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 第1节 质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4.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设计说明“质量”这一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和质量与物态、位置、形状的关系。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这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建议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
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大小有大致的了解。
天平的使用建议采用老师指导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本节的内容主要通过实例和实验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形成质量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学习密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归纳质量的初步概念;第二阶段认识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三阶段学会天平的使用方法;第四阶段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初步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4.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天平的使用方法,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教具学生用:托盘天平、砝码、镊子、大小不同的两块橡皮泥、烧杯、冰块、水。
教师用:托盘天平、学生天平、砝码、镊子、铁锁、铁钉、橡皮泥、烧杯、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回顾思考1.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2.生活中常用的测物体质量的工具有哪些?3.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有多大?导入新课1.多媒体导入多媒体画面:多媒体展示带有质量标志的食品包装袋、大桥限重标志牌,并用红色圆圈标出。
教师:同学们知道老师用红色圆圈标记出的900 g、1 kg、20 t表示什么含义吗?引导学生回答:代表物体的质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一、教学目标1.理解质量的概念和单位;2.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3.知道质量的守恒定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各种具有不同质量的物体(如铁块、木块、玻璃球等);3.不同质量的天平;4.计时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问题:什么是质量?怎样测量质量?思考讨论: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回答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测量质量可通过称重或天平的方式进行。
2. 概念讲解(15分钟)1.引入质量的概念,给出定义,并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kg)。
2.通过实例解释质量的重要性,如质量是物体在地球表面上下运动的基础物理量。
3.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重点介绍称重和使用天平的原理和步骤。
3. 实验探究(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提供一组不同质量的物体和一台天平。
2.指导学生通过称重和使用天平的方式测量各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结果,讨论不同物体质量之间的比较和关系。
4.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15分钟)1.简要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实例和讲解,解释质量在物理变化过程中的守恒性质,如物体燃烧、溶解等情况下质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
5. 总结与拓展(1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和测量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质量的应用场景和意义,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质量的更多知识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质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质量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6.1质量- 概念: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单位为千克(kg)。
第1节质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认识质量的概念、质量的性质,掌握质量的测量,学习天平的使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讲述质量的概念、单位、性质和测量,学习使用天平的操作方法,是整章的起始和基础。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有“重量”的概念,所以首先要区别重量和质量,让学生有科学的概念,然后循序渐进,慢慢梳理知识。
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能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测量质量的常见工具。
2.通过观察和比较,形成对质量的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
3.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关物体形状、位置、状态改变而质量不变的实验,明白科学探究是获取真理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对质量的概念的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难点: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并能正确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第6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认识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用字母m 表示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位置、 温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简称“四不变”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国际单位:千克(kg)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换算关系:1t=103kg,1kg =103g,1g =103mg 测量质量{ 工具:天平、电子秤、杆秤等天平的使用{调节:底座水平、横梁平衡测量:左物右码读数:砝码质量数和游码对应示数的总和注意事项{保持干燥清洁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教学反思。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节《质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质量》主要介绍了质量的概念、单位以及质量的测量工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讲解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单位。
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理解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2.天平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掌握质量的基本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工具。
2.课件:质量的定义、质量的单位、天平的使用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认知,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质量吗?在生活中如何衡量一个物体的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质量的定义,介绍质量的单位(千克、克、吨)以及换算关系。
让学生明确质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实验:让学生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掌握测量质量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提问: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质量与物体的体积、形状、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讨论:质量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质量守恒定律、质量控制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一些日常物品的质量,并填写实验报告。
8.板书(5分钟)质量的定义、单位、换算关系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1节《质课题质量课时安排 2 课前准备天平脐橙等教材内容分析《质量》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一节,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个技能要求,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
设计理念期望利用图片展示投影等技术,还有视频卡点在数据处理,实验过程进行创新突破。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
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科学思维经历观察和分析中国古代天平到现代天平的制造、结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家乡脐橙、战国时期的天平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质量的测量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师生活动展示两个脐橙。
【设问1】哪个质量好?你如何判断的【设问2】:哪个质量大?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设计意图采用脐橙图片导课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
教学环节(二)师生活动1.建立质量概念活动1:请学生来将瓶子里的物体进行分类。
【设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设问】刚才分类出来的三个铁制品所含的铁一样么?叫学生上去分类设计意图设计魔方等常见物体合理。
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这里可以利用技术设计一下小游戏,让学生上讲台分教学环节(三)师生活动2.质量的测量活动3:观察战国时期的天平活动4:观察老师的仿制品活动5:如何对仿制品进行改进?活动6:最终产品的烦恼活动7:认识现代的天平构造(读课本)设计意在恰当的时机层层递进放出老师构建的天平,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第1节质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
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
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课件,器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
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我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这性质就引入的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用符号:“m”表示。
(2)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千克(kg)
(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3)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看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3)天平的使用
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A.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B.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和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教师强调:1、调节平衡螺累母按: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
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用移游码。
5、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4)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B.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C.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三、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000进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
2.天平的使用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节横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3)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读数
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P103:1;2
五、作业112页1、2、3、4、5
六、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
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5)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6)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7)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5)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