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4.85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不断加速,许多地区都出现了失地农民的现象,他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耕地和居住的地方,生活状况十分困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一、调查方法我们选择了一些失地农民居住的村庄,在逐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包括居住条件、职业情况、收入来源、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情况。
我们还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居住条件在调查的村庄中,我们发现失地农民的居住条件普遍比较差,绝大部分的失地农民都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住在租来的房子里或者口袋房子中,一些人压根没有固定的居住地,在路边铺卡板房,甚至有些人睡在拦路桥底下,既没有安全保障,也没有卫生条件。
2、职业情况失地农民的职业情况多种多样,有的在城市中打零工挣钱,有的在农村务农,有的在家养殖或兜售生活用品。
但多数失地农民依赖于低端劳动力,收入偏低,难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开销。
3、收入来源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劳务报酬、养殖收入、捡破烂收入等。
但全年收入都较低,加之个人技能弱、工作机会少,配合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失地农民感到迷茫和挣扎。
4、教育和医疗在失地农民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并存在一些义务教育问题。
当他们的孩子填报高中、大学的时候,缺乏家庭财力,不能进入高等学府,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生存权益。
三、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完善政策法规政府应当完善相关的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制定出本地区的赔偿方案,使农民在失去土地时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和安置。
2、创造就业机会补贴政策对于失地农民是极为必要的,但使用一次性资金解决问题并不现实,政府还需要努力让失地农民有长久的收入来源,鼓励企业联与农民合作,提供更多的内部员工岗位。
3、注重教育政府应该实行更加全面的义务教育,保障每一个儿童获得平等而优质的教育。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导致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加。
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本报告通过对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目的1、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状况。
2、分析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评估现有政策对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影响。
4、提出改善失地农民生存状况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政策和学术研究报告,了解失地农民问题的背景和现状。
2、实地调研法:走访农村地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4、数据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内容1、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状况。
2、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3、政策影响评估。
4、对策建议。
五、研究结果1、失地农民的基本生存状况:收入水平:失地农民的收入普遍低于平均水平,部分农民陷入贫困。
就业状况:就业困难,再就业率低,部分农民从事临时性或低技能工作。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覆盖面有限,医疗、养老等保障不足。
住房条件:住房条件改善有限,部分农民居住环境较差。
2、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经济压力:失去土地后,收入来源减少,经济负担加重。
就业困难: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信息,再就业难度大。
社会保障缺失: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应对生活中的风险。
社会融入问题: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隔阂,社会融入困难。
3、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失地农民,但执行效果有待提高。
政策效果:政策对改善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有一定作用,但仍有改进空间。
4、对策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
优化就业服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农民再就业。
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合理确定土地补偿标准,确保农民获得公平补偿。
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我是负责进行失地农民现状调研的小组成员,特此向您汇报调研情况。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农村地区的失地农民,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当前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意愿。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1.经济状况: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主要依靠务农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由于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并且很难确保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2.住房条件:失地农民普遍面临住房问题。
因为土地被征用,他们被迫离开了自己的房子,而在迁入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失地农民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房或临时搭建的棚户区。
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社会保障:失地农民普遍感受到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使得他们的未来更加不确定,难以面对突发的风险和挑战。
二、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1. 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就业市场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零工,收入较低。
并且,他们在城市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资格认证、户籍等问题,很难融入城市社会。
2. 教育问题:失地农民的子女在城市教育体系中面临着较大的障碍。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优质的教育。
这使得他们难以通过教育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3. 社会融入问题:失地农民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的融入问题。
由于文化差异和身份认同问题,他们在城市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也使得他们难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三、失地农民的发展意愿1. 培训机会:失地农民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他们认识到自身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
2. 农业转型:部分失地农民表达了希望能够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意愿。
他们希望能够从传统的农业种植转向特色农业或者农产品加工业,以期实现更高的收入和发展空间。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关于XX市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调研报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
如何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详细了解XX市本级失地农民的现状,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工作要求安排,我局派员对XX市本级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一、市本级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2014年以来,XX市本级征收土地面积为8793.26亩,被征地人数9658人,已认定失地农民身份人数为7744人,参保6971人。
据调查,失地农民主要生产生活来源为外出务工、领取养老保险两种方式,领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人数为1435人,占参保人数的20.59%。
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1、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参照其他兄弟市的做法,我市出台了《XX市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和《操作办法》,为市本级被征地农民参保工作的稳妥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2、被征用土地涉及的农业人员安置办法。
以货币形式(安置补偿费)安置补偿和办理失地农民社保。
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村小组村民,可按照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1策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就办理社保个人应缴纳的社保金,由政府补助15年个人应缴纳的60%,个人缴纳40%。
三、各个单位在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中的职责按照标准明确、村民自决、政府审核、阳光运作的原则,坚持以户为单位认定,以村小组为单位申报,规范执行“三审核二公示”的程序,即:先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经村小组全体户主会议初审,初审后把名册报村民委员会讨论二度审核,二审后在小组公示,无异议后将名册报乡镇政府,由乡镇政府组织乡镇公安、土管、财政、农业部门共同三度审核,三审无异议后,将名单在村组再公示,公示后名单送交国土部门,由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国土、财政、人社和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审,经审核后符合条件的由国土部门颁发失地农民证,并报政府备案。
关于失地农民生活情况调研报告***街道工委为了了解辖区内地农民生活状况,***街道工委组成课题调研小组,通过个别访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辖区内1984年以来失地农民的安置过程、生活现状、所思所想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方案的初步设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东接***,南邻***,西连***,北与***相邻。
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下辖***三个社区,代管***三个行政村,共65个居民小组,23个自然村,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1.7万,现有耕地面积12660亩。
1984年前,***三个社区共有耕地6426亩,20多年来,先后有3981亩耕地为了***市的发展而被政府征用,现在这三个社区的耕地仅剩下2445亩,失地率达到61.95%。
其中***社区失地情况最严重,失去耕地1376亩,现在仅剩下32亩,***社区失去802亩,现在剩下406亩,城北社区稍好,失去1799亩,现有2007亩。
现在这三个社区人均耕地仅0.219亩。
这些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成为了失地农民。
他们被社会保险、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所困扰,生活非常困难,就连最基本的最低生活都难以维持。
为了生活,他们不断上访,向有关部门反映,最近以***三组为代表的数百名群众多次到市群众工作部上访,要求解决***历年来失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此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大局稳定。
二、失地农民目前所面临的生活困难及原因分析1.征地补偿标准偏低,难以维持长远生计。
例如:***市委搬迁征用***60亩地,每亩仅28000元;天瑞集团占地67亩,每亩42000元;***市撤县建市时,由于城镇人口少达不要求,经协调,省煤建井一处的人员全部迁到***市,为建一处家属院,征用***76亩地,每亩只支付5600元。
这是非公共事业征地,而公共事业征地补偿标准还要低,有的还是无偿被征用。
镇长关于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镇长关于失地农民情况的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xx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全镇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全镇被征收的农村土地的规模与数量不断增多,失地农民的队伍逐渐扩大。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失地农民的经济和生活现状,从5月上旬开始,我镇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失地农民等形式,对辖区内失地农民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全镇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xx镇辖12个村,98个村民小组,7131户,农业人口20470人,面积108平方公里。
据我统计,全镇因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兴建、陕南移民搬迁建设、高速公路建设、西成高铁建设以及发展经济产业等造成的失地农民有2452户,8033 人,分别占总户数、总人口的37.02和39.25。
其中xx村因高速公路、西成高铁征地造成81户、298人失去土地;戚家垭村因卧龙台电站、高速公路、西成高铁征地造成88户、312人失去土地;韩家坝村因高速公路、工业园猪场、镇中学、西成高铁征地造成318户、1101人失去土地;薛家坝村因高速公路、安置点、西成高铁征地造成191户、613人失去土地;赵家田坝村因高速公路、工业园、二级路、西成高铁征地造成320户、1058人失去土地;张家坪村因高速公路、安置点、二级路、西成高铁征地造成122户、380人失去土地;筒车河村因高速公路、二级路、安置点、西成高铁征地造成410户、1280人失去土地;肖家坝村因工业园、安置点征地造成450户、1450人失去土地;何家院村因工业园、安置点征地造成311户、1021人失去土地;XX 村因生猪示范园、农场征地造成161户、520人失去土地。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失地农民大幅增加,这部分群体虽然得到了一些征地补偿,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有的甚至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从长远生计考虑,这些失地农民可能从此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的“三无”游民,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这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可致使上访事件不断攀升。
最新整理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地情况的调查报告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地情况的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动工,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失地农民逐渐增多。
为了解当前我市失地农民现状,市委政研室近期专题对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地情况及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民失地基本情况本次调查范围为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建设征地数量较大的龙凤、白果、崔家坝、白杨坪等4个乡镇及舞阳坝、六角亭、小渡船等3个城区办事处。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以上乡、镇、街道办事处因国家重点工程及城市建设而失地的农民共有7453户约24000人,共失地10xxxx亩,户均失地1.36亩。
㈠宜万铁路建设导致农民失地情况宜万铁路恩施市段全长65.5公里,自东向西途经白杨坪、龙凤坝、舞阳坝、小渡船、六角亭、白果、屯堡等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7个村。
全线共征用耕地3246亩,涉及农户2073户,户均征地1.57亩。
按照《宜万铁路恩施段土地征用安置补偿标准》,土地补偿标准最高为8800元/亩(一类耕地),最低为4505元/亩。
目前铁路建设征用土地的补偿费已基本兑现到农户(仅约300万元未兑现),共补偿资金2993.03万元(含青苗、地面附着物补偿等),亩均补偿9221元,户均补偿xxxx38元。
其中枫香坪、白杨坪、安家堡3个火车站建设征地462亩,涉及农户348户,补偿总金额376.3万元,亩均补偿8xxxx元,户均补偿10813元。
㈡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导致农民失地情况沪蓉西高速公路恩施段全长93公里,途经崔坝、白杨坪、龙凤坝、舞阳坝、六角亭、白果等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宜恩段经崔坝镇、白杨坪乡、龙凤镇10个村,20xx年3月9日开始征地拆迁,20xx年4月开工建设。
该段共征用耕地1928.48亩,涉及农户1678户,户均征地1.15亩(宜恩段征用耕地的补偿标准最高为8800元/亩)。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一、引言二、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我们从我市多个地区随机选择了100个失地农民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通过面对面的方式由专门培训过的调查员进行访问,并保证其机密性。
三、调查结果1.经济状况2.教育状况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情况相对较差。
由于经济困难,许多农民无法承担子女的高额教育费用,导致子女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农民认为子女的教育机会有限,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3.环境状况失地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
大部分失地农民居住在简陋的棚户区,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安全饮用水、卫生厕所等。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例如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险等。
4.心理健康状况失地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压力。
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农民表示他们在心理上感到焦虑和沮丧。
失去了土地后,他们面临着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状况的压力,很多人感到失去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尊严。
四、对策建议1.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经济和就业援助。
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合作社、农业科技培训等,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
2.提高农民子女教育机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供财政补贴和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打破贫困的教育传承。
3.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4.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五、结论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不容忽视,他们面临着经济、教育、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促进他们的稳定就业和改善生活条件。
同时,社会应加强关注,提倡社会责任,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共同推动他们的融入和发展。
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及方法: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首先对失地农民进行定义和分类。
根据我国失地农民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山东省县作为调查对象。
在该县,我们随机选择了100名失地农民进行访谈调查。
调查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资料收集。
我们制定了一份涵盖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方面的问卷,并对失地农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通过访谈和收集资料,我们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调查结果:经过调查,我们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由于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使用权和户口迁移等原因,他们难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如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只有少数失地农民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解决医疗问题。
对于大多数失地农民而言,生病或意外事故将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子女教育:失地农民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失地农民只能让子女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
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失地农民子女少之又少,难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给子女。
居住条件:失地农民的居住环境多为简陋破旧的房屋或者简易的棚户。
他们的居住条件差,缺乏基本的水电供应和卫生设施。
这给他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包括为他们提供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为失地农民提供费用补贴,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加大对失地农民子女教育的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补贴学费等方式,帮助失地农民子女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
4.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安置点或者改善现有居住条件,提供合适的住房给失地农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结论: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往往存在着经济困难、社会保障不足、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和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关于失地农民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失地农民是指因政府征收土地以及城市化进程而失去自己的农村土地的农民。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的问题日益凸显,对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现状及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2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信息、土地流转情况、生活状况、就业情况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
三、调研结果分析1.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土地并未被政府更好利用,只有少部分的土地被发展成新农村、工业园区等。
其中,超过70%的农民表示自己的土地被转让给了开发商或者企业,但收到的补偿金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计。
2.生活状况被调查农民中的90%表示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
他们失去土地后,许多人面临着生存困境,家庭经济压力加大。
此外,失地农民也面临着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住房条件较差,60%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教育受到了影响,4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
3.就业情况在失土后,为了维持生计,大部分农民选择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就业机会有限。
调查显示,70%的失地农民在城市从事的是低工资、体力劳动的工作。
而且,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教育背景,很多农民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
4.政府政策支持大部分调查对象表示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尽管有政策规定应该给予失地农民合理的补偿,但很多农民表示并未得到足够的补偿,甚至还面临着相关官员的腐败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以下是我们的建议:1.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地征收和补偿政策的监管,确保农民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
2.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培训中心和补贴计划,帮助失地农民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应建立覆盖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
最新整理地方失地农民现况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逐渐增多。
如何有效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此,我们对全区失地农民现状进行专题调研。
现报告如下:
一、失地农民总体情况
截至目前,我区被征地农民26051人,征地面积为21000亩。
此次调研共涉及镇、镇、乡3个乡镇的21127名被征地农民。
其中:镇8671人,占受访总数的41.1%;镇9555人,占45.2%;乡2901人,占13.7%。
(一)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1.居住地分布。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区内居住20573人(其中,在城区居住11214人,在乡镇居住9539人),占受访总数的97.4%,多数居住在本地安置房;区外居住554人,占2.6%,主要是在外出务工地或就读学校居住。
2.年龄结构。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失地农民居多,其中:0—18岁2802人,占受访总数的13.3%;19—59岁12418人,占58.8%;60岁及以上5907人,占27.9%。
3.学历层次。
从文化程度看,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比例较小,且以年轻人居多,文化程度总体偏低。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7426人,占35.15%;初中文化9806人,占46.41%;高中文化3338人,占15.8%;大专及以上文化557人,占2.64%。
4.参加社保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12363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20xx 年以后的失地农民),占受访总数的58.5%;常年有4xxxx人参加失业保险(动态数据),占19.6%;1xxx6人参加医疗保险,占53.8%;317人参加生育保险,占1.7%;1000人参加工伤保险,占4.7%。
(二)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劳动力就业情况。
在受访失地农民中,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有xxx78人,占受访总数的62.4%。
其中:9806人实现就业,在区内就业7687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8.3%;在区外就业2119人,占受访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6.1%;未实现就业3372人,占25.6%。
可见,部分拥有劳动力的失地农民还未实现就业,政府应关注这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通过加快公益岗位开发、引导园区
就业等形式,促进失地农民加快就业、就近就业和稳定就业。
2.劳动力职业分布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从事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1444人,占就业总数的14.7%;从事第二产业4535人,占46.2%;主要集中在工矿企业、建筑业和建筑安装业;从事第三产业3827人,占39.1%,以餐饮业、家政服务业和百货经营类为主。
(见图二)
3.劳动力就业愿景和途径。
在受访的未就业失地农民中,选择愿意就业2835人,占受访未就业失地农民总数的84.1%;认为无所谓432人,占受访总数的12.8%;不愿意就业105人,占受访总数的3.1%。
在失地后就业途径选择中,5039余人通过中介介绍就业,占就业总数的51.4%;2082人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占21.2%;643人通过政府部门安置就业,占6.6%;612人通过自主创业就业,占6.2%;245人选择继续从事农业,占2.5%;1xxx人选择其他途径就业,占12%。
(见图三)从以上数据观察,我们发现通过中介介绍和亲友介绍是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有效途径,主要在外出务工群体中体现;政府提供的服务型公益岗位和园区企业岗位未能全面实现失地农民家门口就业问题。
4.劳动力自主创业意愿和资金来源。
通过调查,1666人表示有自主创业意愿,占受访总数的7.9%。
在创业过程中,481人使用拆迁补助创业,248人申请小额贷款创业,39人在亲友募集下创业,79人享受政府补贴创业,210人是通过其他形式募集资金创业。
(三)失地农民收入状态。
1.家庭月收入状况。
从收入水平来看,就业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2783户,占受访总数的34.7%,其中靠领取低保金生活的家庭、就业困难家庭主要集中于此。
月收入在2000—5000元的有4280户,占53.3%;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966户,占12%。
(见图四)
2.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失地前,以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有11674人,占受访总数的64%;以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有4784人,占26.2%;两项合计占受访总数的90.2%,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失地前是以农业和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失地后,从统计数据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以农业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下降到xxx9人,占受访总数的11%;以外出务工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失地农民有4976人,占40.1%;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