感染的时候同样会出现与叶子同样颜色的圆状病斑,并且得病与健康部分之间的分界线清晰明了。
不仅如此,在叶片表面留有水珠,并且温度在26摄氏度左右时,会让病菌极易进入到健康植株内部,对其产生威胁。
②晚疫病晚疫病的产生是因真菌入侵感染造成的,疫病霉菌进入健康植株体内,来让其产生疾病,该病情是一种破坏力较为强劲的疾病。
主要危害位置有:一,地面上的茎干与叶柄,在爆发疾病时会呈现出条形状的褐色斑点。
二、叶片,会显示出圆形的绿褐色病斑,并且周围还具有绿色的晕圈。
三。
块茎在感染疫霉病菌时,会出现向内凹进去的斑。
感染速度较快的是叶子位置,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便可将全部植株感染上。
2、虫害①蚜虫在马铃薯种植区域内出现的蚜虫,主要是桃蚜,通过吸取并食用叶片中的汁液,从而对植株造成危害。
害虫体型呈现细小、椭圆、绿色的状态,在田间温度能够达到20摄氏度时,对该虫子的繁殖能力有一定帮助,使其能够大面积的在田间爆发。
②块茎蛾马铃薯块茎蛾是种植区域内爆发次数多的害虫之一,在其幼虫期间会对块茎进行吸食,造成多个弯曲的孔洞,从而对其重要的根茎部位造成严重伤害。
该害虫成年期时,体长能够达到5-6毫米左右,整体呈现出的颜色为灰褐色,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大多数生存的位置是山区或丘陵地带等位置,幼虫每年集中在5月至10月之间进行大面积损坏,严重时会造成整片区域内减产四分之一。
土豆作物病虫害防治应对马铃薯黑腐病的科学方法马铃薯黑腐病(Potato Black Scurf)是一种常见的土豆作物病害,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黑腐病病原体主要是一种称为炭疽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真菌,其孢子能长期存活在土壤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马铃薯黑腐病,科学的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防治马铃薯黑腐病的科学方法。
一、土壤消毒土壤消毒是防治马铃薯黑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利用化学药剂如甲基溴,特别是在土壤处理前进行消毒,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孢子,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
此外,也可以利用温度消毒法,通过提高土壤温度来杀灭病原菌,常见的方法包括太阳烘烤法和蒸汽消毒法。
选择适当的土壤消毒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马铃薯黑腐病的发生。
二、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是预防马铃薯黑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避免连作。
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孢子积累,增加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马铃薯应与其他作物轮作,以减少病害传播的风险。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密度和距离,避免植株之间过于拥挤,以提供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害发生的环境。
此外,注意病源的清除和病株的及时销毁,也是有效管理控制病害的关键。
三、种薯选择和处理种薯的选择和处理对于防治马铃薯黑腐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选择健康的种薯,避免使用感染黑腐病的种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在播种前,可以进行种薯的预处理,如热处理和种薯浸泡。
热处理可以通过将种薯埋入温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迅速冷却,有效地杀灭种薯表面的病原菌。
种薯浸泡则可以利用化学药剂浸泡种薯,达到杀菌的效果。
适当的种薯选择和处理可以降低马铃薯黑腐病的发生率。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防治马铃薯黑腐病的方法。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有益微生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拮抗菌来控制马铃薯黑腐病,如孢子链霉菌(Streptomyces)和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可以通过抑制炭疽菌的生长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Z a i p e i j i s h u一、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技术优化剖析海伦市是绥化市三个重点县市之一,位于黑龙江省的北部,农业经济在当地经济体系中占据了重要比重,享有“六乡”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作为重要经济粮食作物,马铃薯由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现阶段国际农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产业时代背景下,种植规模和数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与预期“高产”栽培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基层农技机构和种植户需在后期农作物栽培过程中做好如下工作:1、科学选择种薯作为块茎生殖的重要代表农作物,块茎质量是影响马铃薯种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为实现“高产”的栽培目的,在进行块茎选择时,基层农技机构和种植户需综合考虑区域种植条件、气候因素(温带大陆性气候,无霜期长,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以及消费市场,并尽量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害性强以及无伤、无病、无裂的脱毒。
2、合理选择种植区域丘陵、漫岗是海伦市境内主要的地形特征,因此为改善当前栽培现状,种植户需尽量选择在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区域进行栽培。
除此之外为确保预期栽培目标的实现,农户还需尽量选择将其栽培到微酸性、地势高、土质松软肥沃、排灌方便、背阴通风、沙质土壤以及适宜蓄水和抗旱的土壤中。
3、种薯的处理晒种、切种和拌种作业的规范化开展,也是当前实现预期栽培目标的重要战略基础。
在进行晒种时,劳作者需将选择种植的放在温度稳定在二十摄氏度的空间内进行处理,以此来全面提高马铃薯的发芽率;在进行切种时,为规避后期病害的频发,劳作者需对切刀进行消毒处理,即将其放置于盐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当切薯切到病薯时要更换刀片,另外在进行切薯时要保证每块有2-3个芽眼,要采取竖切的方式,且在切完后要将薯块放置于杀菌剂中做杀菌处理;在进行拌种时,农户需将切好的与草木灰进行拌种操作,以此为后续播种打下坚实基础。
4、马铃薯的播种及田间管理通常来讲,当土壤厚度十厘米左右的土壤温度维持在八摄氏度时就可进行播种作业,如果种植户选择覆膜播种,播种期可适当提前半个月,此外在播种时需注意的是,为提高出苗率和产量,块茎埋深最好控制在十二厘米左右。
Z i x u n t a i近年来播种马铃薯的农民越来越多,而让人们头痛的是病虫害也随之来也,尤其是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发生较重,青枯病、蚜虫等病虫也时有发生。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期、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和重点病虫,现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将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一、切断病虫源。
田间初现青枯病病株时要及时清除,并用生石灰消毒土穴,以防传染。
病毒病初现时要注意做好蚜虫防治,防止病情扩散。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检疫性病虫地区引种,尽量选用抗病虫品种,选用的种薯要经过脱毒处理。
播种前的种薯消毒是预防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关键。
播种前种薯处理方法:1、播种前剔除病薯,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减少田间环腐病的发生。
2、进行整薯播种,如需切片,切刀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渍,做到切一块消毒一次。
3、浸种可用2%盐酸溶液或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泡5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将种薯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也可用58%的甲霜灵锰锌或72%的霜脲氰﹒锰锌20浸种分钟,晾干播种。
4、种薯消毒应放在通风阴凉处,晾置2~3天,待切口面愈合后,可用种薯算是的0.1%~0.2%的敌克松加草木灰拌种。
二、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在生长期内根据马铃薯生理需求科学灌水,合理施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抑制有害病菌在田间活动,减少各类病害发生。
三、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构建和谐生态环境。
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诱杀马铃薯害虫,确保生态安全。
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小地老虎、金龟子、棉铃虫、银纹夜蛾等害虫;利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性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等害虫。
四、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防治效果。
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选用高效对口农药开展化学防治,早、晚疫病可选用百菌清、杀毒矾、甲霜灵﹒锰锌、霜脲氰﹒锰锌、代森锰锌等药剂。
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方案探讨【摘要】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二作区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本文从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案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中,包括选种优质种子、科学施肥、合理间苗距、适时灌溉等内容;在病虫害防治方案中,重点探讨了土壤病害、真菌病害、虫害等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通过对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的探讨,希望能够为二作区马铃薯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案、二作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总结、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增长,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逐渐增加。
由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同,现阶段我国马铃薯种植业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
为了提高二作区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探讨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和防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环境下,有效的栽培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则可以保障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保证产量和质量。
对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对于提升马铃薯产量、改善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探讨二作区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病虫害防治方案,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高效种植技术。
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二作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提升农民的经济收益。
研究和探讨二作区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方案,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安全。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是田间管理中关键技术之一,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综合防治。
化学防治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低度低残留的农药,不要使用国家禁止的毒性农药,让我们的马铃薯产品没有农药残留,成为健康食品。
马铃薯的主要病虫害有很多,下面是主要的病虫害介绍。
(一)早疫病1、症状表现:坏死斑块呈褐色,角状,在叶片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形状,较少扩散到茎上。
病斑通常在花期前后首先从底部叶片形成,到植株成熟时病斑明显增加并会引起枯萎,落叶或早死。
腐烂的块茎颜色黑暗,干燥似皮革状。
2、防治方法: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等农业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可于发病初期选择丙森锌或代森锌等保护性杀菌剂喷施1~2次,然后再选择使用嘧菌酯、苯甲·嘧菌酯、唑醚·氟酰胺、烯酰·吡唑酯等药剂,交替使用,间隔7~10 d 1次,连喷2~3次。
(二)晚疫病1、症状表现:在叶片上出现的病斑像被开水浸泡过,几天内叶片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
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以看到霉似的孢子串枝。
茎秆经常从病斑处折断。
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
切开后,可以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分层线不明显。
2、防治方法: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清洁田园、配方施肥等农业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可依据专家的预测预报及当地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即在马铃薯开花初期或盛期,当48 h之内的最低气温不低于10℃和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在75 %的条件出现后即可开始预防。
使用的药剂有:甲霜·锰锌、霜脲·锰锌(克露)、氟菌·霜霉威(银法利)、精甲霜·锰锌、精甲·嘧菌酯、氰霜唑(科佳)等,间隔7d 1次,使用机械喷雾机,交替用药,共防治6~10次。
做好田间观察,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推荐使用施药同时添加硼酸钙镁、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搭配的药肥一体化防病技术防治方案,如下表。
东北马铃薯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一、栽培技术1、选地整地马铃薯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马铃薯块茎播种后产生的根系为须根系,穿透能力较差。
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有强大的根系,可以增强吸收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能力,源源不断输入地上部分,使植株生长健壮,光合能力增强,光合产物增多,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深耕是马铃薯高产的基础。
据黑龙江、山西、甘肃研究报道,耕深15—18厘米时,松土层可达30厘米,较浅耕的增产10%。
耕深达到36厘米的,比耕深18厘米的可增产63.1%。
可见整好地是马铃薯高产的前提。
2、选用良种选种是马铃薯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选用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是高产栽培的基础。
适宜品种应早熟、高产、稳产,综合抗病性较强,品质较好。
既适合露地种植又可保护地栽培,结薯集中,薯块大,产量高,商品性好。
3、切块催芽种薯切块种植,能促进块茎内外氧气交换,破除休眠,提早发芽和出苗。
但切块时,易通过切刀传病,引起烂种、缺苗或增加田间发病率,加快品种退化。
切块一般以切成20-30克为宜。
切块时要纵切,使每一个切块都带有顶端优势的芽眼。
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块的用具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
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
播前催芽,可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
同时,催芽过程中,可淘汰病烂薯,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条,有利于全苗壮苗。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马铃薯丰产栽培中的重要环节,确定适宜温度是个体与群体矛盾的统一,改过去单垄单行为单垄双行,垄距为80厘米,行距是10~15厘米,株距是20~25厘米,由原来的亩种植3500株,改为每亩种植4500~5000株,达到充分利用地力,利用空间,提高产量。
5、科学用水马铃薯为需水较多的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同,播种时土壤要有足够的底墒,否则根系不发达。
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农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过程中极易受到多项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与质量受到威胁,因此必须要重视病害防治的落实。
本文分析了马铃薯种植技术,并就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开展具体探究,从而保障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马铃薯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众多地区得以种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现如今市场需求显著增长,马铃薯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这就对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时期下为保障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性,有必要就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措施开展具体分析。
一、马铃薯种植技术1、选地整地马铃薯种植对于土壤条件并不存在严格的要求,若土壤有着疏松的土质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对于马铃薯种植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就马铃薯的性质来看,其属于喜凉性作物,耐高温能力薄弱,以沙质土壤且气候适宜的环境为马铃薯的最佳生存环境,有助于加快马铃薯的生长速度,促进出苗,对于马铃薯块茎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马铃薯一般在深秋季节进行整地,采取深翻处理措施,受到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因素的影响,实际所选择的翻耕处理时间也各有不同。
比如北方地区春旱问题发生几率较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浇水保湿的方式对马铃薯进行处理,以促进其顺利播种。
马铃薯生长对于光照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要确保光照充足,促进马铃薯催芽成功,进而满足其生长需求,保证马铃薯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
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应保持在15-18℃以内,过高的气温极易阻碍马铃薯的生长,并且会导致内部淀粉含量下降,较大的昼夜温差可促进糖分与蛋白质的累积。
马铃薯种植阶段需要做好土壤深耕处理,改善土壤透气性,保证其有机质含量达标,内部微生物的活跃性也较为明显。
2、选种育苗以栽培目的为依据选择薯种。
不同的用途下对于马铃薯所采用的育苗技术也存在差异,若所种植马铃薯主要用于淀粉加工,为满足生产需求,应确保所选择品种的淀粉较高;若所种植马铃薯以薯片加工或炸薯条为主要用途,在马铃薯品种选择中倾向于芽眼少、白肉多、还原糖低的品种。
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过去因为价格低,只是把它作为低产作物对待,不太注意投入。
近年来马铃薯价格向来攀升,脱毒马铃薯的推广,以及高投入,马铃薯产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过去2000斤,现在4000斤是往常,上万斤也不希奇。
而且马铃薯的产量与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密不行分,因此马铃薯病虫防治的投入大大提升。
常年发生的病虫种类主要有地下害虫、28星瓢虫、马铃薯晚(早)疫病、豆芫青、黑绒金龟子、病毒病等。
推广脱毒马铃薯主要是为了防止病毒病的发生。
1、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形态特点:属鞘翅目飘甲科。
成虫体均呈半球形,红褐色,全体密生黄褐色细毛,每一鞘翅上有14个黑斑。
卵为炮弹形,初产淡黄色,后变黄褐色。
老熟幼虫淡黄色,纺锤形,背面隆起,体背各节生有整齐的枝刺。
蛹淡黄色,椭圆形,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背面有淡黑色斑纹。
发生逻辑: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内蒙古、东北等地,我省各地马铃薯都可发生28星瓢虫,一年发生二代。
成虫在枯草、树木裂口及石垣越冬,其次年5月中、下旬出蛰,先在附近杂草上栖息,再逐渐迁移到马铃薯、茄子上繁殖为害产卵成虫产卵期很长,卵多产在叶背,常20~30粒竖立成块。
以若虫和成虫危害叶片。
老熟若虫在叶背或茎上化蛹。
夏季高温时,成虫多藏在遮荫处停止取食。
普通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中旬分离是第一、二代幼虫的为害盛期,9月中旬其次代成虫寻觅越冬场所。
成、幼虫在叶背剥食叶肉,仅留表皮,形成许多不规章半透亮的细凹纹,状如箩底。
也能将叶吃成孔状或仅存叶脉,严峻时,受害叶片干涸、变褐,全株死亡。
防治办法:28星瓢虫发生后,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50%DDV乳油5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灭杀毙)6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15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5000倍液等喷药防治。
马铃薯病害有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国内常见的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马铃薯“三大病害”;马铃薯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等。
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辅以化学防治,因地制宜,实现全程控制。
1.病虫害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5大类。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基础,其基本原理是采用生态的和栽培的措施,来铲除或减少病源与虫源,增强植株生活力和对病虫的抵抗能力,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马铃薯病虫害主要农业防治措施包括:①推广马铃薯抗病、抗虫品种,使用无病繁殖材料;②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忌连作,不能直接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③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虫株残体和残薯、落叶,以减少越冬或越夏菌量虫量。
(2)物理防治①诱杀法。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采用黑光灯或种植某些诱集植物等诱杀害虫。
如利用害虫的趋黄性用黄板诱杀蚜虫;利用糖、醋、酒配制成糖醋诱杀液诱杀地老虎、金龟子等;利用马粪、麦麸诱集蝼蛄等。
②人工捕杀。
当害虫个体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较好。
如利用金龟子成虫等具有假死性可振落捕杀;发现地老虎、蛴螬为害后,可在被害株根际扒土捕捉;对活动性较强的害虫也可利用捕虫网捕杀。
(3)化学防治化学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病虫草害的最重要的常见手段。
其突出优点是高效快速,使用方便,防治对象广谱,但易导致病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等。
因此,在马铃薯生长期间要根据病虫草害发生种类,合理选择农药品种和剂型,遵守农药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喷药质量。
如播种前,应采取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等,喷药时要均匀周到,防止隔株漏行。
如有的害虫躲在叶背,就要向着叶背喷药,喷药一般应在无风的晴天进行,阴天或将要下雨时不宜喷药,以免雨水冲刷而影响防效。
马铃薯有哪些病虫害,有哪些防治方法一、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是因为环境条件不适应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而产生的危害。
主要有缺素症、不良气候危害、药害等。
防治办法1、深施足够氮磷钾和有机肥作基肥,2、在发根、发棵、结薯期叶面喷施具解毒作用的均衡养分微肥如得力肥等,3、碰到药害、冷害、高温危害时更要延续叶面喷施二至三次这类叶面肥。
二、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主要包括青枯病、环腐病、黑胫病、软腐病四种。
带病种薯、未腐熟的病株残体等都可成为侵染源。
带病种薯、切刀、中耕机具、运送工具、贮藏场所部可起传染作用。
甚至浸种催芽也能扩大传染。
因此,防治上采纳防治结合就十分须要。
防治办法:(1)生产无病种薯、种薯消毒;(2)轮作;(3)合理间套作;(4)小整薯播种;(5)栽培综合措施:A器具消毒(用酒精或来苏儿(5%)浸包切刀消毒),B种薯消毒(农用抗生素或温水(50度)浸制种薯),C削减农作损伤、清除病残体,D发病早期、风雨前后用农用抗生素或铜制剂淋根、叶面喷雾。
三、病毒病已发觉能侵染马铃薯的病毒有18种,病毒病在田间靠昆虫(主要是蚜虫)或叶片接触而传扬,表现花叶、叶片卷曲或皱缩等茎叶异样现象,并造成巨大损失。
因为日前仍无有效药品治愈本病,因此,防治上主要通过艾美乐、康福多等化学药剂杀灭传毒昆虫,或用种子处理剂―――高巧或锐劲特作包衣处理,从而削减病毒病的传扬。
四、虫害防治蚜虫,防治办法:(1)种薯高巧伴种;(2)通过自然隔离条件,通过栽培办法避蚜;(3)药物防治:艾美乐15000-30000倍液或康福多8000倍液等杀虫剂叶面喷杀蚜虫。
蝼蛄,防治办法:(1)采纳水旱轮作、深耕细耙,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2)药饵诱杀或药剂防治。
毒饵可用90%敌百虫0.1公斤拌碎白菜叶或炒熟的豆饼粉,拌成毒饵,每亩撒施1.5公斤,诱杀蝼蛄。
也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撒于播种沟内,或用80%敌敌畏乳油的30倍液灌洞杀虫。
地老虎,防治办法:(1)强化田间管理;(2)捕杀、诱杀和药剂灭虫,通过地老虎成虫的趋光性和对糖醋液的特别嗜好,在田间设醋液盆和黑光灯举行诱杀成虫。
马铃薯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马铃薯属一年生草本,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
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
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
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1570
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
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
亚等地。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
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
获得较高产量。黑龙江省则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马铃薯
是以地下块茎为收获产品,为促进高产,就要为块茎在地下生长创
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深耕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蓄水、保水能力,
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肥力因素,为马铃薯根系和匍匐茎、块
茎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
一、播前准备
种薯处理
1、选种
无论从外地调进的或自留的种薯,使用前都必须经过选种。选择
无病虫、无冻害、表皮光滑、新鲜、大小适中的薯块作种薯。病薯、
烂薯、畸形薯以及芽眼突起,表皮粗糙、龟裂等薯块均不宜作种,
根据试验,在一定范围内,种薯大小与最后产量成正比。小种薯所
含营养物质少,长成的植株长势弱,更有少数小薯还从退化株、病
株或中途死亡的植株上收获的,不但退化严重,而且还容易传染病
害,但都选大薯块作种,用种量大,成本高,一般选50-100克大
小的薯块为好。如种薯不足,也不应低于15克,即每亩125-150
千克。丰产地可用至300千克以上。
2、催芽
春马铃薯催芽主要是提高土温,可以因地制宜地选用温床、冷床、
温室、塑料薄膜覆盖等方法。催芽时间的长短,因品种、温度以及
是否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打破休眠均有关系。如休眠强度小的品种
比休眠强度大的品种容易出芽,高温催芽比低温催芽快,切块的种
薯比不切块的种薯发芽快,用赤霉素浸种的比不用赤霉素浸种的发
芽快。芽长二三厘米时从床内取出播种,如天雨土潮,不宜下种,
可摊开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接受散射光照射,使芽头粗壮发紫,防
止徒长。如播种过晚,为了赶季节,可以用赤霉素处理种薯。如休
眠期中等的白头翁、一点红品种,在催芽前可以用百万分之零点五
至一(0.5-1.0ppm)的赤霉素处理。配制方法:将结晶状的纯赤霉素
1克,用200毫升酒精配成母液(可存放一二年),浸种时再兑水2000
千克,即配成浓度为百万分之零点五(0.5ppm)的溶液。浸种液随配
随用,不要一次配置过多。对休眠期短、休眠强度小的品种,溶液
浓度要低,浸种时间要短,用百万分之零点五至一(0.5-1.0ppm)的
溶液,浸种3-5分钟即可。
3、整地施肥
马铃薯要求土质疏松的或砂壤上。这一点很重要,为(1)砂土通
气性好,地温高,温差大,有利于钾的吸收,提高钾,氮比值,使
生长前半期保持以氮代谢为主的同时,能保持较高的碳代谢水平,
提前结薯;(2)土壤中氧的供应充足,而丰富的光合产物和充足的
氧,是薯块膨大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疏松的土壤能促进分生组
织的形成和发展,加速块茎的膨大,(3)薯块在土壤中承受着土壤
对它的压力,在膨大时更要冲破土壤的阻力。松土阻力小,而粘重
坚实的土壤阻力就大,冲破阻力消耗的能量就多,不利于薯块的膨
大。
二、病虫害防治
1.红叶螨(红蜘蛛)
分布为害: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被害植物有32科113种之多。
幼螨、若螨和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在植物叶背面吸取汁液,呈黄白
斑点和红斑,猖獗为害时,全叶变黄、枯焦。在蔬菜中主要为害茄
子、辣椒、马铃薯、番茄、豆类、瓜类等。其为害不仅在田间,也
是冬季温室(包括塑料棚)蔬菜生产的大敌。
识别:成螨:长0.42-0.52毫米,一般为红色,梨形,体背两侧
各有黑长斑一块,有时分隔成前后两块。卵:圆球形,光滑,无色
至深黄色带红。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若螨:有足4对,体侧
有明显的块状色素。
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并耕整土地,以消灭越冬虫态。
(2)加强虫情检查,控制在点、生为害阶段,固定查虫员,做好
查、抹、摘、治。
(3)药剂防治可用2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2000倍,或三氯杀
螨砜(退得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宜早期用)。
瓜绢螟
2.瓜绢螟又叫瓜螟、瓜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除为害瓜类外,
还可为害番茄、茄子、马铃薯等蔬菜。
防治技术
(1)清洁田园发现幼虫为害地,可用人工摘去卷叶,带出田外集
中处理消灭,以减少田间的虫口;瓜果采完之后,将枯枝落叶收集
干净并清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2)药剂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以前。在幼虫盛发期,可喷20%
速成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灭杀毙)乳油
6000-8000倍液、20%氰戊菊酯3000倍液、25%菊乐合剂乳油
3000-4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剂
800-1000倍液、20%氯马乳油3000倍液。
(作者单位:152100黑龙江省望奎县厢白乡农牧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