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和语用学
- 格式:pdf
- 大小:273.55 KB
- 文档页数:6
语言逻辑学
语言逻辑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结构、功能及其使用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和语义,以及语言表达所涉及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规则。
语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语言的逻辑结构,包括语言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话语结构。
其中,语法结构主要研究语言中词汇和句子的组成规则,语义结构则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表达所涉及的逻辑关系,话语结构则关注语言交际中的话语行为和话语表达的规则。
在语言逻辑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和模态逻辑等。
命题逻辑主要研究命题的逻辑关系,包括命题的真假、命题的合取、析取和否定等;谓词逻辑则研究谓词的逻辑关系,包括谓词的量化、谓词的复合和谓词的等价等;而模态逻辑则研究语言表达中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可能必然性等逻辑关系。
除此之外,语言逻辑学还研究语言使用中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规则。
在语言使用中,人们常常需要进行推理和论证,而这些推理和论证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比如前提必须成立、推理步骤必须合法、结论必须符合逻辑等。
语言逻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日常生
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语言的逻辑性,遵循语言使用的规则,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第七章语用学•美国哲学家C.Morris(1946)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此前,逻辑学家R.Carnap(1938)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人生成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行为、状态和场合”上,使得部分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消极地把语用学定义成应付“语义学无法处理的内容”的学科,语用学便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的“废纸篓”了。
•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
•研究类似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包括:•(1)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J.Austin1962,J.Searle1969),•(2)会话公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D.Gordan&koff1975),•(3)善行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D.Davidson1972, 1980),•(4)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maxims.P.Grice1975),•(5)理性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ity.A.Kasher1976),•(6)悲观互动策略(strategy of interactional pessimism.W.Labov&D.Fanshel1977,S.Levinson1983),•(7)透明原则(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M.Dascal1983),•(8)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G.Leech1983,P.Brown &S.Levinson1987),•(9)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D.Sperber&D.Wilson1986)等。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和论证的科学。
论述一:逻辑逻辑是英语logic的音译词,它起源于古希腊文λογοδ(逻各斯),原意为思想、言辞、理性、规律性等。
到了近代,欧洲用“逻辑”一词来指称研究推理或论证的学科,一直沿用至今。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语义大致有如下几种:(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
例如,我们要研究中国建设的逻辑。
(2)专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
(3)指某种特别的理论或观点(往往含贬义)。
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逻辑。
(4)指逻辑学。
例如,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当学习逻辑。
论述二:思维思维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
人的认识活动,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人的认识发展,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感觉、知觉与表象,属于形象思维与感性认识的阶段;概念、判断与推理,属于抽象思维与理性认识的阶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
例如,当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我们通过视觉可以反映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反映它的味道;通过嗅觉可以反映它的气味;同时,通过触觉可以反映它的质感。
人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感觉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
感觉不仅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也反映我们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状态。
例如,我们可以感觉到双手在举起,感觉到身体的倾斜,以及感觉到肠胃的剧烈收缩等等。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认识过程,但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才可以分辨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粗细、重量、温度、味道、气味等,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姿势、饥饿、心跳,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它复杂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例如,当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我们认识到的不只是某种颜色,而是一个具有颜色、香味、硬度...的苹果,这就是知觉。
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逻辑学(又名《逻辑》、《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本章教学目的是:明确逻辑学的性质;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逻辑学在现代科学之林中的地位;逻辑学主要研究对象及学习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要点】一、逻辑学是一门具有全人类性、工具性的科学逻辑学(又名《逻辑》、《普通逻辑》、《传统形式逻辑》)。
逻辑学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工具性;逻辑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是“思维的语法”,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达的必要工具。
第二,是全人类性;逻辑形式及其规律是从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出来的。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要进行正确思维,都必须运用共同的逻辑形式,遵守共同的逻辑规律。
(一)“逻辑”一词的由来及含义。
汉语“逻辑”一词,最初是从英语“logic”音译而来。
英语“logic”,则是从希腊语”royos”(逻各斯)音译而来的。
“逻各斯”是多义词,主要含义有:言辞、理性、秩序、规律,其中核心的含义是“秩序”和“规律”。
我国学者严复在译著《穆勒名学》(1905年版)中,首次将英语“logic”音译为汉语“逻辑”。
随后“逻辑”作为一门科学的名称,逐渐在我国流行并获得通用。
“逻辑”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含义:(1)指客观事物的规律、规律性。
例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
”(2)指思维的规律、规则。
例如“说话写文章要讲逻辑。
”(3)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
例如“今天上逻辑课”,“逻辑很难学。
(4)指某种特别的理论、观点(含贬义)。
例如“只许官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二)逻辑学的产生与发展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说逻辑学古老,是说它的历史悠久。
从起源上看,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逻辑,以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和斯多亚学派的命题逻辑为代表。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前322),史称“逻辑之父“。
语用学学习心得黄燕红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符号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意义。
这种意义包含的是可能是等于或大于字面上的意义,甚至不等于字面意义。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必不可少地要对语言使用的相关领域进行探讨,如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学系统内部的科学,还涉及对认知科学、社会学、符号学、逻辑学等领域研究的知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语用学的专著相继出版,它们反映了语用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根本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界对语用学的研究分成了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其中的论题,如指示(deixis)、含义(implicature)、前提(又称为“预设”)(presupposition)、言语行为(speech act)等,都是语用学的经典论题。
其中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因为我对此感兴趣,在此将对它们的认识作一个简单的学习总结。
关于含义(implicature)的分析,英美和欧洲大陆两大学派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十分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同社会、文化、环境等密不可分。
因此对会话的含义的理解与语境相结合的,而语境又是以使用者为指向的。
而相对欧洲大陆学派,英美学派更注重对具体语言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他们注重语言内部的语义结构以及意义与人类交流过程的外部世界的联系。
就含义这个概念来说,是格莱斯第一次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术语。
他的这种从语言意义的细节出发,对含义进行分析,这被后人归纳为英美学派。
在他的理论中,他对话语的交流及意义的解释使用了两个理论:分别是意义的理论和会话含义的理论(Huang,2009:24-35)。
意义的理论,指向话语的语言学意义和外部世界的自然意义的关系。
而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中则提到,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原则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使之最有效最充分地达到理性的交流活动。
这个原则就是他所说的合作原则。
该原则下分成了9条会话准则,分别属于4个范畴: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准则。
逻辑学(第二版)绪论第一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类型一、逻辑学的含义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三、逻辑学的类型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学习逻辑学的作用一、逻辑学的性质二、学习逻辑学的作用第三节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一、逻辑学的研究方法二、逻辑学的学习方法第四节逻辑学的发展概况一、逻辑学的三大传统二、现代逻辑学的发展三、当代中国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第一章传统词项逻辑第一节词项一、词项概述二、词项的种类三、词项外延之间的关系第二节直言命题一、直言命题及其逻辑结构二、直言命题的分类三、直言命题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四、对当方阵第三节直接推理一、直接推理的特点二、对当关系推理三、直言命题变形推理四、直言命题直接推理的检验第四节三段论一、什么是三段论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规则三、三段论的格及其特殊规则四、三段论的式五、非标准形式三段论六、用文恩图解法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第二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逻辑概述一、句子与命题二、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三、推理第二节复合命题及其推理一、命题联结词的真值表二、复合命题推理三、复合命题的逻辑等值推理四、复合命题推理的综合运用第三节真值表方法第三章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第一节证明与子证明第二节推理规则一、结构规则二、联结词规则第三节系统NP中的推导一、合取规则的运用二、蕴涵规则的运用三、否定规则的运用四、析取规则的运用五、等值规则的运用六、综合运用第四节无前提推导与演绎定理第四章谓词逻辑第一节个体词、谓词和量词一、个体词二、谓词三、量词第二节谓词逻辑的形式语言一、谓词逻辑的公式二、命题的符号化第三节基本语法概念一、自由变元与约束变元二、代入第四节谓词逻辑语义一、模型和赋值二、有效公式与有效推理第五章谓词逻辑的自然演绎系统第一节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一、全称量词消去规则二、全称量词引入规则三、存在量词消去规则四、存在量词引入规则第二节带等词的谓词逻辑自然演绎系统NQ 一、等词消去规则二、等词引入规则第六章传统归纳逻辑第一节归纳推理一、归纳推理的定义二、归纳推理的作用第二节枚举归纳推理一、枚举归纳推理的定义二、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第三节穆勒五法一、求同法二、求异法三、求同求异并用法四、共变法五、剩余法六、如何正确对待穆勒五法第四节类比推理一、类比推理的定义二、运用类比推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三、模拟方法第七章现代归纳逻辑第一节概率和概率演算一、概率和概率解释二、概率演算三、贝叶斯规则第二节统计推理一、统计推理概述二、统计推理的类别、形式和相关概念三、统计推理的抽样问题四、统计推理的应用第八章科学逻辑第一节科学方法与科学逻辑第二节科学说明与科学预测一、科学说明二、科学预测第三节科学假说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二、科学假说的形成三、科学假说的检验第四节科学理论及其演化一、假说转化为理论二、科学理论的系统演化三、科荨俘论的形成与解决第九章论辩逻辑第一节非形式逻辑与论辩逻辑第二节论证、反驳与辩护一、论证的建构与评估二、反驳的建构与评估三、辩护的建构与评估第三节定义与划分一、明确概念的基本方法二、定义的种类与评估三、划分的种类与评估第四节谬误与诡辩一、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二、非形式谬误的辨析第十章语言交际的逻辑第一节语言逻辑概述一、句法学二、语义学三、语用学第二节言语行为理论一、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语用逻辑三、间接言语行为第三节言语行为与成功交际一、切当性标准二、成功交际的条件三、间接言语行为的准则第十一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第二节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二、矛盾律的规范作用第三节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基本内容二、排中律的规范作用第四节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二、同一律的规范作用练习题参考答案阅读文献人名译名对照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后记第二版后记。
《语用逻辑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语用逻辑学英文名称:Pragmatics Logic课程代码:011521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修订人:滕定明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审核人:韩明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语用逻辑学是师范院校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体系里的一门重要课程。
语用逻辑学在本质上是现代自然语言逻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各种语用因素尤其是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的联系。
对于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是否了解语境、语感、预设和言语行为等与逻辑思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自觉贯彻“在发展受教育者的自然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语用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师范院校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有深刻的影响。
(二)课程目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用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语境、语感、预设、言语行为等语用因素是如何控制汉语自然语言对逻辑思维的表达的。
在此基础上,形成针对汉语自然语言的现代逻辑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能力,并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了解国内外学者的语境观,明确语境的主要分类,把握语境的实质;2.明确预设的特征,能够区分衍推、断言与预设,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预设,形成基于预设规则的逻辑语感,具有对预设谬误的敏锐的分析能力。
3.对汉语言语行为理论有清晰的认识,能够辨识不同类型的语旨行为,尤其是能够从复杂的汉语自然语言语篇中提取出语旨行为信息。
4.初步了解汉语对话逻辑,为以后深入探究逻辑与语文教学工作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本课程由理论教学、课外作业两个部分组成。
这两个部分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完整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1章语用逻辑学绪论(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语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明确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语用逻辑学的意义和学习方法。
《福建外语》(季刊)2001年第1期(总第67期)
逻辑学和语用学Ξ吴亚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要〕本文首先从逻辑学的原始研究对象谈起,进而指出语用学与逻辑学的渊源关系。接下来阐述了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分析了逻辑学在语言理解和技巧性地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旨在阐明逻辑学和语用学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自然语言逻辑研究和语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这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关键词〕逻辑学 语用学 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Abstract〕Thispaperbeginswiththeretrospectionoftheoriginalresearchsubjectinthefieldoflogic,onthe
basisofwhichthekinshipbetweenlogicandpragmaticsispointedout1Thenanillustrationisgiventothecommontopicssharedbylogicandpragmatics,andananalysisiscontributedtotherolesplayedbylogicinsuccessfulcompre2hensionandtactfuluseoflanguage1Theaimofthispaperistodemonstrate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logicandpragmaticssoastoprovidenewideasforthestudyofbothlogicandpragmaticsandadvancethedevelopmentofthesetwodisciplines1〔Keywords〕logic,pragmatics,inference,basiclawsoflogic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06(2001)01—0013—06
逻辑学有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代印度。最初的逻辑学研究对象与现在的语用学有许多共同之处。随着逻辑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它已经成为一门有许多分支的学科,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等。我们这里谈的逻辑仅指广义上的形式逻辑,或称普通逻辑,也就是“以逻辑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金岳霖,1979∶1)逻辑学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逻辑的魅力无时无处不在。无论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逻辑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本文仅就逻辑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以及逻辑学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应用来表明逻辑学对语用研究的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11语用学的逻辑学渊源逻辑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语用学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这二者之间似乎不可能有什么联系,但是我们如果对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发展史略加回顾,就会发现二者的联系之所在。“逻辑”是Logic一词的音译,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Lego和Logos,前一个词的意思是“谈话”、“解释”、“思考”,后一个词的意思是“字”、“思维”、“理智”。由
—31—Ξ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何自然教授的指导和帮助,谨致谢意。此可以看出,逻辑学不仅与思维有关,而且与语言及其使用有关。这一点还可以从古典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中得到证明。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代印度被逻辑史学家称为逻辑学的三大发源地。它们最初对逻辑学的研究都与论辩或雄辩术有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欧洲古代逻辑学创始人,他著的《工具论》是公认的一部权威性的逻辑经典。《工具论》共包括六个部分:《论辩篇》、《辩谬篇》、《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其中前四部分都与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论辩篇》研究辩证哲理,研究对话和辩论的理论和技术;《辩谬篇》研究对话和辩论中的各种谬误;《范畴篇》研究各类词语及其意义;《解释篇》研究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各种命题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语言及其使用的研究。除亚里士多德之外,斯多葛学派也把语言问题作为逻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他们把逻辑学分为修辞学和雄辩术两部分,把雄辩术又进一步分为语言表达(包括语言生理学、语法、诗学、音乐理论)和意谓(包括准则学说、概括学说、命题学说、推理学说)两部分。古代印度把对逻辑学的研究称为“因明学”。我国古代的学者惠施、公孙龙、墨子、韩非、荀况等都是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我国古代的逻辑学称为“名学”、“辩学”,研究名辩的人被称为“辩士”或“名家”。“因明学”和“名学”或“辩学”也都是以对话和论辩的原则和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从诞生到现在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是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雄辩术中已有所论及。所以说逻辑学和语用学有共同的历史渊源,都与古代的雄辩术有关。只是后来这两个学科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分别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逻辑学发展成为今天的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语用学则发展成为以如何恰当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尽管逻辑学和语用学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它们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还有一定的联系。21逻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随着逻辑学的发展,许多分支学科也相继出现,自然语言逻辑就是其中之一。它以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为研究对象。一些语言现象既属于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范畴,也是语用学的研究重点,比如对前提的研究。除共同的研究对象外,逻辑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研究方法上得到体现。具体来说,逻辑学为语用学某些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如会话含意的推导。211 逻辑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研究对象凡是对逻辑学和语用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前提(或称预设)和蕴涵不仅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但是逻辑学和语用学对前提和蕴涵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前者从语义角度重点考察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后者从语用角度重点分析命题的含意关系。在逻辑学当中,前提和蕴涵是命题逻辑的一部分内容。逻辑学中的前提被称为语义前提,它的简单定义如下:当命题A为真时,命题B为真,并且命题A为假时,命题B仍为真,也就是说命题B的真实是命题A的真假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
命题B就是命题A的前提。命题之间的前提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为:
A真则B真 A假则B仍为真 B假则A无所谓真假下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看一下命—41—题间的前提关系:
(1)Johnstoppedbeatinghiswife1
(1’)Johndidn’tstopbeatinghiswife1
(1’’)Johnbeathiswife1(2)去年我参观了故宫。(2’)去年我没有参观故宫。(2’’)有一个地方叫故宫。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1)和(1’)、(2)和(2’)的真假值相反,但是由(1)或(1’)和(2)或(2’)可以分别得出(1’’)和(2’’)。这时,我们就说(1’’)和(2’’)分别是(1)、(1’)和(2)、(2’)的语义前提。蕴涵则表达了命题间的另一种关系。它的逻辑学定义为:A、B为两个命题,如果A为真,则B为真;如果B为假,则A为假;如果A为假,则B或真或假,这时就说命题A蕴涵命题B,或者说B是A的蕴涵。命题间的蕴涵关系可以用真值表表示为: A真则B真 A假则B或真或假 B假则A假下面两例就表明了命题间的这种蕴涵关系:(3)Thatpersonisabachelor1(3’)Thatpersonisaman1(4)小李送给小王一束玫瑰。(4’)小李送给小王一束花。在这两例中,(3’)和(4’)分别是(3)和(4)的蕴涵,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符合上述定义。语用学同逻辑学对于前提和蕴涵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把重点放在了含意的推导上而不是话语的真值上。在语用学当中,同逻辑学中的语义前提相对应的是语用前提。由于前提与语境有很大关系,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仅从逻辑—语义角度研究前提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前提具有可取消性(defeasibili2ty)。前提并不像逻辑学中所叙述的那样永远是静态存在的,随着语境的改变,原本存在的前提可能会消失。比如:(5)Ididn’tregretnotpassingtheexam
becauseIdidn’ttakepartinit1(6)他去了世外桃源,但那仅仅是一个
美好的梦想。由(5)的前半句可以得出前提“Itook
partinanexam”,但是后半部分又把这一前提取消了。与此相似,(6)的前半句以“有世外桃源这样一个地方”为前提,但后半句也把这一前提取消了。所以说,前提很容易受语境的影响(context-sensitive)。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提属于语用现象,而不是语义现象。另外,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前提,还要考虑前提的两个特征,即合适性(appropriateness)和共知性(mutualknowledge)或共同性(common
ground)(何自然,1988∶123)。这两点特征对
言语行为的实施和含意的推导都是很重要的。比如:
(7)Canyouopenthedoorforme,
Mary?这句话如果要成功地表达“请求”这一言语行为,必须有“门现在正关着”这一合适的语用前提,否则,这句话就没有意义,
更不可能表达“请求”这样的言语行为。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意。如:
(8)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1在这个例子中,A、B必须都具有“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这一共知语用前提,A
才能推导出B的含意,B也进而能达到交际目的。语用学中对蕴涵的研究也不同于逻辑学的静态研究,也是结合语境的动态分析,正如前提一样,在某些语境中,蕴涵也可以被取消。此处仅举一例,略加说明。—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