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 yqingwen@yqingwen@《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i)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7)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8)6.1 设计编写 (8)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9)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9)7.1.1 沉积岩 (9)7.1.2 火山岩 (10)7.1.3 侵入岩 (11)7.1.4 变质岩 (12)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3)7.1.6 第四纪地质 (13)7.2 地质构造调查 (14)7.3.1 异常查证 (15)7.3.2 矿产检查 (15)7.3.2.1 概略检查 (15)7.3.2.2 重点检查 (16)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7)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8)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8)8.1 测制目的 (18)8.2 布设原则 (18)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19)8.3.1 沉积岩剖面 (19)8.3.2 火山岩剖面 (19)8.3.3 侵入岩剖面 (19)8.3.4 变质岩剖面 (19)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20)8.3.6 混杂岩剖面 (20)8.3.7 构造地质剖面 (20)8.3.8 矿化(体)带剖面 (21)8.4 测制精度要求 (21)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22)9.1 部署原则 (22)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3)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23)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24)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5)11.1 资料整理 (25)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11.3 野外验收要求 (27)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8)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8)12.2 成果图件编制 (29)12.2.1 地质图编制 (29)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29)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30)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30)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1)14.1 提交资料要求 (31)14.2 成果评审要求 (31)14.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3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8)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1)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3)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解读一、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编制的必要性1、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便于项目管理、验收。
3、规范1:5万水文地质调查行为,提高成果质量。
二、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主要内容1、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与总原则2、调查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分类与工作量定额3、设计书编审4、调查内容5、技术方法6、综合评价7、成果编制与验收等。
说明:对规范七个方面的内容,着重解读前三个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见相应授课课件。
三、对几个重要术语和定义的理解含水层:能赋存、传输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可渗透岩层(体)。
含水岩组:地层层序相连、含水特征相似、水力联系密切的可渗透岩层(体)组合。
含水层富水性:含水层输导、汇聚、产出地下水的能力。
通常用规定口径、规定降深的单井出水量或泉水流量来表征。
水文地质填图单位:描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而设定的最小含水岩组单位。
可根据不同工作目的、比例尺要求设定。
水文地质调查点:描述局部水文地质特征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泉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与地表水体,以及钻孔、机井、民井、坑道等地下水人工露头。
环境地质调查点:描述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和现象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采矿沉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荒漠化、石漠化、冷浸田等。
地质地貌调查点:描述控制地下水形成分布的地质地貌因素而设置的野外调查点。
包括地层、岩石、构造、化石等地质露头,分水岭、河流阶地、冲洪积扇、扇间洼地等地形地貌,以及溶蚀、溶洞、落水洞等岩溶现象。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点:为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而设置的调查统计点。
包括单井开采量、水源地开采量、生活用水开采量、灌溉用水开采量、工业用水开采量等。
上述术语和定义,有的术语是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基础上,对其定义进行了补充说明,使含义更清楚易懂,如含水层、含水岩组;有的术语是延伸其含义,如水文地质调查点、含水层富水性。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12—XX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
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目次前言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目的 (1)3.2任务 (2)3.3工作程序 (2)3.4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利用 (3)4.1地形资料准备 (3)4.2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3)4.3遥感数据收集与利用 (4)4.4地球物理资料收集与利用 (4)4.5地球化学等资料收集与利用 (5)4.6钻孔资料收集和利用 (5)5 野外踏勘 (5)6 设计编审 (6)6.1设计编写 (6)6.2设计审查 (6)7 调查内容 (6)7.1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7)7.1.1 沉积岩 (7)7.1.2 火山岩 (7)7.1.3 侵入岩 (8)7.1.4 变质岩 (9)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0)7.1.6 第四纪地质 (10)7.2地质构造调查 (11)7.3区域矿产调查 (11)7.4 专项调查 (13)7.4.1 环境地质背景调查 (13)7.4.2 农业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3 城市和工程地质地质背景调查 (14)7.4.4 旅游地质专项调查 (14)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8.1测制目的 (15)8.2布设原则 (15)8.3类型及测制内容 (15)8.3.1 沉积岩剖面 (15)8.3.2 火山岩剖面 (15)8.3.3 侵入岩剖面 (15)8.3.4 变质岩剖面 (16)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16)8.3.6 构造混杂岩剖面 (16)8.3.7 构造地质剖面 (16)8.3.8 矿化(体)带剖面 (16)8.4测制精度要求 (17)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9.1部署原则 (18)9.2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18)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18)9.2.2 地质观测内容标绘 (19)10 测试鉴定要求 (19)11 资料整理 (19)11.1野外调查过程中资料的整理 (19)11.2阶段性和年度性资料整理 (20)11.3野外资料的最终综合整理 (20)12 综合研究 (20)13 野外验收 (21)13.1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1)13.2野外验收要求 (21)14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2)14.1报告编写前的综合整理与分析 (22)14.2成果图件编制 (23)14.2.1 地质图编制 (23)14.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的编制 (23)14.2.3 其他专项调查图件的编制 (24)14.3报告编写 (24)15 数据库建设要求 (24)15.1原始资料数据库 (24)15.2最终成果数据库 (24)16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24)16.1提交资料要求 (24)16.2成果评审要求 (25)16.3资料归档要求 (25)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26)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28)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1)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3)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35)1:50 000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DD2012-ⅹⅹ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工作内容、技术方法、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提交等。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 000)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
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自然资源部关于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等23项行业标准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公布日期】2024.08.02•【文号】自然资源部公告2024年第36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自然资源部公告2024年第36号关于发布《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等23项行业标准的公告《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等23项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经2024年第5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批准、发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DZ/T 0475-2024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DZ/T 0476-2024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50000)DZ/T 0477-2024深部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DZ/T 0478-2024固体矿山矿产资源储量三维动态管理技术要求DZ/T 0479-2024压覆矿产资源调查评估规范DZ/T 0480-2024砂石矿山综合利用规范DZ/T 0481-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回灌技术要求DZ/T 0482-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与保护监测规范DZ/T 0483-2024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要求DZ/T 0484-2024遥感地质术语DZ/T 0485-2024微动探测技术规程DZ/T 0486-2024固体矿产勘查钻孔质量要求DZ/T 0487-2024绳索取心钻杆作业规程DZ/T 0488-2024煤层底板分支孔定向技术规范DZ/T 0489-2024煤层底板地面探查与注浆技术规范DZ/T 0490-2024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规范DZ/T 0491-2024观赏石鉴评灵璧石DZ/T 0492-2024观赏石鉴评大化彩玉石DZ/T 0493-2024观赏石鉴评雨花石DZ/T 0466.1-2024地质资料馆藏管理规范第1部分:实物DZ/T 0069-2024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及色标(代替DZ/T 0069-1993)DZ/T 0225-2024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代替DZ/T 0225-2009)DZ/T 0260-2024地热钻探技术规程(代替DZ/T 0260-2014)自然资源部2024年8月2日。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李永军编2003年4月于西安前言为了保证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野外工作、室内整理、报告编写等各环节有章可循,做到所有调查成果格式统一、表述统一、图式统一,提高地质调查项目的成果质量,现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管理有关制度和规范、标准及技术要求,制定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项目各填图组、专题组要严格执行本细则有关规定,并在工作中进一步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完善。
本细则未涉及的有关内容参照下列有关要求等执行。
执行本细则中,应参照执行的有关标准、技术要求指南有:1.1: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2.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GB/T14158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4.DZ/T0158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5.DZ/T0151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6.GB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7.DZ/T0179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8.DT/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9.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50000数据库技术规定1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项目管理制度汇编11.魏家庸等,1991,《沉积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房立民等,1991,《变质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3.高秉章等,1991,《花岗岩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4.周维屏等,1993,《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新方法》,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本细则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发现不妥请及时告知项目技术负责,以便修改、完善。
一、剖面测制(一)实测剖面1.实测剖面的目的任务地质剖面是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
无论实测或修测图幅都必须按统一规定布臵实测剖面,通过地质剖面实测,建立各类地质体(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等)建造顺序(地质体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建造体的填图单位,最大限度地提取各项区域地质调查所需指数(如时代指数、古环境指数、古气候指数、岩质指数、土质指数、水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等)。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李孝颐这个题目很大,如果要详细讲,可能要花好几十个小时。
195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由前苏联全苏地质研究所编的书,叫《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有25万字,讲的就是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方法。
过去高等地质院校有一个专业,叫地质测量与找矿勘探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也要学四年。
可见地质调查涉及的广泛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广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物探、遥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
今天要讲的只是水文地质测绘。
1、怎样进行1: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测绘通常称水文地质填图。
当我们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已获批准,调查队伍已经组建,资金已经到位,为完成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我们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工作呢?1.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俗的说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是说的干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顺利地完成要干的事。
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比砍柴、比进行大比例尺专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
因此,更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从完成和服务于技术工作考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1.1.1物资准备包括野外工作需要用的汽车、设备、仪器、工具、个人野外装备、野外记录簿和各种记录表。
鉴定岩石和矿物所需的一些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磷酸、黄血盐、钼酸铵等。
个人随身携带的防暑防蚊叮蛇咬的药品等。
要从水文地质填图需要出发。
比如,要对泉点测流量测水温,便需要准备三角堰、梯形堰和酒精温度计,对河溪测流要秒表或流速仪,观测点定位要GPS仪,某些特殊分析项目的水样需要添加的稳定剂,如大理石粉、盐酸、硫酸、醋酸等。
还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使用的仪器、用具也不同。
比如岩溶地区便可能要进行溶洞测量,连通试验等,则需要准备照明的用具、指示剂、皮尺等。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QHDK/T2004—01 1 适用范围本要求适用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厅)启动、由省财政拨款,在省内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它规定了该项工作的性质,工作程度,目的任务,基本准则,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精度要求,以及样品采集、资料综合整理、成果编制及质量管理等技术内容,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
2 引用标准1) 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2) GB 958《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3) DZ/T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4) DZ/T0191-1997《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程》5) DZ/0197-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6) DZ/TOO94-9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7) DZ/T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标准》(1:50000)8) DZ/T0151-9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9)《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指南》(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10)《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地矿部勘技司直管局,1993)11)DZ/T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12)DZ/T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13)DZ/T0081-93《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14)DZ/T0011-9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15)DZ/T0075-93《地球化学普查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16)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规范》17)GB-T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18)GB-113687-1992《固体矿产普查总则》19)DD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20)《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细则》(青海省地调院,2002)3 目的任务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下简称矿调)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地质工作,是实现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 000)DZ/T 0001—91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GB958 区域地质图例(1:50000)ZB/T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3 目的任务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
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
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底图。
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形象,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
5.1 立项论证由主管局(厅)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下达一比五万区调任务书。
5.2 设计编审根据局(厅)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图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
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必要的野外调查研究,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做到针对性强、任务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有力,并经主管局(厅)审查批准后实施。
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5.3地质填图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
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必要时可根据实际上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成果编审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作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
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
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吸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性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
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5.5 出版准备出版准备包括修改定稿、原本档案归档、印刷原图分版清绘、色标选用、总色样图、发色样图制作、提出制印说明书和说明书出版稿批样。
6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6.1沉积岩区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方法填图。
6.1.1 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和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6.1.2 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6.1.3 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6.2 侵入岩区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
6.2.1 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括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6.2.2 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6.2.3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2.4 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非正式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或单元与矿产的关系。
6.2.5 花岗岩类以外的其他侵入岩,原则上按 6.2.1-6.2.3要求进行填图,划分侵入体。
有条件时建立单元并超单元或序列。
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或单元内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以及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带。
6.3 火山岩区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6.3.1 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3.2 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6.3.3 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3.4 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 变质岩区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6.4.1 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6.1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2 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6.4.3 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6.4.4 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5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4.6 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5 第四纪地质6.5.1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5.3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6 构造6.6.1 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6.6.2 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7 旅游地质资源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6.8 矿产资源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
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9 灾害地质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7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7.1 实测地质剖面7.1.1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
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
7.1.2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
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
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列序、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4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
在剖面上应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
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
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7.1.6 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
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7.1.7 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
7.2 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