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肉瘤CT误诊1例并文献学习
- 格式:docx
- 大小:38.63 KB
- 文档页数:4
肝血管肉瘤CT误诊1例并文献学习
刘世豪;叶奕兰;郑伟;方宏洋
【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17(027)009
【总页数】2页(P1035-1036)
【关键词】肝;血管肉瘤;CT;误诊
【作 者】刘世豪;叶奕兰;郑伟;方宏洋
【作者单位】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610021成都,解放军452医院医学影像科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735.7
病例 男,70岁,右上腹疼痛不适2 w,伴有低热,否认肝病病史。查体:腹软,右上腹深压痛,无黄染、腹胀。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3.4 mol/L,直接胆红素3.3 mol/L,间接胆红素20.1 mol/L,谷丙转氨酶11 IU/L,谷草转氨酶49 IU/L,谷氨酰转肽酶 142 IU/L,碱性磷酸酶98 IU/L。血清 AFP(-)、CEA(-)。 CT
平扫及增强表现:平扫发现肝右叶巨大实性肿块影 (13.6 cm×13.4 cm ×13.8
cm),边界可辨,密度不均,内见明显片状液化坏死(图1);增强动脉期实性部分少许动脉供血,强化不明显(图2);门静脉期持续轻度不均匀强化(图3),延迟期强化有轻度衰减趋势(图4);门静脉右支推挤受压、变细、变形、移位。CT诊断:肝恶性肿瘤性病变,肝细胞癌?术中所见:肝脏右叶表面一巨大包块,占据右肝前叶,肿瘤表面突出肝脏表面,有破溃,查见肿瘤范围约14 cm×11 cm,门静脉、肝静脉未见累及。术后病理诊断:肝右叶血管肉瘤。
讨论 原发性肝血管肉瘤(primaryhepaticangiosarcoma,PHA)是一种起源于肝窦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约占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的0.1%~2%[1],多见于60岁以上成年男性,发病原因尚不明确。PHA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可有右上腹疼痛、不适、腹部肿块、发热及贫血等,晚期可出现腹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衰竭或肿块破溃出血引起的急腹症[2-3]。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AFP多为阴性或轻度升高。主要CT表现[3-5]:肝内结节或巨型肿块,多以实性为主,中心易发生坏死、囊变、坏死、出血;增强CT表现具有多样性,与其组织成分交替分布有关,内夹杂肿瘤血管、纤维组织、坏死及出血区;典型的肝血管肉瘤可呈“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的持续性强化,可呈团片状、结节状、环状或网织状强化。该疾病影像诊断缺乏特征性,确诊需病理活检。
本病例误诊原因分析:(1)本病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不足,犯了主观的“经验主义”;(2)CT上,本例病灶内液化坏死成分比例较大,且分布不均匀,病灶实性成分被分割为多个较小、不规则、且靠边缘的结节状病灶,无论是动脉期、门脉期,实性病灶均不均匀轻度强化,“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的典型强化方式不明显。本病需与以下病变鉴别诊断:(1)肝血管瘤:肝血管瘤由动脉、门脉双重血供,门静脉期持续强化,AFP阴性,类似于肝血管肉瘤。但肝血管瘤往往呈“由外向内”的单纯向心式充填,而肝血管肉瘤既可“由外向内”向心式充填,又可“由内向外”离心状强化,比肝血管瘤更有多样性强化方式。(2)肝腺瘤:多数临床无症状,肝功能正常,甲胎蛋白阴性,直径较大,一般>5 cm,容易发生出血、坏死及脂肪变性,并且肝动脉供血,缺乏门静脉血供,属于“快进快出型”,与肝血管肉瘤鉴别困难,但肝细胞腺瘤更多见于长期、大剂量口服避孕药、类固醇激素、糖尿病的患者,CT表现上肝细胞腺瘤内除坏死、出血外,其强化多均匀一致,而肝血管肉瘤实性部分往往不均匀强化。(3)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临床表现较轻,且缺乏特异性,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肿瘤体积较小,较少合并肝硬化,不易侵犯血管[6]。
总之,PHA少见,恶性程度高,术前确诊率低。本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无特征性,术前极易误诊。因此,在以后临床工作中,对于临床不典型、AFP为阴性的肝脏巨大肿块,影像诊断上应多扩宽思路、注意其鉴别诊断。
[1] 孙金萍,李海,宋国新,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1):19-22.
[2] 王湛博,韦立新.肝原发血管肉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6):376-380.
[3] 张伟,王兰荣,薛鹏,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734-738.
[4] 杨伟聪,邱士军.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2,27(7):771-774.
[5] 郑红伟,祁佩红,薛鹏,等.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1):23-27.
[6] 游幼匡,段少银.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的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5):360-363.
【相关文献】
[1] 孙金萍,李海,宋国新,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6,23(1):19-22.
[2] 王湛博,韦立新.肝原发血管肉瘤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3,42(6):376-380.
[3] 张伟,王兰荣,薛鹏,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734-738.
[4] 杨伟聪,邱士军.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2,27(7):771-774.
[5] 郑红伟,祁佩红,薛鹏,等.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1):23-27.
[6] 游幼匡,段少银.甲胎蛋白阴性的肝细胞癌的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4(5):360-363.
中图分类号 R 7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