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2
桃花源里可耕田?——浅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主
要内容与艺术特色
张珂
【期刊名称】《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较多地被人关注的是田园风光.综合其诗作,透过秀美的田园风光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宋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对于研究宋代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结合他的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以秀美的田园风光反村农民生之多艰,更具有意想不到之效果.【总页数】3页(P53-54,67)
【作者】张珂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相关文献】
1.从范成大早期田园诗到《四时田园杂兴》——兼论范成大诗中农事题材对田园诗的渗透 [J], 管舒
2.楼璹《耕织图诗》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比较散论 [J], 侯美灵;高学德
3.从咏农诗到《四时田园杂兴》——读范成大诗歌一得 [J], 王凤霞
4.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 [J], 张子敬
5.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以《四时田园杂兴》为例 [J], 谢书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升初古诗鉴赏——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
[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
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诗人大全】《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赏析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 杂兴: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 耘田:除草。
3. 绩麻:把麻搓成线。
4. 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5. 未解:不懂。
6. 供:从事,参加。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
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
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
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
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
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
横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四时田园杂兴>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四时田园杂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展现了农村初夏时紧张的劳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在教材中,这首诗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古代田园诗歌的魅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农村的生活状况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古代诗歌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意象,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往往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才能真正体会到。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农村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感受诗中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授法对于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内容,我将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四时田园杂兴芥字诗词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四时田园杂兴》及作者范成大
2.解析《芥字诗词》的意义和价值
3.分析《四时田园杂兴芥字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影响
4.总结《四时田园杂兴芥字诗词》的地位和贡献
正文
《四时田园杂兴》是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的一首田园诗,该诗通过描绘四季田园风光,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范成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田园诗为主,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对后世影响深远。
《芥字诗词》是《四时田园杂兴》中的一部分,以“芥”为主题,描绘了芥子的生长过程和价值。
芥子虽小,却寓意丰富。
在诗中,芥子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命的力量,寓意着生活中的点滴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时田园杂兴芥字诗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写实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上。
范成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细腻地描绘了芥子的生长过程,使读者仿佛能看到芥子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的样子。
同时,他以芥子为引子,寓言生活中的点滴,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生活的真谛。
《四时田园杂兴芥字诗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和引导上。
范成大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启示了人们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尊重生命,热爱自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范成大原文注释翻译赏析1作品简介《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
(已收录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鄂教版五年级下第八单元古诗;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作品原文夏日田园杂兴·其一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作品注释1.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2.梅子:果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
3.肥:指果肉肥厚。
4.麦花:小麦、大麦花。
5.菜花:油菜花。
6.日长:夏天已近,白天越来越长了。
7.篱落:篱笆。
8.惟有:只有。
9.蛱(jiá)蝶:菜粉蝶。
作品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作品鉴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被视为田园诗的典范。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人用黄、肥、白、稀四个字将江南夏日风光描述得形象逼真。
第三句,从人们院前的静寂来表现农人早出晚归,辛勤忙碌。
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别有意趣。
全诗无一字言农事,无一语写劳动,然而,透过句句诗行,让我们仿佛看到农村的真实面貌和人们的繁忙。
同时,诗中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语言清新流畅,意境活泼自然。
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一、引言田园题材是中国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四时田园杂兴》则是宋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将以这一作品为例,从诗歌的语言技巧、情感表达和文学批评等方面,探讨其精髓所在。
二、文学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的文学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而对传统文学的作品和批评也更加深入细致。
《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体裁为杂坛诗,而其内容则完整地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季”和“田园”这两个重要的意象。
三、诗歌语言技巧1. 情感饱满的描写在《四时田园杂兴》中,诗人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写了四季中不同的景色和田园中各种动植物的生态景象。
如其中的《春晓》一章,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春季独有的清新鲜美:清晨的静谧、春雨的润泽、小草的拔节、百花的争春、百鸟的鸣唱……2. 巧妙的对比手法在诗歌语言技巧上,《四时田园杂兴》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这些对比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比如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章,诗人对比了外面凋敝的荒芜景象和自己内心的寂静思考,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境况之间的反差,也传达了人的情感体验。
四、情感表达1. 强烈的感叹与自我表达在《四时田园杂兴》中,诗人通过直接的三补、四补句等多元化表达方式,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四季田园的感受和看法。
比如在《夏景》一章中,诗人直接感叹:热艳生涯,象床沉重。
此类强烈的情感表达,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力量。
2. 小景写意的审美体验除了直接的情感表达之外,《四时田园杂兴》中还运用了较多的小景写意来营造诗歌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如《夏日行人》一章中,诗人通过描写荷叶的轻跳、清波的摇曳、山中的隐蝉等小景,营造了一种清凉宜人的夏日景象,既展示了作者丰富的视觉想象力,又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尊敬之情。
五、文学批评《四时田园杂兴》在宋代文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不仅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广泛推崇,也成为后人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三首》之(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 说课稿本文将围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和《村晚》进行说课稿的撰写。
文章将按照说课稿的格式展开,分别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主题、体裁等相关内容,并对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
这是唐代文学家张籍的作品,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里农民的生活场景。
诗歌以描写农耕劳作为主题,通过对四季的描绘展示了农民的田园生活与自然景物的交融。
诗歌的体裁属于古体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
通过运用具象的描写手法和丰富的比喻,诗歌中流露出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是《稚子弄冰》这首诗。
该诗出自元代文学家谢灵运之手,通过描绘村中稚子玩冰的场景展示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同时也表现了冬季的寒冷和严寒。
这首诗以儿童玩耍为主题,通过对冰雪的描绘,展现了纯真无邪的童年幸福感。
诗歌的体裁依然是古体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作者通过灵动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冰天雪地中的童年游戏场景。
最后是《村晚》这首诗。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基的作品,描绘了夏日村庄里的宁静与宜人。
诗中通过对田园村庄的描写,展示了夏季夜晚的安详和恬静。
诗歌的体裁同样是古体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
通过对田园夏晚的描绘,诗歌中流露出村庄平静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
此外,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凸显了夜晚的宁静与白天的喧嚣的对立。
通过分析这三首古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们通过对四季田园景物和儿童游戏场景的描绘,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纯真。
这些古诗形式丰富,语言优美通顺,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读者在阅读这些古诗时,可以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作者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总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三首》中的《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和《村晚》是经典的古代诗歌作品。
它们以各自独特的题材和形式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与表达。
1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浅论
引言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以诗出名。与尤袤、杨万里、陆游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合称尤杨范陆。《石湖居士诗集》中的一组《四时田园杂兴》尤为出名,宋以来都得到较高的评价。他在诗前小序中说“淳熙丙午,沉疴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首,号四时田园杂兴。”①淳熙九年(1182),范成大辞官归隐石湖。淳熙十三年(1186), 61岁的范成大写的这六十首七绝,是其“享盛名、定身价的代表作”②。这是在诗人隐居养病时,在其生命极度脆弱时,回归大自然,与田园、民风真实融合的产物,是作者生命活力的真实写照,本文尝试论之。
一、《四时田园杂兴》的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思想真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出了石湖农村全貌。 (一)农村的劳动生活 六十首绝句中,写得最多的是农民紧张、愉快的劳动生活。煮茧抽丝、车水浇田、秋时抢收、移秧放鸭,织布等苏州一带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都生动地再现了农民的辛苦和勤劳。 苏州一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农桑并重,所以生产季节一般比较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蚕桑四月》)。如《夏日》其七: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农夫夫妇(即诗中的“村庄儿女”,是以老农的口气来称呼的)早出晚归,夜以继日“各当家”,农夫锄草,农妇搓麻,男女老少无闲人。连不会耕田的儿童也耳濡目染,受环境熏陶,在初夏桑叶茂盛的树阴下学着种瓜。诗人不仅表现了“村庄儿女”的勤劳本色与辛苦愉快的劳动生活,而且童孙学种瓜的鲜活形象,趣味横生,表现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特点。 《夏日》其二 “五月吴江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稻跟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 种中稻的时候,天气挺凉,农民在田里忙插秧种稻,雨水充足预示着丰收。在这小丰年的季节里,勤劳的农民耘田、种稻、缲丝,采菱等呈现出石湖繁忙而又热闹的场面。如写缲丝场面:热水煮茧抽丝,“缲车嘈杂”,养桑的妇女“盆手交相贺”。 《夏日》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通过描写田园美丽景物,侧面反映农民的劳动。初夏江南,菜花渐稀,而杏子正肥,“麦花雪白”、“梅子金黄”,劳动的果实孕育生长,是农事的重要时期。以果实的大小、颜色,花类的开合胜衰点明时令。夏日初“长”,正直农忙时,园圃无人,只有蝴蝶蜻蜓翩翩往来。极写村中闲静的同时,表明人们都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农民们既有耕耘的艰辛,又有收获的喜悦。如《秋日》其八: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扫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首诗描写的是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农民通宵打稻的情景。新建的打稻场地像镜面一样平整,晴空只是短暂的,农人必须“趁霜晴”夜以继日地干活,欢歌笑语伴着轻雷般连枷打稻的声音,
①范成大:《范石湖集•石湖居士诗集卷二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372页。
②周汝昌:《范成大诗选•前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11月,第27页。 2
一直响到天亮。农民通宵达旦地劳动,非常辛苦,但看到劳动获得丰收,他们的心中又充满着喜悦。秋霜天晴,场地镜平,歌声、笑声、连枷声汇成劳动交响曲,这是一支动人的劳动赞歌,是一幅精致的秋收画图,有声有色地表现农民秋收时的喜悦之情。 诗人扩大了田园诗内容的表现领域,敢于写前人没有表现过的偏远山乡,古老而进步的田园生产方式。如《夏日》其六写道: “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垅翻江逆上沟。 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在看到烈日下的农民光着脊梁踏车戽水抗旱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先进的脚踏水车和古老的戽斗一起使用,充分利用江河的水灌溉高低不平的土地,取得粮食丰收。表现出奇异的田园景象与色彩。诗人站在与劳动人民平等的位置来共同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分享收获的喜悦,表现出作者对农民充满了同情和关心。 (二)农民的品质 在写农民劳动生活的同时,表现了吴地农民勤劳、淳朴,善良的品质。范成大笔下的农民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还是那么的热情善良。如《夏日》其九: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农家漱井香。 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盛夏时节,正午十分,黄尘滚滚,行客匆匆,汗流满面,农民主动热情地请过路人在自己门前的大石头上坐一坐,到柳阴下乘凉休息,并取来清凉的井水让他解渴洗漱。诗人通过对行客形象和农民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庄稼人的淳厚真挚与热情关心他人的善良心灵。 再如《冬日》其八: “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 莫嗔老妇无盘饤,笑指灰中荆栗香。” 冬天,农民在漫长的雪夜围火闲聊,充满欢声笑语,火苗乱颤的地炉边,汤着酒烧着茶。诗人在雪夜敲开一个农民家的柴门,女主人接待了他。当他们边喝边聊时,男主人踏雪归来,见有客人,连声叱责老妇没有用好东西招待,客人连忙摆手说:“哪里!哪里!你看,灰中的芋头、栗子多香啊!”接着是一片欢笑声。这一首诗把农人的素朴厚道、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吴地风俗 风俗是历代相沿传下来的风尚习俗。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不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户异政、人殊服”(《汉书•五吉传》)。《四时田园杂兴》把吴地的风俗人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呈现出一副江南水乡的风俗民情画。诸如农村清明的热闹,春社的欢乐,寒食游山的盛况,巫媪祭社时的场面等。 《春日》其三“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写乡村清明家家歌舞为欢的情景。清明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大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过了清明,农民就要投入辛苦繁忙的劳作中了,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坟扫墓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春日》其五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宋代社祭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春日》其四),农民捧着自酿的杜茅柴酒,到田头祭社乞求一年的丰收。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祭社的场面:烧纸钱,擂社鼓;日斜天晚,年长之人喝的醉醺醺地被年轻人扶着回家,看到路上丢满了枝叶花草,一片狼藉,知道是儿孙门在斗百草游戏后留下的。诗人把南宋农村社祭和流行的社日斗百草的风俗,生动别致地收入笔下。 《春日》其七 “寒食花枝插满头,茜裙青袂几扁舟。 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这一首写吴地人寒食节游山的风俗。踏青的妇女在寒食节着意打扮,或花枝满头茜裙青袂,漂漂亮亮荡着几叶扁舟,或上灵岩,或上虎丘。灵岩山,在苏州西二十里,下瞰太湖,山上有灵 3
岩寺,风景秀丽;虎丘山在苏州西北约九里,古迹很多,有云严寺。这两山为东南名胜,所以吴人“一年一度游山寺,不上灵岩即虎丘。” 《晚春》其六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蚕忌风俗由来已久。“南宋人诗里常写这种风俗。例如《蚕舍》:‘每到蚕时候,村村多闭门;往来断亲党,啼叫禁儿孙(《野谷诗稿》); 叶绍翁《田家三咏》:‘家为蚕忙户紧关’”①在蚕月里,养蚕人家,家家闭户,红纸贴门,妇女独宿,邻曲之间往来庆吊等亦罢而不行。这首诗就形象地写出吴地养蚕时节的习俗。三月蚕事,凝聚着蚕农们精心养蚕的辛勤血汗,也反映出蚕农惟恐触禁而影响收成的紧张心情。诗的后两句写采桑相会时的情景,表现农民此时的欢悦心情,正好反衬平日的紧张。 还有写吴地重阳节家家酿酒、饮酒,赏菊的习惯:《秋日》其十 “菽粟瓶罂贮满家,天教将醉作生涯。 不知新滴堪篘未?今岁重阳有菊花。” 对于这些传统节日,农民之所以怀着喜悦的心情饶有兴趣地去庆贺,一方面是通过这些活动表达自己良好的祝愿,希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另一方面,通过这些节日使成年辛苦的农民身心愉快,体力得到恢复,以便更好地从事劳动。 (四)对田园风物的描绘 这组诗生动地展示了农村四季的自然景色。“土膏欲动雨频催”,“麦花雪白菜花稀”,“杞菊垂珠滴露红”,“放船闲看雪山晴”写出了春夏秋冬的田园风光。 诗人将大量吴地农村常见之物写进诗中。植物有稻、麦、桑、麻、芹、韭、笋、莲藕、芦根、荷钱、芋栗、枸杞、茭白、菜花、菊花、芙蕖,槐叶等;动物有猪、马、牛、鸡、犬、鸭、鹳鸟,河豚;虫类有蜻蜓、蝴蝶、青蛙、蜜蜂、橘蠹、檐蛛,蝉等;水果有桃、杏、青梅、樱桃等;农具有碌碡、鱼网、缫车,连枷等。这些丰富多样的田园风物使写景叙事形象真实,全诗呈现出蓬勃的景象,让人嗅到了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感,是石湖亲历农家生活的有力见证。 (五)遭受剥削的农民 在描绘乡野景色的、农家生活的同时,反映农民疾苦,揭露统治阶级剥削的残酷。作为一名封建士大夫兼文人,范成大能透过和谐的农村生活,关心人民疾苦,大胆揭示蕴涵其中的社会矛盾很可贵的。 如《夏日》其十一: “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这一首描绘了种菱农人惨不忍睹的苦况和表达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农人种田交不起租税,只好抛弃锄犁,来到湖上种菱角。采菱时手指头被菱角割得满是鲜血,身体也枯瘦得不像人形,这已经够惨了,可谁想到,官家仍不放过他们,湖面上又收起租来,把采菱人逼上绝路,沉重的盘剥无孔不入。这首诗形象鲜明地刻画出采菱人的惨状。写的是亲眼所见,感同身受的事,饱含着农民的血泪和诗人的愤怒。 《秋日》其五 “垂成穑事苦艰难,忌雨嫌风更怯寒。 笺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 其九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覆饱儿郎。” 流尽血汗辛劳一年,历经风雨,快到收获的时节,灾害仍然不断,无助的农民只能虔诚地祈求
①钱钟书:《宋诗选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2年5月,第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