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79.73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作者:陈寿琴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1期[摘要] 为了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以教师主讲的较封闭的教学模式,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这种新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实践性,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审美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师-生”协作式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在文学边缘化、商品化、消费化的今天,高校的文学教学普遍都需要突围。
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专业必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如何满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社会和时代对高校的文学教学提出了多方位、多层次的要求,那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
一、更新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1]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受益的多种能力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也应具有灵活性,建构互动而开放、动态而灵活的探究式文学教学理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行主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文学史”和“文学思潮”等知识的系统传授,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可是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比较封闭、缺少弹性,缺乏师生互动,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学生“学”的主体性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就受到限定。
为此,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思想,我们拟建构“师-生”协作式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进入知识场域,在师生互动协作、学生与学生合作中合理利用开掘教学内容和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对话式、活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论师校现代文学教课的革新近年来,师校现代文学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文学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许多教育专家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师校现代文学教课的革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师校现代文学教育中,教师通常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听写练习等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学著作的内涵和主题,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是师校现代文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传统的文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使用黑板、白板、PPT等简单的媒介手段。
然而,在现代文学教育中,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使用更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如互联网、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著作的内涵和主题。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更轻松地获取重要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教师个性化授课在传统的文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标准化的授课方式,忽略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在现代师校文学教育中,教师通常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著作的内涵和主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问卷、交流等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四、文学实践带动教学在现代师校文学教育中,教师通常会利用文学实践带动教学。
通过参观美术馆、剧场、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化和历史背景,深入了解文学著作的内涵和主题。
同时,学生还可以亲身体验文学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感知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著作,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现代文学》教学改革初探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人们发现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文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调整
传统的文学教学目标主要是注重文学知识的传授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传统的文学教学中,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而在现代文学教学中,需要增加更多的新近作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以满足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传统的文学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在现代文学教
学中,应该采用更多的案例分析、讨论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
传统的文学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的记忆和文学作品的欣赏程度,而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作业、讨论、综合考试等,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以上四个方面是现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传统模式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创新。
通过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他们试图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评估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
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并培养他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将迎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局限性、提出与实践、实践效果评估、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十分丰富多彩,包括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和作者,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涵盖了各种不同主题和风格的文学作品。
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也受到了网络文学、影视剧等新媒体形式的影响,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还包括了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背景是多元化、开放的,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契机。
1.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现有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注重对经典作品的传授和背诵,缺乏对现当代文学的深入探讨和分析,使得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教师对现当代文学不够了解,教学内容单一,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缺乏兴趣和认识,难以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现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形式多样,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而目前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普遍偏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本文围绕展开,从现有教学模式分析、改革必要性、改革路径探讨、关键问题和实施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问题,需要改革。
文章指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改革的路径和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实施策略。
总结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前景。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现有模式、必要性、路径探讨、关键问题、实施策略、意义、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急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需要,也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需要。
通过对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必须加强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和效果提升。
2. 正文2.1 现有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分析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主要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围绕文学作品的内容、背景、作者等进行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性。
现有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批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文本的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从现状入手,分析了文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改革的必要性。
在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以及改革可能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结论部分强调了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走向更加健康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这篇文章旨在引起社会对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关注,为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必要性,存在问题,具体措施,影响,意义,重要性,发展方向,探析1. 引言1.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密切关注的重要议题,其探索和实践对于推动文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现当代文学作为当代社会思潮的折射和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直在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适应时代需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议题展开探讨,力求深入分析现状问题、改革动因、具体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现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教授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认识、理解和批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内容的选择和更新是一个关键问题。
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迅速,新的作品不断涌现,教师们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体现时代性和多样性。
课程设置也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现当代文学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摘要:在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文学边缘化、大学专业课时压缩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广大学生对文学、中文专业的学习与关注兴趣逐渐转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本文立足课堂教学,着重介绍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以期于教学工作有一定指导借鉴意义,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文专业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及其思维方式、人生理想的建构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发生转变,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无法及时产生效应的基础学科均被学生逐渐冷落、淡忘。
较之上世纪八十年代来看,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有明显降低。
身为中文系学生,有不少学生甚至不明鲁迅、老舍等当代名家,更遑论对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缺乏阅读,学生未能体会现当代文学的深厚意蕴,自然也无法感受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这种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对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当中,笔者作出常识性改革探索,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多样手段,增添课堂魅力大量的事实已经验证了兴趣对于学习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这毋庸置疑[1]。
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缺乏是我们首要应当解决的问题,唯有在饱含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方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探究活动。
那么如何提升增添课堂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与积极性呢?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巧用对比在当下学生对文学缺乏新缺乏的情况下,教师更应因材施教、结合教学目标有效改革教学方式。
巧用对比,顾名思义,就是结合各种阅读资源进行对比,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联系,变枯燥单调的平铺直叙为绘声绘色的对比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最近不少学生都有阅读过鬼子先生《一根水做的绳子》,结合此点,教师可将其与沈从文先生《边城》的讲述联合起来,同为悲剧爱情故事,两本书中有不少可以比较联系之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摘要:在社会转型与高校扩招代写论文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等师范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与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相衔接,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高师教学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将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纳入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视野,建立讲授—接受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原著导读法、问题教学法、专题报告教学法,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加强学生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化品位和现代审美情趣,训练学生分析、鉴赏、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
这门课程也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将来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社会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在文化领域造成文史哲人文学科和基础学科遭遇冷落,同时,文学也失去了它在80年代时的轰动效应,出现了文学边缘化现象,社会对文学的热情、兴趣都发生了变化。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校满足了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由于录取分数的相应降低,生源质量降低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当前,高校的教学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淡化专业,强化素质教育,增加了大量的通识课和选修课,导致专业课课时缩减。
面临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许多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学者都在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针对课时减少,生源情况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学定位的调整等现实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改革,大部分学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变了以往注重思想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的弊端,在本科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针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事实,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同时,开专题选修课,以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弥补专业基础课课时的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