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
- 格式:docx
- 大小:13.79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对莫言的评价引言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赞誉和关注的一位。
他所著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
本文将对莫言的作品及其对文学世界的贡献进行评价。
一、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莫言的文学才华广为人知。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描写赢得了读者的赞誉。
莫言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实的生活经历,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让读者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中国。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小说,莫言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以及农民群体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们对这个群体更加了解和关注。
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莫言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他以自身的经历和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他意图着重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呼吁社会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岁月,揭示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
他通过对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他在作品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问题,引发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莫言的作品始终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状况。
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许多普通农民或底层人士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奋斗,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坚持。
在《檀香刑》一书中,莫言通过对一个底层女性檀香的故事的讲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歧视。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将读者们引入这个底层女性的内心世界,让人们对社会不公正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四、影响和荣誉莫言的文学成就不仅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认可。
这一荣誉使得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莫言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
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
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
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
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
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
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浅谈。
首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注重现实主义描写。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描写来展现社会的现实状况。
例如,在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生活细节和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对现实的描写既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又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社会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其次,莫言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他的作品往往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文化、土地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这些描写不仅使作品更加具体生动,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独特风土人情。
例如,在莫言的《蛙》中,他以一个农村医生的视角,描绘了中国乡村医疗事业的艰辛和农民的生活状况。
这种地域特色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读者对中国农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还包括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
莫言在作品中常常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揭示其中的弊端和矛盾。
他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的描写,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瑰丽和深度,又揭露了其中的问题和隐患。
例如,在《檀香刑》中,莫言用一个禁欲僧人的故事,探讨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批判,使得莫言的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思想性和社会性。
最后,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之一是重视个体情感和人性的探索。
莫言的作品往往以复杂的人性问题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情感纠葛。
例如,在莫言的《丰乳肥臀》中,他通过对一个女性人物一生的描写,展示了她对家庭、爱情和权力的追求和坚持。
这种个体情感的探索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人类的情感体验。
莫言小说的特点莫言是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繁多又都具有重量。
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弱智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
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一直都是莫言的偏爱。
莫言在谈到这一点时说:"以前我没有意识到,后来被别人点破后我才发现采用儿童视角讲述故事原来是我的一种潜意识。
我想这可能和一个作家的出身、经历、生长环境及其创作心理有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少年岁月吃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所有这些都使我从小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观望和想入非非。
而在这种情况下,儿童视角就成为了我讲述故事的首选。
然而,尽管我一直采用这一方式来构造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将这种方式用到极致。
"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杂种》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
在莫言的笔下,儿童是美丽的,聪明的,充满智慧的。
与对儿童的偏爱相对照,莫言的笔下的其他人物相形见拙。
其实,与儿童视角相联系的是莫言小说的梦幻色彩。
《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简直就是一个精灵,他具有说话的能力但一句话也不说。
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象,他精神恍惚经常处于梦幻的状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一段描述:"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外客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①然后就发生了小黑孩与小铁匠抢萝卜的一幕,最后又发生了小黑孩把所有的萝卜拔出来找那透明的红萝卜的结局。
对莫言的评价莫言,本名为莫旗扎西,是中国著名作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他的小说作品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莫言的文学风格、作品特点以及他对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评价。
1. 文学风格莫言的文学风格鲜明独特,以鲜活、真实的刻画和饱满的生命力著称,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重的人情味,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普遍的道理和哲理。
莫言的文笔灵动而富有感染力,他巧妙地运用语言的魅力,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笔下的世界。
他也擅长运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使作品在深刻探讨人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丝轻松与愉悦。
2. 作品特点莫言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以真实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农民对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生活的渴望。
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通过对细节的把握,使作品拥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莫言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象征主义的元素,他善于通过寓言的手法探索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度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意义,引发了大量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莫言的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作品在文化内涵上更加丰富多样。
3. 对文学的贡献莫言的文学贡献无法忽视。
他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创作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赞扬,也打破了西方文学霸权的束缚,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言曾获得多个国内外文学奖项,其中包括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通过他的作品,外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也为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4. 结语莫言是中国文学界的瑰宝,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奋斗,成为了中国农民文学的代表人物。
莫言小说特点一、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
1985 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像力的丰富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有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色,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
莫言小说数量之多, 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2007年)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
这两部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在半个世纪以来的苦难历程,中国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而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肯定。
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三、从风格上看,莫言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早期,莫言显然受福克纳影响,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
他笔下的图景,来源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它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
部分作品,也写到了“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
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
145文|王雅静浅谈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摘要:莫言是我国著名当代文学家,其小说极具代表性,对其小说的文学特点进行研究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首先分析了莫言的生平,详细阐述了莫言先生的主要作品和诺贝尔获奖原因。
而后又深入分析了莫言小说的构思特点。
最后,针对莫言小说文学特点问题,笔者做了观点性和理论性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莫言;生平;小说;构思特点;文学特点一、莫言生平分析莫言是管谟业先生的笔名。
在一九五五年二月的时候莫言先生在山东高密出生了,他从小就对写作有着极大的兴趣[1]。
到了一九八一年的时候发表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春夜雨霏霏》。
时隔三年,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莫言因为《透明的红萝卜》一文而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作家。
当时由于莫言小说往往都设计到浓浓的乡情,又带有怀乡与怨乡的双重特点,他的文学又被称为寻根文学。
到了二零零一年的时候,莫言先生的作品《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时隔一年他又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进而最终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2]。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莫言的作品已然被翻译了多达四十种以上的语言畅销国内外。
二、莫言小说构思特点分析我们拿当时莫言先生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来做具体的分析。
在作品的开头莫言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3]。
众所周知,这实际上是一个梦中的形象,是作者在梦中所见到的,然而就是这种梦中虚幻的东西,莫言先生却用笔完善的写了出来。
我们不用去考虑小说中的景象和梦境之间的实际联系,笔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构思这篇小说的时候,其实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在笔者的观点里,很多时候,小说作家都很容易受到同类型作家的影响,而在固定的范围中无法摆脱,其实这也是小说作家固步自封,无法进取的表现之一。
换而言之,在当前这种情况下,小说作家的创作自由被束缚了起来,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构思的环节中无法拓展开来。
莫言先生,在构思上明显摆脱了这个束缚,他的坚持也使得他终于迎来了《透明的红萝卜》这部让世人认可的作品[4]。
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小说的民间特征莫言是当今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具有民间特征的小说。
莫言凭借着在当代文坛所取得的突出成绩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文学评论界的宠儿。
从80年代至今,不断走近民间是莫言小说创作风格总的发展趋势。
细观莫言的所有重要作品,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到处都洋溢着民间特征。
一、莫言小说民间特征的表现(一)小说以民间话语为主莫言小说是由知识化的书面语和民间话语融合而成的,其中民间话语是其小说语言的主体。
民间话语主要有民间戏曲、民间口语和民间歌谣。
这些民间话语经常被莫言学习和使用。
其小说包含了很多乡土民间意识,比喻是其小说比较常用的修辞,在这些比喻句中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乡土风物,比如牛、羊、白菜、鸟等都是喻体。
莫言小说对于喻体的选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种修辞,而是更深层次的把作者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乡土经验与民间意识流露出来,从而使其小说充满了民间话语,更深刻的反映民间的真实生活与普通民众的真实心声。
(二)传奇式的叙事手法“传奇视角是民间故事很常用的叙事角度,这种叙述手法在唐传奇、宋元话本、民族史诗中随处可见。
”[1]莫言有许多小说都是采用这种传奇式的叙事手法,该手法融合了独特的民间语言资源,更有力的揭示了绝大多数群众的生存状况并且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莫言的家乡是山东高密,在他的记忆中民间故事所带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从小都住在农村,知道很多民间故事,这也是他的小说很自然的流露出民间传奇性色彩的原因所在。
莫言的小说不但神秘莫测而且虚幻缥缈,它所描述的故事有时像是一团正在燃烧的火,有时却又像是一股无形又无色的水。
(三)狂欢化的状态狂欢就是放纵似的一种欢快的状态,在狂欢中人们能够尽情地放松,以这种形式来把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如意统统宣泄出来。
莫言认为,表面的狂欢场景事实上是民间颠覆一切秩序的表现。
1、狂欢式的斗争历史在高密的祖辈们,有着非常多的让晚辈倍感珍惜的传奇故事,其中有名的要数抵抗德军在山东修筑铁路。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
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
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Y山东义和团运动、八G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R肥T》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
《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S
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檀香刑》自始至终以“猫腔”贯穿全文,《天堂蒜薹之歌》以“天堂县瞎子张扣演唱的歌谣”为开场,给作品赋予了音乐化的特征。
这些独特的创作手法都明显地体现了“意识”的创作特征。
(4)“犀利的语言”描写特征
“犀利的语言”描写手法在《檀香刑》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第一章《媚娘浪语》中,莫言通过“媚娘”的想法将“爹”和“猪*狗”相提并论,语言一针见血;在第四章《钱丁恨声》中,莫言直言不讳地用了好几个“畜*生”之词,可见他创作语言的直接。
此外,对于袁世凯,莫言通过“媚娘”的语言直接将“袁大人”称为“混*蛋”。
由此可以看出:莫言犀利语言的描写背后蕴藏着令人心酸和牵肠挂肚的东西。
莫言的另一部震撼之作《酒国》在话语方式上
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反讽、戏仿和悖缪的手法。
(5)“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莫言“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浑然融为一体。
《檀香刑》中,以“媚娘浪语”为开始,“知县绝唱”为结尾;《丰R肥T》以“圣母玛利亚”的描述为开始,以有关“母亲”的描写为结尾;《红高粱家族》以“红高粱地”所发生的事为开始和结束;在创作的精神实质上达到了首尾呼应。
(6)“积极向上”的创作内涵
莫言的作品《蝗虫奇谈》中描写了人们对待“蝗虫”态度的不断转变——由信奉神灵到自己采取行动去抵抗蝗虫;《丰R肥T》则描写了一位农村母亲的伟大形象。
莫言的创作目光时刻不离开人民大众,对民间苦难及其承受者的爱戴、同情和关怀。
不论是心理还是思想上都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希望人们能够改变现状、摆脱苦难和困境。
《红树林》是莫言1988年根据真实案例构思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位朴实美丽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的渔村闯入现代化都市,经历了迷茫而凄楚的人生,终于昂起头,勇敢地迎接挑战。
《红高粱家族》虽然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正义与邪*恶的强烈对比,塑造的是几乎完美的正义的爱国英雄。
而《红高粱家族》中塑造的一系列抗日的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化身,他们是一群独特的,特属于红高粱的英雄,有着鲜活的生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