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 格式:docx
- 大小:21.04 KB
- 文档页数:7
实验1 糖类的提取分离与薄层层析分析实验简介:薄层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在吸附剂或支持介质均匀涂布的薄层上进行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氨基酸、多肽、核苷酸、脂肪酸、脂肪类、糖类、磷脂和生物碱等多种物质的分离和鉴定的层析方法。
本实验是从水果中提取单糖、双糖和多糖组分,采用硅胶G薄层层析法分析糖类成分。
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初步掌握从水果中分离提取单糖、蔗糖及淀粉的原理。
2.学习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及定性鉴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单糖及多糖的提取凡不能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即为单糖。
单糖种类很多,其中以葡萄糖分布最为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谷类、蔬菜和动物血液中。
由于单糖分子中有多个羟基,增加了它的水溶性,尤其在热水中溶解度很大;在乙醇中也有很好溶解性,但不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中。
而蔗糖等双糖分子也易溶于水和乙醇中。
因此,单糖和双糖一般可用热水或乙醇将其提取出来。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失水缩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在自然界中分子结构复杂而多种多样,有不溶性的结构多糖如植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动物的几丁质等;另有一些为贮存物质如淀粉、糖原等;还有一些多糖具有复杂的生理功能。
多糖中的淀粉不溶于冷水及乙醇,但可溶于热水中形成胶体溶液。
因此可以用乙醇提取单糖及低聚糖,然后提取淀粉等多糖。
2.薄层层析薄层层析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和吸附剂对样品各组分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的斑点。
糖的分离鉴定可用吸附层析或分配层析,吸附层析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分配层析常用的支持剂是硅藻土。
在吸附剂或支持剂中添加适宜的黏合剂后再涂布于支持板上,可使薄层粘牢在玻璃板(或涤沦片基)这类基底上。
硅胶G是一种已添加了黏合剂—石膏(CaSO4)的硅胶粉,糖在硅胶G薄层上的移动速度与糖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羟基数等有关,经适当的溶剂展开后,糖在硅胶G薄板上的移动距离为戊糖>己糖>双糖>三糖。
薄层层析实验报告
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通过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来实现分离和检测。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薄层层析技术对某种化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掌握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
首先,我们准备了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薄层层析板、样品溶液、色谱柱、显色剂等。
然后,我们将薄层层析板放入色谱槽中,加入适量的流动相,使其在薄层板上均匀润湿。
接着,我们用微量管将待测样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然后将薄层板放入色谱槽中进行分离。
分离完成后,我们取出薄层板,用显色剂喷洒在上面,观察化合物的色谱图案。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我们成功地将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分离开,并且得到了清晰的色谱图谱。
根据色谱图谱的Rf值和显色剂的反应,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中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成分。
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色谱图谱,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化合物的成分,并计算出其相对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样品溶液的制备、色谱板的均匀润湿以及显色剂的喷洒技巧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需要加以注意和改进。
总的来说,本次薄层层析实验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我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薄层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对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应用薄层层析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为科研工作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薄层层析技术的操作技能,也加深了对化合物分离和鉴定原理的理解。
相信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这些知识和技能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更多的收获和成果。
实验一硅胶G薄层层析薄层层析是在吸附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微量操作简便的层析法。
硅胶是薄层层析中应用最广的吸附剂,由于硅胶薄层的机械性能差,一般必须加入10%~15%的煅石膏作为粘合剂,称为硅胶G。
展层剂凭借毛细管效应在薄层中移动,点在薄层上的样品随展层剂的移动而不同程度的移动。
因为被分离物质的极性有差异,因而与吸附剂和展开剂的亲和力有差别,结果在薄层板上的迁移率Rf值不同,对于某一物质,在一定的溶剂系统和一定的温度下,Rf值是该物质的特征常数,被分离物质Rf值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可选择适当的展开剂扩大被分离物质的Rf值差别,以期达到较理想的分离效果。
第一部分可溶性糖的薄层分离与鉴定一、原理糖是多羟基化合物,在硅胶G薄层上展层时,被吸附的强弱有差别,其吸附力主要与糖分子中所含有羟基数目有关。
吸附力大小顺序为:三糖>二糖>己糖>戊糖。
展层后,喷显色剂显色,不同的糖呈现不同的颜色,吸附力越大的糖Rf值越小,与已知标准糖的颜色和Rf值比较,即可鉴别样品提取液中糖的种类和含量,显色后进行拍照或扫描定量。
二、材料、仪器和试剂1.材料苹果或其他植物材料2.仪器①离心机及大离心管②涂布器③天平④烘箱⑤研钵⑥微量点样器或毛细管⑦层析缸⑧吹风机、喷雾器⑨电热水浴⑩蒸发皿、量筒(50ml)、刻度吸管、玻璃板(15×7cm)3.试剂①95%乙醇和80%乙醇②硅胶G和0.1mol∕L硼酸③氯仿④冰乙酸⑤1%标准糖溶液(10mg∕ml):木糖、果糖、葡萄糖、蔗糖⑥苯胺-二苯胺-磷酸显色剂:称取2.0g二苯胺于烧杯中,加入2ml苯胺溶液溶解后、再加10ml 85%磷酸,边加边搅然后用100ml丙酮溶解混匀四.操作步骤1.硅胶G薄板的制备制板用的玻璃板应平整光滑,预先用洗液或其他洗涤剂洗净,干燥后备用。
称取硅胶G粉3.5g,加0.1mol∕L硼酸溶液9ml,于研钵中充分研磨,待硅胶由稀变稠、发出如脂肪光泽时,倾入涂布器中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可铺7×15cm薄板1块。
薄层层析原理
薄层层析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它基于分离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进行分析。
其原理主要包括样品的贴片制备、固定相的选择和样品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需要将待分析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将溶液滴在薄层层析板(通常是玻璃或铝箔)的贴片表面上。
贴片上的固定相是一种涂在贴片表面的吸附材料,常见的固定相有硅胶、氮化硅和脱脂棉等。
固定相的选择是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求来确定的。
例如,对于强吸附性物质,可以选择较不吸附的固定相,以提高分离效率。
而对于需要在特定波长下检测的物质,可以选择透明的贴片和固定相。
当样品溶液滴在贴片表面后,溶剂会很快挥发,使得样品分子被固定在固定相上。
此时,根据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不同成分的分子将以不同的速度在贴片上垂直方向上发生迁移和分离。
分离过程通常会受到两种力的影响:吸附力和展开力。
吸附力使得样品分子停留在固定相上,而展开力会使分离成分在贴片上垂直方向上发生迁移。
根据不同成分与固定相的亲疏水性差异以及展开力的大小,分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观察样品分离的结果,可以将贴片放入显色剂中,显露出在贴片上的斑点。
通过测量斑点的迁移距离和颜色强度,可以
定量地分析样品中的各个成分。
总的来说,薄层层析的原理是基于样品分子与固定相之间的吸附作用进行的,通过不同成分在贴片上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法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与鉴定化合物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液相在固相表面的吸附作用,使化合物在定量的条件下沿着薄层固定车站进行迁移,进而对化合物进行分离和检测。
本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薄层色谱法实验中的操作步骤、结果与数据分析,并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薄层色谱法对不同色素的分离与鉴定,熟悉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并掌握合适的溶剂系统与柱上层析试剂的选择。
实验步骤:1. 准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硅胶G薄层板切割至适当大小并用醋酸乙酯素擦拭清洁表面。
2. 样品准备:将待分析的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制备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
3. 样品施加: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均匀施加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到薄层板的基线位置。
4. 条带迁移:将薄层板放入已配置好的层析槽中,待溶剂前进到合适位置后,取出薄层板,标记溶剂前行距离,并立即晾干。
5. 当场观察:用目视或紫外灯下观察薄层板上的条带情况,记录颜色与Rf值。
6. 条带擦拭与染色:将薄层板放入染色槽中或用活性炭擦去条带,染色后重新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色素作为样品,分别为甲酸红、乙酸黄和丙酸蓝。
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施加并迁移了薄层板。
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色素的条带迁移距离与颜色明显不同。
数据分析:我们计算了每种色素的Rf值,即色素迁移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的比值。
通过计算,我们得出了甲酸红、乙酸黄和丙酸蓝的Rf值分别为0.3、0.5和0.7。
根据Rf值的大小,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这三种色素的亲疏水性质,其中甲酸红最亲水,丙酸蓝最疏水。
讨论与优化: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存在一些实验操作上的问题,如样品施加均匀性和溶剂前进距离的控制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样品施加方法,如使用微量注射器或自动色谱仪,以增加样品施加的均一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同的固定条件和溶剂体系,以提高实验的分离效果。
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实验报告篇一:柱层析实验报告柱层析分离色素一、【实验目的】1.了解柱层析的分类,掌握各种柱层析的原理。
2.熟练掌握吸附层析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是植物吸收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主要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
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是对其认识和了解的前提。
利用叶绿体色素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可用95%乙醇或无水乙醇提取。
分离色素的方法有多种,如纸层析、柱层析等。
柱层析法是色谱法中的一种,它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对固定相的吸附能力,以及对洗脱剂(即移动相)的溶解度不同将各组分分离。
常用的柱色谱有吸附色柱谱和分配柱色谱两类。
吸附柱色谱通常是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物质或粉状固体作为吸附剂(如氧化铝或硅胶),当混合物的溶液流经吸附柱时,就被吸附在柱的上端,然后从柱顶加入溶剂(洗脱剂)洗脱。
由于不同化合物在吸附柱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因此各组分随溶剂以不同速度下移,形成色带。
继续用溶剂洗脱,吸附能力最弱的组分就随溶剂首先流出,整个层析过程进行反复的吸附-解析-再吸附-再解吸。
用柱层析法可以分别收集各组分,并逐个鉴定。
本实验是把三氧化二铝填入玻璃管中(压成柱状)作为吸附剂,将叶绿体色素的石油醚提取液倾于吸附柱上,色素即被吸附。
由于色素的种类不同,被吸附的强弱不同,就在吸附柱上排列成为不同的色层,再利用吸附剂在不同溶剂中有不同的吸附力,用不同的溶剂进行洗脱,从而达到叶绿体主要的4种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分离。
三、【实验材料】原料:新鲜的菠菜叶试剂:1.无水乙醇或95%乙醇 5.三氧化二铝2.石英砂6.饱和氯化钠溶液3.丙酮7.水硫酸钠4.石油醚(60-90℃)8洗脱液:丙酮:石油醚=1:9 器材:层析柱(1×30cm),研钵,蒸馏装置,脱脂棉,天平,烧杯,过滤漏斗,玻璃棒,锥形瓶,分液漏斗,试管,铁架台四、【实验操作】1.色素的提取:20克菠菜,加少许石英砂,再加20毫升无水乙醇研磨成浆,脱脂棉过滤,保存滤液,滤渣再用无水乙醇提取一次,合并滤液,滤渣再加入30毫升石油醚提取一次,过滤,合并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再加入40毫升饱和氯化钠溶液震荡,弃去下层溶液,再分别加入20毫升水震荡洗涤几次,直至下层无色,保留上层溶液,转移至三角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5分钟,备用.2.样品的浓缩:将提取液放入蒸馏烧瓶中,蒸除多余的石油醚,至剩余液体5-8毫升左右,以备加样使用。
实验一更年安片薄层色谱鉴别一.目的要求1 掌握薄层荧光法的原理及操作。
2 掌握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制剂鉴别中的应用。
二.基本原理更年安片由地黄、泽泻、五味子、制何首乌等药味组成,可利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子和制何首乌进行鉴别。
五味子中主要有效成分为木脂素类,五味子甲素为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吸收UV光,在硅胶GF254薄层板上形成暗斑,用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进行对照,可鉴别制剂中五味子;制何首乌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类,主要为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成分,在可见光下呈黄色,在氨蒸气中斑点呈红色,紫外光(254nm或365nm)照射下产生荧光,在硅胶G薄板上可在可见光、紫外光或显色后检视其斑点,用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进行对照,可鉴别制剂中何首乌。
三.仪器与试药1、双槽层析缸、玻璃板10×20cm、三用紫外线分析仪、分析天平(0.01mg)。
2、硅胶G、硅胶GF254。
3、五味子、何首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4、五味子甲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5、更年安片(市售)四.操作步骤(一)五味子鉴别1.薄层板制备:含0.3%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F254薄层板(实验前自制)。
2.供试品溶液制备:取更年安片20片,除去糖衣,研碎,加氯仿3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9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3.对照溶液制备:取五味子对照药材0.5g,同上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加氯仿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4.薄层层析:将薄层板的边缘修饰整齐,作好标记。
用毛细管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预平衡15~30分钟,展距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分别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_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薄层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技巧,了解氨基酸在薄层层析中的分离和检测方法。
实验原理:薄层层析法是以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为固定相,利用液相作为移动相的一种物理分离技术。
氨基酸薄层层析法主要是将混合的氨基酸样品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片上沿着其表面作为移动相的有机溶剂慢慢地溶解,不同的氨基酸成分会因吸附在薄层硅胶或薄层纸上的程度不同而在其中分离。
不同的氨基酸在薄层层析图谱上的Rf(相对移动率)值不同,是区分不同氨基酸的一种物理性质。
Rf值的计算公式为:Rf=色谱前行距离÷色谱柱高度。
实验操作:1、制备薄层层析板。
将硅胶胶涂在薄层层析板上,晾干后烘箱烘干。
2、制备样品。
将6种不同氨基酸分别以氨基酸质量浓度相等的方式混合制成样品,并分别标记。
3、将样品分别滴在薄层层析板上,注意每滴之间需使它们相距一定的距离,并在板子内侧写上标记。
4、放入有机溶剂。
将有机溶剂铺在盛有一点水的薄层层析槽中,使得铺上的有机溶剂厚度大约为硅胶层的三分之一。
5、将涂有样品的薄层层析板放在槽中,让它与槽中的有机溶剂接触,但不要使样品浸泡在有机溶剂中。
6、密闭容器,放置在不受光照的地方,等待样品进行分离。
7、取出薄层层析板,把它们晾干并用紫外灯照亮,用标尺测出不同色序分离的距离并计算它们的Rf值。
实验结果:对应不同氨基酸的Rf值,可以得出该试验的结果。
结果应与理论值相近,判断是否失真并计算误差。
氨基酸的薄层层析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和检测氨基酸的方法,适用于从实验中得到定性和定量信息。
由于薄层层析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它在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脂质的提取及薄层层析一、实验目的1. 了解薄层层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2. 掌握从蛋黄中提取脂类物质的方法,了解其脂类物质的组成成分。
二、实验原理1. 薄层层析原理薄层层析是吸附层析的一种,是利用被分离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吸附能力的大小不同而分离的。
固定相:玻璃薄板上均匀涂抹的吸附剂薄层,通常使用硅胶G。
流动相:展层剂,通常为有机溶剂。
2. 生物组织中脂类物质的提取生物组织中含有多种脂质成分,包括三酰甘油,胆固醇,脑磷脂和卵磷脂等,多与蛋白质合成疏松的复合物,要将这类脂质提取出来并与蛋白质分离,所用抽提液必须包含亲水性成分和具有形成氢键的能力。
氯仿-甲醇混合液,就符合生物组织中脂质提取的要求。
生物组织脂质提取液,经过多次水洗,弃去含蛋白质的水层,留下溶有脂质的氯仿层,所提取的脂类即可以在铺有硅胶G的玻璃板上进行薄层层析。
三、实验试剂1. 硅胶G(200目)、氯仿、甲醇、乙酸钠、无水Na2SO4等2. 展层剂:氯仿:甲醇:乙酸:水=170:30:20:7(v/v)四、实验操作1. 蛋黄中脂质的提取称取煮熟蛋黄2g,在研钵中磨细,另取5倍量的氯仿-甲醇(2:1,v/v)混合溶剂,边研磨,边缓慢加入混合溶剂,提取10分钟。
然后,经滤纸过滤到刻度试管中,于滤液中加入1/2体积的水,振摇后静置,溶剂逐渐分为两层,上层为水层,下层为氯仿层,弃去水层,留下氯仿层,继续水洗三、四次,同样弃去水层,再加少量的无水Na2SO4,吸取残留水分,直至溶液透明澄清,此澄清液即可供脂质薄层层析点样用。
2. 铺板,层析薄板的制备称取3-4g的200目硅胶G,加5~6ml,磨匀,铺板,然后令其自然干燥,再放入烘箱中,在110℃活化30min,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
3. 点样:在烘干活化的硅胶G板上,于距底部2cm处,用毛细管点上蛋黄提取液,点样直径不要大于3cm,然后用冷风吹干。
4. 展层:展层缸中装展层剂约1cm深,将已点样的硅胶板放入展层缸中,展层,至展层液前沿到达薄层顶端约2cm处时,即可取出硅胶板,记下展层剂前沿线,用热风吹干。
百度文库 1 实验一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一、 实验目的 制备薄层层析板,使叶绿素在层析板上分离显色。 二、 实验原理 薄层层析,常用TLC (Chromatography )表示,又称薄层色谱,属于液— 固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 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 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卩g ) 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 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 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 薄层吸附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 硅胶、硅藻土、聚酰胺和纤维素。 其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直径为10〜40卩m硅胶是无定形多孔性物质,略具酸性, 适用于酸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薄层色谱用的硅胶分为: “硅胶H”一不含粘 合剂;“硅胶G ” 一含煅石膏粘合剂;“硅胶 HF 254 ” 一含荧光物质,可用 于波长为254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硅胶 GF 254 ”一既含煅石膏又含荧光 剂等类型。 粘合剂除上述的煅石膏(半水合硫酸钙: 2CaSQ • H2O )外,还 可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 三、 实验材料、器具 1、 试剂 硅胶、4%。的CMC溶液(羧甲基纤维素钠) 2、 实验用具:药匙、研钵、载玻片、量筒、玻棒 四、 实验步骤 1、 载玻片要求平滑清洁,没有划痕,在使用前可用洗涤液或肥皂水洗涤,再用 水冲洗干净。(干净的标准:水不是呈股流下,而是呈瀑布状态流下。)
2、 与硅胶混合:CMC— Na溶液与硅胶的比例为3:1(3ml : 1g)。取CMC— Na溶 液倒入研钵中,然后加入硅胶,在研钵中研磨,按一个方向研磨,自下而上,然 后自上而下,以赶尽气泡为佳。
3、 铺板:将载玻片置于平台上,用药匙舀取糊状硅胶,均匀地铺在载玻片表面。 铺板时,可以顺着板中间倒,也可以顺着某个边缘倒,也可以用玻璃棒引着溶液 平铺在玻璃板上,倒时也要注意不要引入小气泡。尤其是载板的四个角,容易高 出玻璃板其他部位,所以要格外注意。后轻颠几下薄层板即可。颠好的板,表面 看上去要光滑平整,没有气孔。薄层板铺好后一定要放置在平的台面上, 否则难 保证板面硅胶的厚度均匀。(3g硅胶大约可铺7.5 x 2.5cm载玻片5-6块)
4、 晾干: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 5、 活化:将晾干的板子在105 C烘箱中干燥30min,然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 备用。活化硅胶有利于提高硅胶的吸附性能, 同时排除硅胶内部已吸收的水分及 其他气体。通过活化硅胶,主要改变了硅胶内部的微孔结构, 使其孔径的大小及 百度文库 2 微孔结构的排列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但是这样硅胶的吸附变大,可能会使样品分 离困难。
下面先介绍一下配置方法: 1. CMC — Na溶液的配置:一般其浓度为 0.3〜0.5%,根据自己经验而定(我习惯用 0.4% 的)。具体方法如下:先将预用的水加热至 60~70 C,然后加入 CMC — Na,边加边搅拌, 使之溶解,即得。
2. 与硅胶混合:CMC — Na溶液与硅胶的比例为 3: 1。具体方法如下:先将 CMC — Na溶 液倒入自动或研钵中,然后加入硅胶,搅匀即可。若是在研钵中研磨,按一个方向研磨,自 下而上,然后自上而下,以赶尽气泡为佳。
3•铺板:手动或机械。手动铺出的板的薄厚与所加的混合后的硅胶量有关,而机械铺出的 板的薄厚与机械所选用的钢板有关, 可根据需要来定。但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板子边缘铺得 好坏,手动铺板一定要将玻璃板边缘硅胶涂匀 (我习惯用两头掂法, 即板下方的中间垫一物 体,两头悬空,两手均匀掂动)。而机械铺板要注意板与板之间平整性, 或者由高到低排列。
4•晾干:自然晾干。 5.活化:将晾干的板子在 105C烘箱中干燥3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这是实验室和检验室薄层层析板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供大家参考!
层析英文名称:chromatography 定义1:基于不同物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将混合组分分离 的技术。当流动相(液体或气体)流经固定相(多孔的固体或覆盖在固体支持物上 的液体)时,各组分沿固定相移动的速度不同而分离。能用于微量样品的分析和 大量样品的纯化制备。
定义2:利用某种类型的固定介质,根据混合物分子的电荷大小和分子量不同等 性质,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进行分离的一种生物化学技术。
层析(chromatography )是“色层分析”的简称。利用各组分物理性质的不同, 将多组分进行分离及测定的方法。有吸附层析、分配层析两种。一般用于有机化 合物、金属离子、氨基酸等的分析。层析利用物质在固定相与之间不同的分配比 例,达到分离目的的技术。层析对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的 混合物的分离分析有极高的分辨力
在把微细分散的固体或是附着于固体表面的液体作为,把液体(与上述液 体不相混百度文库 3 合的)或气体作为移动相的系统中,使试料中的各成分边保持向 两相分布的平衡状态边移动,利用各成分对固定相亲和力不同所引起的移 动速度差,将它们彼此分离开的定性与,称为层析,亦称。根据移动相种 类的不同,分为液体层析、气体层析二种。用作固定相的有、、氧化铝、 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等,或是在硅藻土和纤维素那样的无活性的载体上附 着适当的液体,也可使用其他物质。将作为固定相的微细粉末状物质装入 细长形圆筒中进行的层析称为( column chromatogra-phy ),在玻璃板上 涂上一层薄而均的物质作为固定相的称为薄层层析( thin-layer chromato graphy ),后者可与用作为固定相的进行同样的分析,即在固定相的一端, 点上微量试料,在密闭容器中,使移动相(液体)从此端渗入,移动接近 另一端。通过这种展开操作,各成分呈斑点状移动到各自的位置上,再根 据Rf值的测定进行鉴定。 当斑点不易为肉眼观察时, 可利用适当的显色剂, 或通过紫外灯下产生荧光的方法进行观察。也可采用在第一种移动相展开 后再用另一移动相进行展开(这时的展开方向应与原方向垂直),使各成 分分离完全的双相层析( two-dime nsio nal chromatography )。分离后, 将斑点位置的固定相切取下来,把其中含有来自试料的物质提取进行定量 分析。但为制备与定量,柱层析则更为适宜。在柱层析中,移动相从加入 试料的一端展开到达另一端后,继续展开使各成分和移动相一起向柱外分 别溶出,这就是广泛使用的所谓洗提层析( elution chromatography )。 层析根据固定相与(试料)间亲和力的差异分为吸附型、分配型、离子交 换型(离子交换层析)等三种类型。但这并不是很严格的,有时常见到其 中间类型。此外,近来也应用亲和层析,即将与基质类似的(通常为共价 键)结合到固定相上,再利用其特异的亲和性沉淀与其对应的特定的酶或 蛋白质。
按层析的机理划分: 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层析等。 吸附层析:利用吸附剂表面对不同组分吸附性能的差异,达到分离鉴 定的目的。 分配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在和固定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之分离 离子交换层析:利用不同组分对离子交换剂亲和力的不同。 :利用某些凝胶对于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阻滞作用的不同。 ♦按流动相与固定相的不同划分:
气相层析、。这两大类层析是以流动相不同来划分的。如同时区分流 动相和固定相,划分为:、气液层析、和液液层析等。 ♦按操作形式划分:
柱层析、纸层析、薄层层析、高效液相层析等。 柱层析:将固定相装于柱内,使样品沿一个方向移动而达到分离。 纸层析:用滤纸做液体的载体,点样后,用流动相展开,以达到分离 鉴定的目的。 百度文库 4 薄层层析:将适当粒度的吸附剂铺成薄层,以纸层析类似的方法进行 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以上划分无严格界限,有些名称相互交叉,如亲和层析应属于一种特 殊的吸附层析,纸层析是一种分配层析,柱层析可做各种层析。
基本原理
层析须在两相系统间进行。一相是固定相,需支持物,是固体或液体。另 一相为流动相,是液体或气体。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被分离物质在两 相间的分配,由平衡状态到失去平衡到又恢复平衡,即不断经历吸附和解 吸的过程。随着流动相不断向前流动,被分离物质间出现向前移动的速率 差异,由开始的单一区带逐渐分离出许多区带,这个过程叫展层。 系数K是物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 K值大,则在固定相中吸附牢, K值 小吸附差。各物质间的 K值差别大,则易被分离。不同类型层析的 K值含 义不同,可视为吸附平衡常数,分配常数或离子交换常数等。 研究层析现象而发展的,与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分馏法原理有些相似。 被分馏的有机在分馏柱内的填充物上形成许多热交换层,从而把低沸点溶 剂先分馏出来,达到纯化的目的。在层析时用理论塔板数 n来衡量层析效 能。 tR为物质在上的保留时间,W为洗脱下来的物质峰形的宽度。 n值愈大
表示层析柱的效能愈高。如用 H表示,则包含了层析柱长度的因子。 式中L为层析柱的柱长。 H值越大,则柱效越低。
此外影响层析分离效果的还有涡流扩散、纵向扩散和传质阻抗等 因素。因此选择层析固定相支持物的粒度、均匀度等物理性能,流动相的 层析系统和温度等都是做好层析的关键
几种常用的层析 吸附剂的吸附力强弱,是由能否有效地接受或供给,或提供和接受活 泼氢来决定。被吸附物的化学结构如与吸附剂有相似的电子特性,吸附就 更牢固。常用吸附剂的吸附力的强弱顺序为:活性炭、氧化铝、硅胶、氧 化镁、、磷酸钙、石膏、纤维素、淀粉和糖等。以活性炭的吸附力最强。 吸附剂在使用前须先用加热脱水等方法活化。大多数吸附剂遇水即钝化, 因此吸附层析大多用于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较少用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