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业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9.71 KB
- 文档页数:1
2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揣摩诗歌中语句的含义。
3、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4、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重点:辨析诗歌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里有些紧张。
我想请同学们对我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好吗?(学生说)谢谢同学们!刚才听了这么多安慰、鼓励的话,精神比原来振作了许多。
好,我们开始上课!二、读诗(一)、读节奏1、指名学生读诗句,每两句由一名学生读,师指导。
2、齐读这首诗的节奏。
(屏显)(生齐读全诗)3、读这首诗的标题。
(屏显)(1)这个标题比较长,应该怎么读?(学生试读,师指导)(2)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酬”、“初”、“见”、“赠”等字词赏析)(生再读标题)明确:三层意思:①、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遇。
②、在相遇的酒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
③、刘禹锡回赠了一首诗。
4、刘禹锡在遇到白居易之前有哪些经历呢?(屏显)(生读)(二)、读情感(屏显一、四两联)(生读)1、诗人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①读一、四两联,诗人情感有什么变化?明确:由凄凉、悲愤到长精神②第四联中的“君”指的是谁?“长精神”是什么意思?明确:白居易。
振作精神。
2、白居易有没有对刘说些鼓励的话呢?(屏显《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生读)3、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点在哪里?(中间两联赏析)(三)、读结构(屏显二、三两联)(生读)1、大家知不知道这四句诗在律诗中被称为哪两联?明确:①首、颔、颈、尾联解读。
②对偶修辞解析。
2、诗人在这三、四两句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上看出来的?明确:①“怀旧”、“闻笛赋”是什么意思?(思念旧友王叔文)②“空“表明诗人什么情感?(无奈、惆怅)3、赏析五、六两句写景的含义?明确:①“沉舟”、“病树”是诗人借物喻人。
(人生就是一艘船,这艘船遇到了打击和挫折,说自己是病树,是因为二十多年过去了,诗人青春不再)}}②“千帆”、“万木”是诗人情感的转变(希望、豁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赏析,了解诗人的由沉郁愤懑到昂扬乐观的情感变化。
2.重点字词的理解:凄凉,弃置,空吟,翻似,沉舟,千帆过,病树,万木春,长精神的理解。
3.理解作者的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明确诗中名句所包含的自然哲理,并理解其新的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刘禹锡大家一定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陋室铭》,了解了他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板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解题、背景1.题解明确:酬:酬谢,以诗相答。
乐天:白居易的字。
“初逢”:两人久别之后在扬州初次相逢。
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2. 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多媒体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箸(zhù):筷子蹉跎(cuōtuo):一直被贬颔hàn联合被:遭贬才名:才气名望折:不幸了解诗的大意,哪些词透出作者的情感?什么情感?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么酬答的?三、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意1.先齐读一遍诗,学生自我评价。
2.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理解情感,不理解的可做标记组内讨论。
八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地翻译全诗。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在困境中坚定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的豁达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赏析诗歌中的名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生感悟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讲述诗人刘禹锡的生平经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诗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典故。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翻译全诗,教师巡视指导。
4、赏析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学生分析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的深刻含义和哲理。
探讨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中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5、情感体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经历了多年的贬谪生活后,为何还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这首诗中得到的启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设计分析张丽萍教学目的: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和沧桑感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本剧表演: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时间:早上地点:扬州人物:刘禹锡、白居易。
(由学生们推选两个表演出色的学生来演)服装和道具:报纸折的唐朝的帽子两顶。
纸折叠的腰带两根;酒壶一个,酒杯两个,盘子一个。
表演背景:(由班上一个同学来介绍):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
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
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咱们表演就从这里开始。
台词:白居易(略显醉态):刘兄。
你远在巴山楚水凄凉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来来来!你为我倒酒,我为你击盘而歌!(边举杯喝酒,边用筷子击盘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眼含热泪):白兄。
好久不见了。
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华就这样逝去了。
我在边远之地寂寞倒是不觉得苦啊!苦的是我满腔热情无处可施啊!白白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浪费了我的青春!不过,我们还要往前走。
今天我听了白兄的一首诗,很是感慨!罢罢罢!我也吟诗一首来酬和一下。
(筷子击盘吟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逆境中的一曲“高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运用赏析诗歌的方法,领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此来认识一下这位不服输不言败执着而又乐观的一代诗豪。
多媒体展示: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刘禹锡写此诗回赠白居易。
多媒体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教师稍微讲解白诗内容,让学生明白白居易对刘禹锡不幸遭遇的同情,从而引出刘禹锡的诗。
二、吟诵诗歌过渡: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1.教师配乐吟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学生把握诗歌朗诵的节奏并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学生自读诗歌。
多媒体展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三、体会情感1.解题:“酬”:以诗相答乐天:白居易字乐天2.读诗歌,结合诗歌加以分析,说说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学生展示,再由教师总结。
(1)首联分析:“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二十三年”极言自己被贬的时间之久,“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 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意象分析等内容。
2. 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特点。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句子入手,深入解读诗歌。
(2)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与其他唐代诗歌的异同,如《登高》、《春望》等,探讨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研读赏析,掌握其中用典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学过刘禹锡的哪些诗文?(学生们思考,老师可以提问),《陋室铭》、《秋词》等等,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背诵下来。
又对作者刘禹锡了解多少呢?(找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另一篇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师导学:同学们能否解读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找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做以点拨: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
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分钟朗读时间)2.教师点名读,指导纠正字音,正音之后集体朗诵。
3.请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朗读这首诗歌。
三.品读诗歌,体会意境。
1.这首诗歌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来?(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首联交代被贬之地的荒僻,时间的漫长,作者内心痛苦又孤寂。
(“凄凉地”和“弃置身”读出)颔联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采用用典的表现手法,体现诗人百感交集,无限感慨。
颈联写诗人对现实的愤懑,“沉舟”与“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与“万木春”则比喻被贬之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这两句话在客观上也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尾联写作者答谢友人,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并与之共勉,体现诗人虽遇挫折但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2.诗人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呢?教师指导:颔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的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