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三 认识图形认识图形
- 格式:docx
- 大小:10.14 KB
- 文档页数:2
一年级下册第四章《认识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体会“面在体上”。
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的习惯,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正确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三、教学难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模型、。
五、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物品、三棱柱积木、橡皮泥、印泥、印章。
六、教学过程(一)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图形1说一说。
(让学生认真观察桌子上的积木,先小组内说一说各积木的形状,再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帮老师介绍桌子上各积木的形状。
)生1:这个是长方体,这个是正方体,这个是圆柱,这个——师:哪位同学知道这个叫什么?生2:叫三角体。
师: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体?你是怎么想的?(评析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生2:因为它有两个面是三角形的。
生3:应该叫三棱柱。
( 评析教师应对生2,生3的回答予以回应,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有两个面是三角形的物体叫三角体”是否合适,怎样命名才更能体现这个物体的特征。
)2摸一摸。
师:下面请同学们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你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你同组的同学。
(根据学生说的顺序,老师板书。
)(学生活动后全班交流。
)生1:这个面是平的,挺硬,有点滑。
生2:要是这样摸起来,就有点硌手了,不太舒服。
生3:有的面是平的,有的面是弯弯的……师:提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把这些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请”到纸上?(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最后把制作好的平面图形按顺序贴到黑板上。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制作图形1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师:同学们,你们能剪一剪,画一画,描一描,印一印,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吗?(学生自由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评课稿本组XXX执教的《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
为学生说、想、做、创造恰当的氛围,创设必要的情境、空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研究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
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材料准备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教师向学生发问:“你在教室中见到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地找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遍及的应用。
第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和研究数学我认为这一点是这节课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下面我重点就这个方面来谈谈。
新课标中指出:“有用的数学研究活动不克不及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着手实践、自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研究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节课正是在教学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线,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活动式的教学:1、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如:找图形、变图形、分图形、围图形、拼图形等。
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在操作中充分感知,使学生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体会“面在体上”。
2、教师把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
比如说:在学生从积木上找到平面图形后,教师问:“怎样将这些图形变到纸上?”再如:在围图形时,教师问:“能围出圆吗?为什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认识图形教学内容:国标本教课书第三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
教学准备:用彩纸制作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的图形各一个;每个学生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图形若干;每组学生一个筐,里面有剪刀、白纸,小棒、皮筋、钉子板、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的幻灯片。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2、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
(出示幻灯片)说一说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你已经认识的?(请一名学生上来指着说)那么剩下的那些是什么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剩下的那些图形。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1、这些图形各种各样,我们需要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来分一分,然后才能给它们起个合适的名字。
这些图形有一部分已经跑到你们桌上的信封里去了。
(信封里的图形见图3)请大家小组合作把它们分一分,小组合作的要求是这样的:(1)先请大家一起仔细看图形,讨论按什么标准来分;(2)再按照这个标准把图形分一分;(3)给每类图形起个名字。
2、小组开始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和动手的时间。
)3、反馈:A、汇报各组的分类标准。
B、请按角的多少来分的小组介绍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图贴出来。
C、请按边的多少来分的同学介绍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图贴出来。
D、仔细观察这两种分法,你发现了什么?(分的标准不同,但是分的结果相同。
对于有价值的发现要予以肯定。
)4、让学生分别给每组图形起名字,按角的多少来分的小组分别起名为“四角形”、“五角形”、“六角形”,按边的多少来分的小组分别起名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认识图形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6~18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现实有趣的学习情境中,经历“面”从“体”上剥离下来的过程,初步感受几何形体的面的特征,体会“形”与“体”的联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知道名称,初步体会图形特征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积木吗?积木里有哪些我们已经认识的物体呀?(生:长方体、正方体……)师贴教具。
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它叫三棱柱。
师:这些可爱的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跳上了我们的黑板,还在黑板上留下了它们调皮的小脚印,想不想看看它们留下了什么脚印呀?二、操作感悟,探索新知1、认识长方形(1)师:看,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长方形)没错,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长方形(板:长方形)(2)其实长方形就藏在小朋友们的积木上呢,拿出长方体,仔细地找一找长方形在哪里,用你的小手摸一摸,举起来摸给老师看一看,真棒!(板:摸一摸)(放回坐正)(3)师:来看老师的长方体,这个面是长方形吗?小脚印歪了,还是长方形吗?(斜着贴)这个面呢?(斜着贴)像这样的图形都叫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1)师:正方体也会留下脚印,猜一猜它的脚印是什么形状的?谜底揭晓,恭喜你们猜对了!让我们用掌声欢迎今天的第二位新朋友——正方形。
(板:正方形)(2)师:拿出你们的正方体,找到上面的正方形摸一摸,再摸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哦,这就是正方形。
(放回坐正)3、认识三角形(1)师:三棱柱留下的脚印是什么形状呢?(三角形)挥挥你们的小手跟它打个招呼吧!(2)师:拿出三棱柱,摸一摸上面的三角形,记住它的样子。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认识图形(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会用长方形和正方形
拼组简单的图形。
2、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能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算式卡片、手巾、信封、生字卡片、日历、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教学单元主题图
出示第21页的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在第二单元学习时我们看到的一幅图,那时小朋友们在图中找到了很多有关
方向和位置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看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一些图形吗?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行道的地砖是正方形的,人行横道是长方形的,吊牌也是长方形
的,岗亭的顶上是圆形的,还有玻璃窗也是长方形的。
师: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都用得非常普遍。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一些图形
了,这节课我们就在你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的基础上,继续来认识图形。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黑板上贴出例1的图形。
师:这些东西小朋友见过吧,对了,这是同学们经常用到的算式卡片、手巾、信封、
生字卡片、日历,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类,你能把这些东西分成两类吗?
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比如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形状分等。分完后让学生在 上说
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类的,并把分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师:小朋友们有很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老师唯
独对按形状分的这种分法感兴趣,像这样按形状分的小朋友举手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为什
么要这样分吗?
预设一:学生可能说出这边分出来的是长方形,这边分出来的是正方形。这时师追问
“你怎么知道它是长方形,它是正方形呢?”使学生说出这面的图形要长一些,这面的图
形要方一些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可能说这样分的依据是这边的图形要方一些,这面的图形没有这样方。
师:小朋友们说出了自己分类的想法是这些图形要方一些,什么叫方呢?小朋友们用
这面的方巾或生字卡片对折一下,可以上下对折,也可以斜角对折,看从中你能发现些什
么?
学生操作后说自己的发现,四边都是一样长的。
师:用算式卡片斜角对折,它们的边是一样长的吗?
学生:不一样长。
师:对了,方方的图形四边都是一样长的,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这边
的图形也有四条边,但它的边不是一样长的,所以这种图形不是正方形,这种图形是什么
图形呢?对了,同学们叫它长方形。
师边讲边把正方形类的和长方形类的分别用椭圆圈起来(如图)。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两个正方形,有的大,有的小,为什么它们都叫正方形呢?
让学生回答出这两个图形都是方方的,它的每条边都一样长。
师:还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都是直直的,还有四个尖尖,师给学生纠正说这尖尖的是
角,正方形的面是平平的。
师:看看这些长方形的东西呢?它们哪些地方和正方形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直直的边,都有四个角,都有平平的面;不同
的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给人正正方方的感觉;而长方形有的边不一样长。
师: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花外衣去掉,小朋友还能认出它们吗?
把以上的物体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图形让学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师把上面没有颜
色的图形移一个下来,在下面标上长方形的字样;再移一个正方形下来,在下面标上正方
形的字样。
师: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哪些物体?哪些物体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引导学生说出上学期学过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估计学生要说长方体
和正方体与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关。
师:既然有关,就把它们请到桌面上来吧。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看看这些物体,它和我们今天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言。学生可能说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每个面
都是长方形。这时师拿出一个两边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问学生“这个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
方形吗?”让学生自己把自己的话纠正为“长方体有的面是长方形。”
师:既然正方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你能用正方体来画正方形吗?画一个试一试。抽
一个学生先到黑板上来做示范,把正方体“印”在黑板上画正方形;然后学生独立在本子
上用正方体的学具画正方形。
师:小朋友可以用正方形的学具画正方形,你还能用长方体的学具画长方形吗?试一
试。
学生画长方形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出示下图。
师:这时应该圈哪个图形呢?为什么要圈这个图形?学生回答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说一说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
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学生回答,回答时强调是物体的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转好后要求学生看一看自己围的正方形
的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并指一指围成图形的4个角。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2题、第4题和第6题。其中第4,6题都只要求学生完
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就行了。
(3)指导学生完成思考题的第1小题。
(4)指导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图,看能拼出哪些有趣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