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48 KB
- 文档页数:2
颅脑损伤死亡20例法医病理学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死亡鉴定的法医病理学检验特征,以为此类案例的检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陕西省咸阳市安局刑警支队和公安局秦都分局技术中队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参与鉴定的20例颅脑死亡案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及生存时间、死亡原因等。
结果:①致伤原因:以交通事故伤最为常见,其次为跌伤、钝器伤、高空坠落伤等。
②直接死亡原因:原发性颅脑损伤是导致伤者于伤后12h内死亡的直接原因,继发性脑干损伤是导致伤者于伤后12h~1周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是导致伤者于颅脑损伤1周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结论:在鉴定颅脑损伤死亡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其案情信息及损伤类型、死亡原因等相关资料,以规范病理学检验结果。
【关键词】颅脑损伤死亡;损伤类型;生存时间;法医病理学颅脑损伤属于法医病理学检验实践中常见的损伤类型之一,在暴力性死亡案例中位居首位。
据尸检报告显示,因为脑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暴力死亡案例占40%以上,因脑损伤致残的占2%[1]。
近年来,我国颅脑损伤案例日渐增多。
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明确颅脑损伤类型、并发症与死亡速度的关联性对提升法医病理学检验最终评判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对20例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特点进行了回顾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陕西省咸阳市安局刑警支队和公安局秦都分局技术中队于2015年1月~2015年6月参与鉴定的颅脑死亡案例20例,对各案例尸体进行解剖检查、照相,并对其相关临床资料记录归档。
1.2方法结合尸体解剖检验、病理组织学检验及案情信息,系统分析各案例性别、年龄及致伤原因、颅脑损伤类型、生存时间、死亡原因等。
1.3判断标准①继发性脑干损伤:中脑水管出血、脑室腹侧中线出血。
②并发症:结合病历资料与组织病理学检验。
1.4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应用软件SPSS17.0,其中计数数据处理采取卡方检验。
颅脑损伤法医病理的有关探讨发布时间:2021-11-09T08:41:16.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7期作者:章健[导读]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颅脑损伤法医病理的特点,以为法医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章健江西新余司法鉴定中心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颅脑损伤法医病理的特点,以为法医鉴定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由于颅脑损伤死亡的患者63例,观察死者病理学特点、法医病理学特点。
结果统计发现63例因颅脑损伤死亡者,由于继发性脑干损伤致死概率42.86%,因原发性颅脑损伤致死概率39.68%,因颅脑损伤后出现并发症致死概率17.46%。
死亡原因多样包括跌伤、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其中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
损伤类型多样包括头皮挫裂伤、头皮擦挫伤、颅底骨折、颅盖骨折、颞肌出血、脑挫裂伤、硬膜血肿、脑内血肿、蛛网膜腔下出血、脑水肿、脑干损伤、弥漫性脑损伤。
结论通过对颅脑损伤法医病理相关分析,发现颅脑损伤类型与病因多样,因此在鉴定颅脑损伤死者中,需要细致分析死者具体死亡原因,科学鉴别死者具体情况。
关键词:颅脑损伤;法医病理;致死概率;交通事故;脑挫裂伤颅脑损伤是法医工作中常见情形,导致颅脑损伤的出现的原因多与外部因素有关,可以分为直接损伤与间接损伤两类。
直接损伤主要指由于脑部受到撞击、碰撞等直接出现的骨折、头骨变形等损伤;间接损伤则主要指当机体受到强烈的暴力或暴力撞击后,身体各部位受损,此种损伤向脑组织传递后对脑部形成间接暴力,作用于颅脑部位,致使颅脑损伤出现。
颅脑内部解剖结构十分复杂,当颅脑受损后,脑部组织内部的血管很容易出现破裂等情况,形成血肿等,而颅脑损伤后未得到及时救治,增加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1]。
探究颅脑损伤死亡者具体死亡原因、损伤类型等,对于从法医学角度分析死者具体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回顾分析63例颅脑损伤死亡的患者,意在分析颅脑损伤法医病理特点等,报告如下。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理改变与康复策略一、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
TBI通常由外力对头部的直接打击或摇晃引起,其病理改变与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理改变和康复策略。
二、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病理改变1. 急性期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急性期通常是指受伤后的72小时内。
在这一阶段,主要病理改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细胞损伤: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后,大脑细胞受到压力和创伤性力量的直接影响,导致细胞损伤和神经元死亡。
这种细胞损伤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的破裂和细胞器的功能障碍所致。
•蛋白质异常:TBI患者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是脑组织中蛋白质异常。
在创伤后,脑组织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元连接中的蛋白质可以受到损害或释放。
这些异常的蛋白质会进一步加重脑细胞的损伤,并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
•血管损伤:创伤性颅脑损伤还会导致头部血管的损伤和破裂。
脑血管的破裂会引起脑内出血,导致局部缺血和脑组织梗死。
2. 慢性期慢性期是指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的数周到数月内。
在这个阶段,病理改变主要包括:•炎症反应: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受损区域周围的脑组织会发生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释放的炎性介质会引起更多的细胞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并进一步造成脑组织的损害。
•纤维化和瘢痕形成: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受损的脑组织可能会出现纤维化和瘢痕形成。
这些结构改变会影响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脑功能受损。
•网络重塑:TBI患者的大脑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但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能够通过重建神经元连接来恢复功能。
因此,在慢性期,大脑会不断尝试通过网络重塑来恢复功能。
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策略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康复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理改变带来的神经功能障碍,并促进患者的康复。
以下是常用的康复策略:1. 医疗治疗医疗治疗是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的基础。
医疗治疗包括控制颅内压、预防二次损伤、处理脑内出血等。
法医临床学理论与实践常脑血管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性疾病存在与否均不影响出血的发生,故在活体损伤程度鉴定时,对两者进行鉴别的意义不大。
而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定,由于外界暴力相对较轻,未引起其他严重颅内损伤,则必须排除白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法医学鉴定时,应调查被鉴定人的健康状况,常规进行血压、血脂、出血性疾病等检查,同时进行MRT、DSA检查,以排除脑血管畸形、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出血性疾病等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近年来较多文献报道,酗酒的人在头面部遭受钝性暴力作用时,易于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与以下方面有关: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②、血管扩张,⑧、脑血管收缩受到抑制,④、凝血酶活性受到抑制,⑤、反应迟钝,影响运动协调性,⑥、酗酒者易激惹。
醉酒时,受上述因素影响,机体处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风险等级,这种状况可以视为机体的一过性(酒醒后自动解除) 病态改变,类似于过敏特异性体质,由机体自身的因素引起。
由于醉酒状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醉酒就构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基础,当机体遭受暴力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就需考虑伤病关系。
本例伤者既往体健,医学检查排除了颅内血管性疾病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基础;与他人纠纷的事实清楚,头部外伤明确,暴力具有一定的强度,伤后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具有时间相关性,检查未见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等改变,仅见头面部软组织挫伤,故应诊断为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由于其高度醉酒,自身病理状态就构成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理基础。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5.1.2f条规定“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重伤二级,4.3.2条规定“损伤与疾病共同作用的,即二者作用相当的,应依据本标准相应条款适度降低损伤程度等级,即等级为重伤一级和重伤二级的,可视具体情况鉴定为轻伤一级或者轻伤二级,等级为轻伤一级和轻伤二级的,均鉴定为轻微伤”。
法医学在法医颅脑学中的刑事头部伤害鉴定头部伤害的鉴定一直是刑事犯罪调查的重要环节,而法医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尤其是在法医颅脑学领域,法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准确判断头部伤害的性质、程度和原因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法医学在法医颅脑学中的应用,并对其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法医颅脑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法医颅脑学是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头部结构、脑损伤及其有关病理学的学科。
它涉及解剖学、病理学、法医学和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并通过对头部损伤的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为司法机关提供犯罪证据的鉴定依据。
二、法医学在头部伤害鉴定中的应用1. 头颅解剖学知识的运用头颅解剖学是法医颅脑学的基础,法医学家通过系统学习头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够准确判断头部伤害所造成的损伤范围和程度。
比如,通过对颅骨断裂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判断出头部受到的外力方向和强度,从而研判是否存在外力致伤的可能性。
2. 颅内病理学知识的应用颅脑损伤往往导致颅内病理学变化,法医学家通过对颅内病理学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判定头部伤害的性质和程度。
例如,通过观察颅腔内的出血情况和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可以判断出头部伤害是否为致命性、重伤害或轻微伤害。
3. 鉴定外伤和病变的差异在头部伤害鉴定中,区分外伤和病变是十分重要的。
法医学家通过对外伤和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够准确判断头部伤害的起因和性质。
比如,通过观察瘀血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判断出瘀血是否为外伤所致。
三、法医学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的重要性刑事头部伤害鉴定对于刑事案件的侦破、司法裁决和刑罚的执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法医学的应用能够为刑事头部伤害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以下重要性:1. 提供客观证据法医学通过对头部伤害的观察和分析,能够客观地提供损伤证据,为法庭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助于实现司法公正和公平。
2. 判断致伤原因通过对头部伤害的病理学观察和分析,法医学能够判断出头部伤害的致伤原因,对于查明案件的真相和还原犯罪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分析作者:李沿杰马天龙来源:《法制博览》2018年第09期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
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80例颅脑损伤死亡的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法医病理学分析得出,80例病例数中有50例原发性脑损伤致死病例(62.5%),28例继发性脑干损伤致死的病例(35.0%),2例并发症致死病例数(2.5%)。
结论:对参与本次研究的80例颅脑损伤死亡的尸检案例进行案情分析、临床资料整理以及病理学检验,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的确切死亡原因。
关键词: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学;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死亡原因中图分类号:D9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4379-(2018)26-0132-02作者简介:李沿杰(198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法医学学士,沈阳铁路公安局长春公安处,法医,研究方向:法医类检验鉴定;马天龙(1987-),男,汉族,河南商丘人,法医学学士,河南省商丘市公安局犯罪侦查支队,法医,研究方向:法医类检验鉴定。
在法医病理学鉴定分析的过程中,颅脑损伤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死亡原因,且暴力性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致死的最主要的原因[1]。
在法医鉴定过程中,应用法医病理学方法对颅脑损伤死亡案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从而明确原发性损伤死亡、继发性损伤死亡及并发症死亡等各个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尸检结果的准确率。
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颅脑损伤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分析,特意对80例颅脑损伤死亡的尸检案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把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的80例颅脑损伤死亡的尸检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参与本次研究的案例均采用了系统尸体剖,同时也均完整的记录与保存了这些案例的具体案情调查结果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
纳入本次研究案例的具体标准如下:(1)均有明确的外伤史;(2)该些案例均符合颅脑损伤以及并发症致死的检验结果;(3)案例中的患者从确定死亡到进行法医病理学检验的时间均保持在3天以内。
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分析摘要:大脑是掌控着人体中枢神经的器官,控制着人体的各种高级指令和反射活动,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
大脑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到暴力损伤的部位,在各类暴力犯罪案件之中,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情况往往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最致命的原因,很容易引起人员死亡。
从法医学的角度而言,颅脑损伤常常用来统称脑损伤和颅损伤的总称,由于脑部结构具有非常复杂的特征,颅脑损伤除了造成脑部和颅内损伤之外,还有可能会伴随着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也就导致了颅脑损伤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则是较为常见的损伤情况。
当然,出血的原因也有多方因素的影响,需要法医进行详细地临床学鉴定,才能够确定事故的原因以及损伤的情况以及原因,才能够更好地处理事故。
本文将针对脑外伤后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更好地的服务临床。
关键词:脑外伤;颅内出血;法医;临床学鉴定脑外伤后颅内出血很容易造成脑部供血和供氧的紊乱,脑部动脉血管破裂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可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其中,颅内出血常常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从而引发的出血症状[1]。
颅内出血往往还会伴随着多种多样的并发症,容易引发脑部的缺氧从而出现意识障碍等。
针对脑外伤颅内出血的法医临床学鉴定也有着非常复杂的程序,首先需要确认脑部外伤的种类,部分脑部外伤会引发颅内出血,只有确定外伤种类才能够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一、脑外伤的常见类型(一)脑挫裂伤脑挫裂伤实质是脑挫伤和脑裂伤的统称,前者脑组织破坏程度相对轻,仅脑实质发生点状出血而软脑膜尚完整,后者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碎裂,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局灶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生命体征变化。
CT扫描可见脑实质内有片状或散在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区较大的脑挫裂伤灶因水肿明显可产生占位效应。
重型颅脑损伤致死78 例法医学分析发表时间:2013-11-08T15:43:00.280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高超[导读] 笔者特选取了近期内的78 例颅脑损伤致死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高超(湖南常德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致死的法医学特点,为法医鉴证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本司法鉴定中心在近期内鉴定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致死的尸检报告,分别从致伤方式、类型、死亡因素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死亡原因主要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继发性脑干损伤致死以及并发症导致死亡,各项死亡因素所占比例分别为39.74%、48.72%、11.54%;不同存活时间引起伤者死亡的因素不同,存活时间不超过12 小时的均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存活时间不超过1 周的死亡原因多为继发性脑干损伤、并发症是存活时间超过1 周的伤者的主要死亡因素。
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致死者进行法医学死亡鉴定时,应结合案情、临床资料、病理学检验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因素颅脑损伤是一种法医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最为常见的致死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行损伤,该种损伤在暴力性死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
在颅脑损伤案中,许多案例都会合并继发性的颅脑损伤或并发症,因此在法医学鉴定时,应对三者与死亡的关系进行客观的分析,方可提供真实、有效的法律依据。
笔者特选取了近期内的78 例颅脑损伤致死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法医学鉴定中心在2012 年1 月至2013 年2 月间尸检档案中的78 例重型颅脑损伤致死者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入选案例均满足一下标准:死者存在明显的外伤史;明确诊断为颅脑损伤致死或其并发症致死;送检时间不超过死亡后 72 小时;剔除了存在颅内肿瘤、病例性出血的死亡者案例以及排除了存在其他致死性损伤可能的死亡者案例。
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法医学鉴定分析目的:根据我地区道路交通所导致的颅脑损伤的相关资料,对其颅脑损伤的并发症、特点以及伤残程度等进行分析,旨在为下一步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我地区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集的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案例中选取126例,结合选取案例的年龄、性别、损伤部位等进行统一整理,同时对伤后是否伴随有并发症、并发症类型以及伤残程度等进行统一整理;结果:主要损伤类型为复合性损伤、头皮损伤伴短时昏迷、脑挫伤、颅骨骨折等,其中导致案例伤残的主要为:复合性损伤(43.75%)、脑挫伤(37.50%)、硬脑膜外血肿(7.81)等;对患者残疾程度进行评级,其中35例患者伤残程度为Ⅹ级,占总伤残数的56.69%;对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脑积水、失语、癫痫、植物人状态、偏瘫等坏死最主要的并发症,以脑积水最多;结论:颅脑损伤是道路交通事故中非常多见的一种损伤类型,其多表现为复合性损伤,并且脑挫伤是主要的类型,在进行鉴定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诊断。
标签:道路交通事故;颅脑损伤;法医鉴定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事故伤也随之成为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而在道路交通事故所导致的各种损伤中,颅脑损伤是一种非常多见的损伤类型,其伤情严重,致残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引起了法医工作者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1]。
现结合笔者所收集的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对其颅脑损伤的并发症、特点以及伤残程度等进行分析,旨在为下一步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研究资料本次研究共从我地区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集的道路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的案例中选取126例,其中女性57例,男性69例,案例中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4岁;对本次所选取的案例对象年龄、性别、损伤部位等进行统一整理,同时对伤后是否伴随有并发症、并发症类型以及伤残程度等进行统一整理。
法医学在法医颅脑学中的刑事头部伤害鉴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刑事头部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日益增多。
此时,法医颅脑学作为法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法医学在法医颅脑学中的刑事头部伤害鉴定。
法医颅脑学是研究人头部刑事伤害及死因的学科,通过分析解剖和病理学的方法,以及法医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为刑事司法提供科学依据,判断刑事头部伤害的性质和原因。
首先,法医学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会进行扫描和摄影检查,如CT、MRI等技术手段,以获取伤害现场的详细信息和相关数据。
其次,根据检查结果,法医学会进行外部和内部的尸体检查,包括检测颅骨、头皮、头发、颈部、眼睛等多个部位的损伤情况。
最后,法医学还会进行病理学的分析,通过对伤害组织的显微镜检查和组织化学检验,确定伤害的类型和程度。
在具体的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法医学会根据伤害的性质和特点,判断是否属于刑事伤害,以及是否存在他杀的可能性。
首先,法医学会通过外部伤害的检查,如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等,分析伤害的形成原因和可能的犯罪手段。
其次,法医学会研究伤害的内部结构和病理变化,如颅内出血、脑组织挫伤等,并结合现场勘查和嫌犯的陈述,综合分析伤害事件的过程和经过。
最后,法医学会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DNA分析、指纹鉴定等,比对相关证据,确定伤害的肇事者。
与此同时,法医学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还承担着重要的法医精神和专业道德责任。
法医学家需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鉴定工作,不受任何影响。
同时,他们还需要对伤害事件的所在社会环境和相关背景进行充分了解,以便更好地判断和论证。
总结起来,法医学在法医颅脑学中的刑事头部伤害鉴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通过对伤害现场的检查、尸体解剖和病理学分析,法医学可以准确判断头部伤害的性质和原因,为司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法医学在刑事头部伤害鉴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个体差异、伤害的多样性等。
脑干损伤的法医学鉴定2例分析案例简介1、被害人王某被犯罪嫌疑人张某殴打,导致头部受伤。
后王某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经法医学尸体检查,发现王某颅内有脑干损伤。
2、被害人李某被车辆撞击,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经法医学尸体检查,发现李某颅内有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简介脑干是大脑发出的神经纤维束汇聚起来的地方,同时也是大脑与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重要桥梁。
脑干损伤是指头部遭受撞击或重物砸打等外伤,导致脑干受损,进而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
法医学鉴定过程案件调查被害人的遭受外伤及死亡原因要进行调查,收集案发现场证据和被害人生平事迹等资料。
法医学检验法医学检验是通过对被害人遗体进行尸检,为刑事案件提供法医学鉴定的基础。
在尸检中,要查看被害人头颅的外形,检查颅骨骨折情况,脑膜是否破裂,是否存在脑水肿等病变情况。
脑干定位诊断在检验中,可通过观察被害人的软组织和骨头的损伤程度,综合分析被害人的生命体征来初步判断脑干损伤的定位和程度。
病理分析通过对两名被害人案件的病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案例一王某的颅内出血导致脑干挫伤,创伤后可能短时间内出现生命体征的恶化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没有及时进行抢救处理,导致最终死亡。
2、案例二李某的脑干受损后出现多种生命体征失调症状,包括呼吸、循环以及体温的控制等多系统失调,但无特异性自主神经反应,直接致死。
综合以上分析,即使在危急状态下,对脑干损伤患者的抢救措施也必须尽快实施,如此才能避免症状的扩大和加重,保证其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1.何建峰. 法医学辞典.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2.陈坚. 法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的临床法医学病理鉴定分析作者:王永青李耀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30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的法医学病理资料,为临床鉴定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了81例鉴定为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的案例资料,从致死类型、存活时间、致死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主要致死成因有原发性颅脑损伤、继发性脑干损伤和并发症,原发性颅脑损伤致死者34例(42.0%),继发性脑干损伤者3例(3.7%),并发症者2例(2.5%),原发性颅脑损伤合并继发性脑干损伤者24例(29.6%),原发性颅脑损伤合并并发症者4例(4.9%),原发性颅脑损伤合并继发性脑干损伤及并发症者14例(17.3%),且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致死原因越多样。
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的临床法医学病理鉴定应该结合死亡事件、临床资料、病理检查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以得到更为准确的鉴定结果。
关键词重型颅脑致死法医学病理鉴定作者简介:王永青、李耀芳,山西省平陆县公安局,主检法医师,主要从事法医临床和法医病理的检验鉴定工作。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6.10.314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的急症,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在临床以及法医病理学中十分常见。
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会合并有各种继发性颅脑损伤以及多种并发症,因此明确其致死原因、死亡时间、死亡方式等各方面之间的特点与联系,对于给予准确的鉴定结果十分重要。
本文就此基于81例重型颅脑致死患者的尸检报告进行分析研究,现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收集了2014年1月到2016年2月期间法医病理鉴定中心的81例重型颅脑损伤致死患者的尸检结果报告。
所有案例均经过了全面系统的尸体检查,尸检均在死亡后72小时内进行,均经过诊断明确为颅脑损伤及其并发症所致死亡,排除颅内肿瘤、病理学出血梗死等其他致死性原因。
摘要:人类的脑部控制着人体的各种高级指令和反射活动,脑部结构的复杂性使其成为了刑事案件中最易遭受打击的部位,同时也是其他非刑事案件中最易受损伤的部位。
所以导致了颅脑损伤是全世界中损伤致死的最重要原因。
关键词:颅脑;损伤;法医;病理分析
在法医病理学中对颅脑损伤进行检查较为常见,是法医学中重要的损伤类型之一。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继发性损伤以及并发症时,能够客观性对原发性、继发性以及并发症等与死亡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对判定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颅脑损伤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等对临床的诊断至关重要。
一、鉴定颅脑损伤所必备的条件
1.意识障碍是脑损伤的重要症状之一。
意识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意识障碍是指由于头部遭到撞击而引起的脑部机能出现障碍,这种障碍是立即显现的,原发性的意识障碍与外力作用之间没有间隔期,而外力作用停止后的数小时或数日出现的意识障碍是典型继发性脑损伤的症候,这说明继发性障碍于外力作用之间具有一定的潜伏期。
2.有神经系统局灶性的症状和体征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统称为脑功能区,大脑皮层的各部分相互协作,如果某一部分受到损伤,则会出现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局限灶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单瘫、偏瘫、失语,因而法医鉴定过程中,这不是困难的步骤。
3.生命体征有改变。
体温、脉博、呼吸速度、血压等的变化是判别脑损伤程度和伤情变化的重要指标,大多数脑损伤体温有上升现象,严重脑损伤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会随着损伤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4.脑脊液的改变。
脑脊液不同程度血性改变可证实有脑挫伤或颅内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结果,作腰穿时只要能排除腰穿操作时造成的血染脑脊液、脑损伤即可认定。
5.脑脊液外流或脑组织外溢是脑损伤的直观依据。
6.ct扫描有脑损伤的影像。
低密度影提示脑挫裂后的脑水肿、坏死或液化,高密度影代表脑挫裂伤后的局灶性出血,颅内血肿可见占位性影像,对脑外功能区损伤ct扫描诊断更有价值。
二、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案例
1.案情介绍:某女,24岁。
5月18日骑摩托车摔伤后,21日入院,查体:左侧顶枕头皮压痛。
头颅ct示:右侧颞叶及顶枕叶脑实质皮质区散在不规则小斑状异常密度灶,考虑脑挫伤,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结构向左稍偏移。
诊断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①右侧颞顶枕叶脑挫裂伤;②蛛网膜下腔有出血;③右顶枕头皮挫伤。
行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疗法治疗。
5月29日上午10:30患者呼吸急促,伴有咳嗽症状,心悸。
此时正为患者注射静点阿奇霉素,考虑为输液反应,停用该药,患者气喘症状有所好转。
16:00患者出现焦躁,自述口渴,对静脉点滴有恐惧感,随后癫痫发作,意识丧失,四肢痉挛,牙关紧闭,呼吸暂停,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尸体检查:头皮表面未有大面积的损伤。
切开头皮后,可见右顶枕部头皮下有片状出血,范围为大约为12cm×3cm。
颅盖骨的右颞部经后枕部骨缝至枕骨左侧可见一横行条状骨折线,长约16cm,后枕部骨缝裂的开线长约6cm。
右颞顶硬脑膜和脑组织的表面有局部粘连现象。
脑重1480g,脑部的右颞顶部脑有挫裂伤,与硬脑膜有轻度粘连,脑组织的表面略粗糙,范围6cm×2.7cm,右前颞极有脑挫裂伤,其范围是3cm×2.4cm,右前额脑挫裂伤,脑部表面粗糙,范围是1cm×1cm,脑挫伤处局灶性蛛网膜下腔有出血,脑回略见变宽,色略苍白。
小脑有扁桃体疝形成。
喉头无明显水肿状况。
3.病理学检查脑部略有淤血、严重水肿情况。
挫伤处的脑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周围有少量增生的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多数大而圆的、吞噬有脂质的格子细胞(泡沫细胞),
脑软化灶形成,脑膜纤维组织增生、变厚;脑干及小脑略有淤血,水肿状况。
咽喉略有水肿,喉室粘膜见片状粘膜下稍有出血。
脑膜血管扩张淤血,右额、颞、顶部多发灶性脑挫伤,脑室无扩张,中线的结构未偏移。
小脑扁桃体压迹形成。
4.讨论。
颅脑损伤大脑轻度淤血、重度水肿。
挫伤处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并有骨折现象。
病理切片见脑挫裂伤周围带状出现大量泡沫细胞及少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此为脑损伤恢复时病情出现恶化的情形。
三、颅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案例
1.案情介绍:2014年6月15日,李某(男,22岁)与人发生争执后,被人使用木棒打伤头部。
头部受伤后,伤者身体失去知觉8h。
查体:头部左顶有明显同感,但未见明显下陷。
头颅ct:左顶骨属于凹陷性骨折。
依据ct片骨折位于左顶、感觉区,骨折的深度约2cm,于局麻下行“左顶骨开颅碎骨清除钦板修复术”,颅骨凹陷的范围大约4×4cm2。
咬除碎骨片,颅骨缺损范围约6×4cm2,予钛板5×5cm2,扩覆盖缺损。
手术后,经过1个月,检查:伤者口诉头晕。
脑胀,口齿清晰。
脑部左顶枕部8.6×0.1cm蹄形的手术疤。
头颅ct:左顶骨有凹陷性骨折,骨折深度约2cm。
2.颅脑受伤机理:伤者的脑部受到较大力的外部作用,当外部作用力大于颅骨弹性时,可致使脑部出现骨折现象。
若外部的作用力范围过大,远远大于脑部面积时,会出现颅骨的局部变形,出现凹陷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的概率约占颅盖骨折的1/3,较多发生在颖部,其次是额、顶部。
本案中,硬脑膜未破裂,但颅骨凹陷>1.0cm,凹陷范围4×4cm2,位于功能区,头部受伤后,伤者身体失去知觉8h。
行“左顶骨开颅碎骨清除钦板修复术”。
手术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凹陷的骨折片的刺激及损伤脑组织,防止癫痫和颅内水肿的现象产生。
鉴定是否属于颅骨凹陷性骨折,其凹陷>1.0cm可以作为鉴定伤者病情的指标之一。
凹陷骨折可在皮质功能区出现损害症状。
凹陷骨折在静脉窦上可能会引起致命性大出血情况,或出现压迫静脉窦从而引起颅内血压上升的症状。
颅骨骨折的危险性在于颅骨骨折同时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特别是由于骨折线通过血管沟、静脉窦所致的颅内产生血肿以及颅内感染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出现有严重的颅脑损伤情况,由于颅骨和脑组织的结构受到破坏比较明显,即使出现有颅内的病变情况,发生异议的情况也比较少,但是对于轻微的损伤情况,很容易出现法律与医疗的纠纷。
因此,在进行法医的病理分析中,应加强对其外伤的参与度,从而有着的判断。
颅脑损伤的临床医学诊断和法医学鉴定结论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不能仅仅依靠医生的诊断结论或疾病证明书来评定死者的损伤程度。
法医学鉴定人必须对临床医学诊断的所有材料包括病历,各种检查等,全面认真地复核,在确证某种类型的颅脑损伤后再作损伤程度评定。
对一时弄不清的疑难案例或专科性的问题,必要时可聘请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或专家共同会诊作出正确诊断,然后才评定损伤程度。
对脑外伤综合症、外伤性精神症或一般外伤诱发的病症,法医学鉴定人必须首先鉴别是脑外伤引起还是社会心理因素的原因,不应当轻易的定下外伤性的结论。
因为外伤只是作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与死亡也许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损伤程度评定只能依原始损伤来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