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12
王付经方研究;大承气汤讲稿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寒下,一个方叫大承气汤,这个方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
重要到什么程度?张仲景有多少个方?有260个方。
猜一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哪一个方最多?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大承气汤次数是最多,这说明大承气汤是临床中治疗诸多病的一个重要方。
下面我们看一下,大承气汤方的组成有几味药?四味药。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学这个方要重视几方面的内容。
一个方面方的组成重要,第二个方面方的用量比例关系直接关系到疗效。
从今天来看,好多人都会用大承气汤,用了大承气汤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取得预期治疗效果总是不够理想。
为什么?关键就是量的问题。
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方中大黄、厚朴用量的比例关系。
为何要强调这一点?大黄是什么性?厚朴是什么性?它们之间的用量关系。
根据方的组成用量,决定这个方在用法方面直接关系到疗效。
想一个问题,四味药煎煮的方法有几种?四味药煎煮的方法有三种。
先煎枳实、厚朴,大概煮多长时间?二十五分钟。
然后加入大黄,大概煮十五分钟。
猜一猜,芒硝煎煮多长时间?说到这里,先问我们在座的女同学,在家做过饭没有?做过吧?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问我们男同学在家做过饭没有?男同学最起码应该做过方便面?要问同学们,做饭水烧开了,水要沸腾,水沸腾一次大概需要几分钟?假如说这样大一锅水吧,沸腾起来下来了,大概水滚一下需要几分钟?看看谁做的饭是真的?大概需要几分钟?同学们说一秒钟,那就是一秒钟左右。
芒硝煎煮多长时间?就是一两秒钟。
这个药怎样煎煮?我们要告诉病人,药煎好了,要端下来的时候,往里边一放,估计端下来已经超过两秒钟了。
当然有一个同学说,端下来还是滚的,放到里边也行。
一句话,煎煮的时间一定一定要短。
芒硝这一味药,煎煮的时间长影响疗效。
现在好多大夫开芒硝的时候,干脆说不熬冲服,这是影响疗效。
我们到临床中,应该告诉病人怎样煎煮。
用大承气汤,一定要用名副其实。
大承气汤方的功用四个字概括,峻下热结。
中医《方剂学》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伤寒论》)一、组成大黄四两,酒洗(12克)、厚朴八两,去皮,炙(15克)、枳实五枚(12克)、芒硝三合(9克)。
二、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三、歌括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2.小承气汤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4.复方大承气汤更有复方大承气,大承气加桃芍菔;能泻腑实消胀满,可治急性肠梗阻。
四、功用峻下热结。
五、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六、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邪热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若实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受遏,不得达于四肢,则可见热厥之证;热盛于里,阴液大伤,筋脉失养,又可出现抽搐,甚至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之痉病;如邪热内扰,则见神昏,甚至发狂。
上述诸证,症状虽异,病机则同,皆由实热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
『方剂学』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芒硝(6g)厚朴(24g)枳实(12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出汗,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其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
(3)热厥、痉病、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分类】泻下剂-寒下【禁忌】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正如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吴瑭亦说:“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古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本方煎煮方法亦应注意,原书是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下芒硝。
因硝、黄煎煮时间短,可以增强泻下作用。
【方解】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
由于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疼痛,里热消灼津液,糟粕结聚,燥粪积于肠中,故腹痛硬满而拒按。
热邪盛于里,上扰心神,故见谵语。
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
热盛伤津,燥实内结,故见舌苔黄燥,甚或焦黑起刺,脉沉实。
“热结旁流”,是因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色青而臭秽不可闻,并见脐腹部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热灼津液,阴精大伤,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舌苔焦黄燥裂。
大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枳实9g 厚朴15g【用法】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汤成去滓,纳芒硝,溶化服。
【主治】1.阳明腑实,胸痞腹满,大便秘结,腹痛拒按,潮热谵语,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2.突然肠结不通,腹痛、腹胀、呕吐、便秘,有痛、呕、胀、闭特征者。
【证析】此属阳明腑实机理。
以大便不通为主证,按脏腑辨证,病位在肠。
胸痞腹满是气滞现象,便秘舌燥是津伤现象,按气血津液辨证,属气滞津伤。
兼见潮热谵语,舌焦起刺,脉实有力,按八纲辩证,病性属于实热。
综上,此方所治是以痞、满、燥、实为其特征的实热便秘,是因伤寒邪传阳明之腑,由寒化热,或温病热入中焦,热灼津伤,引起传导失常,燥屎不行,气机阻滞的病理改变。
【病机】阳明腑实。
【治法】苦寒峻下法【方义】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则,便秘当用下法,病性属热属实,又当苦寒峻下,才与病机相符。
本方即体现这一治法。
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用为主药,能挫其热势,消除致病原因;泻下通便,治疗主要证象。
然而,大黄主要是增强肠道蠕动而促进排便,软坚效果欠佳,只用大黄推荡,仍然不能速下,故辅芒硝成寒软坚,使坚结粪便变软,大黄才能起到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作用。
二药相须为用,泻下热结效力大为增强。
再佐枳实泄痞,厚朴宽满,不仅能治兼证,通过调畅气机,又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大黄力量。
原方厚朴用至八两,殆即此意。
全方用药四味,虽然厚朴偏温,仍不失为寒下峻剂。
肠结不通如果不因热盛伤津,是因气机突然被阻,传导失常而呈腹痛便秘,则以痛、呕、胀、闭为其特征。
气机阻滞,传导失常,津血流通受阻,诸证由是而生。
根据五脏六腑宜通与气血津液宜通之理,此证急宜泻下通肠,流通气血。
方中大黄、芒硝能促进肠道蠕动,泻下通肠;枳实、厚朴宽肠理气,协助芒硝、大黄开其闭结;疏畅气机的枳实、厚朴与活血的大黄相伍,又能流通气血,令腑气得通,胃气顺降,气血调和,诸证自解。
50.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50.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胃家实症主方,金匮中也用于宿食和下利之属于食滞者。
并用于痉病,泻实热来存津液。
即斧底抽薪法,非真能镇痉。
51.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主治胃家实症。
高痞满燥实坚全备者用大承气汤,不全用此方。
52.厚朴三物汤(大黄厚朴枳实),小承汤变方,用量不同。
承气的目标在于荡实,故重用大黄;此内行气,故重用枳朴。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53.厚朴大黄汤(大黄厚朴枳实)。
也小承气汤的变方,目标内行气逐饮,一定胃实症可用。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54.葶苈大枣汤---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泻肺汤主之。
55.厚朴七物汤(大黄9厚朴24枳实12桂枝6甘草9生姜15大枣3)。
即小承气汤与桂枝去芍汤合剂,是一种表里双解法,但里症重于表症。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茶饭如故,厚朴七物汤方之。
》。
金匮方歌——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泻下方,必知燥屎腹中藏。
腹中硬满身洪热,大汗亡津神已伤。
利下仍知存结满,阳明实证必须详。
硝黄枳朴最攻下,得下而停救急汤。
附: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伤寒】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伤寒论:208)【伤寒】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
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伤寒论:209)【伤寒】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212) 【伤寒】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215) 【伤寒】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17)【伤寒】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20)【伤寒】阳明病,下之,心中懊侬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七、大承气汤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比较多,先看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他说得很清楚,什么叫并病呢,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现在是太阳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阳明的证候,它叫二阳并病,但是他看到这个病人太阳证已经罢了,太阳证已经消失了,“但发潮热”,只是发潮热,这是阳明里实热邪内敛之后,发热的特征,阳明里实,邪热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它就不像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热邪弥散,24 小时处于一个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的状态;它也不像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热邪刚刚和糟粕相结,那个热呢还是比较弥散的,所以24 小时里热炽盛,蒸蒸发热;而大承气汤适应证是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只是出现了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漐漐然汗出”就是手脚出微汗,出小汗,漐漐然汗出是小汗出,这是因为热盛伤津、津液不足,汗源不足,所以全身的汗出就减少,只不过阳明主四肢,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见到了手脚出小汗,出微汗。
“大便难而谵语者”,大便难是大便燥结的表现,求之不得谓之难,解不出来,谵语是阳明燥热上扰心神的表现。
这样一个证候,热和实都具备,“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这张方子,“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先煮,“去滓,内大黄”,大黄后下,“更煮取二升”,再去掉药渣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芒硝很容易溶解于水,不用多煮,放上去之后,在火上开上一两开就可以了。
“分温再服”,就是分两次吃,“得下,余勿服”,如果大便通了,就不要再吃了。
所以这张方子,大黄是后下的,起到泻热通便的作用。
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我们这节课讲不完了,由于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
下课以后,大家结合三承气汤适应证鉴别比较表,再回去复习一下有关三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看看能不能够把这三个承气汤应用的关键问题抓住,今后学会使用它。
请大家打开讲义111 页,看倒数第二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潮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