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动物文化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880.00 KB
- 文档页数:7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得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得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得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得文化内涵、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得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就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得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得“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得dragon 形成了鲜明得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与繁荣。
中华民族就是“龙得传人”。
在封建社会,龙就是帝王得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就是至高无上得, 我们把自己得国家称作“东方巨龙”,龙可以瞧作就是中华民族得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得关于龙得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得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就是邪恶得代表, 就是一种狰狞得怪兽, 就是恶魔得化身。
中英文化得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得内涵, 给人带来得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得“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tigers”, 而不就是“Four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得bat与吉利得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得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bat(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就是一种邪恶得动物,它总就是与罪恶与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得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abat(有眼无珠), bat成了睁眼瞎得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得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havebats in thebelfry“精神失常”,crazy as abat“神经错乱”。
西方的龙文化揭秘,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龙在中西方人眼中的文化完全不同,在中国文化中,龙往往指的是一种能够升云起雨,神秘莫测的神兽。
而在西方,dragon被描述为一种巨型怪兽,形似鳄鱼,身披鳞甲,长有巨爪和翅膀,能游水能飞行,还能喷火,凶猛异常,破坏力极大,因此龙在西方属于邪恶的动物。
那么,中西方的龙文化到底存在着哪些差异呢?下面的文章就为您全面阐述。
西方的龙文化西方的龙有着虚幻和事实的两种。
但是西方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源于现实,那就是说唯物主义比较严重,所以西方的龙是现代恐龙部分的延伸,乃至于意义也是如此。
而且西方圣经中将龙作为了一种怪兽,所以西方很大意义上对圣经的依赖,导致了西方思想对龙的批判。
我看到西方人对中国龙也进行了宣传片,将中国的龙按照我们历史上的描写和他们的想法,做出来了一个纪录片,当然,西方人的描写很现实,把龙描写成了一个真实的怪兽。
中西方的龙文化对比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长相不一样,文化不一样。
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龙却象征着一种需要靠力量和智慧征服的兽性。
在中国,龙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祥瑞之兽。
中国人心中的龙常常是神,或者是神人的坐骑,《礼记·礼运篇》中,龙被称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
在中国,龙的历史源远流长。
1987年在河南省淄阳发掘了一处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边出土了一条用蚌壳堆塑的龙,人称“中华第一龙”。
内蒙古还出土过一个样子很漂亮的玉龙,它的身体细长,弯曲成C形,龙头很像猪。
这个猪头形玉龙也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商周时期,龙常常出现在青铜器和骨器上。
那时的甲玉龙(中国西北部的内蒙古出土)骨文中就有“龙”字,“龙”字的写法有100多种。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龙多次被生动地描绘在帛画上。
到了汉代,龙的样子就跟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差不多了。
以后,经过各个朝代的加工,龙的样子越来越威武神气了。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形似牛”,龙的样子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动物。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如实地把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处理动物词语的翻译及其内涵意义,对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对策。
动物在人类生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类的语言都会涉及到动物名称,中文和英文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名开始慢慢地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部分动物名称被赋予的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动物在中文被赋予了褒义,但在英文中却是贬义的,反之亦然。
由于动物名经常会在不同语言的谚语和习语中出现,如果翻译得不够到位,目标语言就不能准确贴切的传递源语言的信息。
因此对中英文当中出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名进行归类,并探究相应的翻译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对中英文动物名内涵的比较中英文动物名内涵可以分为三类: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部分相同的文化内涵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1.1 中英文中相同内涵的动物名称部分动物名在中英文当中具有相同的内涵。
例如,驴(donkey):驴在中文和英文中都被认为是不讨人喜爱的动物。
在英文中如果要说某人愚蠢或固执就会说“ he is an absolute donkey”。
中文相同的表达方法是“他倔得像头驴,蠢驴”。
狐狸(fox):在中文和英文的寓言故事中狐狸的形象总是奸诈狡猾的。
在中文中经常提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英文中会说“ a cunning fox".鹦鹉(parrot):中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鹦鹉能够代表那些只会模仿别人而没有自己见解的人。
因此英文中的短语“talk like a parrot"对应于中文的“鹦鹉学舌”。
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中还有很多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相同的内涵。
例如,百灵(lark)可以指代高兴的人。
绵羊(sheep)指代胆小怯懦的人.猴子(monkey)指代淘气的人.蛇(snake)指代圆滑且对其他人构成威胁的人。
狮子在西方被称为“百兽之王”,其形象勇敢、威武、强大、具有威严,英国的国徽上面和英国王室的纹章上有都狮子图像。
“British Lion”表示“雄狮英国”,在特定的场合“beard the lion”就可以用来表示冒犯英国人。
而“twist the lion’s tail”表示“藐视英国,侮辱英国”。
相关的习语还有the king and pope,the lion and wolf; the lion’s skin is never cheap;wake not a sleeping lion。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狮子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因此很难产生相同的内涵联想。
在中国,能代表勇猛、强大和威严的动物并非狮子而是老虎。
常见的说法有虎口脱险;伴君如伴虎;虎毒不食子等。
其中不乏大量“lion—老虎”意义相对应的习语[9],如中国人称凶狠的太太是“母老虎”,而英语则比喻为lioness。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对应“One should not twist the lion’s tail”。
另外,“donkeyin a lion’s hide”意思是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his den”与汉语中的深入虎穴意义相当;“a lion inthe way”则与中国的拦路虎如出一辙。
The lion in the west is called "king of beasts", its image brave, weiSasha, powerful, with majesty, the national emblem of England above and the British royal family Have all the lion image crest. "The Lion" means "Lion is EnglishCountries in certain occasions, "the lion" "beard can be used to sayOffend British. "The lion 's twist tail" means "despised EnglishBritish "kingdom, and insult. Related idioms and the Pope, king.The lion and Wolf; The lion 's skin is never an;Wake not a sleeping lion.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ion andNot for people are familiar with, so it is difficult to produce the same connotation lenovo.In China, can represent brave, strong and dignified animals not lion andIs the tiger. Common view has a narrow escape from death; The widdy; Tiger poisonNot food son, etc. Some large "lion - tiger" meaning correspondsIdioms [9], such as China says vicious wife is "tiger", and EnglishLanguage is for the lioness analogy. "Tiger's ass can not be touched" correspondence"Should not twist the a-one lion 's tail". In addition, "donkeyIn a lion 's mean HuJiaHuWei hide ";" Beard the lion inWith his den "in Chinese," meaning quite thorough lion A lion inThe popup with China's tiger ", and prosperity.Wake not a sleeping lion.英语里鳄鱼(shed crocodile’s tear)代表虚伪、假慈悲的意思;大象(white elephant)是大而无用之物;公牛(a bull in a china shop)指的是鲁莽闯祸的人;还有猫头鹰(as solemn as an owl)象征着严肃认真。
动物表演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有什么差异?一、道德观念的差异在不同国家或文化中,对于动物表演的道德观念存在差异。
有些国家或文化认为动物表演是一种娱乐活动,可以展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
而另一些国家或文化则认为动物表演是对动物的虐待,剥夺了动物的自由和尊严。
例如,在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大陆,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禁止或限制野生动物在马戏团中的表演,出于对动物的道德关怀和保护。
1. 人与动物关系的不同态度:在一些文化中,人与动物的关系更加紧密,被视为生物界的伙伴。
这些文化认为,人类与动物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而不是简单地将动物作为工具和娱乐工具。
因此,他们强调尊重动物的尊严和权益,反对剥夺动物的自由和体验。
2. 禁止野生动物表演的立法措施:一些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动物表演的道德问题,并推出了相关法律和法规以限制或禁止野生动物在表演中的使用。
这些法律和法规通常要求动物表演场所提供充足的生活空间、适宜的饲养环境,并禁止使用任何形式的虐待和残忍对待动物。
二、表演形式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或文化中,动物表演的形式也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或文化对于动物表演的目的和方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1. 娱乐表演的差异:在一些国家或文化中,动物表演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来呈现的。
这些表演通常包括动物的驯养、训练和表演各种技巧,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例如,一些马戏团在表演中展示马匹的驯服能力和技艺,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赞赏。
2. 教育意义的差异:在另一些国家或文化中,动物表演更多地强调教育意义。
这些表演通常以教育为目的,旨在向观众传递有关动物种类、习性和生态环境的知识。
通过观察和学习动物的行为和特征,观众可以增加对动物世界的了解和爱护,促进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的意识。
三、组织管理的差异不同国家或文化中,对于动物表演的组织管理也存在差异。
这涉及到动物福利、训练方法、表演场所和监管机构等方面。
1. 动物福利标准的差异:不同国家或文化对于动物福利的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用来寄托和表达感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中西方对某种动物的突出特征往往有着惊人的共识,从而对一些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在翻译上也是相同的。
由不同生活的地域性和生活习惯等,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寓意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障碍。
一、动物词汇与文化意义廖光蓉在《外国语研究》中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地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
动物词汇亦是如此,它蕴含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
二、相同寓意的动物词的翻译1.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西方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
李秀萍在《动物名词中的中西文化内涵之比较》也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语言的使用者也分局在地球的东西两半球。
尽管如此,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一致。
这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
中西方动物大不同画一画你知道的中西方特有的动物并用英语简单
介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中西方动物的差异
2.中西方特有的动物:举例说明
3.英语介绍:用英语简单介绍这些动物
4.结论:总结中西方动物的差异
正文
在绘画中,中西方动物的描绘方式和种类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和传统的不同,也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动物的看法和情感。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西方特有的动物。
在中国,龙是最为著名的神话动物,被视为祥瑞之兆,皇权的象征。
而在西方,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魔鬼的化身。
此外,中国还有熊猫、麒麟等特有的动物,而西方则有独角兽、狮鹫等神话动物。
接着,让我们用英语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动物。
Dragon in Chinese culture is a mythical creatu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good luck and a symbol of imperial power.In contrast, dragons in Western culture are often seen as evil, representing the devil.China also has unique animals such as pandas and kirin, while Western mythology features creatures like unicorns and griffins.
总的来说,中西方动物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中国龙还是西方独角兽,都是各自文化中重要的符号和象征,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第1页共1页。
浅谈动物名称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摘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旨在如实地把一种语言中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在翻译过程中词语的内涵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处理动物词语的翻译及其内涵意义,对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是必要的翻译对策。
动物在人类生活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人类的语言都会涉及到动物名称, 中文和英文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动物名开始慢慢地被赋予了从未有过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部分动物名称被赋予的内在含义也不尽相同。
例如,有些动物在中文被赋予了褒义,但在英文中却是贬义的,反之亦然。
由于动物名经常会在不同语言的谚语和习语中出现,如果翻译得不够到位,目标语言就不能准确贴切的传递源语言的信息。
因此对中英文当中出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动物名进行归类,并探究相应的翻译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 对中英文动物名内涵的比较中英文动物名内涵可以分为三类: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有部分相同的文化内涵和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1.1 中英文中相同内涵的动物名称部分动物名在中英文当中具有相同的内涵。
例如,驴(donkey):驴在中文和英文中都被认为是不讨人喜爱的动物。
在英文中如果要说某人愚蠢或固执就会说“ he is an absolute donkey”。
中文相同的表达方法是“他倔得像头驴,蠢驴”。
狐狸(fox):在中文和英文的寓言故事中狐狸的形象总是奸诈狡猾的。
在中文中经常提到“一只狡猾的狐狸”,在英文中会说“ a cunning fox”。
鹦鹉(parrot):中西方国家的人都认为鹦鹉能够代表那些只会模仿别人而没有自己见解的人。
因此英文中的短语“talk like a parrot”对应于中文的“鹦鹉学舌”。
当然,在纷繁复杂的语言中还有很多动物在中英文中具有相同的内涵。
例如,百灵(lark)可以指代高兴的人。
绵羊(sheep)指代胆小怯懦的人。
猴子(monkey) 指代淘气的人。
浅谈中西方“Dog”文化的差异作者:王彦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6期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并且具有不同的内涵。
就拿动物来说,不少语言都有许多以动物为内容或作比喻的词,其中莫过于对“dog”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由于中西方国家文化的差异,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dog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比如英美人可能对他的朋友说You are a lucky dog.其意思是说“你这个家伙真走运。
”这话在他们眼里并不含任何侮辱的含义,相反却表示一种亲昵关系,但这句话在汉语中就含有贬义的性质了,中国人听到这句话后会以为你在骂他是一只狗。
同样一句话,就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却产生了如此反差。
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这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不了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持续增长了,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的了解西方文化,吸收西方知识。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中西方狗文化的差异做进一步的了解,以便我们能更好的和外国朋友交流。
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既可爱又听话。
在西方,狗被人们宠爱着,很多家庭都会养狗,人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它,有的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而在中国,很多人养狗都是冲着好玩,解闷或者看家防贼,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待遇,这是狗在生活上在中西方的一些差异,但也不意味着在中国所有人都是这样对待狗的,有的人还是很宠爱它,珍惜它的。
现在说说狗在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一些差异吧。
首先,我们先从现实生活中一些带狗字的成语和常用语入手。
在中国,带狗字的语句常常含有贬义的色彩,被拿来讽刺他人,甚至被拿来作为粗俗的字眼辱骂他人,践踏他人的人格。
例如:1、在中国,把一个受人豢养而帮助别人作恶的人称为“走狗”或“狗腿子(lackey)”;2、把一个失去靠山,到处乱窜,无处投奔的人说成是“丧家之狗”;3、骂一个作恶成性的人时用“狗吃屎的本性不会改”;4、非常气愤时骂人用“你这个狗东西(this dirty dog. )”5、“狗嘴里吐不出象牙(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dog but a bark.)”;“狗屁不通(unreadable rubbish/mere trash)”总之,在汉语中这些带“狗”字的成语给人的感觉是可恶,讨厌,气愤等,无形中狗在汉语言文化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