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5月第9期临床用药论坛干扰素应用于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措施分析石淑珍嘉峪关市酒钢医院,甘肃 嘉峪关 735100【摘要】目的:探讨对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相应措施,以提高疗效。
方法:选取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对所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神经精神症状等,均予以及时干预,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及时干预后,基本能继续完成治疗疗程。
结论: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后,会出现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皮肤症状、消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对此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干预,可有效控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干扰素;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09-0071-02慢性病毒性肝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乙肝和丙肝等,其中乙肝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乙肝病毒的可持续性复制及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等种种因素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抑制病毒复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是治疗的原则。
目前临床上针对乙型的治疗药物有很多,干扰素因其具有抗病毒、抗纤维化及调节免疫力等优点成为临床上的首选药物,但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因长期用药及药物对身体的作用,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疗效[1]。
本文针对临床所选病例,对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针对性治疗干预,疗效明显,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192例(男100例,女92例),年龄19~58岁,平均36.52±4.33岁作为研究对象。
乙肝病毒论文干扰素论文: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比较好。
但是,干扰素治疗乙肝,免疫系统在杀死乙肝病毒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的肝细胞,所以会引起发热,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不过不用过于担心,这些症状在停药后一般都可自行恢复。
作者通过对行干扰素抗病毒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关键词】干扰素乙肝病毒不良反应1 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本组30例患者中均为2010年10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20~40岁15例 ,41~50岁12例,51岁以上3例;病程为4-7个月,所有入选病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
1.2 治疗方法:对入组患者进行聚乙二醇干扰素180μg (上海罗氏制药)1次/周,皮下注射,连用15周以上,分别检测生化指标及病毒学指标,临床观察其不良反应,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2 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2.1 感冒样综合征:多在注射后2~4个小时出现。
有发热、寒战、乏力、肌肉酸痛。
治疗2~3次后逐渐减轻。
体温若不超过39℃,一般不予特殊处理。
超过39℃,首先予以一般物理降温:如冰敷,另外以50%酒精醇浴,在行干扰素治疗之前应预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焦虑情绪,降温时还应补充足够的液体,以免体液流失。
部分高热患者或关节、肌肉酸痛明显者可予以可给予复方阿司匹林片、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以缓解症状。
2.2 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功能异常。
多数病例80%(24/30)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后可致食欲不振加重,对于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恶心、干呕的患者给予胃复安等药物后均可好转。
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致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护理
陈丽娟;张密英;杜培玉;蒋亚玲;何桂凤;郑海英
【期刊名称】《东南国防医药》
【年(卷),期】2003(005)001
【摘要】@@ 我科于1998~2001年应用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186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预防其所致的不良反应,我们采取了相应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陈丽娟;张密英;杜培玉;蒋亚玲;何桂凤;郑海英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解放军第180医院传染科,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致不良反应的预防探讨 [J], 李瑞平
2.整体护理对干扰素治疗肝炎致精神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J], 赵静
3.干扰素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致不良反应的预防探讨 [J], 李瑞平
4.预防性护理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造影剂致不良反应的影响及护理质量评价 [J], 樊群博
5.预防性护理对CT增强扫描患者碘造影剂致不良反应的影响及护理质量评价 [J], 高阿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 docx乙肝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处理docx乙型肝炎干扰素的副作用及治疗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有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有时还有鼻塞、流鼻涕、头晕、尿急,最常见的是发烧。
无论用药途径和剂量如何,患者都可能出现发烧,通常在首次注射后2-6小时出现。
体温可上升至38-40℃,在6-12小时内达到峰值,但可在24小时内自然消退。
如果体温不高,就不需要特殊治疗。
36度的人应该多喝开水,卧床休息。
但是,如果发烧很高甚至很高,则应进行物理降温;你也可以口服布洛芬0.2g,直肠注射消炎痛栓剂0.5-1次,体温会迅速下降。
乙型肝炎患者保健教材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腹泻、腹胀等。
剂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要治疗。
更严重的病例可以对症治疗。
在严重情况下,应考虑减少或停用药物。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的是轻度蛋白尿,很少>0.1g/天,血浆蛋白没有减少。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α干扰素应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已有近20年的历史,由于其HBeAg/抗HBe血清转换较高,且不易发生病毒变异,获得疗效后复发率低,从而使α干扰素成为最常见的抗病毒药物之一。
但由于其为生物制剂,对全身各系统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又影响其临床应用,因此详细了解α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正确的处理十分重要。
指南对此有一定的介绍,本文就此作更为详细的解读。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处理1.流感样副作用:为发生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个别病人可有恶心,呕吐症状。
反应的强烈和病人的体质、剂量大小有关,大多发生在开始注射的1~3针,个别病人第3针后仍有此类反应,其中第1针反应最为强烈,大多发生于注射后3~6小时。
预防的方法可选择在睡前注射干扰素α,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
也可视出现症状的轻重酌情处理,如出现较重,给予解热镇痛药,如较轻给予多饮水,多休息即可。
一般随疗程进展,此类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大多病人能渡过这个时期,完成整个疗程,个别反应强烈而不能耐受者,应考虑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血液系统作用:也是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和血小板减少,对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较小,其发生的机理大多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往往见于用药2周~2个月内,3个月后则趋于稳定,故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应当每2~4周检测血象,必要时1周检测一次,甚至2~3天复查一次。
是否预防性应用升白细胞药物尚有争议,如血象低于正常值,但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 109/L,血小板计数>75 x 109/L,可加强升白细胞、或升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同时严密监测血象,干扰素剂量和用法不变。
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0×109/L,血小板< 50×109/L,应降低干扰素α 剂量;1~2 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
张淑华;刘鸿彬
【期刊名称】《现代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0(026)011
【摘要】干扰素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被证实有一定疗效,已较广泛用于临床。
干扰素生物学作用机制在于通过激活细胞内基因,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合成,其中部分蛋白质具有抗病毒作用。
临床使用干扰素的目的在于:(1)清除活动性病毒复制的所有标志物;(2)使慢性肝病在组织学、生化检查和临床症状等方面明显改善;(3)防止或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总页数】2页(P1730-1731)
【作者】张淑华;刘鸿彬
【作者单位】新余新钢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西,新余,338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J], 李华
2.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干预 [J], 宋晓莲
3.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 [J], 邓小够;潘永良
4.长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干预 [J], 徐宝花
5.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和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 [J], 杨杰;刘力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扰素的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现在位置:主页-肝病知识-干扰素知识干扰素作为抗病毒与抗肿瘤制剂,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但其毒副作用却是普遍存在的。
最常见的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患者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兹将其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列述于下:1.流感样综合征:患者发热、寒战、全身不适,肌痛、头痛等,有时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头晕、尿急等,而以发热最为常见。
不论应用途径及剂量大小,患者均可有发热,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后2-6小时发生,体温可升至38-40℃,6-12小时达到高峰,但24小时内均能自然消退。
若发热不高,可不必特殊处理,36度者多喝开水,卧床休息,但若发热较高甚或高烧者,则应给予物理降温;亦可给布洛芬0.2克口服,消炎痛栓0.5-1枚直肠给药,体温便会很快下降。
2.造血系统改变:,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
用药第一周,白细胞减少至40%-60%,而后趋于稳定。
停药或间歇5天以上用药,白细胞可迅速恢复。
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从骨髓释放的缘故。
长期应用可导致血色素性贫血,引起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但极少见。
通常可口服养血饮、复方阿胶浆等来纠正,亦可服利血生、鲨肝醇及氨肽家等药以升高白细胞及血小板。
3.消化系统反应:如食欲不振、味觉异常、恶心、呕吐、泄泻、腹胀等。
药量越大,症状越频繁,但一般不需治疗,较重者可对症处理。
严重者应考虑减量或停药。
4.皮肤反应:用药超过4个月者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轻、中度脱发,偶有停药后更严重者。
斑丘疹多发生于躯干和四肢,但多为暂时性的;还有发生潜在特异性反应,表现为弥漫性红斑及荨麻疹等。
轻度皮疹多呈自限性,不必处理;严重者应考虑停药或减量,并给抗过敏治疗。
5.肾脏损害:最常见者为轻度蛋白尿,少有>0.1克/日,亦不伴有血浆蛋白的减少。
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注射干扰素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那么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注射干扰素的副作用干扰素的副作用一:对于打完干扰素的乙肝患者,会在2-5小时内出现发热、恶心、浑身乏力、头晕、头痛等类似于发烧症状,体温可高达38℃~40℃,多在24小时后症状消失。
干扰素的副作用二:干扰素还可影响乙肝患者的消化道功能,使得乙肝患者患者恶心、呕吐、厌油腻、无食欲、腹胀腹痛等现象。
干扰素的副作用三:长期打干扰素治疗还可抑制乙肝患者的骨髓组织,使得血液中血小板以及白细胞含量降低,引发造血异常病症。
干扰素的副作用四:一般在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乙肝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更为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轻度皮疹等现象。
注射干扰素的种类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上述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上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成人注射(2~5) X 106单位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位,48小时基本消失。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很多。
例如国产重组 IFN-α1型和IFN-α2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2b)、罗扰素( IFN-α2a)、惠福仁(类淋巴母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
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2a或α2b)疗效近似;干扰素-β(IFNβ)也有相似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
干扰素-β制剂进入血液后,稳定性差,确切疗效尚在观察中,但可作为干扰素- α的替代制剂。
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活用较佳剂量为(3~5)X106单位/日,连续用1 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内注射,疗程3~6月。
普通干扰素普通干扰素分子小、作用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普通干扰素注射12小时后基本完全排出体外,因而需要多次注射,普通干扰素的注射方法可以为隔一天注射一针或是一周注射三针。
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与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乙肝患者,并密切观察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制定针对性临床护理方案。
结果:本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良好改善,无复发病例。
结论:根据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增强其用药依从性,提高生命质量,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乙肝;干扰素;不良反应
乙肝在感染科临床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恶心、腹胀、黄疸和右上腹隐痛等,给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质量带来严重性危害。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肝的首选药物,其可以起到抗病毒、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和缓解肝脏炎症等作用[1]。
但干扰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而这些不良反应均会对患者用药依从性与乙肝抗病毒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
对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乙肝患者进行护理,均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乙肝患者,本组患者均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18~52岁,平均(33.5±10.1)岁;病程4~7个月,平均(3.9±0.4)个月。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先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予以常规治疗,再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注射液(3~6)×106 IU/d(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实行皮下或肌内注射,连用4周后改为3次/周,连续注射16周以上,对患者的生化指标与病毒学指标进行全面检测,最后密切观察其不良反应,以期为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条件。
1.3 药物不良反应表现
60例乙肝患者中,5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6.7%,其中发热27例(51.9%),失眠14例(26.9%),头痛25例(48.1%),脱发13例(25.0%),畏寒24(46.2%),抑郁9例(17.3%),易激怒12例(23.1%),关节痛18例(34.6%),恶心呕吐16例(30.8%),食欲减退17例(32.7%),肌肉酸痛19例(36.5%)。
1.4 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
1.4.1 血液系统损害护理可逆性骨髓抑制是干扰素对人体血液系统的主要反应,也就是说干扰素会减少人体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
因此,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后,若其血小板计数≤50×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0.75×109/L,护理人员就要适当调整干扰素剂量,提高血常规监测水平;若其血小板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0.5×109/L,护理人员就要立即停药,待指标回升后才能给予小剂量干扰素实施治疗[2]。
如果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护理人员就要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展开治疗工作。
1.4.2 流感样症状护理流感样症状是干扰素治疗乙肝后的常见不良反应。
乙肝患者行初次皮下注射时,极易出现发热、疲乏、寒战、心率加快和肌肉酸痛等临床症状,其中发热频率最高,多于用药后12 h内出现,人体温度大约在38.5 ℃左右,大部分患者可耐受,而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流感样症状会逐步减轻。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发热症状,护理人员就要在其临睡前实施注射,通过休息来降低自觉症状。
如果患者高热持续不退,护理人员就要在注射前和注射时给予阿司匹林配合温开水口服,以缓解发热症状。
1.4.3 皮肤不良反应护理使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患者时,初期其躯干皮肤和四肢皮肤极有可能会出现荨麻疹、弥漫性红斑等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引发银屑病。
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更换干扰素注射部位,再嘱咐患者使用温水洗浴,注意不得采用刺激性强的洗浴用品[3]。
治疗晚期,患者皮肤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反应,通常多发于治疗1~3个月内。
但停药1个月后,患者毛发会自行再生,所以护理人员一定要向患者说明,以消除其负面心理。
1.4.4 神经系统损害护理应用干扰素治疗乙肝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损害人体神经系统,具体表现为狂躁、抑郁和忧虑等症状,通常多发生于易感染群体。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往病史,若其存在家族史或精神病史,就不得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产生自杀倾向或焦虑症状,护理人员就要立即停药。
1.4.5 甲状腺不良反应护理由于甲状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所以本研究无甲状腺不良反应病例。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于甲状腺不良反应患者,护理人员可间隔3个月对其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进行跟踪随访,如果促甲状腺激素存在异常,就要立即停药,并给予核苷类药物配合温开水口服。
1.4.6 胃肠道不良反应护理恶心、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等均为胃肠道的主要不良反应。
对于恶心者,护理人员可准备一些面包或饼干给患者进食;对于呕吐者,护理人员可给予止吐药配合温开水口服;对于腹泻者,护理人员应叮嘱其禁止食用油腻、辛辣等食物,并补充人体所需水分;对于厌食者,护理人员可采取少食多餐方式,让患者多进食一些平常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如果患者为胃肠道不良反应,那么症状就会随着治疗的不断深入而得到明显缓解,通常不需要更换其他治疗方法。
1.4.7 出院指导护理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嘱咐其按时到院对血常规、肝
功能、肾功能等进行复查,若有不适也可随时到院检查,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不良反应的产生。
由于干扰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制剂,所以护理人员还要向患者说明干扰素的储存方式,用药前一定要确认药品的有效期与用药时间,以免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4-5]。
因为干扰素具有较长的治疗过程,所以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说明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处理方法,以达到改善预后目的。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其不良反应均得到良好改善,且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乙肝的首先药物,其不仅可以对HBV-DNA聚合酶进行直接抑制,还可以有效终止病毒DNA链中的不可逆合成,达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果。
但由于干扰素的疗程过长,加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使得患者无法从心理上接受该治疗法,特别是因干扰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耐受性与依赖性造成直接影响,最终导致治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6-8]。
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与干扰素相关的药理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手段等,只有通过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才能保证治疗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因为干扰素的副作用涉及到使用剂量,所以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剂量做到准确无误,然后向患者说明服药后极有可能出现的临床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并从旁指导其正确对待临床反应。
若患者有中热或低热情况,护理人员就要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叮嘱患者多饮水多休息;若患者体温持续升高,护理人员就要及时采取物理治疗,以达到降温效果。
除此之外,干扰物的副作用也涉及到个体差异,所以每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不相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相应护理。
若患者持续发热,护理人员就要根据发热程度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若患者伴有肌肉酸痛,护理人员就无需给予止痛药治疗,这主要是因为机体无氧酵酸在不断增多,导致乳酸等代谢产物逐步堆积而引起的肌肉酸痛,这一症状无需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就会于数日后自行消失。
乙肝患者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因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
针对一情况,护理人员必须在用药前和用药过程中向患者介绍药物的基本知识,说明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多鼓励多关心患者,以消除其负面心理,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同时,护理人员还要耐心、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使之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工作。
本研究中,60例乙肝患者有52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86.7%。
为此,护理人员一定要做好严密观察与定期检查工作,例如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等生化指标的监测工作,这样才能在早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采取有效性治疗措施,防止发生严重性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乙肝患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时,一定要辅以针对性护理,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率,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这对于乙肝的临床诊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苏本秀,王小丽.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24):112-113.
[2]赵志.慢性乙肝病人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0):1556-1557.
[3]国惠,张影影,李杨.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药物试验下护理策略干预对心理舒适度影响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8):4979.
[4]邱玉琴.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8):963-964.
[5]王萍萍,武玉欣,董丽霞,等.派罗欣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3):106-107.
[6]张爱芝.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便秘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8(6):791-792.
[7]林雯雯,高永良.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类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1-3.
[8]郑雪英.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37-2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