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几个经典案例(PPT 49张)
- 格式:ppt
- 大小:753.50 KB
- 文档页数:51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证券市场1994 ̄2000年发生的陆家嘴等5起股票回购案例,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对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动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的分析显示,国外关于股票回购假说无法对上述5起回购案例的动因做出合理解释。
进一步研究的结论是,上述5起国有股回购的成功实施,其主要动因在于满足地方政府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等公共治理目标的功能诉求,是上市公司向国有股控股大股东的利益输送。
关键词:股票回购公共治理利益输送一、引言股票回购是指公司将已发行在外的股票购买回来,或作为库藏股,或注销。
股票回购后,公司股票的每股回报、资本结构及股权结构等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关于股票回购的动因及效应,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多种理论假设及解释,主流的观点如税负假设、信息及信号假设、代理成本假设等!"。
上述假说是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制度环境与资本市场分析研究得出的。
由于我国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及资本市场特征与国外市场存在较大差异,上述假说不一定有效。
20世纪90年代前后,陆家嘴(股票代码600663)等5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进行了股票回购,国内学术界也对股票回购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分析了公司实施股票回购的动因,比较了国内外在股票回购制度方面的差异,但并未对上市公司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实施股票回购这一普遍现象的动因进行分析,也未对国外相关假设对于国内回购行为的解释力度进行验证。
本文试图以1994 ̄2000年发生在国内证券市场的5起国有股回购案例,验证上述假说在我国市场的解释能力,并结合国内制度背景来分析国内回购事件的真正动因。
研究发现:国外的税负假说、信息或信号假说、代理成本假说在国内5起回购案例上,基本缺乏解释力;回购的真正动因是在地方政府实现公共治理目标的功能诉求背景下,上市公司向国有股控股大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渠道。
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为:第二部分简要描述国内发生的5起股票回购案例,为下文的分析和讨论提供基础;第三部分验证国外的税负假说、信息与信号假说、代理成本假说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解释力;第四部分对案例公司在有关公告中宣称的动因进行分析和检验;第五、六、七部分分别分析回购事件中控股大股东获益情况、政府在回购中的作用以及中小股东在回购事件中的收益情况,以探求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的真正动因;第八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例分析摘要: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关键词: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法和动机;会计分析企业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但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
本文就试图对企业常见的利润操纵方法予以简单的会计分析,从而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
1 利润操纵的方法(1)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发生的转移资源和义务的事项,而不论其是否收取价款。
关联方主要是指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的有关各方。
从理论上说,关联交易是一种中性交易。
而事实上有些公司在关联交易中利用协议定价,实现利润在关联方之间的转移。
①利用关联购销业务操纵利润。
例如:ST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该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净利润2000万元,交易价格由协议确定。
这项交易利润占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
②关联企业收取资金占用费。
按照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是不允许相互拆借资金的,但实际上关联企业间的资金拆借现象非常普遍。
如某公司对关联企业进行长期债权投资,按20%的比率收取固定回报,为企业创造了一大块利润。
③利用关联企业间的托管经营调节利润。
目前,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缺乏托管经营方面的法规及操作规范,托管经营就成为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另一方式。
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控制权、业绩与利益输送——基于五粮液的案例研究引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控制权、业绩和利益分配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中国的上市公司中,五粮液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行业地位重要的白酒企业,其控制权、业绩和利益的变化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五粮液的案例研究,探讨控制权、业绩和利益输送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一些现象和问题,以期为深入了解中国企业治理和经营环境提供参考。
一、五粮液的控制权演变五粮液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几次资产重组和IPO,基本实现了国有企业到上市公司的转变。
但其控制权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从1990年代初期到2000年,五粮液的控制权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拥有,随后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持续增发新股,引入了民企资本,其股权格局变化较大。
与此同时,五粮液的控股股东权益也发生了转移,由国资委所属公司转向了各级地方政府,显示出行政干预的影子。
直到目前,国资委持有的五粮液股份还未实现完全的退出,对公司控制权具有重要影响。
二、控制权变迁对业绩的影响企业的控制权对业绩的影响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
五粮液的业绩波动也与其控制权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时,五粮液的业绩相对稳定,但随着民企资本的引入,新的股东的不同战略目标和利益诉求,引发了内部管理和运营体制的不稳定和调整,导致了业绩波动。
此外,五粮液在控股权转移后,其经营战略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更加注重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业绩的提升。
三、利益输送与业绩的代价在企业治理中,董事、高管和股东之间利益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五粮液在利益输送上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业绩。
五粮液的高层管理人员在薪酬和激励机制上存在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一些不当的利益输送行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也会对企业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五粮液的高管层内部,由于个人利益的相互牵扯和博弈,也存在一些“圈子文化”和“打招呼文化”,加大了利益输送的风险。
操纵利润财务舞弊案例案例一:“琼民源”事件“琼民源”公司,1988年7月在海口注册成立。
1992年9月,在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STAQ)系统中募集法人股3000万股,实收股本3000万元。
1993年4月30日,以琼民源A股的名义在深圳上市,成为当时在深圳上市的5家异地企业之一。
上市后的第二年,“琼民源”公司便开始走下坡路,经营业绩不挂,其股票无人问津,在1995年公布的年报中,“琼民源”每股收益不足1厘,年报公布日(1996年4月30日)其股价仅为3.65元。
从1996年7月1日起,“琼民源”的股价以4.45元起步,在短短几个月内股价已窜升至20元,翻了数倍。
在被某些无形之手悉心把玩之后,“琼民源”成了创造1996年中国股市神话中的一匹“大黑马”。
经过一番精心包装之后,1997年1月22日,琼民源公司率先公布1996年年报。
年报赫然显示:“琼民源”1996年每股收益0.867元,净利润比去年同比增长1290.68倍,分配方案为每10股转送9.8万股;年报一公布,“琼民源”股价便赫然飙升至26.18元;股市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动,有人为买入“琼民源”股票而欢呼,有人为错失良机而顿足、还有些人则报以疑惑——短短一年内有如此骄人的业绩,琼民源的利润从何而来?为了消除股民的疑惑,坚定投资者的信心,“琼民源”公司两次登报声明,进一步说明琼民源公司年报的正确性。
而对“琼民源”年报进行审计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也公开站出来,在媒介上表示报表的真实性不容置疑。
公司和事务所的“声明”使股市得到暂时的平静。
然而,经过1997年2月28日罕见的、巨大的成交量之后,证交所突然宣布:“琼民源”公司于3月1日起停牌。
时至今日,“琼民源”仍未复牌,成为至今为止中国股市停牌时间最长者之一。
被“琼民源”股票牢牢套住的众多中小投资者经过一年多的等待,终于在1998年4月29日等来了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一案的处理决定。
中国证监会对琼民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关机构作出了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