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易错点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我们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些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地方。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但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理解和应用上出现偏差。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直接决定物质。
例如,有人相信通过纯粹的意念就能改变物质世界,这是错误的。
意识的确具有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在物质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它不能超越物质的限制。
易混点:分不清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次关系。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第一位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强大,也必须以物质为前提。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意识的作用而忽视物质的基础性。
二、运动与静止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是关于运动和静止的基本观点。
易错点:把相对静止理解为绝对静止。
比如,有人看到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就认为它是绝对静止的。
然而,从微观层面和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建筑物的材料在发生细微的变化,它只是在我们所观察的特定时间段和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相对的静止状态。
易混点:不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法体现绝对的运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易错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试图创造或消灭规律。
有些人在面对困难时,妄图违背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易混点: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同于可以随意改变规律。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我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来利用规律,但绝不能违背规律。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大全1.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
纠错: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自然现象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关注。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纠错: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因为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纠错:夸大了哲学的作用,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但可以说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之母。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纠错: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5.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纠错: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6.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纠错:不一定,因为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7.哲学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哲学促进实践的发展。
纠错:哲学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
正确的哲学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哲学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8.哲学是一种物质力量。
纠错:哲学是一种精神力量。
9.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纠错:违背了可知论,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1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纠错: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为辩证关系既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也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包括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1.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及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平等的。
纠错: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是基础的,是根本的,二者是否具有同一性居于从属地位。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
纠错: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纠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纠错: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5.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纠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总结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13)(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8)(注意:概括和总结)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9)(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8)(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8)(注意:哲学)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10)(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把它改造为中国哲学。
(22)(注意:现阶段的“中国哲学”,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包括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他们并不都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另外一些海外华人的宗教哲学家也并不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14)(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10)(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2)(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4)(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9、31)(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63)(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2)(注意:颠倒了二者)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33)(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33)(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33)(注意: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8、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高考政治是高中学生必须要面对的考试之一,而生活与哲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由于生活与哲学有许多刁钻的知识点,因此容易出现一些易错点。
下文将重点讨论这些易错点,并提供相关解题技巧。
1.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在高考中,通常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四个里程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国革命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但是,有些考生可能会将俄国十月革命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四个里程碑之一。
实际上,俄国十月革命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结果而已,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如果将其当作里程碑,就会产生错误。
2. 休谟、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休谟、康德和黑格尔是著名的哲学家。
在高考中,常常会考到这三位哲学家的观点。
其中,休谟的主要观点是经验主义,康德的主要观点是唯心主义,黑格尔的主要观点则是辩证法。
由于这些观点比较深奥,很容易被考生忽略或混淆。
考生需要根据各自的思想体系,深刻理解休谟、康德、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方法论和原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常见的方法论和原则包括唯物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些方法论和原则有时候被考生误解或混淆。
例如,有些考生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方法,而实际上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此外,有些考生认为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而实际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来源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生需要了解其基本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论包括: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线。
这些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考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在高考中,经常会考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似乎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有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这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划分,也是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之一。
易错点在于,有些同学会简单地认为只要强调精神、思想的作用就是唯心主义,而忽略了其是否认为意识决定物质这一关键判断标准。
例如,当我们说“人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唯心主义,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信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行动的推动作用,而不是认为信念决定了一切物质存在。
易混点在于,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分。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比如,“理在事先”“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理解发展的观点。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有些同学会把事物的简单变化,如数量的增减、位置的移动等误认为是发展。
易混点是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两者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但在实际判断中,同学们容易忽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以及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4、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5、物质和意识依赖。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9、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错,联系是有条件的)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总结生活与哲学是人们思考和探索自我的工具和方式,它们贯穿了人类的整个生活过程。
然而,这两个领域存在一些易错点,常常让人陷入困惑和迷茫。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易错点入手,探讨生活与哲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和建议。
易错点一:追求物质与追求精神的平衡追求物质和追求精神是生活的两个方面,但常常会出现偏重于追求物质而忽视精神追求,或者追求精神而忽视物质追求的情况。
过于追求物质会让人变得功利和肤浅,忽视了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过分追求精神会导致现实生活的困境和不适应,无法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
解决方法: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平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可以通过培养爱好和兴趣来丰富精神生活,同时也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满足。
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要明确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价值观,避免盲目追求和浪费。
在追求精神的过程中,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
易错点二: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生活中一个常常会困扰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宇宙的本质、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等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然而,当人们陷入对这个问题的无尽追问和思考中时,往往会感到迷茫和困惑。
解决方法: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是一个个体化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同的。
在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时,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有价值的事物。
可以从简单的日常行为中找到乐趣和满足,同时也可以参考哲学思想家和智者对这个问题的见解,从中获得启发。
最重要的是,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答案。
易错点三: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学科,而生活是实践智慧和真理的场所。
然而,人们常常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脱节,将哲学思考和理论分割开来,导致无法将智慧和真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解决方法:将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习哲学的同时,要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思考如何运用哲学思想解决其中的困境和矛盾。
《生活与哲学》最新易错易混知识点分析第一单元1.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8.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第二单元9.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0.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12.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3.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辨析一、哲学概论易混易错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分析:错误。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
)2、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分析:错误。
真正的哲学(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3、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分析:错误。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4、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分析:错误。
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往往是零散和、朴素的。
)5、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分析:错误。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分析:错误。
哲学有正误之分。
真正的哲学(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
(分析:错误。
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9、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0、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11、具体科学是哲学研究之母。
(分析:错误。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12、哲学是具体科学之母、是科学之科学。
(分析:错误。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具体科学研究之母。
)13、真正的哲学能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但要注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不能认为意识能够直接创造物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改变。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直接改变世界。
二、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只看到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脱离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易混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要注意,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易错点: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忽视间接经验的作用;将认识的反复性理解为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确定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智慧无处不在。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些易错易混点,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实际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理解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但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易混点:把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混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界定的。
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忽视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对我们的认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混点: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目的混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三、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易错点: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真理具有客观性,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真理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易混点:把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混淆。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真理的判断标准上人人平等,即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四、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易错点: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就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
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
2.哲学的定义:①本意角度:爱智慧。
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
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
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常见错误说法: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
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课美好生活(de)向导1.哲学是科学(de)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de)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de)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de)基础.(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de)基础)4.哲学是科学(de)世界观和方法论.(注意:哲学有正确(de)哲学也有错误(de)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de)世界观和方法论.)5.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注意:真正(de)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或:正确(de)哲学或科学(de)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第二课百舸争流(de)思想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de),唯心主义都是错误(de).(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哲学(de)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de)辩证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de)关系问题)2.哲学(de)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e)标准问题.(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de)问题是划分标准)3.哲学(de)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de)基本派别.(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de)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e)分歧是围绕哲学(de)基本问题展开(de).(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e)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de)本原展开(de))第三课时代精神(de)精华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de)精华.(真正(de)哲学是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de)先导.(真正(de)哲学是先导)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de)唯一力量.(错)4.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既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de)有机统一)5.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de)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de)统一.(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de)根本区别在于它(de)阶级性和实践性)第四课探究世界(de)本质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de)东西.(看得见、摸得着(de)东西是物质(de)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是万事万物(de)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de)共同本质)3.物质(de)唯一特性是运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规律是无条件(de),是永恒不变(de).(有条件(de))5.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de),没有好外之分)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注意: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7.绝大多数国家(de)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de)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de).(注意:这里讲(de)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第五课把握思维(de)奥妙1.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de)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意识(de)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de)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3.正确(de)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de)意识是人脑想象(de)结果.(不管是正确(de)意识还是错误(de)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de)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4.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5.人(de)认识能力是有限(de).(个人(de)认识能力有限,人类(de)能力无限)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de)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de)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7.树立正确(de)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e)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注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de).但物质(de)决定作用是第一位(de),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de)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9.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注意:正确(de)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de)意识阻碍事物发展)第六课求索真理(de)历程1.实践是有意识、有目(de)(de)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de).(盲目(de)实践也存在)2.实践是人(de)活动,人(de)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de)活动才是实践)3.读书也是认识(de)来源.(实践是唯一来源)4.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5.实践是获得认识(de)唯一途径.(获得认识(de)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6.只有正确(de)认识才能对事物(de)发展起作用.(注意:正确(de)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de)认识起消极作用)7.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注意:现象、本质是客观(de),认识属于主观(de).)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de)一切活动.(注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de)一切活动.)第七课唯物辩证法(de)联系观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de),联系又是有条件(de),联系(de)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de)联系是主观(de).(客观(de))4.联系是客观(de),人对事物(de)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de)具体状况)5.整体和部分(de)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de)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第八课唯物辩证法(de)发展观1.任何变化都是发展(上升(de)、前进(de)变化才是发展)2.新出现(de)事物就是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de)事物才是新事物)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de)总和.(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后半句也错)4.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5.质变是由事物数量上(de)增减才引起(de).(内部结构(de)变化也会引起质变)6.新事物是对旧事物(de)彻底否定.(注意:新事物是对旧事物(de)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7.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de)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de)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de)实质与核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de)实质与核心1.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de)优点和缺点.(两点论不等于优点和缺点)2.矛盾是普遍存在(de),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具体事物之间(de)矛盾是有条件(de),必须处于统一体中.)3.矛盾是事物发展(de)源泉和动力,制造(de)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de)发展.(注意:矛盾是客观(de),人为制造(de)矛盾只会阻碍事物(de)发展)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de)关系.(注意:矛盾(de)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de)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de)关系.)5.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de)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de)一面.(注意:矛盾(de)双方是具体(de)、多样(de),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6.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看到了矛盾(de)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重点论包括两种情况: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两点论也是两种情况:一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二是矛盾(de)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7.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8.矛盾是事物发展(de)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错)9.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与部分(de)关系.(共性与个性关系)10.事物(de)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de).(注意:事物(de)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de)主要方面决定(de).)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de)具体(de)历史(de)统一,二者没有区别.(注意: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de):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辩证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de)排拒或毁灭.(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de)否定.)2.辩证否定(de)实质就是抛弃.(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3.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第十一课寻觅社会(de)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de)变化是同步(de).(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社会基本矛盾(de)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de).(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de).)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4.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de)范围要大.)5.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de)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第十二课实现人生(de)价值1.人生价值(de)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de)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de).)2.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de)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3.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1.生活的目的很多人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快乐和满足感,然而,生活的目的是一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有些人主张生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而有些人则认为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贡献于社会和他人。
实际上,生活的目的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生活的目的也会因人而异。
2.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情感状态,很多人错误地将幸福定义为物质享受和物质财富。
然而,幸福远不止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它还包括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富足。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不是享乐,而是有品质的人生”。
3.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现实与理想是对立的,而只有放弃理想才能适应现实。
然而,现实与理想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理想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而现实则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想来规划和改变现实,而不是盲目地适应现实。
4.自由的含义自由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价值,然而,自由的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哲学中,自由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
外在自由指的是在法律和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个体可以自由地行动和选择;内在自由则指的是个体内心的自由和自我成全。
只有内外自由的结合,才能真正达到自由的境界。
5.真理的本质很多人将真理视为绝对的和客观的存在,然而,真理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
在哲学中,有几种定义真理的观点,包括:现实主义、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
现实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相对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建构主义则认为真理是由个体和社会共同建构的。
这些观点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们鼓励人们对真理保持开放和思考。
6.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而只有理性才是正确的决策依据。
然而,理性和情感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
理性指的是通过逻辑和分析进行决策和判断,而情感则指的是个体的感受和情绪。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母”。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5.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9.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注意: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
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点分析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提醒:实践的观点才是。
)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4.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提醒:防灾减灾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是顺从自然。
)5.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提醒: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7.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8.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10.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1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提醒:“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8.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19.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提醒:认为意识决定存在,是唯心主义观点。
)20.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提醒:正确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1.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2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2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2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25.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26.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2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3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提醒: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32.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3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3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提醒:实践才是唯一标准。
)3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提醒:“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3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7.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思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提醒: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3.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4.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提醒: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提醒: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提醒: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10.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提醒: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12.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13.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4.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提醒: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1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16.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7.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19.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
)20.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1.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2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提醒: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次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起作用。
)23.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25.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提醒: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提醒: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7.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提醒: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
)28.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0.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提醒: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