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在杆塔上的排列方式及线间距离
- 格式:pdf
- 大小:97.70 KB
- 文档页数:1
输电杆塔设计相关术语1.档距:相邻两基杆塔之间的水平直线距离,称为档距,一般用L表示。
2.水平档距:相邻两档距之和的一半,称为水平档距,常用lh表示。
2)(21L L h +=l3.垂直档距:相邻两档距间导线最低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垂直档距,常用ln表示。
4.代表档距:一个耐张段里,除弧立档外,往往有多个档距。
由于导线跨越的地形、地物不同,各档距的大小不相等,导线的悬挂点标高也不一样,各档距的导线受力情况也不同。
而导线的应力和弧垂跟档距的关系非常密切,档距变化,导线的应力和弧垂也变化,如果每个档距一个一个计算,会给导线力学计算带来困难。
但一个耐张段里同一相导线,在施工时是一道收紧起来的。
因此,导线的水平拉力在整个耐张段里是相等的,即各档距弧垂最低点的导线应力是相等的。
我们把大小不等的一个多档距的耐张段,用一个等效的假想档距来代替它,这个能够表达整个耐张力学规律的假想档距,称之为代表档距或称为规律档距,用LO表示。
5.弧垂:对于水平架设的线路来说,导线相邻两个悬挂点之间的水平连线与导线最低点的垂直距离,称为弧垂或弛度。
用f表示。
6.限距:导线对地面或对被跨越设施的最小距离。
一般指导线最低点到地面的最小允许距离,常用h表示。
7.杆塔高度:杆塔最高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杆塔高度。
用H1表示。
8.杆塔呼称高度:杆塔最下层横担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杆塔呼称高度,简称呼称高,用H2表示。
9.悬挂点高度:导线悬挂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导线悬挂点高度,用H3表示。
10.杆塔埋深:电杆(塔基)埋入土壤中的深度称为杆塔埋深。
用h0表示 。
11.线间距离:两相导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线间距离,用D表示。
12.根开:两电杆根部或塔脚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根开。
用A表示。
13.架空地线保护角:架空地线和边导线的外侧连线与架空地线铅垂铅垂线之间的夹角,称为架空地线保护角。
用α表示。
14.导线换位:送电线路的导线排列方式,除正三角形排列外,三根导线的线间距离是不相等。
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对架空线路导线及地线的要求主要有以下方面:材料要求、线间距离要求、弧垂要求、对地及交叉跨越要求、导、地线间的连接要求、导线与地线的配合要求等。
总体要求为:选择具有良好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材料,保证安全可靠的运行参数(限距、弧垂等),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
一、对导、地线材料的要求:1、对导线材料的要求:导线的功能和工况一一传输电能,通电、承受机械荷载。
对其材料的基本要求为: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及足够的机械强度,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耐高温和可加工性能,且重量轻、性能稳定,耐磨损,价格低廉等。
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材料主要为铝和钢,前者导电性能好但机械强度较差;后者则导电性能差而机械性能好。
因此目前大多用这两种材料组合制作导线,如钢芯铝绞线等。
2、对地线材料的要求:架空地线的作用:引雷入地,减少雷击线路而跳闸的机会,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保证线路安全送电。
架空地线的类别:普通架空地线一不与杆塔绝缘,只起引雷入地的作用;绝缘架空地线一与杆塔绝缘,起引雷入地的作用,还可作载波通讯的通道、地线自身的融冰、检修时电动电源及小功率用户的供电等对普通架空地线材料:只要求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及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一般采用钢绞线。
对绝缘地线材料:较高的机械性能、良好的耐疲劳性、耐腐蚀性能及良好的导电性。
一般采用钢芯铝绞线、铝镁合金绞线和铝包铜绞线等。
以降低通讯衰减,提高通讯质量。
二、导线的线间距离要求:导线的线间距离主要指导线间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和水平偏移距离。
确定的依据一一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确保导线之间及导线与杆塔接地。
导线的线路间距离主要取决于以下情况:1)导线风偏后对杆塔的最小空气间隙应满足规程要求;2)档距中央导线之间不得发生闪络和鞭击现象。
实践证明:对110kV以上的线路:因为其绝缘子串较长,风偏角大,其线间距离一般由第一种情况控制。
对110kV以下的线路:绝缘子串较短,而档距中央弧垂最大,故以第二种情况来限制导线间的距离。
《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一、填空题1.配电线路按其结构不同,可分为架空配电线路与电缆配电线路;按其供电对象不同可分为城市配电线路与农村配电线路。
2. 各国的高压架空配电线路的电压等级有33、34.5、35、63、、69、110、132、138、154kV等。
我国高压架空配电线路现行的标准额定电压为35、63kV和110kV 三种。
3. 架空线路的构成主要包括杆塔、绝缘子、导线、横担、金具、接地装置及基础等组成。
在高压架空配电线路上使用钢芯铝绞线、钢芯铝合金绞线、铝合金绞线、铝包钢芯铝绞线、钢芯耐热铝合金绞线和铜绞线等导线品种。
4. 高压架空配电线路中的绝缘子,我国主要使用悬式绝缘子、瓷横担和瓷质棒式绝缘子,现在开始使用合成绝缘子。
5.中压架空配电线路上,常安装有自动分段器、分段短路器或隔离开关等,以便及时隔离故障区段或切换供电电源,提高中压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中压架空配电线路上还接有保护配电变压器等德跌式熔断器和避雷器。
6. 低压架空配电线路即电压为1kV以下的架空配电线路,也称二次配电线路。
它是直接供电给低压用电设备(如居民照明、生活用电、低压电动机和电热器等)的低压三相或单相线路。
7. 低压架空配电线路由于要向大量低压用户供电,支接点很多,杆塔档距较小,一般在城市或农村居民地区不超过50m,有的还沿房屋屋檐或墙架设。
8. 在三相四线制低压架空配电线路上,对中性线还沿线在支接点、终端增设了重复接地,以保证中性线的零电位和安全供电。
9. 配电线路的杆塔是用以架设导线的构件。
杆塔按在线路中位置和用途电杆可分为直线杆、转角杆、耐张杆、终端杆分支杆、跨越杆。
10. 电杆在运行中要承受导线、金具、风力所产生的拉力、压力、弯矩、剪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称为电杆的荷载。
11.确定电杆的型式与导线的排列形式、线间距离、结构种类、杆身高充等因素有关。
12. 通常,电杆埋深取杆长的1/6,如10KV线路上一根10m杆应埋深 1.7 m。
一、设计依据依据的规程、规范有: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972《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SDJ-206-873《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4《环型混凝土电杆》GB396-19945《架空送电线路钢管杆设计技术规定》DL/T5130-20016《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SDJ7-797《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SDGJ62-848《农村低压电力技术规程》DL/T499-2001二、设计流程1:明确起点,终点,导线截面2:收集地形图,选定路径方案3:进行现场踏勘测量绘制路径图4:根据工程气象条件线路导线截面,档距,转角及现场地形地质等实际情况选择杆塔形式5:根据以上资料开列设备材料清册6:根据设计资料,套用现行定额、计费程序,编制工程预算书;7: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定最佳方案8:对确定的最佳方案进行资料完善、整理,形成全套设计资料三、图集1,杆塔部分:钢管塔,砼杆,钢管杆等2,机电部分:金具及接地装置3,铁塔基础4,铁塔加工5,部件部分:混泥土部件,铁件部件四、气象条件气象条件是选择导线和确定档距的重要依据五、架空线路1,导线选择:一般选择钢芯铝绞线,一般结合当地电网发展规划,一般采用LGJ-150/20,LGJ-185/25,LGJ-240/30等。
2,导线的安全系数:一般根据导线选择4~6之间。
3,导线排列:单回路一般采用三角形或垂直排列,双回路采用垂直排列铁塔部分垂直排列横担间距离为1000mm,双回路铁塔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距离为1800mm,四回路铁塔不同相导线间的水平距离为1000~1600mm。
直线砼杆垂直排列横担间距离基本为800mm,单回路耐张砼杆垂直排列横担间距离为1000mm。
4,档距:城镇地区配电线路的档距一般取40~50米,郊区及农村地区配电线路的档距一般取60~100米,高差较大的地区取60~200米,线路耐张段长度不宜大于1千米。
输电线路铁塔设计规范 篇一:输电线路铁塔 输电线路铁塔 输电线路塔是支持高压或超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导线和避雷线的构筑物。
类型根据在线路上的位置、作用及受力情况分类如表: 还可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线路回路数、导线及避雷线的布置方式、材料及结构形式来确定塔的名称,例如:220千伏单回路导线水平排列的门型耐张跨越塔。
常见的悬垂型塔或耐张型塔如图。
500千伏台山电厂至香山输变电工程的崖门大跨越钢管塔,该塔位于新会区西江崖门边,在两岸各建一高塔,两座高塔跨越距离公里,塔高米,所用钢管直径达米,单塔重1650吨。
常见的悬垂型塔或耐张型塔, 崖门大跨越钢管塔 塔的尺寸和档距须满足电路要求:导线与地面、建筑物、树木、铁路、公路、河流以及其他架空线路之间,导线与导线、导线与避雷线之间,均应保持必要的最小安全距离。
避雷线对导线的保护角及使用双避雷线时两根避雷线之间的水平最小距离应满足有关规定。
荷载输电线路塔主要承受风荷载、冰荷载、线拉力、恒荷载、 安装或检修时的人员及工具重以及断线、地震作用等荷载。
设计时应考虑这些荷载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合理组合,恒荷载包括塔、线、金具、绝缘子的重量及线的角度合力、顺线不平衡张力等。
断线荷载在考虑断线根数(一般不考虑同时断导线及避雷线)、断线张力的大小及断线时的气象条件等方面,各国均有不同的规定。
结构计算 塔一般均简化为静态进行分析,对于风、断线、地震等动荷载,通常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乘以风振系数、断线冲击系数、地震力反应系数来考虑动力作用。
输电线路塔的内力计算,与塔式结构和桅式结构相同,但须考虑下列两个问题: ①导线风荷载对塔的作用。
由于导线的支点间距较大(一般为200~800米)而横向摆动的周期较长(一般为5秒左右),故应考虑风沿导线的不均匀分布及导线对塔的动力效应。
20世纪6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电力部门曾用实际的试验线路来测定导线在大风作用下的最大响应,并据此制订了实用计算法,其中有的已纳入本国的规程,但是由于受地形、测量仪器的精度、分析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实用计算方法还不能精确反映出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