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34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
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 (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and target text.o1995, Paul Kussmaul, Training The Translator, JohnBenjamins Publishing Co, p. 149:The functional approach has a great affinity with Skopos theory.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ion is dependent on the knowledge,expectations, values and norms of the target readers, who are again influenced by the situation they are in and by the culture. Thesefactor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orpassages in the source text can be preserved or have to be modified or even changed.Introduction to the Skopos TheoryThe Skopos theory is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Hans Vemeer and developed in Germany in the late 1970s and whichoriented a more functionally and socioculturally concept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not as a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ut as a specific form of human action. In our mind, translation has a purpose, and the word “Skopos” was from Greek. It’s used as the technical term for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目的论,"skopos"是希腊语“目的”的意思。
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29页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又称“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
1971年,德国的莱斯(K。
Reiss)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评价的新模式。
1984年她在与费米尔(H。
J. Vermeer)合写的General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声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若钟交际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拓展了译文功能理论。
她强调译文与原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质量与数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这就是说,根据译文语境,原文中的哪些内容或成分可以保留,哪些需调整或改写,该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确定。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 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
目的随接受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作为受文化制约的语言符号,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受到各自交际环境的影响,译文功能与原文功能可相似或保持一致,也可能完全不同。
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和预期功能,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比以对等为基础的翻译理论或极端功能主义的翻译理论更为优越之处。
翻译功能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Toury 把“功能目的论"看作是“译文文本中心论”的翻版。
Skopos theory(plural Skopos theories)1.(translation studies) The idea that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should primarily take into account the function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text。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作者:桂姝姝来源:《卷宗》2019年第0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功能目的论进行了概述,包括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三原则及其内部关系: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这也是本文的主要部分。
第二部分简要探讨了功能目的论对应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三原则;指导意义1 功能目的论中心思想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德国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立者弗米尔在其所著文章《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
其后,弗米尔和赖斯合著的《翻译的理论基础》具体介绍了目的论相关原则,是阐述目的论的主要书籍,书的第一部分详尽介绍了弗米尔的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行为者要达到预期目的就要根据实际环境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式。
翻译是一种社会行为,任何翻译都有其预期目的,译者也需要以翻译目的为向导,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求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行为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方法。
功能目的论认为,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目的决定方法。
功能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2 功能目的论三原则赖斯和弗米尔为功能目的论提出一系列翻译原则,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翻译目的决定译文面貌;第二,译文应在目标文化中以目标语言再现原语文化和源语文本的信息;第三,译文与源语文本的信息并不完全是等值可逆的;第四,译文必须做到语内连贯;第五,译文必须做到与源语文本保持连贯,也就是语际连贯;第六,以上五条原则按等级排列,以第一条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
从以上六条原则能总结出三条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语内连贯原则(连贯原则)、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又都从属于目的原则。
这三大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1)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功能目的论的最高翻译原则,是对翻译过程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第17卷 第1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 2008年1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07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1-0101-02功能目的论在公示语翻译中的应用赵秋荣 刘敏霞(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给公众看的文字语言。
各大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错误,本文应用功能目的论,通过分析当前公示语翻译中的错误现象,提出了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恰当策略。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文化差异;功能目的论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1.前言公示语又名标识语(public signs, which is a board or other notice giving information, warning, or directions, etc)(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1331) 是指在公共场合给公众看的文字语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及经济合作日益增多,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它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
随着中国申奥的成功、世博会的举行、各种峰会的成功的举办以及来华外国友人数量的不断增多,公示语翻译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各大城市也加快脚步与世界接轨,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城市面貌上,城市中的公示语逐渐采用中英双语来表示。
公示语属于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部分,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公示语的翻译的优劣对于城市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示语的翻译能否发挥它本来的功能,不但影响到外国友人在中国的日常生活,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以及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关注。
(赵小沛,2003:68)公示语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应用文体,它向人们传达提示、提醒、警告、请求等意图。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片名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关乎电影的推广与传播,更直接影响着观众对电影的第一印象和接受度。
本文将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原则及策略,以期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功能目的论视角功能目的论认为,翻译活动应具备明确的目的和功能。
在中文电影片名翻译中,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在于准确传达原片名的信息,同时考虑文化差异,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翻译者需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功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三、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1. 文化性:电影片名往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时需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
2. 简洁性:片名通常短小精悍,易于记忆和传播。
3. 情感性:片名往往传达一定的情感色彩,如喜剧、悲剧、爱情等,需在翻译中体现。
四、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1. 准确性:准确传达原片名的信息,确保观众对电影内容的正确理解。
2. 文化适应性:考虑目标语的文化背景,使译文在目标语言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3. 简洁明了:片名应短小精悍,易于记忆和传播。
4. 情感传达:在翻译中体现片名的情感色彩,以激发观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五、中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1. 直译:对于那些具有明确概念和形象的词或短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以保留原片的风格和特点。
如《泰坦尼克号》可直译为“Titanic”。
2. 意译:对于那些含有抽象意义或文化内涵的词或短语,需采用意译的方法,以准确传达原片名的含义。
如《霸王别姬》可意译为“Farewell My Concubine”。
3. 创意翻译:在保证准确传达原片名信息的基础上,可通过创意翻译为片名增添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如将《疯狂动物城》创意地翻译为“Zootopia”,既保留了原意又富有创意。
六、案例分析以《阿甘正传》为例,其英文原名为“Forrest Gump”,在中文翻译中,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功能目的论与应用摘要:功能目的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
功能目的论认为不能把翻译看作是语言间的对等转换,而应关注译者本身。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原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
而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
诺德(Nord)曾经说过,翻译就是文化比较。
(1997:34)这一理论的提出,突破了结构主义的“等值”翻译观,使得翻译更加注重功能目的和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形成;基本原则;应用功能目的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是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
功能目的论认为不能把翻译看作是语言间的对等转换,而应关注译者本身。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形式,对原文本进行一一对应的翻译。
而是应当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处理。
一、功能目的论的形成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赖斯(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其次,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功能派的基本理论――目的论。
费米尔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再次,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他认为“翻译是一种用于达到特别目的的复杂行为”。
最后,诺德(Nord)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这种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协调好各方关系,对各个参与者负责。
二、功能目的论的基本原则目的论有三个基本的原则: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下面分别阐述一下三个原则。
目的法则是翻译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翻译的整个过程是由目的来决定的。
连贯性原则是指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与原文。
三、功能目的论与应用翻译应用文翻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
论功能目的论与中国汉英翻译教学摘要: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汉英翻译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高质量的汉英人才异常短缺。
功能派翻译教学理论把“目的法则”作为翻译评价的最高法则,主张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对新世纪我国翻译教学的改革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功能主义,目的论,汉英翻译教学,文化传播一、当今中国汉译英翻译及其教学现状目前,在国内翻译教学领域中,英译汉翻译教学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比之下,关于汉译英方面的教学则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课程所占的比重远不及英译汉教学。
长此以往,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最终导致国内汉英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
究其原因。
首先在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属于弱势文化之列。
为了改变这一弱势地位,不断加快发展速度,我们必须不断吸收发达国家文化的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这就直接导致了国内的翻译研究和译本赏析大多数集中于英译中的译本。
因此上个世纪的翻译热潮主要集中在英译中方面,而中国的作品译成英文并有所流传的并不多见。
国内翻译领域对英汉翻译的重视使得翻译教学的重心也集中在英译中上,而中译外教学理论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则依附于英译中。
其次,翻译教学研究在翻译研究中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中译外教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研究基础更为薄弱,因此一直无法获得翻译理论研究者的青睐。
加之目前仍有很多外语工作者对于整体翻译课程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使得中译外翻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译文评估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由一个落后的不发达国家一跃成为一个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国。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都急欲寻找一个能够使其更了解中国的途径。
这就为我国汉译英。
汉译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译外翻译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为翻译界所公认。
功能目的论与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都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认知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开启了新视角。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关联翻译理论;认知角度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语言使用和交际活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际语言不同的是它涉及到两种语言(源语和译语),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如何进行翻译,以及哪种翻译原则更为合适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兴盛,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
从语言学派到文化学派,译者们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时代。
超越语言层面、突破学科界限、从规范化翻译转向描写式翻译的飞跃是这一时期翻译研究的特点(薄振杰,孙迎春,2007)。
而伴随着人们对交际活动认知心理层面的进一步探索,译者们也开始从这一角度审视翻译研究。
其中兴起于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Nord,2001)和Earnst-August Gutt结合关联原则提出的关联翻译论(Gutt,2004)为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二、功能翻译理论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
这种目的性在翻译实践中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Nord,2001: 29)。
其核心理念即翻译行为的总体目的是翻译过程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它将翻译作为一种基于原文的文本处理过程,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的目的决定原文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
“原文仅仅是译者使用的多个信息来源的一种” (Nord,2001: 25) 。
而“目的”可分为基本的两类,即“意图”和“功能”。
“意图”是指信息发送者希望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取得某种效果,这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出发的;“功能”则是说从信息接受者根据自身的需求、已有知识和环境来理解译文,这是从接受者角度出发的。
“意图”和“功能”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效果都能实现并且达到一个平衡。
目录:第一章:《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summary1、Synopsis 提要2、Skopos and translation 目的与翻译3、Arguments against the skopos theory 反对观点4、The translation commission 翻译委任第二章:功能翻译学派1、提出背景2、翻译思想和主要内容3、发展3.1.赖斯的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3.2费米尔的目的论3.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3.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4、原则4.1目的性原则4.2.连贯性原则4.3忠诚性原则5、意义和评价6、中国学者对功能翻译的研究6.1 总体研究趋势6.2 研究主要内容6.3 反思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目录:1、Synopsis 提要2、Skopos and translation 目的与翻译3、Arguments against the skopos theory 反对观点4、The translation commission 翻译委任功能学派1、提出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的对等理论,这个理论将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对等”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这使得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出于对这种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兴起并逐步深化,从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翻译思想和主要内容何为功能翻译理论,诺德的解释是:“功能主义,指的是功能或者是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研究。
”它涵盖了多种理论方法,主要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还包括其他国家理论家的观点。
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类型和美国学者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238浅析功能目的理论对于应用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冯继媛 延边大学摘要: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又称为实用翻译(practical 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
实用翻译的文本包括“除纯文学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交际文本”(周红民,2002)。
因此,“应用翻译”一词的说法是指翻译的目的而言的。
此类型翻译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于信息传达的绝对性重视,其本质为以传统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言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
众所周知,理论的基本功能则在于通过经验观察揭示或描写事物运动的内在联系,用以指导实践。
功能目的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对于整个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和应用翻译在内,都提供了客观、可行的原则和标准。
只是相对而言,其对应用翻译的指导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应用翻译;功能目的理论;实践;指导意义一、应用翻译的定义及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又称为实用翻译(practical 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
实用翻译的文本包括“除纯文学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交际文本”(周红民,2002)。
因此,“应用翻译”一词的说法是指翻译的目的而言的。
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一致认为,所谓的应用翻译,实际上就是应用问题翻译的简称。
但至于哪些翻译可算作应用翻译,目前学术界尚有很大的分歧。
如方梦之先生认为,应用翻译范围甚广,包括科技翻译在内,但“文学及纯理论文本”的翻译除外(方梦之,2003)。
而林戊荪先生则认为,应用翻译包括“科技、经贸、法律、媒体、旅游、广告等,以区别于文学、政治、外交、社科等翻译”(林戊荪,2003)。
应用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效果,具有信息性、匿名性和诱导性等特点。
其注重信息内容的传递而轻视传递信息的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
此外,应用文本与文学文本不同,焦点不在于作者的主观感想,而在于客观事实。
功能派目的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摘要】广告作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日益密切的关注。
功能目的论作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理论,为广告这一实用文本的翻译开辟了新视野。
本文通过分析广告文体特点并通过实例说明目的论的灵活运用可以对广告翻译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使广告功能在译语文化中得以顺利实现。
【关键词】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广告翻译;应用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告的作用尤为凸显。
一则成功的广告能为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国家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广告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广告翻译一直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最近几年一些学者才从语言学角度或是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广告翻译急需理论指导从而更好发挥广告的作用。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以其对翻译目的的强调,对译文功能的重视,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翻译研究尤其应用文体翻译提供了积极地指导。
该理论为广告这一目的性凸显的应用型文体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广告文体的目的性特征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广告下了这样的定义:“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
”另外有种说法是“广告是个人或组织通过有偿取得的媒介,向一定的社会群体宣传其商品、服务或观念,并劝说他们购买或采取相应行为的活动”。
据此可知,广告作为一种竞争性的商业行为,其目的是争取消费者,因而必然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投消费者之所好,供消费者之所需,以打动他们的心弦,促成其购买活动。
这是商业广告的唯一目的,也是商业广告翻译的唯一目的。
因此,广告是介绍和宣传商品信息的应用型语言,目的是使受众有效地接受信息。
二、功能目的论概述及其对广告文体翻译的适用性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弗米尔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提出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奠基理论。
目的功能论在实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何晓媛
【期刊名称】《龙岩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6)1
【摘要】以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汉斯·J·费米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安妮·诺德(Christiane Nord)等学者提出的目的功能论为指导,认为在实用翻译中,首要考虑的是译文的预期功能,由此确定翻译策略,不仅要忠实地译出原文内容,并且要保证其在译语环境中存在意义,作出正确的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总页数】4页(P94-96,106)
【作者】何晓媛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目的论对实用翻译的指导作用 [J], 李慧姿
2.目的论在儿童诗歌翻译中的指导作用——以《一个孩子的诗园》的两个汉译本为例 [J], 尚华;张鲜光
3.浅谈功能目的论在商贸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J], 吴越
4.目的论在轨道行业英语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J], 盛滔;朱亚辉
5.浅谈功能目的论在商贸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J], 吴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