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自古以来就承载着沟通理解、传播知识、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使命。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翻译活动的重要性更是愈发凸显。
然而,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行为。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选择的目的性,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和语境,做出恰当的语言和文化选择,从而实现翻译的预期效果。
本文将首先回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探讨翻译选择的目的性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体现。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译者在实践中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选择。
本文还将探讨翻译选择的目的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译者在面对多元文化冲突时如何做出平衡和抉择。
本文将对翻译选择的目的性进行反思与展望,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中的作用。
二、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理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其本质就是一种选择。
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理论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地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字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对应文字,而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方法和结果。
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适合的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预期效果。
在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理论中,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不同的目的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信息传递,那么翻译者需要确保译文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如果翻译的目的是文化交流,那么翻译者就需要关注原文的文化内涵,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原文的文化信息。
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理论还强调了翻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翻译者不再是被动的文字转换者,而是翻译活动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翻译选择的过程。
翻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需求,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预期效果。
翻译选择的目的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析《金子美铃物语》汉译本1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论所强调的核心观念是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翻译的受众人群决定了翻译策略及方法。
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有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后逐渐形成了翻译三原则。
1.1目的原则。
目的论原则认为,所有的翻译活动首要的遵循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活动可以有不同各样的目的,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明确其特定的翻译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1.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且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其实也就是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依然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1.3忠诚原则。
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诺德认为,译者有必须向接受者解释自己的翻译目的及其原因。
且译者还需忠诚原文作者。
总之,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中,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2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わたしと小鳥と鈴と」汉译本里的体现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金子美铃的童谣诗集不仅受孩子们的喜欢,也更加受当代大人们的喜欢。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想念最初的童真和童趣。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浅谈外国名著书名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和方法1、导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文化全球化,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而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国的大量优秀书籍被翻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同时相当数量的中文图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被翻译成其他语言文字,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在图书翻译中,内容的翻译固然重要,但其书名是整本书的灵魂,起着解释作品意蕴和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很可能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要购买这本书,因此书名的翻译十分重要,好的书名翻译能有效地促进作品的传播。
因此,书名的翻译要考虑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做到妥善处理,使译出的书名能准确地达意,而避免误解与不确切丰华瞻,1980。
也就是说,书名的翻译具有特定的目的性。
根据目的论Skopostheory的基本观点——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方法由翻译目的与译文的预期接受者决定。
2、功能主义目的论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以凯瑟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曼塔利,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主要代表。
1971年,凯瑟琳娜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的学生汉斯则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在《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它也是功能学派的基础理论与核心理论。
他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JeremyMunday,202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20世纪90年代,诺德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这也是对弗米尔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诺德在其著作中强调:“翻译就是要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它与源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
An Analysis on the Choice of Translating Strategies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Take Zhang Peiji's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for Example 作者: 徐燕杰[1]
作者机构: [1]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6期
主题词: 目的论;翻译策略选择;《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摘要:翻译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包含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三个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为首。
决定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预期的目标语受众和译文预期
在目标语环境中达到的效果。
本文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分析目的论视角下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目的论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它的核心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效果,翻译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和满足特定的需求。
目的论翻译理论首先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将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信息,以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往往与交流、理解、传达和表达相关。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制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目的论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达到特定的功能和效果。
例如,商务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流和合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准确和专业化;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意境,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神和思维跳跃。
翻译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此外,目的论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目的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翻译是以受众为中心的,翻译的目的就是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
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习惯和偏好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与受众的有效沟通。
总之,目的论翻译理论通过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提出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效果的观点。
翻译者应根据特定的目的、功能和受众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标。
这一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_外语翻译外语翻译摘要: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出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出发点,他们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也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直译—意译;增添与删节;按语与评注;思想启蒙作用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这里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于具有历史使命感的翻译家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而这两个问题一旦找到明确的答案,如何翻译的问题便能在原则上得到解决。
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家的翻译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1]中国近代翻译史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这一时期开始了有目的、有系统地向国内译介各种外国作品。
将翻译置于文化的背景上考虑,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翻译活动(包括翻译论述)带有功利的色彩,受到时代亦即当时民族文化的制约。
翻译事业发达与否,也与翻译的目的、社会反响,即文化上是否有此需要关系极大。
[2]7一、理论探讨(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来的,开辟了在新的跨文化背景下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1971年,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 Pssibilities and Liitatins in Translatin ritiis )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她仍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并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eer)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pstherie)。
翻译目的论本文是我对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以及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主要因素的一点小小看法。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派的核心理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产生的语篇”。
更确切的说,受众也就是读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
比如说:如果原著是儿童文学,也就是说读者是儿童。
由于儿童在生理、心理、知识经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上都和成年人不同,这决定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教育性和娱乐性并存。
即目的就是让儿童愉悦的同时受到教育。
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
根据行为学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活动。
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读者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
后来。
翻译目的论反映了翻译理论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由此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这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为理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来研究。
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是译者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有意图的原著与译者间的互动行为。
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应遵循以下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首先,目的法则为翻译目的论的首要法则。
其核心内容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应由翻译行为所需要达到的目来决定。
翻译的目的大致有三种:①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为了赚钱);②译文的交际目的(如给读者以启迪);③使用某种特殊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说明源语语法结构的特殊性)。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翻译理论的任何人都应该熟悉翻译目的论。
还有许多使用目的论来解释翻译现象,指导翻译实践和培训翻译人员的论文。
目的论是将目的概念应用于翻译的理论。
它的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目的是目的和功能理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成为该理论的核心。
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家,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并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赖斯(Catherina Rice)的指导下进行了研究。
在1976年至1977年的一系列演讲中,威猛(Vermeer)提出了一般翻译理论的框架,然后出版了《一般翻译理论的框架》(1978),成为目的论的基础。
1984年,威猛(Vermeer)和赖斯(Rice)撰写的《翻译理论纲要》成为目的论的宣言。
在他的书中,他和赖斯提出翻译不仅是语言过程,而且应视为将一种语言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19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赖斯(Catherina Rice)首次将功能类别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联系在一起,并基于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功能关系开发了翻译批评模型,从而提出了雏形功能主义理论的形式。
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全面的交际翻译,即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相当,但在实践中应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点。
第二阶段:汉斯·维米尔(Hans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使翻译研究摆脱了以源为中心的束缚。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是基于原始文本的有目的和富有成果的行为,必须通过谈判来完成,并且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规则,其中目标规则居于首位。
换句话说,翻译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必须遵循“语际一致性规则”和“语际一致性规则”。
摘要: 商务英语近年来愈来愈受到关注, 商务英语翻译的理论指导原则亦在各方探讨争议之中。
本文从翻译的“目的论”出发, 分析了“目的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的一些具体的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因而, 为了有效地实现其在译语语境中的贸易交际目的, 商务英语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
关键词: “目的论”; 商务英语翻译; 归化商务英语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气候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各方对于对外经贸人才需求激增, 商务英语的翻译也逐步引起重视。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 是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中的一个分支, 是英语在商务场合中的应用; 涉及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 人们从事这些活动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翻译比文学英语翻译复杂得多, 因为译者除了要精通两种语言及其文化以及熟悉翻译技巧之外, 还必须熟悉商务方面的专业知识, 了解商务各个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法, 从而能够最终通过翻译把握商贸活动的交际效果。
由于这些特性, 有些翻译标准和翻译原则(如传统的“信达雅”理论) 并不完全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
一、翻译的“目的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性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威密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 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
诺德等翻译目的论者认为, “任何翻译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原则’, 翻译行为是由其目’的决’定; 即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
“诺德认为”文本的意义取决于受体并服务于受体”(A text is made meaningful by its receiver and for its receiver.) 。
在这一原则下, 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offer of information) 的作用; 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 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 而应是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翻译的目的是指通过翻译意欲达到的需要、结果或用途。
翻译的目的往往通过翻译的委托者、原作者、译者或有关人员的意愿、动机或要求加以明确。
翻译的目的及其相关的翻译动机、意愿或要求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
大多数翻译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与要求,这时译者必须面对这些目的或要求,做出自己的选择。
译者的翻译目的是体现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部分,而它往往又脱离不开译者所受的社会历史环境。
换句话说,作为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必然涉及到“为什么翻译”的根本问题。
对译者来说,只有明确了“为什么翻译”这一根本问题,才能解决“翻译什么”的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动机对他们选择什么文本来译,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进行翻译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一、目的论翻译理论20世纪80年代,德国两位翻译理论家赖斯和弗美尔创立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ie)。
弗米尔将“行为理论”引起翻译理论中,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
翻译行为的实施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目标,甚至会在目标语境中产生结果和影。
功能翻译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具有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行为性、加工性和人际性。
”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方法策略。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
由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各种翻译行为有着不同的目的,译者应根据特定翻译情形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目的,从而获得一个功能方面合适的译本。
他强调的是合适的译本而不是对等的译本。
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需要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的中和,决定了具体的翻译策略。
在强调译者的目标在翻译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目的论提出了另一个原则—连贯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应用
目的论三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翻译的目的和需要,采取恰当
的翻译策略。
其三个基本原则为:
1.意义原则:翻译应当以传达原文的意义为主要目标。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捕捉原文的含义、表达原文的思想和观点,并尽可能保持原文所
传递的信息。
2.适应原则:翻译应当适应读者的需要和背景。
翻译语言应当符合读
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尽量使用读者熟悉并易于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使得翻译目标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3.文化原则:翻译应当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
需要特别关注不同文化间的词汇、习惯、思维方式等差异,并选择合适的
表达方式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冲
突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这些原则,以达到准确传达意义、适应读者以及尊重文化等目标。
目的论与翻译方法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理论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效果。
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应用和影响,分析其在不同翻译情境中的适用性,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本文将简要介绍目的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阐述其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这些方法在不同翻译情境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还将探讨目的论在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在这些领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总结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价值和意义,展望其在未来翻译实践中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目的论在翻译方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目的论的兴趣和研究,共同推动翻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目的论的基本概念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一种翻译理论,由德国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由他的学生诺德(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由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决定的。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即翻译的结果应首先满足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的。
在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人类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翻译的目的、译文的接受者、译文的使用环境等。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
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它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用
以儒学英译为例
对一部作品的翻译,译者会经常因为译文读者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会根据所选
文章的题材不同而选用不同的策略,同样,也会因为翻译的目的的不同,而采用迥然相异的
翻译策略,以下我们将以儒学英译的不同例子来看这一点。
早在1594年,西方就文字出版了第一本儒家经典<四书>,这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
拉丁文翻译著成。从此以后,儒学经典被越来越多地译成西方各种文字。近代西方出现了三
位汉籍欧译大师:英国的理雅格,法国的顾塞芬,和德国的卫礼贤,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英
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作家,以理雅格和辜鸿铭为例。看翻译目的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这两位大师的翻译背景。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小时候就读于老家的教区学校,曾在一位
盲妇处学习英国古典诗篇,从小就喜爱文学。他十四岁时转入阿伯丁文法学校,勤奋学习拉
丁文和英语语法。1831年考入阿伯丁英王学院。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又致力于学习哲学与
宗教。理雅各在大学求学期间,为当时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所吸引,志愿当传教士。投考希
伯利神学院。他接受了两年的神学训练,向伦敦传教会提出申请,要求派往中国传教。伦敦
会批准了他的申请。1839年7月,从英国乘船出发,1840年1月10日抵达南洋马六甲。
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
新教布教书籍。1861年“四书”译本依序在香港出版,为《中国经典》一、二卷。之后的几
十年时间里,理雅格翻译了大量的汉籍,特别是儒家典籍《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春秋》、《礼记》、《书经》、《孝经》、《易经》等。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
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
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
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
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他称自己: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
句颇具调侃的话是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他翻译《论语》的背景与前提。辜鸿铭注意
到西方传教士在审视中国历史及文化时所持的居高临下的态度,批评其带着一种令人无法忍
受的优越感来研究和认识中国。论语最初200年多来的英译史一直是由传教士书写,他们将
儒家思想当成儒教,以基督教为参照来翻译及阐释《论语》。他认为理雅格等传教士们歪曲
了儒教经典的原意,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偏见。为了还原中国儒家经
典的本来面目,消除理雅格等造成的偏见,他决定以自己对儒家经义的把握和对西方语言文
化的精熟来翻译儒家经典,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地读过他的翻译之后,能
够反思和修正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改变他们对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的态
度。辜鸿铭翻译儒家经典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儒家文化救西的思想。为了引起西方人对他翻译
的论语的更多关注,他将译本名定为:《孔子言论: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里解
说的新的特别的翻译》。而由于其间经历、生活环境及身份的变化,理雅各的《诗经》三译本
体现了其不同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他的宗教观念经历了从以基督教为中心的狭隘偏见,到宽
容、自由的比较宗教观的演变,学术思想也从较多地依赖传统和服务政治,而逐渐走向强调独
立意识的学术阐释。但西方主流思想总是影响着译者,又通过译者影响着译著。中国经典在
理雅各看来仍是低劣的,需要基督教来予以完善。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两个大师,他们翻译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也就是他们的翻译目
的不同导致了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截然不同。
主要概念词的比较:
孔子的“仁”概念博大精深,理雅各从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将里面的“仁”全部译成
virtue,“仁者”全部译成virtue man,“德"也译成virtue,由于他的传教士身份,仁在其视野
里是一个美德范畴,辜鸿铭将仁理解为一个伦理道德观念,,一方面是因为仁与儒家其他德
行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儒家精神强调君臣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因此,儒家的仁从本质
上是伦理精神,辜鸿铭将仁君子德和分别译成moral,morality,the moral man,the moral law,
应该说他从整体上把握了儒家文化的真谛。礼在论语里出现了74次,是儒家学说的另一重
要基础不仅指礼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包括礼貌之礼,礼仪之礼,伦常之礼,从不同层次分为礼
治,礼法,礼律,在论语的各个语境里礼的含义都有区别,因此两个译本对礼的译法也非常
丰富,理雅各的翻译有:ceremonies,courtesy,propriety,the rules of ceremony;辜鸿铭的译
本有以下译法:courteous, art ,the education and good manner ,propriety ,civilization ,the correct
form,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 ,the honors ,the man of the state... ...由此可见,辜鸿铭的翻译能够
对应礼,这归因于他对儒家文化的整体把握,现举一些关于孝的句子,如下: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辜鸿铭与理雅各的翻译例句对比
例句1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
理雅各译文:The Master replied, That parents, when alive,be serv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that, when dead, they should be buried according to propriety; and that they should be sacrificed to
according to propriety.
辜鸿铭译文:I meant, replied Confucius, when his parents are living, a good son should do
his duties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usage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when they are dead, he should
bury them and honor their memory according to the rites prescribed by propriety.
理雅各基本按字面意思翻译,比如生,死,葬这些都是直译,而且做到了柱子主句的
翻译,而辜鸿铭的译文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更展示其对语言高超的运用能力,他以
a good son 做主语用两个排比句给出了译文,祭祀的意义在于怀念 在于感念父母的养育之
恩 辜鸿铭用 honour their memory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孝子对于过逝父母的哀思 ,表达更为
符合中国的孝之情。并且加should do his duties 这样的句子,丰富文章的内容。
例句 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论语,为政)
理雅各译文:Tsze-yu asked what filial piety was. The Master said, The filial piety of
nowadays means the support of one's parents. But dogs and horses likewise are able to do
something in the way of support; without reverence, what is there to distinguish the one support
given from the other?
辜鸿铭译文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asked him the same question as the abov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duty of a good son nowadays means only to be able to support his parents. But you
also keep your dogs and horses alive. If there is no feeling of love and respect, where is the
dif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